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2013年底,上海書城與讀者們一起跨越零點,在書香中擁抱新年,以慶賀上海書城開業(yè)15周年。不知不覺,又8年過去,書城迎來改造翻新。
上海書城在陪伴市民23個春秋后,于2021年12月12日宣布閉店,進行重裝改造?;貧w之期定在了2023年。
比起一些老建筑的改造裝修來,上海書城的閉店重裝,引起的反響又別樣不同。
雖說書城存在至今僅僅廿余年,卻依舊讓許多人的腦海里裝著滿滿的回憶……
未來,上海書城將有哪些變化。為什么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書城仍會重開。這是紙質閱讀的回歸,還是上海確實需要這集體無意識的雅集?期待,重開的書城將帶來新的驚喜?
2月26日下午,走在上海福州路街頭,陽光正好,暖意融融,有一些春天的氣息了。大大小小的書店,賣文房四寶的,或者上海舊書店、古籍書店等,都開門營業(yè)著。唯有福州路465號上海書城——建筑看上去依然是整條街上最氣派的,然而大門卻緊閉著。站立門外,不時能聽到建筑內里傳出的聲音??赡苁情]店重新裝修前的一些拆除施工已經在進行了吧。
2021年12月12日,上海書城宣布閉店。今年1月下旬,浦東東方路796號九六廣場內下沉式廣場的“上海書城福州路店”開門營業(yè)。有人將這1500平方米的營業(yè)場所稱為“迷你書城”。確實,比起營業(yè)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坐擁七層樓零售空間的上海書城福州路店來,九六廣場的書城營業(yè)面積連六分之一都不到,堪稱迷你。
在2021年12月12日晚上,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完成了上海書城福州路店最后一次全店巡視。通過直播鏡頭,她還陪網(wǎng)友“云游”了上海書城的角角落落。這一天,暫別的時刻,和1998年12月30日上海書城福州路店開業(yè)一樣,都印刻在她的腦海。
1998年10月,江利從新華書店上海發(fā)行所調往籌建中的上海書城運營團隊工作?!盀橛由虾歉V萋返觏樌_張,來自當時上海最大的新華書店——南京東路新華書店,以及延安東路新華書店、淮海路新華書店的同仁,還有招聘的新員工,共同組建了上海書城的團隊?!苯嬖V《新民周刊》記者,“1998年12月30日,上海書城福州路店開業(yè)。從物理概念來說,這確實是上海最大的書店,但我覺得還不僅僅如此。譬如幾家書店調到書城來的人員,加上新招聘的員工都要統(tǒng)一培訓。站立式收銀、在提供寄包服務的同時不強求寄包、每天早上晨會后開門迎客、首問負責制,這些都是當時上海各書店開風氣之先的經營方式,即使在其他服務行業(yè)也算領先的。”
這座書的城,成為上海市民心目中不折不扣的“世紀之交的禮物”。
2021年12月11日,位于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將在12月12日開業(yè)23周年之際結束營業(yè)后閉店重裝。聽聞消息,讀者們紛紛前來,希望再逛一次回憶中的書城。
1998年新開業(yè)的上海書城,不再采用手工記賬、記卡片的方式做銷售記錄,而是與IBM公司合作,開發(fā)了全新的POS機系統(tǒng)。當時,上海已經有不少商店,包括一些私營小店安裝了POS機,但書城開業(yè)時采用的那套POS機在那個年代還是有與眾不同的領先之處——每銷售出一本書,不僅有記賬,還有門店庫存量統(tǒng)計的變化。是為國內同行業(yè)首套具備智能添配功能的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
上海書城體量大,如果將各個樓層拆分來看,相當于十幾個中型書店的概念。從開業(yè)之初的十幾萬種圖書,到最高峰時坐擁三十幾萬種圖書,截至福州路店暫時閉店重裝時,常年仍有超過廿五萬種圖書。一些暢銷書為了保證不斷貨,在上海書城擺放幾百本甚至上千本以供讀者。因為這樣的體量,在1998年時,上海書城的圖書配送理念必然也比之前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皬那皶臧l(fā)行,都是各個出版社將書打包送來——文藝社、人民社,或者其他出版社,都如此,到店后再分類上架?!苯f,“上海書城開業(yè)時,在滬太路延長路的新華書店倉庫,專門有針對上海書城的配送系統(tǒng),各出版社的書先到庫進行計算機錄入處理,然后根據(jù)類別和班組點對點送到書城,然后直接分到各樓層?!北M管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規(guī)劃調整等因素,書城大型倉庫的地點發(fā)生了變化,但模式沒有改變。
