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男
(運城學院 教育與心理科學系,山西 運城 044000)
2016年印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指出,教育實習作為學前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教育職前教師教育培養(yǎng)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1]可見,教育實習是學前教育專業(yè)一門較為重要的指向實踐的課程,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
“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實習是學生通過模擬或真實教育情境體驗幼師角色,不斷建立職業(yè)理念,形成職業(yè)能力,向教師角色不斷轉化的實踐過程”,[2]對于推動實習生由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但在實踐中發(fā)現,實習生在教育情感、基礎素質、教育理論素養(yǎng)、教育實踐能力、保教結合思想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究其原因,以強化職業(yè)信念感,豐厚教育情感;補足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缺位,構建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均衡課程結構,理論與實踐并重;改變不良傳統(tǒng)觀念,滲透保教結合思想;構建實習共同體,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功效;提升實習反思意識,助推研究型教師成長為對策,針對性解決現存問題。
1.教育情感薄弱,職業(yè)信念感缺乏
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為人師表的基本條件。如果缺乏愛,教育就失去了其內核意義,無法立足,甚至還可能造成惡劣的結果。在調研中,有部分實習生對待幼兒耐心不足,對待幼兒教師職業(yè)熱忱度不高,這也能夠說明,學校對學生教育情感的培養(yǎng)力度不夠,學校應當引起重視,應將學生教育情感培養(yǎng)做為師范教育的重要內容與環(huán)節(jié)。
2.基礎素質欠佳,文明失范現象凸顯
基礎素質不僅是為人師表的基本條件,亦是做人的基本前提。沒有良好的基礎素質,不僅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展開,同時也會影響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比如,說臟話、亂吐痰等不雅行為,雖然都是小事,但卻反映出了實習生的自身素質。另外,部分實習生存在著“自我中心”的思想,團體合作觀念較弱,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排斥其他類型的工作。比如,實習生承擔保育員的工作,如果給其安排配班的工作,部分實習生就可能會有怨言而不去承擔相應任務,認為這個工作不屬于自己的職責范疇。諸如此類的教育現象的發(fā)生,提示我們在開展教育工作時,首先應該進行基本素質教育。
3.教育理論素養(yǎng)根基不穩(wěn),實踐指導力不足
教育理論是進行教育實踐的前提與基礎,是未來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優(yōu)秀的幼教工作者必備的基礎。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做支撐,才能更科學、有效地指導教育實踐的展開。但有部分學生認為理論和實踐之間有差距,理論學習用處不大。這樣的觀點反映出實習生對理論的學習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因此,應讓學生認清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并使其在平日的理論學習中夯實理論基礎。
4.教育實踐能力轉化困境,實踐性知識匱乏
教育理論應用和檢驗的場域是教育實踐。通過調研發(fā)現,實習生的教育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弱,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相脫節(jié),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實踐課程占比相對理論課程較少。雖然設置的五大領域有一半時間用于模擬實訓,但從課程總體而言占比還是偏低。二是由現實問題造成的。我們在實訓課上,讓學生模擬幼兒,但學生畢竟不是幼兒,各種突發(fā)狀況無法預料到。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實踐性問題,有些問題可能還不能用已有理論去解決。實踐性知識的匱乏為實習生在實踐中帶來困惑。實習過程中,保育技能、藝術技能(包括體育技能)、教育活動計劃與組織的能力、三筆字、普通話、演講能力、班級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專業(yè)技能較為重要,但實習生的這些方面能力較為薄弱,對教育實踐的順利展開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5.保教結合思想滲透不足,重教輕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保教并重。保教結合思想的提出是與學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相一致的。在幼兒園實習中,很多實習生是從保育員職位開始做起,首先了解保育員的工作職責與流程。然而,部分學生認為保育員是最底層、最沒技術含量的工作,對于保育的重視程度較低,這對于開展保教工作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如部分實習生反映“幼兒園讓我們干雜活”。他們將保育工作看成是“雜活”,也反映出“保教結合”的思想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1.重知識輕情感,職業(yè)情感教育缺位
道德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性情感,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道德情感是人以道德規(guī)范為依據,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對于一名幼教工作者而言,其首先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情感,這是從業(yè)的基礎和前提。但是在調查中發(fā)現,部分學生不喜歡幼兒,不喜歡幼教職業(yè),對于教師職業(yè)缺乏熱忱之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從教愿望不強烈;另一方面是在教育過程中,由于道德情感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往往把精力放在知識理論的傳授上,而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關注度不足,這就導致對學生情感教育的缺位。
