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馳
提到樹懶,我們恐怕會想到迪士尼動畫片《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它那慢悠悠的動作和獨特的長相著實讓人印象深刻?,F生的樹懶共有2科6種,它們都是生活在樹上的“慢性子”。它們毛色以灰褐為主,一生中大多數時間抱著樹干,一動不動地隱蔽在樹冠中。樹懶主要以樹葉為食,消化速度也很慢。其實,現生的樹懶是高度特化的樹棲類群。曾經的樹懶家族(貧齒總目披毛目樹懶亞目)成員主要是體型較大的陸生動物,它們種類較多,動作也比現生樹懶麻利。這一家族中曾有不少在陸地上活動的地懶,在動畫片《冰河世紀》中,希德便是一種體型中等的地懶。已知體型最大的地懶可重達4噸,體長6米,體型堪比大象。此外,樹懶家族中還曾有一些在海中以海藻等植物為食的海懶獸。看到這里,樹懶家族的精彩是不是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在動畫片《瘋狂動物城》中,在車管所工作的“閃電”動作不可謂不慢了,連笑一笑都要醞釀很久。從它的慢性子和模樣來看,“閃電”顯然是一只樹懶,不過現生的樹懶隸屬兩個科,共有6種,“閃電”是哪一種樹懶呢?
我特意找出有“閃電”的鏡頭,仔細查看它的特征。“閃電”的“手”上有三個并排的長長的爪子,看來它是樹懶科的成員。這一科動物的前肢具有三趾,因此也被統(tǒng)稱為三趾樹懶?,F生的樹懶科共有4個物種:褐喉樹懶(Bradypus variegatus)、白喉三趾樹懶(Bradypus tridactylus)、鬃毛三趾樹懶(Bradypus torquatus)和侏三趾樹懶(Bradypus pygmaeus)?!伴W電”的臉龐顏色灰白,兩眼具有褐色的“眼影”,這一特征和褐喉樹懶、白喉三趾樹懶和侏三趾樹懶相似。仔細看,“閃電”還有兩道修長的褐色“眉毛”,而且“手”還有一個“拇指”,這都是藝術加工的產物,樹懶并沒有這些特征。
在4種三趾樹懶中,褐喉樹懶最為常見,它的分布區(qū)也是最廣的:北起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南抵巴西,它最可能是“閃電”的原型。白喉三趾樹懶僅見于南美洲北部,它和褐喉樹懶都屬無危種。鬃毛三趾樹懶僅產于巴西東南沿海的大西洋森林中,屬易危種。這3種三趾樹懶體型相近,體長在42-80厘米,尾部短但明顯,長2.5-9厘米,體重可達6.3千克,雌雄個體的體型沒有明顯差異。它們的前肢較后肢長,爪長而彎曲,前肢的爪長7-8厘米,后肢的爪長度在5-5.5厘米。
侏三趾樹懶特產于巴拿馬的埃斯庫多德貝拉瓜斯島(Isla Escudo de Veraguas)的紅樹林(面積不到11公頃,不及天安門廣場的四分之一)中,直到2001年才作為新物種被動物學家發(fā)表。據2012年的調查估計,侏三趾樹懶的總數僅有79只,為極危種,它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100種最受威脅物種》名單。顧名思義,侏三趾樹懶的體型比其它三趾樹懶小,體重僅2.5-3.5千克,這很可能是對狹小島嶼分布區(qū)中食物和棲息地等資源受限的一種適應。在生態(tài)學中,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島嶼侏儒化。
上圖:林氏二趾樹懶(攝影:Dave Pape);
如果你想去動物園看“閃電”,那恐怕要失望了。主要原因在于褐喉樹懶的食譜較窄,它們幾乎只吃樹葉,尤其喜愛號角樹科號角樹屬(Cecropia)等特產熱帶美洲的樹種,對人工飼料不太感興趣。在原產地外,僅有美國的達拉斯世界水族館(The Dallas World Aquarium)等極少數機構飼養(yǎng)并展出了褐喉樹懶。
我們在動物園中看到的樹懶是二趾樹懶科的成員。這一科共有兩個物種:林氏二趾樹懶(Choloepus didactylus)和霍氏二趾樹懶(Choloepus hoffmanni),北京動物園展出的是林氏二趾樹懶?!岸骸币幻嗌儆行┱`導人,二趾樹懶和三趾樹懶的后肢都具有三趾,兩者的區(qū)別在于二趾樹懶的前肢具有兩指,而三趾樹懶的前肢具有三指。和三趾樹懶相比,二趾樹懶的動作要稍快一些,看來“閃電”原型動物的選擇還是頗有些根據的。二趾樹懶的體型比三趾樹懶大一些,體重可達8千克。二趾樹懶的口鼻部也更為突出,毛發(fā)更長,沒有尾巴。
林氏二趾樹懶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脈以東的南美洲熱帶地區(qū),而霍氏二趾樹懶分布在安第斯山脈以西的南美洲熱帶地區(qū)和中美洲。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無疑是一個明顯的地理屏障,它的存在是兩種二趾樹懶分化的重要因素。據推測,它們可能在700-600萬年前便“分道揚鑣”了。
