文/梅州市梅縣區(qū)新民小學 侯艷芬
課堂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一節(jié)課能否承上啟下,能否吸引學生眼球,引人入勝,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原動力)的關(guān)鍵所在。成功的導入固然可以起到像魏書生老師所講的那樣:如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像電光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絞盡腦汁的想要設(shè)計出一個精彩甚至驚艷的開場,以獲得學生的青睞,聽課者的贊賞。然而,這是否是這節(jié)課真的需要的呢?是否遵循了小學英語的教學原則?是否符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呢?又是否是學生真的需要的呢?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一個好的導入,一定是教者在研透教材,吃透教學參考,全面把握課程標準,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通過精心挑選,認真準備,反復錘煉才最終敲定的“序幕”。例如,在觀摩一次同課異構(gòu)的課堂教學比賽中,教師教學的內(nèi)容是指定的小學英語PEP三年級下冊Unit 5 Do you like pears?B Let’s learn。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學的老師他采用的是“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戲(游戲?qū)氲姆绞剑簩⒀b有水果的袋子放在講臺上,讓學生上講臺閉上眼睛來摸一摸,聞一聞,猜一猜是什么水果,用上句子“What’s this?What colour is it?Do you like...?”由此導入新課,引出新單詞。而另一位老師則是通過展示她親手繪制的一張張精美的彩色水果卡片來導入新課……可想而知,對于第一位老師的課堂導入方式,即便不是照搬照抄了別人的導入方式,也是過于簡單化,雖然用來引入課堂導入的成本也算“不小”,但對于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學生而言并不會太記在心上。而恰恰是另外一個老師用她那精美的卡片畫瞬間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贊嘆不絕,從導入這一刻起就用她的“心”抓住了學生們的心。
在做課題研究的時候,我一直在鄉(xiāng)鎮(zhèn)小學教書,接觸的大都是農(nóng)村的孩子,他們都很淳樸、簡單,對于老師都很尊敬,甚而崇拜,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和管理紀律方面并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輕輕松松就能順利上完一節(jié)課。一首歌、一個故事、一段視頻、一場游戲……都會吸引他們,讓他們快樂,讓他們歡笑,讓他們愉悅!然而城里的學生卻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大都“見多識廣”,對于這些似乎司空見慣,如果老師準備的只是普通的“料”,壓根激不起一絲“漣漪”,更不要說有驚喜、艷羨之類的表情,有的只是“驚濤駭浪”。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有過煎熬,有過后悔,但更多的是反思。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于是,我開始請教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師,以前教過這個班的英語老師,找英語科代表,找班里的同學,終于問出一些端倪。原來是學生們習慣了原來教了他們幾年的英語科任老師的教學模式,尤其是課堂導入的方式,我選用的素材和方式對于他們而言太out,以前的英語老師經(jīng)常會給他們spurise。都是不能充分了解學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給自己帶來的苦果。這也倒逼我迅速扔掉以前似曾籠罩在頭頂?shù)娜粲腥魺o的“光環(huán)”,及時調(diào)整教學模式,學做“小學生”,就從課堂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開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適應了這群城里的學生,也讓他們適應了我這給來自“山里”的老師。
記得有位教育界的前輩曾說過教師大致都要經(jīng)歷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句話讓我很受啟迪。其實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我們的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我們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和教學原理的研究,和人類對大多數(shù)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是一樣的。都是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循環(huán)往復,永無止境。對小學英語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也一樣,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為保證教學的完整性而隨意設(shè)計一個課堂導入,為完成課題的結(jié)題而研究這個層面就止步不前,而應把它作為另一個新的起點,不斷實踐,不斷總結(jié),不斷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