書城還先后培養(yǎng)出一位上海市勞動模范和兩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勞動模范,是國內圖書發(fā)行行業(yè)首家通過ISO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yè),編輯出版了行業(yè)內第一本規(guī)范大書城管理標準的《書城管理模式》。
江利還記得1998年12月30日上海書城福州路店開業(yè)時的情景,人山人海。上海書城第一任黨委書記趙建平更記得,當年潮水般涌來的讀者在門口排起長隊,書城不得不發(fā)售門票以限制人流。有媒體如此評論:“這座書的城,成為上海市民心目中不折不扣的‘世紀之交的禮物’?!?/p>
1999年起,上海書城連續(xù)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疫情前平均每年接待讀者超過300萬人次,近年來打造了“全國新書發(fā)布廳”“上?!す适伦x書會”“市民文化客廳”“莎莎姐姐講故事”等全民閱讀活動品牌,梳理上海書城的銷售數(shù)據(jù)、活動影像,也折射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閱讀史。
比起上海著名的文化一條街福州路上的各個書店來,上海書城福州路店,成為了書友心中“最全的雅集”。
上海書城的“橫空出世”,甚至吸引了長三角周邊讀者的關注。當時,不少人從南京、蘇州、杭州坐著火車來上海書城。原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回憶自己第一次踏進上海書城,那是相當?shù)恼鸷常斑^去,圖書通常是和路邊書攤為伴的,作為一個出書人、讀書人,走進上海書城看到如此富麗堂皇的陳設,頓時感到,圖書原來是可以和高雅、時尚相伴的,這一點真讓讀書人找到了自信”。
江利說,在上海書城開業(yè)前,上海也好,全國也罷,業(yè)內人士有過疑問:有那么多人買書嗎?擔心書城的經營遇到問題。2018年12月,書城開業(yè)20年之際曾統(tǒng)計過一組數(shù)據(jù),給出了這樣的答案——“1999年至2018年前11個月,上海書城累計銷售總額超過30億元,銷售的圖書總冊數(shù)超過1.16億冊。”
在銷售規(guī)模增長的同時,上海書城成為許多文化名人,甚至演藝界人士的打卡地。對于文化名人來說,能到書城簽售、講座,是與讀者零距離接觸的一種方式。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書市就已經成功舉辦,此后又發(fā)展出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在上海書展上會有許多簽售活動等等集中舉辦,但上海書城的存在,使得簽售、講座活動成為了某種程度上上海這座城市常年飄著書香的一種標識。
上海市民難忘當年易中天簽售場面。
學者易中天曾多次在上海書城簽售。近日,B站上一段2006年8月6日易中天于上海書城簽售《品三國》的視頻被刷爆。彈幕跟帖無數(shù)——
“書城是一個讓我暫時忘卻煩憂的地方。”
“從小到大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回憶?!?/p>
“書的黃金屋!”
2007年4月15日,易中天在上海書城簽售《品三國·下》。當天上午10點開始簽售,易中天一直堅持簽售到下午4點10分,除去10分鐘吃飯時間,他在6個小時里總共簽了8000多本書。算一算——2.7秒簽一冊。
當時媒體報道稱,“一名讀大二的女生,此前特意挑了福州路上的一家旅館住下,4月15日凌晨4點45分就守在上海書城門口。她如愿以償?shù)氐谝粋€拿到了易中天的簽名,但由于太激動,原本想好的一肚子話都沒說出來,只送了易中天11朵玫瑰,卡片上赫然寫著:‘我發(fā)誓,我愛你一生一世?!€有一位94歲的鐵桿‘乙醚’也來趕場,這也是易中天至今見過的年紀最大的擁躉?!?/p>
2021年10月24日下午,海派作家馬尚龍與易居中國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易居樂農董事長、上海市公共關系協(xié)會副會長朱旭東做客上海書城,出席《那些年,我們寫過的書》讀者見面活動。當時,馬尚龍說,自己對書城有著不一樣的感情?!拔腋杏X自己是有雙重身份的。”馬尚龍說,“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會來書城買書,因為這里的書最多最全。而作為一名作家,我曾在這里多次舉辦讀書分享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在書城與讀者在閱讀中跨年。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那次活動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是非常溫暖的記憶。上海書城是上海的一座文化地標,希望裝修后重新歸來的書城,依然是讀者心目中永遠的文化地標?!?/p>
