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一卷山水,有一種鋪展感,有一種詩情畫意。
野步于外,山水,無處不在。一座山,一道河,一條嶺,一溝澗,一灣淺水,一泓清泉,乃至于,一丘一石,一木一草,俱為山水。
可以說,大地,就是鋪展開的最長最大的一卷山水,大地是一個整體,大地就是一卷最完整的山水。而其他的,每一個具體的山水物象,則只是一張冊頁。不過,我向來不喜歡過于龐大的事物,太過龐大,一個人的眼,便看不過來,一個人的心,便容納不了。所以,我更喜歡冊頁般的山水,小小一卷,盈握在手,它是屬于你的,你可以盡情游覽,你可以肆意觀賞,雖然是小,但小得精致,珠圓玉潤,山水,亦可以珠圓玉潤的。
珠圓玉潤的山水,真好。獨坐山巔,縱目瞭望,游目騁懷,便覺心曠神怡,便覺逸興遄飛;沿著一條小溪,緩緩行走,河水清淺,水草搖曳,礫石瑩目,就覺得心如滌洗,心清目朗;落葉凋零,捏一枚落葉于手中,你就捏住了一秋的蕭索……凡此種種,精致的山水,最具畫意感。
山水入畫,就是山水畫。“山水畫”,大概只有中國,有此稱謂,西方,則通常稱之為“風景畫”。之所以稱之為“山水畫”,或許,與中國人的“野逸”趣向有關,尤其是文人。中國傳統(tǒng)文人,骨子里就有一份山水情結,就有一種隱逸心理。故爾,大漠曠野,他們也許并不喜歡,但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一座古寺,一間草屋,就總使他們心向往之。他們向往著,居住山水間,遠離塵世喧囂,于一草屋中,烹茶煮茗,酌酒弈棋,撫琴高歌,過一種超然、逸然的生活。
于是,一代代人下來,文人寄情山水間,文人便也成為了山水中的一部分,所謂“點題人物”,是也。
中國的山水畫家,甚多,山水畫更多。但于眾多山水畫家中,我獨喜歡石濤。石濤的山水畫好在哪兒?有時還真的很難說,說不出,但卻就是覺得好。所以,石濤的山水畫冊,一有暇,我便翻閱之。而每當翻閱,那“一卷山水”的感受,才真真切切的變得實在下來。
張岱《瑯嬛文集》中,有《一卷冰雪文序》一文,是為詩文集《一卷冰雪》所作的序。序中有言曰:“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香色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盡者,莫深于詩文?!毖韵轮?,詩文中,深藏“冰雪之氣”,可挹取不盡矣。
類而比之,每一篇文章,其實,都是“一卷山水”。故爾,讀書,便是游覽山水。
寫山水游記的文章,自不待說,那是典型的紙上山水,讀其文,沉浸其中,展開聯(lián)想、想象,便是在臥游山水。其它文體,如記事文章、議論文章,亦皆可為“一卷山水”也。議論,如盤山,一步步得出結論,便是抵達峰巔;記事,則如長河東流,波瀾起伏,曲折委婉中,展現(xiàn)不盡之情趣。
至于記人的文章,更無論焉。
辛棄疾有詞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鼻嗌綃趁模乙鄫趁?。青山,山水一卷,人生,亦是一卷山水。
一生順暢,即如長河一瀉,波瀾不起;命途多舛,便如山路曲折,磕磕絆絆;性情溫和、心情愉悅,便是春光明媚;心情郁悶,郁郁不樂,恰如秋風肅殺;心如枯槁,燈盡油枯,便是寒冬凜冽,抵達極寒……
所以說,記人的文章,其實是最深刻的“一卷山水”。人生如“一卷山水”,如何繪制,能不慎之哉,慎之哉?
若然推而廣之,其實,社會亦是“一卷山水”。
社會承平,民生安樂,便是河清海晏;社會動蕩,民生凋敝,便是大海波濤,疾風驟雨;文化傳承、古德留存,即如水流潺湲不絕,春風浩蕩不止;人才輩出,即如山泉噴涌,繁花一樹……可類比者,甚多。
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是也,是也。
山水何在?山水處處;只要心中有“一卷山水”,便就無處不山水。
321250033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