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樂 朱云浩
(南昌師范學院 江西南昌 330032)
課程思政作為面向新時代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向。中國武術在其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其蘊含的“武德育人”的理念更是諸多學者所推崇的育人方式,這與當下“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不謀而合,使得新時代武術課程具備了“武術教學+課程思政”的天然融合點和突破口。
辛亥革命后,為摘掉鴉片戰(zhàn)爭以來“東亞病夫”的帽子,孫中山先生提倡“自衛(wèi)之道”“尚武精神”,并為《精武本紀》作序[1]。同時在社會面大力推廣武術,并希望以武術為載體培育民眾尚武精神。1932 年1 月,武術第一次被明確列入學校體育課。同年8 月,在第一屆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武術被提升到與體育同一個高度的位置。同年11月,課程標準規(guī)定學生畢業(yè)時至少掌握國術一套,可見武術的地位大大提高。1934年5月,在張之江的努力下,武術成為全國各個學校的必修課程。一時之間,尚武之風盛行。
1949 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社會秩序逐漸穩(wěn)定,體育運動的發(fā)展也開始步入正軌。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武術也慢慢不再是抵御外敵的手段,武術體育觀逐漸形成。在毛澤東主席“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下,武術從御敵手段轉變?yōu)楦纳迫嗣裆眢w素質的現(xiàn)代體育運動。1950 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倡導發(fā)展武術運動。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1957年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1958年,中國武術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并于同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術競賽規(guī)則》,這推進了武術訓練的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促進了武術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國家體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武術的社會化程度得到提高,各類武術比賽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說過,如果北京想變成紐約,100年就可以了,但要把紐約變成北京,100年根本做不到。硬件設施的差距是可以通過提高物質基礎來彌補的,但文化軟實力不是物質經(jīng)濟可以孕育的。文化軟實力作為當今各國進行角力的一大領域,其強弱不僅直接影響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也間接體現(xiàn)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xiàn)了大批的舶來品,涉及科技、制度、文化等多個領域。其中,西方體育文化以無孔不入的姿態(tài)沖擊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了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武術文化,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2010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聯(lián)合要求,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國普通中小學校(含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yè)學校中推廣實施武術健身操[2]。黨和國家領導人把推廣武術教育作為應對異國文化沖擊、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國民民族精神的實踐途徑之一,這也是國家對武術的新訴求。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都反復強調過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這一概念更是寫進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立德樹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站在歷史和全局高度對我國教育事業(yè)提出的總要求和根本任務,深刻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立德樹人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堅持德育為先的原則,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心懷家國之人,“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關愛社會之人,“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品格高尚之人。如今,一方面我國經(jīng)濟在高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卻存在著與經(jīng)濟增速并不匹配的道德滑坡現(xiàn)象。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社會道德已出現(xiàn)“貧血”。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完成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正是新的時代環(huán)境對我國教育事業(yè)提出的新訴求。
既然立德樹人堅持德育為先,那如何進行德育便成了首要問題。武術作為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來的文化標桿,千百年來深受諸子百家思想的浸染,早已將各家思想的精華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集百家之長的武學思想,其中蘊含的武德文化更是給人們武術訓練外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研究表明:武術武德文化中具有舍生忘死、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貴和尚中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合作精神[3]。武德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正是當下需要在武術課程中凸顯的思政育人理念。因此,想要通過武術課程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武德樹人是一條不容忽視的實踐路徑。
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4]。三全育人已成為當前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導向,未來也會是檢驗學校育人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武術課程作為學校里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只有在反思、改革、實踐中融合思政元素、豐富課程內涵,才能融入“三全育人”體系,讓育人目標清晰、育人過程協(xié)調、育人內容豐富、育人成效顯著。
武術課程要想取得令人滿意的實踐效果,首先得益于充分的課前準備。第一,武術教材要緊緊圍繞思政主題進行編寫,并且要符合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不同階段學校的武術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做到“一標一本”;另外,武術教材的編寫也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地域特色做到“一地一本”,例如廣東可以編寫詠春拳教材、山東可以編寫螳螂拳教材、河北可以編寫八極拳教材等,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武術拳種,體會到博大的中華文化,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還能夠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開辟路徑。第二,教材內容要對民族精神、文化自信、規(guī)則意識、國際視野、尚武崇德、科學精神、家國情懷、以人為本八大思政元素進行具體闡述[5]。第三,教材的審核要推行民主評審,避免一言堂的存在;邀請多方專家共審,提高教材的專業(yè)性、普適性,避免“毒教材”事件再次出現(xiàn)。