而朱旭東則感慨:“我的兒子目前在紐約工作。前些天我告訴他書城要閉店裝修了,兒子說,‘沒想到書城還在,等裝修好,我回國帶你去’。從我?guī)?,到他帶我去,一晃就?0多年?!?020年疫情居家隔離期間,朱旭東把5年來寫的隨筆匯集成一本書——《東說西道》,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書的首發(fā)儀式也是在上海書城?!皶悄惆榱宋覀円淮忠淮?,今天它就要重新出發(fā),祝愿它更年輕、更美麗,繼續(xù)作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陪伴我們更久的時光?!敝煨駯|說。
江利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文化名人來書城打卡了——莫言、賈平凹、梁曉聲,周國平、朱大可、江曉原,包括已故的周海嬰、葉永烈、程乃珊……
2008年5月30日,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出現(xiàn)在上海書城。當時,正值汶川地震不久,帕慕克在記者會上如此回應:“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我們無法避免哀傷,我同情、理解這感受?!?次日媒體報道:“從來沒有一位外國作家能在書城擁有這么多忠實讀者。在讀者簽售會開始之前,200多位讀者早早就排著長隊等待,每個人都至少買了2本以上帕慕克作品……”而當天簽售所得,帕慕克交給了某基金會,主要用于資助那些災區(qū)的大學生們。
江利回憶,除了文化名人以外,一些演藝界人士也很喜歡到上海書城打卡。“上海書城開業(yè)之初,就有一些明星來舉辦活動。譬如S.H.E,第一次來書城做活動時,我在邊上看著,感覺就是三個鄰家小姑娘的模樣?!苯f,“后來她們又來,不得了,看上去就是Super star(大明星)的樣子了。”
書城見證著明星的成長,也同時見證著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變遷。譬如1998年書城開業(yè)的時候,就專設了音像制品銷售區(qū)域。那時候還有卡帶在賣,當然,也有當時時髦的VCD(影音光碟),以及更新的DVD(高密度數(shù)字視頻光盤)。再之后,有了BD(高畫質影音儲存光盤,亦簡稱“藍光DVD”)。“上海書城的音像柜臺從二層搬到六層,面積擴大了一倍。音像制品最高年銷售額達到了4000萬元人民幣,直到閉店前的講座現(xiàn)場還有讀者告訴我,希望新的書城還能買到碟片。”江利告訴記者,“在上海書城閉店重裝之際回想,未來重新亮相的書城將是什么模樣?我一直想,其實上海書城自誕生之日開始,就有許多現(xiàn)今來看都不落伍的設計,在當年來說,有些設計恐怕有些超前。”
江利所說,譬如根據(jù)原初的設計,剛開業(yè)時上海書城七樓本是一個打通的多功能會展廳,可以做講座,也可以舉辦展覽。但因為書城圖書銷售規(guī)模的逐步擴大,原有的用于銷售圖書的空間不夠用了,就將七樓的一部分也開辟成圖書銷售區(qū)域。
1998年上海書城開業(yè)之初——一樓就設有面包房,同時銷售一些飲品;二樓有一個網(wǎng)吧,之后改為水吧,在咖啡尚未流行的年代,供應茶水、飲料是這里的主流;六樓還有一個陽光吧……與七層多功能會展廳所遇到的情況不乏類似之處,這些“超前”設計,之后有一部分也改為售書之用。
而站在2022年的視角,書城再大,也無法窮盡天下新書?!皩嶋H上,我們1998年開業(yè)之初就開設了網(wǎng)絡售書服務?!苯f。而經過廿余年的發(fā)展,如今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無論是圖書還是其他零售業(yè)務,確實許多都轉移到網(wǎng)上。但這也更讓人憧憬未來大約2023年重新開張的上海書城。這里,必然不再是一個純粹圖書品種齊全、賣書的所在。
朱旭東告訴記者:“書城重建改造工程的建筑師是我的好朋友俞挺,我和俞挺還聯(lián)合發(fā)起了帶領年輕建筑師改造空心村的‘FA青年建筑師獎’活動,用設計的力量參與振興鄉(xiāng)村,促進文化體驗消費。而對于上海書城的新生,我也曾經和俞挺私下里聊過,新書城應該是一個文化體驗消費的綜合體,雖然叫‘書城’,以書為主,但必須有時代的進步產物,比如影像、數(shù)字出版物、NFT作品,還要有演出、演奏等藝術業(yè)態(tài),都可以融合在一起。新書城應該是一個實體世界和元宇宙的連接有機體,能夠讓年輕一代喜歡和消費,未來的上海書城必須有書,但不只有書!”無論如何,未來,期待上海書城新的雅集……
占地371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9830平方米,營業(yè)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
地面樓高27層,其中1~ 7層用于圖書零售。
357650102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