從總體外形和習性上看,二趾樹懶和三趾樹懶很相近,而且在不少地方兩者也共存在同一片熱帶林中,我們可能會以為它們是親緣關系較近的“兄弟”。其實二趾樹懶和三趾樹懶算是遠親,兩者在約4000萬年前便開始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兩者在總體外形和習性上的相似可能是適應相似甚至相同環(huán)境的結果,生物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趨同演化。包括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論體型大小,頸椎數量都是固定的7塊。但二趾樹懶的頸椎有5-7塊,而三趾樹懶的頸椎有8或9塊,這可能和控制體節(jié)發(fā)育的一些基因的變異有關。
樹懶每天會花大部分時間在樹上睡覺,褐喉樹懶每天睡15-18小時,它們只有在很短的時段里才稍微活躍一些。樹懶的視覺和聽覺都不好,主要靠嗅覺和觸覺來尋覓食物。它們沒有門齒和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難以區(qū)分,牙齒表面也沒有釉質。
在地面上,行動緩慢的樹懶容易被美洲豹(Panthera onca)等天敵捕食,它們長長的爪便是重要的防身武器。樹懶并不適應在地面上活動,它們的爪子并不是為這一功能而生的。不過三趾樹懶是游泳的好手,如果需要轉移棲息地,它們往往會等水位升高后,進入水中游向另一棵樹。
在海中游泳的侏三趾樹懶
幾個月大的二趾樹懶寶寶(攝影:Sam Trull)
樹葉在樹懶的食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過樹葉的營養(yǎng)價值較低,也不易消化。為了消化樹葉,樹懶的胃不僅大,而且有4個胃室,大量細菌生活在前邊的兩個胃室中,尤以桿菌為多,這些細菌是幫助葉片消化的好助手。對于一只吃飽的樹懶來說,全身體重的約三分之二都是食物,這些食物至少需要一個月才能完全消化。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染色的小珠子(直徑3毫米)混在樹葉中喂給褐喉樹懶,發(fā)現平均每天僅有1.9%的小珠子能通過消化道排出,可見消化過程之慢了。
樹懶之所以動作緩慢,很大一個原因便是它們的基礎代謝率很低,還不到和它們體型相當的哺乳動物的平均水平的一半。樹懶的體溫較低,而且調節(jié)體溫的能力較弱,體溫波動幅度較大,可以在25-35℃間浮動。在活躍時,它們的體溫一般在30-34℃,在睡覺時就更低了。如果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氣,處于哺乳期的樹懶媽媽的體溫可能會降得很低,以至于胃中的細菌都不活躍,難以幫助消化葉片。樹懶媽媽這時便進入了肚里有食物卻挨餓的困境,甚至會因饑餓而死亡。這種情況下,落到地面的小樹懶需要人們的救助才能成活。人們也把這種境況稱為“低溫孤兒癥”。
樹懶一般一胎僅產一崽,二趾樹懶的妊娠期在一年左右,三趾樹懶的妊娠期只有大約半年。樹懶都是獨行俠,樹懶爸爸在交配后便離開,撫養(yǎng)樹懶寶寶的重任就全落到了樹懶媽媽身上。小樹懶一般會和媽媽一起生活到大約五個月大,然后就開始獨立門戶。
樹懶平均每8天左右就會下到地面,在地面的短暫停留期間它們只解決大小便的問題。三趾樹懶會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排便。在排便后,樹懶會將糞便掩埋起來。提到樹懶的糞便,就不得不提到專門生活在它們毛發(fā)間的幾種蛾子,它們被統(tǒng)稱為樹懶蛾。樹懶蛾在三趾樹懶身上的數量較多,人們曾在一只三趾樹懶身上發(fā)現了超過120只蛾子。雌性樹懶蛾僅在樹懶的糞便中產卵,成蟲便鉆入樹懶毛發(fā)間,活脫脫一個離不開樹懶的死黨。樹懶蛾從樹懶那里得到的好處可不少,除養(yǎng)育幼蟲的糞便外,樹懶蛾的天敵也較少來到樹懶身旁。此外,成蟲可能還能以樹懶皮膚的分泌物為食。
生活在樹懶毛發(fā)中的生物可不止樹懶蛾。樹懶的毛發(fā)具有兩層,短的一層為較軟的絨毛,長的一層質地粗糙。長毛看起來像是倒著向背后生長的,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樹懶肚子朝天掛在樹枝上,這樣的毛發(fā)朝向有利于導流雨水。樹懶的長毛具有橫向裂紋,一些綠藻和紅藻等藻類便附著在這些裂紋中生長,以至于毛發(fā)看起來都有了草綠色(見題圖)。這些藻類不僅可以成為樹懶的美食,還能喂養(yǎng)樹懶蛾。你看,一只樹懶身上還有這么多有意思的“房客”呢。