完善教材后,改善課程設計也是尤為關鍵的一環(huán)。武術課程設計要與“弘揚民族文化”主流思想對接,循序漸進地在課堂中彰顯武術育人功能。首先,向學生介紹武術的相關理論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親切感。其次,加強武術文化的教授,在課堂上將武術技術與拳諺、故事結合起來教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更要讓學生熟知相關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最后,通過交流學習心得強化學習效果,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得到顯著提高,真正做到言行有禮??傊?,武術課程設計要遵循認知、認同、實踐的漸進過程,由內而外地使學生從思想上、精神上、理論上、行動上積極感受“武術文化”內涵,從而形成與“課程思政”相一致的思想觀念[6]。
在課堂上,教師應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模式下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例如,在學生練習動作時進行視頻拍攝,通過放映練習視頻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利用多媒體不僅可以放映武術相關影片,增強學生的課堂興趣和文化認同,還可以通過慢放技術教學視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因此,信息技術對強化學習效果具有顯著作用,作為新時代的武術教師要敢于嘗試新技術、善于運用新技術。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武術教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方法——雙人對練依然需要堅持,不能因為在對練中可能出現(xiàn)受傷的情況而全盤否定其教學成效。首先,日常搭檔訓練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其次,與不同的人對練可以讓學生學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最后,對練中偶爾的失敗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挫折意識和抗壓能力。所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方法依然要傳承好,避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出現(xiàn)。
武術課程育人不能止步于下課時,課后育人機制的完善對避免虎頭蛇尾的情況出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新時代武術課程的評價機制要區(qū)別于傳統(tǒng)武術課程,注重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生學習武術前后的德行變化,這就需要多人參與評價,教師、學生、家長都要參與其中,這種全員評價的方式雖然程序較為繁瑣,但可以提供一個相對最為客觀的評價結果,而總結性評價也要加以輔助,考核學生對武術技術的掌握情況[7]。另外,課后要依托武術技能競賽與武術表演活動,以賽促學,掀起“學武術、用武術”的熱潮,通過課后活動培育學生的競爭意識,塑造學生的堅毅性格,克服學生的膽怯心理,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對于教育問題,我國早就有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2018 年9 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再一次強調其重要性。關于德智體美勞,武術中有眾多內容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武術中相關內容進行系統(tǒng)提煉,并將其融入課程當中,可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首先融入課程的應是武德,武德教育也是諸多學者所推崇的一種育人方式。因此,新時代武術課程應從武德內容進行突破,篩選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武德內容對學生進行宣講和傳授。由于武術的“德”主要用來約束武藝,而內在的“仁義禮智信”需通過具體的言行來展現(xiàn)高尚的“德”[8]。所以,新時代武術課程應將“德”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達到明禮和向善的境界。
其次,與“德”緊密相關的是“才”,德才兼?zhèn)渥怨乓詠肀闶菍σ粋€人極大的褒獎。當代教育奉行的“立德樹人”,是實現(xiàn)這一理想狀態(tài)的有效舉措。但是,對“才”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這就涉及對學生毅力和韌性的培養(yǎng)。當今武術課程的訓練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一組套路、不是學會一種拳法,而是在枯燥而又疲累的訓練過程中,使意志變得更加堅強,這比單純的知識和技藝傳授更有意義。對“才”的培養(yǎng)也就是對“智”的培養(yǎng),因才華是由內向外地流露,而內在受益的則是作為知識和經(jīng)驗的“智”[9]。
中國武術寓居于身體,它對人具有強健體魄、調養(yǎng)心性等多重功能,其具有的促使學生修身養(yǎng)性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容置疑的。與現(xiàn)代體育運動項目不同,武術并不重點發(fā)展身體的某一項素質,它講究使身體達到一種和諧狀態(tài),對于身心的鍛煉具有全面性,“身心一體”在其技法的練習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所以,新時代的武術課程并不能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混為一談,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生理機能,更要涵養(yǎng)心性,達到“萬法求來皆為假,唯有周身似水流”的靈動狀態(tài)。
美學精神作為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千年不斷的內在動力,其內涵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例如競技武術套路所表現(xiàn)出的“精”“氣”“神”,動作中的一拳一腳、一招一式、一進一退、一開一合無不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武術獨特的審美情趣[10]。武術使人在訓練中通過身體感知武術美學精神,提高審美境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所以,通過武術審美影響學生正確審美觀的形成,是新時代武術課程育人的重要路徑。
“勞”一直寓于“德智體美”之中,“勞”是“動”的結果,只有“動”之后才會形成“德智體美”[11]。學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面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武術課程有著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武術課程教學設計進行統(tǒng)籌安排。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情,課程設計也要有所改變。小學生好奇心重,注意力不穩(wěn)定,可以通過武術游戲引起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武術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并逐漸發(fā)展,不僅要初步掌握武術技能,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逐漸全面掌握武術活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趨于穩(wěn)定,一方面可通過觀看影視作品、競賽表演等課外活動加強學生對武術的認同,另一方面要堅持技能教授與價值引導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全員育人除了覆蓋各個年齡段的育人對象——學生,也要涵蓋不同領域的育人主體。為構建“全員育人”的長效機制,各方力量要參與到體系建設中。教師可以通過提高對優(yōu)秀學生的獎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梢酝ㄟ^召開學生工作表彰大會,充分發(fā)揮朋輩群體以及優(yōu)秀校友的榜樣示范作用;各級黨政組織要為“全員育人”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重視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建設,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發(fā)揮黨政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把制度落到實處。
武術課程自民國產(chǎn)生發(fā)展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國情的變化,武術課程的價值定位也隨著國家需要的不同而改變。在全民族致力于民族復興的新時代背景下,武術課程要擔當起為國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通過“立德樹人”的教育指導思想衍生出“武德樹人”的武術課程育人理念,開辟出思政育人的新境界。通過推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培養(yǎng)新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澆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