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逸 合肥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碩士研究生
鄭先友 合肥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
下屋是呈坎建筑中為數(shù)不多的建筑群,原是五幢三間三進三層民居并聯(lián)在一起而成,后其中一幢被損毀,現(xiàn)今還保留其中四幢。四幢建筑相互并聯(lián),內部空間相互滲透,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其空間結構較為復雜。為了更清楚、直觀地分析其空間結構組織,文章借用結構主義理論,對其進行分析。
經(jīng)過長時間對數(shù)學結構的研究,讓·皮亞杰(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總結出三種關于結構的原型。這三種被認為是再也無法進行合并的。其一是“代數(shù)結構”;其二為“次序結構”;其三為“拓撲結構”。此三種結構的出現(xiàn),總結出種種復雜的數(shù)學結構可以歸納為三種關系,既:組合排列、次序、鄰接與連續(xù),相當于從整體的構成要素間的排列組合的共時性、歷時性、拓撲性三個方面對數(shù)學結構進行歸納總結。其同樣可以運用在分析呈坎建筑群空間中,反映在空間中表現(xiàn)為建筑空間構成要素的構成、先后次序、空間之間的連接關系。文章就此三種關系針對呈坎下屋建筑群空間結構進行深入分析。
呈坎下屋建筑群空間呈現(xiàn)出逐級構成、層層遞進的構成關系,由組成建筑空間的最小的“間”為始,由建筑中不同大小、不同要素構成的“間”組合進而形成基本合院空間,再由合院空間的層層疊加、縱向串聯(lián)組構為建筑單體,最后建筑群體是由建筑單體與單體之間經(jīng)過橫向性的拓延并聯(lián)而成。
其最基本的“間”在形式上是固定的,并且呈現(xiàn)出以廳堂為中心的態(tài)勢,下屋空間中“間”的大小是變化不定的,大大小小數(shù)十個天井,長寬比例各不相同(圖1)。
圖1 下屋空間結構構成(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下屋建筑以“間”為基本空間,以三間為一組,以廳堂、天井為中心組合而形成基本的合院空間。其開間為8~12m,進深7.5~11m。其包括有兩種合院形式,即: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既為四面由屋面圍合而成,三合院既為三面屋面和一面墻體共同圍合而成。
由合院空間的層層疊加、縱向串聯(lián)組構為建筑單體空間。下屋大大小小數(shù)十進,每一進結構基本相同,但保持著嚴整的等級序列。每個合院空間沿著中軸線逐步依次縱向串聯(lián),層層遞進,隨著進深的增加,建筑合院空間的私密性越強,因而呈現(xiàn)出建筑庭院深深之感。
通過建筑單體橫向的并聯(lián)組織形成建筑群體共生空間,下屋建筑空間在橫向上層層擴展,不斷地向周圍擴張。
下屋建筑群體空間中,不僅僅存在空間逐漸由小到大的層次構成,也存在空間的先后位序、主從重心之別的次序。而其空間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不同的差別,源于組構空間各個元素之間的差別。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組織空間中因各要素的順序不同而呈現(xiàn)出空間的先后關系;組織空間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空間流線序列。
下屋建筑群通過基本的“合院”多重疊加組合而成,這個基本單元便是空間“序”的起始。合院中虛實的對比、空間的收放奠定了空間的基礎,合院在此基礎上,沿著縱向依次串聯(lián),構成了建筑單體的空間之序。建筑由:入口-天井-前廳(會客)-天井-中廳(起居)-天井-后廳(雜務),這樣的先后次序、順序排列構成了建筑單體由公共開放至空間逐漸私密的過渡,空間之中涇渭分明、主從有別、秩序井然、等級明晰。
如下屋一般的建筑群空間在呈坎民居中是較為少見的,往往只有家大業(yè)大之戶方才如此,幾幢建筑同時并聯(lián)在一起,在有限的室內空間中組合了萬千變化,大大小小的空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形成了不同于一般民居的空間體驗。在這樣的空間中,觀者可以同時感知到兩個或者更多的空間,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任一空間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圖2)。
