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復旦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中國首席經(jīng)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
我從小就不太喜歡過年。因為吃的緣故。
過年的時候,母親總是氽很多的魚,很多的肉,諸如油炸黃魚,酒糟鰻魚、荔枝肉、醉排骨……包一堆的肉燕,蒸好,甚至還油炸一堆肉皮,晾在那里做湯用。做好的菜,大部分就晾在陽臺上,那時候沒有冰箱,冬天,陽臺是我們家的天然冷藏室。
年三十晚上,從陽臺上拿出一小部分糟魚、肉燕和排骨,做成過年的菜擺在餐桌上,我家人口少,除了父母,就我一個孩子,一桌子菜,大部分是用來看的,而不是用來吃的。
從年初一開始,就是吃剩菜。早上一碗太平面過后,頓頓的葷腥都是從陽臺上取一點隔夜菜,鍋里蒸一下,熱一下,或者混在一起炒一炒,餐桌上,只有一碗素菜是新鮮的。這就是所謂的“年年有余,歲和年豐”。
我家不僅人口少,親戚朋友也少有往來,所以,這些剩菜,能吃一個多星期,一直吃到我聽見“吃飯”這兩個字就倒胃口。
我喜歡新鮮的食物,過年為了圖吉利,樣樣食品求“有余”,這一余就余太多了,以至于一個星期的餐桌跟新鮮兩個字絕緣,這是我討厭過年的第一個原因。
很多孩子,喜歡過年,還跟穿新衣有關。
我是獨生女兒,沒有穿過哥哥姐姐的二手衣服,平時母親逛商店,看見了合適的衣服,隨買隨穿,過年,就是各種絲綢毛呢繡花開司米一起上身,穿得講究了,吃東西怕落在呢子大衣上洗不掉,跟小朋友玩,怕沾上泥土灰塵啥的回家被母親罵,穿得越是精致,玩耍起來越是不自在,春節(jié)的穿著精致是以失去自由為代價的。在我心里,自由,何時何地,都比華麗光鮮更珍貴些。所以,不喜歡過年,也跟不喜歡穿新衣服有關。
此外,我不喜歡過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拜年。
串門走親戚,是過年的必演節(jié)目。有些孩子喜歡走親戚,除了各種小零食,心思全在壓歲錢。壓歲錢可以買很多東西,比如路邊好吃的零食,地攤、小店里的發(fā)卡、橡皮筋、彈弓等小玩具,倒不是因為平時真的缺這些東西,而是因為樂趣。對于在生活中基本沒有話語權的人來說,購物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小孩子的美德是“聽話”,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里,他們都沒有話語權,只有在小攤上小店里他們可以挑挑揀揀,實現(xiàn)口袋里那點小零花錢賦予的“說了算”的權力。
我的壓歲錢如同稅務局工作人員收來的稅款,是要照數(shù)上繳的,收來的壓歲錢不歸我花,與我實現(xiàn)個人自由意志沒有任何關系,因此,我對壓歲錢也不感興趣。
不愛吃,不愛錢,走親戚拜年于我而言,就成了負擔。
很多人說,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豐衣足食加上年輕人斷親,這年,是越來越?jīng)]有味兒了。
我以為,年,本來就是沒有味的。不同的人,由于缺的東西不一樣,賦予過年自己所期待的年味:平時愛吃卻沒吃夠的,年味是一桌豐盛的佳肴;平時舊衣加補丁的,年味是一身簇新的行頭;平時分居兩地見不上面的,年味就是團團圓圓、杯斛交錯。
當你什么都不缺的時候,年,自然就沒有味兒了,沒有年味的年,變成了純粹的假期,只剩下漫長冬日里的悠閑和平靜。
于我而言,正所謂歲月靜好,靜,才顯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