現生的樹懶僅有2科6種,其實樹懶家族曾是一個種類頗多的大家族,絕大多數成員是在地面上活動的巨獸。聊到樹懶家族,就得先說說它們在動物界中的系統(tǒng)位置。
樹懶、食蟻獸和犰狳這三類動物構成了貧齒總目,顧名思義,這類動物牙齒較少。食蟻獸完全沒有牙齒,樹懶和犰狳的牙齒結構簡單。在這三類動物中,樹懶和食蟻獸的親緣關系較近,它們共同構成了披毛目,這一名字也較易理解:它們體毛明顯,而犰狳的體毛甚是稀疏。樹懶家族就是披毛目樹懶亞目的成員。
貧齒總目的動物據信是起源于南美洲的類群,已知最早的化石可以追溯到約5900萬年前的古新世。如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相連,但南美洲曾是一塊孤立的大陸。樹懶家族在南美洲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種類眾多、體型較大的家族。和現生的樹懶相比,它們真算得上是“巨無霸”了,不少種類站立起來能超過一層樓高,如此碩大的體型當然很難上樹,只好在地面上活動,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地懶。1839年,30歲的達爾文搭乘貝格爾號抵達阿根廷,他在這里發(fā)現并采集了碩大的地懶化石骨骼,這是地懶首次進入生物學家的視野。
曾經遙遙相望的南北美洲由于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連成一體,很多曾僅分布在南美洲的動物經由巴拿馬地峽向北美洲擴散,而北美洲的動物也向南美洲遷徙,這便是生物地理學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以地懶為代表的樹懶家族可是這次大遷徙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地懶還被認為是大型動物中遷徙最成功的類群之一。特產北美洲的巨爪地懶屬(Megalonyx)最北分布到阿拉斯加境內,在動畫片《冰河世紀》中,希德的原形便是這一屬的地懶。
大地懶
在樹懶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是大懶獸科的成員。這一科包括3個亞科,共有20屬,其中大地懶屬(Megatherium,也叫大懶獸屬)和泛美地懶屬(Eremotherium)的物種體型和現生大象相當:體重可達4噸,體長可達6米。在已知的陸生哺乳動物中,只有一些猛犸象和巨犀屬(Paraceratherium)物種比它們體型大。
絕大多數大懶獸科物種僅產于南美洲,大地懶屬就是這樣的南美洲特有屬。大地懶屬棲息在溫帶地區(qū)的疏林和草原等處,很適應干旱和半干旱的環(huán)境。而泛美地懶屬則怕冷一些,它們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在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中,泛美地懶屬是大懶獸科唯一進入北美洲的屬,它們在距今約200萬年前便抵達了美國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和佐治亞。
樹懶家族中不僅有樹棲和地棲的成員,還有海懶獸屬(Thalassocnus)這類生活在秘魯和智利沿岸太平洋中的海獸。海懶獸屬中最古老的物種還有些半陸生半水生的特征,此后的物種呈現出明顯向“游泳健將”轉變的過渡特征。據推測,它們主要以各種海草和海藻等植物為食,是樹懶家族中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類群。
上圖:泛美地懶屬的Eremotherium laurillardi;
下圖:海懶獸屬的Thalassocnus natans
樹懶家族中體型碩大的地懶和海懶獸等成員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末次冰期中悉數滅絕。和很多同時期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類似,史前人類的捕獵和較迅速的氣候變化可能是樹懶家族大滅絕的原因。
在現生的樹懶中,二趾樹懶和已滅絕的地懶親緣關系較近。二趾樹懶可能是在末次冰期后,經歷了從巨獸到較小的樹棲動物的侏儒化過程。如果你有機會在動物園或野外見到二趾樹懶,可別忘了在它們可愛而慵懶的外表下,還有這么多有趣的家族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