2.重理論輕實踐,課程設置不均衡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程方案設置中,理論型課程約占80%,實踐類課程占比較低。雖然在五大領域的課程中,有設置為期8周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在課程實訓中,實訓模擬教育的對象是扮演幼兒角色的同班同學,并非真實的教育情景。因此,當實習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真實的幼兒時,會遇到很多無法預料的問題,而學校開設的實踐課程卻無法很好地回應這些問題。
3.家庭、社會教育缺位,基本素質關注不足
一個人的成長,受多方面的影響。學校教育作為主導因素,在學生的成長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同時,學生還是社會中的存在,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學生也是家庭中的存在,在其成長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打上家庭的烙印。部分學生的基礎素質不佳,雖然與學校教育培養(yǎng)不足有關,但很大程度是源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缺位與錯位。如部分家長長期以來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其作為一個社會人、社會公民培養(yǎng)的訴求,導致孩子出現一些文明失范的現象。另外,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教育發(fā)展還不充分,對于公民的基礎素質的培養(yǎng)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4.傳統(tǒng)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教育理念不科學
長久以來,在傳統(tǒng)觀念中,人們把幼兒園教師視作“保姆”,認為幼兒教師不需要很高的專業(yè)知識儲備量與專業(yè)素養(yǎng)。因而導致目前很多人對于幼兒教師隊伍中的保育員的認識也存在誤區(qū),認為保育員只是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是最為底層和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此,部分學生排斥保育員的工作,認為這是“雜活”,無法體現其專業(yè)性??梢?,學生對于保教結合的思想的理解、滲透不充分。
1.強化職業(yè)信念感,豐厚教育情感
劉慶昌教授指出,教育情感是一種精神存在,同時其會顯現于教育生活或者教育活動中,對于教育活動的開展產生一定的影響。[3]教育世界是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沒有教育情感的融入,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育便沒有了內在的生命力。
對于教育情感的培養(yǎng),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第一,以愛育愛。真誠的愛是教育情感的基礎,愛學生是教師教育的起點。教師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會對學生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進而激發(fā)他們向善向好方向發(fā)展。教師對于職業(yè)的熱忱之情,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影響學生,使學生對職業(yè)的信念感得到加強。第二,以智培愛。正如劉慶昌教授的觀點:教育是愛智統(tǒng)一的結合體,二者緊密相連,互相支撐,不可分割。教師的愛不是盲目的,而是富有智慧的。在情感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情感教育讀本來輔助教育教學,提高情感教育的深刻性和理論化程度。有研究表明,越是從理論上加深對于情感教育的闡釋,越有助于情感教育實踐的深化與發(fā)展。第三,以情促愛。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育實踐情景,厚植良好的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形成人文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氛圍,推動學生教育情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與浸潤。
2.補足教育缺位,構建三位一體教育模式
教育系統(tǒng)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聯系,相互區(qū)別,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各自的功能與效用。[4]但是在教育現實中,三者卻常常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甚至有時發(fā)生相互沖突的現象。在本科教育階段,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已經成年,且離家較遠,教育責任應該由學校教育承擔,其主動放棄了教育的權利和責任。實際上在現實中,學生的一些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職責,家庭教育也應義不容辭。長久以來家庭教育的缺位與錯位,常常是導致學生基礎素質低下的根本原因。另外,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教育水平發(fā)展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社會教育內容與形式的缺位與錯位,導致其無法很好地培養(yǎng)公民的基本素質,同時也將教育責任推卸給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重在理論知識的傳播,對于學生基礎素質教育僅由輔導員負責。而輔導員所指導的學生較多,無法廣泛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這就造成學生知識有余,而素質不足的情況。因此,要發(fā)揮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合力,共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基礎素質。
