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萌
生活是否需要濾鏡?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本質上凸顯的是對生活的不同看法。浪漫主義看待事物皆是為之披上一層美麗的色彩,柔化生活的邊緣;現實主義則是剝去生活迷幻的外衣,將它的污垢完全暴露。
徐志摩曾說,美是人間不死的光芒。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濾鏡就是這樣一層薄紗,呈現出一種朦朧迷離的美,讓人神馳心往。真實的生活是蓬頭垢面的,而濾鏡讓生活有了清楚舒適的色彩。印象中有一篇令人心曠神怡的文章,叫作《昆明的雨》,為汪曾祺所寫。在他繪聲繪色的描繪中,昆明的雨,昆明的菌,昆明的果子都那么令人神往,但我們真的到了昆明,我想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對那里的景色產生共鳴,因為汪曾祺筆下的昆明有一層“濾鏡”,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情景交融之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自然比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更濃烈些、更藝術些。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如此,倘若我們在雨天的巷子里看見一個人,或許并不能品味到雨巷的清幽之美與淡淡的憂愁。這些都屬于為生活抹上了一層濾鏡,讓原本乏味的生活多了一份遐想的空間,此時的濾鏡便是極有必要的存在。
“濾鏡 ”是為生活增添美感,但絕不是為真實的生活涂脂抹粉,也不是為了掩人耳目。就像給腐爛的水果噴上顏料,灑上香水,雖然如同新鮮的一般,但毫無意義。去掉濾鏡就是刺破生活虛假的外殼,還生活本來的面目。攝影作品《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和油畫作品《父親》等,它們的作者并沒有用美麗的濾鏡美化人物,而是將真實的一面呈現給人們。比如油畫《父親》中,那粗糙的雙手,眼角、額頭深深的皺紋,黑黃的臉色等等,無不展示著農民一生的辛勞,這些更能引發(fā)大家對作品的思考和對人生的審視。所以有時,我們有必要打破濾鏡,看清生活真實的樣子,而不是被假象迷惑。
由此看來,我們不能簡單認為生活是一定要加或者一定不加“濾鏡”,濾鏡可以為生活錦上添花 ,有了“濾鏡”,讓我們對世界多了一份喜愛,多了一份期待;而去掉“濾鏡”,則讓我們可以正視自己,正視生活,留下生活最真實的模樣,從而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的本原。
點? 評
本文以設問開篇,引出不同的回答,凸顯人們對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接著以汪曾祺和戴望舒的作品為例,闡明適當的濾鏡會給本來乏味的生活增加一份遐想的空間,這樣的濾鏡極有必要存在。同時,又以攝影作品《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和油畫作品《父親》等為例,論述有些濾鏡應該打破,應該還生活本來的面目。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強調在生活中要合理使用濾鏡。文章層次清晰,思想深刻,說理辯證,論述比較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