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楠
其實年味一直都沒有變淡,年味兒,就在我們身邊!
春節(jié),承載著我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承載著我們對家的眷戀。
不過如今每到春節(jié),人們總是感嘆:歲月掏空了城市的年味,“過年越來越?jīng)]意思”“年味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變淡”。
其實,關于年味的記憶從未改變,只是大家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了,當年的我們長大了。曾經(jīng)過年才吃得上的美食,如今在飯館隨處可見;曾經(jīng)總要等到春節(jié)拜年才會穿戴的新衣新鞋,如今也變得不再稀罕;儀式的精簡,讓春節(jié)變成日歷上平平常常的某一天。
沒有了年夜飯的誘惑、沒有了走親訪友的欲望、越來越少的儀式感、越來越少的純粹童心。當人們的溝通聯(lián)絡變得越來越便捷的時候,有人開始懷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那般純樸的生活方式。
年味未必是兒時那個味,時代變了,形式變了,它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但過年就會有年味。親情的牽掛不變,與家人團圓的溫情不變,對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思念不變,年味兒就依然在那里。
年味兒藏在傳統(tǒng)年俗的儀式感里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中有這么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們想吃什么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隨便的結果是,節(jié)日不再像節(jié)日,年味也越來越淡。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與儀式不同,儀式總是在變化的,但儀式感不能變。我們之所以覺得年味越來越淡,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儀式感。儀式感代表著我們內(nèi)心的重視,找回年味,就得重新找回那種敬重的心態(tài)。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泵磕暌蝗肱D八,過年的氣氛就氤氳在國人之間??梢哉f,一碗臘八粥,便是農(nóng)歷新年的序曲。之后,送灶神、掃塵、備辦年節(jié)食物、剃頭沐浴、年畫窗花裝飾門庭、新潔衣裳、年夜飯、壓歲錢、守歲、迎年、拜年、賀新春……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年節(jié)儀式,等候著期待辭舊迎新的中國人。
而備年貨,就是找回年味儀式感的重要的一步。
小時候,當一家老小開始忙前忙后往家拎東西時,濃濃的年味就在家中彌散開來。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豐富,年味也從線下飄到了線上。想吃什么選什么,各地的年貨,動動手指都能即刻到家。
雖然購買年貨的方式在變,但我們對團圓和幸福的向往,從未改變,全部濃縮在熱氣蒸騰的菜肴里。如今的年貨,對我們而言,已不單單是對物質(zhì)的期盼,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對家人說不出口的愛與感激,是一年勞作后對收獲最隆重的慶賀。買多買少,年味就藏在準備年貨的這份心情里。
過年總是少不了貼春聯(lián)、貼福字,一個“?!弊?,已成為春節(jié)最純粹的符號,它集中了中國人關于過年的理想,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小到家庭幸福、闔家歡樂,大到社會富足、國泰民安,都是中國人的“?!薄?/p>
從前幾年開始,自從支付寶推出了集五?;顒右詠恚磕昱D月二十左右,大家都開始熱衷于拿起手機,對準自家大門或者窗戶上的福字左掃掃、右掃掃。每個人心中都期盼著快速集齊???,等待著除夕晚上瓜分現(xiàn)金紅包的喜悅。
而在這之后,蒸花卷、掛年畫、祭天地、祀祖先、守歲、拜年、給壓歲錢……每一項年俗活動都充盈著滿滿的“儀式感”。
有了這些,才叫過年。
濃濃的年味兒從餐桌開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p>
這樣一首過年的兒歌,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
過年必然少不了糖瓜,這種黏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后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簡單、易得,卻是一直以來年的記憶。
年夜飯是味蕾深處最思念的家鄉(xiāng)味道,是身處異鄉(xiāng)的人們對于過年的最大期盼。與家人團聚,吃上一頓熱騰騰的年夜飯,重新喚醒童年記憶中舌尖上的味道。
在北京,最講究的就是這“四四見底”的年夜飯了,即四盤涼菜、四碗熱菜、四碗肉菜,討一個四平八穩(wěn)的吉祥年。芥末墩兒這名字一聽就帶著京味兒,是老北京年夜飯里必有的,被稱為宴席“四涼”之首。將燙好的白菜一層層碼好,并撒上芥末、白糖、米醋等,密封后兩三天即可食用。年夜飯中大魚大肉甚多,這時一口芥末墩兒下去,脆、爽、嗆、酸甜,非常通氣解膩。
餃子是許多人餐桌上重要的“年味”。有了餃子,就有了年味。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餃子象征著團圓,在豐富的菜肴后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有團團圓圓,家庭幸福的意思,但是這個餃子不是在年三十吃,而是大年初一,所以也叫“五更餃子”,這里可是大有深意,因為過年餃子里一般都包著硬幣,這就寓意著在新年的第一天吃過大鍋餃子的人,一整年都會順順利利,招財進寶。
因此南方人打趣北方人,“立冬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過年吃餃子……”看似簡單的“吃餃子”成了一種習俗,也成了一種文化。每到重要時節(jié),微信朋友圈里曬餃子的人越來越多?;蛟S餃子并非節(jié)日和節(jié)氣之時唯一的食物,但吃餃子的儀式感卻是年節(jié)之時極為珍貴的。
濃濃的年味兒自己造
作家汪曾祺在《歲朝清供》中寫過這樣一個場景:“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nèi)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梅有暗香,枝條斜逸,最適宜做小室插花。剪兩枝,放在房間里,年味兒就跟著花骨朵一起冒出來了。
貼上春聯(lián),掛上燈籠,氣氛組上線,年味就一點點加載出來了。再做些可愛的小手工,帶來節(jié)慶感,過年氣氛瞬間濃烈。而當我們真正樣樣自己操辦后,也才更能體會到長輩的無盡付出和家的溫暖。
以前過年,照相館是最忙碌的,大多是一家來照全家福,而現(xiàn)在手機就能拍照了,所以現(xiàn)在過年的時候,更要拍一張全家福。小小一張照片,一個個被定格的笑臉,留下的是歲月的影像,承載的是幸福的回憶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當然,全民娛樂的微信紅包更是少不了,古稀老人給孫輩發(fā),兒女給父母發(fā),老公給老婆發(fā),而同親朋好友的紅包就只能靠搶了。小小紅包,快樂多多,舊年味的紅包封,新年味的微信紅包,都承載著親情和友情,濃濃有年味。
道不盡的年味,其實從未遠去,在文化自信中堅守,在科技進步中傳承,它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于年味的解釋,作家馮驥才曾說:“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煙花閃耀飄進鼻內(nèi)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后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
曾經(jīng),它藏在媽媽忙前忙后做的一頓年夜飯中;藏在晚輩孝敬長輩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戶戶都貼上的喜慶對聯(lián)中。 如今,它藏在微博、 微信、支付寶的紅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閑活動里;也藏在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要寒暄說過年好的祝福里。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窗上那些寓意吉祥的剪紙、手中充滿喜氣的紅包始終都會是記憶中最初的年味。2022年,許多人選擇就地過年,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年味。無論在哪里過年,只要親情在,無論距離多遠家就在我們心中,心在一起,就是團圓。
其實年味一直都沒有變淡,年味兒,就在我們身邊!
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