3.均衡課程結構,理論與實踐并重
在《實習三年》中,張雪門先生提出:會騎馬的人是從馬背上學會的;即使念了一輩子的騎馬理論,沒有實際騎馬的訓練與操作,也會從馬背上摔下來。師范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一樣。對于師范專業(yè)而言,不僅要教授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素養(yǎng)。有實習生反映“理論與實踐是兩張皮,二者是脫節(jié)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強?!倍聦嵅⒎侨绱?,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的這種反映說明了其缺乏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針對目前實習生實踐能力較弱的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增加實踐課程的占比和見習的實踐機會。實踐性知識的掌握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鍛煉與思考,這也是學習成長的必經之路。因此,可以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的占比。例如《五大領域的活動設計與實施》《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這類偏實踐性的課程可以聘請幼兒園教師為實習生進行授課,增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進而使實習生達到“能說會做”的培養(yǎng)目標。第二,在主課堂之外,開辟“第二課堂”?!暗诙n堂”是在導師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彈跳說唱畫實踐技能的練習。當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院系可以對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進行測試,“以測促練”的方式推動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培養(yǎng)能適應市場需求的“一專多能”的幼教從業(yè)人員。
4.改變不良傳統(tǒng)觀念,滲透保教結合思想
“保育、教育、發(fā)展”是學前教育的三大核心詞匯,它們之間應該相互聯系,彼此貫通,互為條件,不可分割,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5]然而,在調研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將保育工作看成是“雜活”,認為與教學工作相比,保育工作不重要、專業(yè)性不強,保教是分離的。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在學科課程中滲透保教一體的理念,讓學生認識到保育和教育沒有輕重之分,二者都很重要。其次,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幼兒的身、心、靈是渾然一體的,保教結合是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最后,在實習實踐中切實貫徹保教一體的理念,將保教結合理念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
5.構建實習共同體,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功效
在實習過程中,大學教師由于忙于教學、科研任務較重、指導實習生過多等原因,疏于對實習生實習過程的指導,僅僅是在實習活動結束后對實習生的實習成績進行評價。這就造成大學教師實習指導的缺位,對于實習生的情況了解不足,難以使指導日?;蜕羁袒6鴮嵙晥@的指導教師由于理論知識不夠系統(tǒng)和豐富,導致學生實踐理論轉化的水平提升有限。因此,高校和實習單位之間應建立實習共同體,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功效,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和網絡平臺或到實習園現場調研指導,加強聯系,完善“雙導師制”,切實指導學生在實習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使實習生理論聯系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得以提升。
6.提升實習反思意識,助推研究型教師成長
波斯納提出“經驗+反思=成長”的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公式。[6]可見,實習生從實踐中進行學習、不斷對實踐進行反思是其實現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必經之路。師范生要積極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教研活動,通過研討,培養(yǎng)其初步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另外,指導教師也要指導實習生從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發(fā)展實習生的實踐性知識。在實踐中通過不斷地自我反省,將有助于實習生專業(yè)知識的內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的增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助推其未來成長為一名研究型教師。
綜上,教育實習是聯接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橋梁,是實習生由學生身份向準教師身份過渡的重要階段,是師范職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教育職業(yè)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鑒于師范生在幼兒園實習中存在著各種問題,作為高校即教師培養(yǎng)的主體應該切實幫助其解決實踐中所面臨的這些問題,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成才,提高“準教師”的保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