圖2 下屋建筑群空間流線序列(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其內部由于多重空間的相互聯(lián)系、滲透,盡管在距離上并沒有多遠,但給人的視覺體驗卻是仿佛被無限地拉伸了,呈現(xiàn)出深遠、悠長的感受。伴隨著不斷行進的過程,觀者一邊體驗著眼前的空間,一邊抱有對下一處空間的期待,而等到了下一進空間,又似乎留戀起對前一處空間的體驗。在不同空間中的體驗不斷地糅合在了一起,融匯成對于空間的整體的連續(xù)性的體驗。
呈坎下屋建筑群空間結構組織較為復雜,借此介入空間句法來研究其空間結構的關系,描述空間與空間的關系。
為了解決空間之間的復雜關系,使之呈現(xiàn)出簡潔明了的空間關系圖,空間句法在對空間進行了定量分析后,引入了空間關系圖解與空間構型。構型也就是當建筑平面在經(jīng)過一系列變形變化后,仍然能夠保持其本質性質不變。而關系圖解則是被用來描述空間與空間之間不變的關系。
下屋建筑群平面圖,包含了入口、天井、廳堂、檐下、樓梯、廚房、院落等7 種基本空間。在此基礎上,將之劃分為一個個凸空間,用直線相連,繪制成如下下屋空間關系拓撲解構圖(圖3)。
圖3 下屋建筑群空間關系拓撲解構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經(jīng)在上述步驟后,經(jīng)過拓撲關系的轉換,得到53個凸空間。為了方便顯示,將其按數(shù)字1~53進行編號。第一號空間稱之為a1,第二號空間為a2,由此類推,分別計算呈坎下屋建筑群空間中的整合度、連接度、空間深度(圖4)。
圖4 下屋建筑群空間整合度、連接度、空間深度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經(jīng)過計算,統(tǒng)計下屋建筑群空間的各個空間整合度、選擇度、空間深度值如(表1)。
表1 下屋建筑群空間整合度、選擇度、空間深度值(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結合上述統(tǒng)計的計算結果分析,廳堂空間在下屋建筑群空間中,其整合度的平均值為0.696,可以看出在下屋建筑群中為最高,這說明廳堂在下屋整體空間中的可達性最強。廳堂空間的選擇度為0.310,在下屋空間中僅次于天井空間,位列第二,說明其雖然有著較為明顯的交通性,但是與天井對比,該空間并不是最主要的聯(lián)系各空間的樞紐。廳堂空間的整合度的排列次序高于其選擇度的排列次序,其空間的整合度高于選擇度,也就是其空間的可達性超過其交通性。這也反映出廳堂空間是作為下屋建筑空間中序列起承轉合的“合”的存在,人們行進在其中,最終匯聚到廳堂空間中,是建筑空間中序列的終點,也是建筑“核心”的存在。而從建筑自身的功能上來看,廳堂作為下屋建筑的主要生活單元,其與廂房、天井、檐廊、樓梯等共同組構成以廳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態(tài)勢。
依據(jù)上述的計算結果統(tǒng)計分析,天井空間在下屋中的整合度僅次于廳堂空間,而其自身的連接度與選擇度都為所有基本空間中最高。因而,天井空間的交通性要高于其自身的可達性。這便顯示出天井空間并不是作為統(tǒng)領空間的核心存在,而是起著聯(lián)系其余空間的作用,作為過渡性質的空間。建筑由外至內,聯(lián)系著作為起始的入口空間,兩側連接著通往二層的樓梯空間,往內承接著廳堂與兩側的廂房空間,由此可見,建筑中的各種空間由天井空間作為鏈接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生態(tài)的整體。
通過帶入結構主義理論,對下屋建筑群的構成、次序、拓撲關系進行研究,據(jù)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其空間各個層面的一般規(guī)律:
(1)由小到大,由簡至繁,逐級而上的空間結構構成關系
下屋建筑群空間由數(shù)十個天井、廳堂、廂房等空間組構而成,其空間較之于單體建筑復雜得多,但仍呈現(xiàn)出構成整體的一定規(guī)律??臻g由基本的“間”到合院再到建筑單體,建筑群體呈現(xiàn)出依次擴大、逐級構成的關系。
(2)開合不斷轉換,循環(huán)往復的空間組織次序
下屋建筑空間中,隨著合院的依次擴展,空間隨之不斷地收放,虛實不斷轉換。大大小小數(shù)十處空間既相分隔又相聯(lián)通,組合成空間中的萬千變化。行進在其間,步移景異,觀者可以同時感知到兩個或者更多的空間,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任一空間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宛若迷宮般,從空間中的一處到另一處,從此空間到彼空間,各個空間不盡相同,視覺體驗極為豐富。
(3)廳堂為中心,天井為連接的空間抽象關系
通過對下屋建筑群的句法解析,解析其空間抽象的拓撲關系,反映其空間存在以廳堂為中心的“核心區(qū)域”,以天井作為各個空間連接的抽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