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妮
《民法典》的誕生,伴隨著中國社會六十多年跌宕起伏的發(fā)展歷程,體現(xiàn)了全國人民的愿望和心聲。每一條法律法規(guī)都凝聚著社會生活規(guī)則的最大共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法制建設更加深入人心。
當我手捧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guī)范合理、內(nèi)容完整、協(xié)調一致,且涉及經(jīng)濟社會方方面面,涵蓋生命健康、財產(chǎn)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這么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八年前我上小學時在路上偶遇的一件事恍若昨日,歷歷在目……
記得那是臨近暑期的一個星期三中午,我在趕往學校的路上,看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吃力地蹬著一輛收破爛的腳踏三輪車,在躲避迎面急駛而來的一輛面包車時,不慎將并排行走的母女倆中一人的褲子劃了一個小口子。老人手足無措,滿臉惶恐,從口袋里掏出了身上全部家當——8元4角錢。而那母女倆怒目圓睜,唾沫四濺,不依不饒,非要老人賠償100元。我眼睜睜看著渾身顫抖的老人向母女倆連續(xù)下跪四次求情未果。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在好心路人的資助下,母女倆才恬不知恥地拿著錢揚長而去。
望著滿臉無奈、踉蹌下跪、備受屈辱的老人,望著穿戴時髦、不屑一顧、冷漠無情的母女,望著紛紛解囊、掏錢籌資、幫助老人的善良路人,我如鯁在喉。
能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嗎?不能。那么多素不相識的路人,1元、2元、3元、5元……用小行動演繹了大愛,用義舉詮釋了善行。
那天,我想了很多很多……
固然,褲子破損應該賠償,可100元合理嗎?應該去何處評估?何人作價?固然,褲子破損應該賠償,可老人四次下跪,所蒙受的屈辱該不該給予精神撫慰?法律對此有無界定?退一步講,此次事故的責任到底應如何劃分?老人負全責顯然不公,起碼應綜合判斷老人是過失還是故意?母女倆行走有無過錯?
再說,大庭廣眾下,母女二人對老人出言不遜,動口動手,甚至心安理得地接受“跪拜”,到底該不該受到法律的裁決或是道德的譴責?
事實上,100元對一些人來說不算什么,可對于老人來說卻是一筆巨款……
感動路人慷慨相助,才不至于讓老人“十次、二十次”繼續(xù)跪下去。我要寫信告訴魯迅先生,當年他筆下那些“吃血饅頭”的麻木的中國人已少之又少,時代的進步與文明,捍衛(wèi)的是人格尊嚴,挺起的是民族希望。
八年前的這件事讓我感觸很深。
令人欣慰的是,《民法典》的頒布實施,開啟了法治新時代,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權利的體現(xiàn)和表達,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我要學好《民法典》,用好《民法典》,“典”亮人生,“未”我護航,做一個法治明白人。
【作者系山西省襄垣縣第二中學高47班學生,指導老師:宋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