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平
摘要:目的:分析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影像學特點對臨床診斷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價值。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7-01-01至2021-03-01期間收治的60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各患者均接受CT檢查,各患者均得到病理學檢查確診,將CT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并分析CT誤診、漏診原因。結果:60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均接受病理檢查得到確診,其確診率為100%。CT檢查共確診12例,確診率為20.00%,CT檢查確診率20.00%低于病理檢查確診率100%,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檢查顯示12例患者分腫塊型和結節(jié)型,7例結節(jié)型病灶長為5mm-20mm,密度均勻,邊緣光滑,凸至腸腔中,增強掃描延遲期、門脈期持續(xù)均勻強化,動脈期強化明顯,無遠處轉移或周圍腫大淋巴結。5例腫塊型病灶持長42-68mm,密度均勻,形態(tài)不規(guī)則,生長方向凸至腸腔,腸腔變窄,腸道近端無梗阻,增強掃描延遲期、門脈期持續(xù)強化,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延遲期病灶無明顯壞死、均勻,附近淋巴結轉移,其中1例出現(xiàn)下腔靜脈轉移。結論: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診斷時,誤診、漏診的可能性較大,在給予CT檢查時,若病灶增強掃描延遲期均勻且強化,病灶無典型性壞死,則考慮為此疾病的可能。
關鍵詞: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檢查;CT;病理
【中圖分類號】R47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指存在明顯異質性的腫瘤疾病,起源攝取胺前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發(fā)病率非常低,尤其是消化道中非常罕見[1]。數據顯示[1],在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比僅0.4-1.8%。目前WHO組織將此疾病劃分為低分化神經內分泌癌、高分化神經內分泌癌、高分化神經內分泌腫瘤。但現(xiàn)臨床在診斷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上的提升空間較大,目前多采用影像學方式進行檢查,CT則為較為常用的一種。已有報告證實[2],CT可用于評估診斷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但此方面報告較少,現(xiàn)納入我院以往收治的62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重點論述此點: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院2017-01-01至2021-03-01期間收治的60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各患者均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腹痛,或體檢時發(fā)現(xiàn)存在病情,且各患者均接受內鏡活檢或手術確診滿足胃腸道神經內分泌性腫瘤疾病。60例患者中包含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為27-80歲,平均為(59.3±1.2)歲,23例起源于胃部,3例起源于十二指腸,20例起源于直腸,7例起源于闌尾,7例起源于升結腸。
1.2方法
各患者均接受CT檢查,儀器采用東芝320,GE16,飛利浦128。設置掃描參數為層距和層厚為5mm,250mA,120kV,常規(guī)掃描膈頂至盆底。包含平掃、增強掃描,即延遲期、門脈期、動脈期,靜脈注射80ml非離子型對比劑350mgI/ml,25s時實施動脈期掃描,60s時實施門脈期掃描,240s時實施延遲掃描。
1.3 指標判定
本研究中各患者CT檢查由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負責觀察分析病灶是否存在遠處轉移、有無周圍淋巴結、強化方式、生長方式、密度、形態(tài)等,并商討分析結果。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版本)分析數據,X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60例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均接受病理檢查得到確診,其確診率為100%。CT檢查共確診12例,確診率為20.00%,CT檢查確診率20.00%低于病理檢查確診率100%,但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檢查顯示12例患者分腫塊型和結節(jié)型,7例結節(jié)型病灶長為5mm-20mm,密度均勻,邊緣光滑,凸至腸腔中,增強掃描延遲期、門脈期持續(xù)均勻強化,動脈期強化明顯,無遠處轉移或周圍腫大淋巴結。5例腫塊型病灶持長42-68mm,密度均勻,形態(tài)不規(guī)則,生長方向凸至腸腔,腸腔變窄,腸道近端無梗阻,增強掃描延遲期、門脈期持續(xù)強化,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延遲期病灶無明顯壞死、均勻,附近淋巴結轉移,其中1例出現(xiàn)下腔靜脈轉移。
3.討論
報告稱[3],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至少存在12種不同類型的,因這些細胞誘發(fā)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胃腸道腫瘤疾病中占據第2位。此疾病早期診斷難度較大,目前認為與其癥狀無典型性、癥狀出現(xiàn)晚存在明顯關系。疾病早期階段癥狀無典型性,與其病灶大小、生長部位有關,但因神經內分泌腫瘤為自體內分泌功能,部分患者可能會發(fā)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綜合征,即間斷性呼吸困難、腹瀉等[4]。臨床在診斷此疾病時,多憑借內鏡方式,此方式易讓操作者發(fā)現(xiàn)黏膜層病灶,但在病灶的觀察上,對胃腸道漿膜層侵潤存在較大局限性,其無法準確評估病灶是否出現(xiàn)遠處臟器轉移和附近淋巴結轉移。因此,隨著醫(yī)學技術改進,近年倡導采用CT檢查,CT在檢查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時,可初步評估腸道浸潤狀況、附近和遠處轉移狀況。本研究中共討論了60例患者,接受CT檢查,僅12例患者得到確診,筆者認為其原因為,部分患者術后才接受CT檢查,部分患者病灶太小,患者在接受CT檢查前,未充分準備胃腸道,此會影響到操作者觀察病灶。此外,也受病灶形態(tài)影響,CT增強掃描動脈期時,明顯清化,且均勻,滿足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CT表現(xiàn),但因操作者缺乏一定工作經驗,將病情誤診成息肉。
綜上,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診斷時,誤診、漏診的可能性較大,在給予CT檢查時,若病灶增強掃描延遲期均勻且強化,病灶無典型性壞死,則考慮為此疾病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劉天柱, 彭振鵬, 黃樂生,等. 多排螺旋CT對胃腸道內可疑異位胰腺病灶的影像學診斷[J]. 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 2020,200(03):59-63.
[2]王楊迪、宋晨宇、石思雅、李子平、馮仕庭、羅宴吉.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 放射學實踐, 2020, 35(09):116-121.
[3]侯新新. 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CT表現(xiàn)與病理分級對照分析[J]. 護理學, 2020, 009(002):P.73-78.
[4]夏盛偉, 余捷, 林細州.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CT檢查影像學特征[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20, 19(09):995-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