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霞
摘? 要:社會記憶具有多層次主體、多種類客體、多向度時間等特點,展現(xiàn)出超個體、超生命、跨時空積累記憶的功能。檔案和紀錄片的融合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社會記憶的保存和價值發(fā)揮。文章首先梳理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檔案的應用現(xiàn)狀,再分析其所遇到的障礙并提出改進策略,最后以微紀錄片《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為例,重點分析檔案與紀錄片的有效融合是如何記錄歷史、傳播文化、發(fā)揚精神、保存社會記憶的,以期為之后檔案和紀錄片的進一步融合與發(fā)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黃河檔案;社會記憶;檔案價值;紀錄片
Abstract: Social memory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level subjects, multiple kinds of objects, and multi-directional time, exhibiting the function of accumulating memories beyond individuals, beyond lives, and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ves and documentary films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preservation and value of social memory. The article firstly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ves in the creation of documentaries, then analyzes the obstacles it encounter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inally concludes with the micro-documentary 'The Yellow River Story in Archives - Henan Chapter'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rchives and documentary films can record history, spread culture, promote the spirit and preserve social memory,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and documentary film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Yellow river archives; Social memory; Archival value; Documentary film
近幾年來學界更加關注檔案和紀錄片的關系,相繼研究了紀錄片的檔案屬性問題、[1]紀錄片需求下聲像檔案管理問題、[2]紀錄片和檔案融合發(fā)展問題[3]等,但較少以具體的紀錄片分析其中的檔案應用及社會記憶價值。本文將梳理檔案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現(xiàn)狀、遇到的障礙、改進策略,并以微紀錄片《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為例重點分析檔案與紀錄片的社會記憶功能,以期促進檔案和紀錄片進一步融合發(fā)展。
1 紀錄片中檔案的應用現(xiàn)狀
在當前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的多媒體環(huán)境中,紀錄片因其“紀實性”原則以及“記錄,而不干預進程”和“分享,而不灌輸理念”的創(chuàng)作觀點在文化市場中越來越受歡迎,滿足了當下觀眾了解歷史、關注現(xiàn)實、進行社會參與的渴望。[4]很多電視節(jié)目將檔案和紀錄片有機融合起來,打造了一大批精品節(jié)目。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歷史紀錄片創(chuàng)作工作蓬勃發(fā)展,生動再現(xiàn)了我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進程。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攝制了18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共和國腳步》,以時間順序重現(xiàn)了1949年至1999年50年間共和國所發(fā)生的400多件重大事件。這是“我國檔案系統(tǒng)獨立自主拍攝的第一部純粹以檔案史料忠實還原歷史、原汁原味地反映國家重大歷史事件的大型文獻電視片”,[5]是一部電視題材的共和國編年史、一部形象化的共和國大事記。再如,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中央檔案館聯(lián)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隆重推出微紀錄片《紅色檔案——走進中央檔案館》,精選大量館藏珍貴檔案,從多個角度、多個專題呈現(xiàn)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的初心和使命,[6]使觀眾沉浸式感受烈火淬金的精神鋒芒。
隨著國際上“新紀錄片”和“影像歷史”思潮的日漸興起,檔案與紀錄片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英國BBC公司為拍攝紀錄片《納粹警示錄》,采訪大量的當事人、重返二戰(zhàn)戰(zhàn)場、尋遍各大歷史博物館,力求冷靜、真實地揭示和記錄德國第三帝國的興衰史,以及希特勒和納粹的崛起、巔峰、衰落。美國紀錄片導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團隊聯(lián)合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檔案館于2019年推出紀錄電影《阿波羅11號》。在搜集過程中,制作團隊首度發(fā)現(xiàn)了從未曝光的70mm片段,以及超過11000小時、記錄了整個登月任務的對話錄音,隨后對其進行數(shù)碼化修復處理,最終以高清的像素重現(xiàn)人類首次登月的歷程。
這一系列節(jié)目的涌現(xiàn),恰恰也證明了紀錄片具有一定的檔案價值。它既有利于將檔案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使之“傳得開”“說得上”;又有利于將檔案產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使之“立得住”“留得下”。但由于紀錄片產業(yè)自身缺陷、檔案保管利用程序繁瑣、兩者融合還待磨合等局限性,紀錄片中檔案價值的充分發(fā)揮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礙。
2 紀錄片中檔案價值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困境
紀錄片和檔案有效融合的實現(xiàn)就是利用檔案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過程中所有要素的共同發(fā)揮,最終通過紀錄片形式來展現(xiàn)其文化價值——即紀錄片中的檔案價值。[7]筆者認為,當代紀錄片要充分實現(xiàn)檔案價值還面臨著紀錄片產業(yè)自身競爭力較弱、紀錄片過于“重歷史”而“輕現(xiàn)實”、聲像檔案館藏不足且轉化困難、“求新”與“保密”有待融合等障礙,制約了紀錄片中檔案價值的發(fā)揮。
2.1 紀錄片“曝光”較少,競爭力較弱。全媒體時代,視覺類節(jié)目和大眾娛樂類綜藝節(jié)目層見疊出,而忠于事實、冷靜嚴謹?shù)募o錄片則較為“無人問津”。此外,國內紀錄片市場發(fā)展還不成熟,盈利模式較為模糊。再者,紀錄片相比于娛樂片,知識濃度較高,可能與大眾存在一定的“知識鴻溝”,給大眾帶來“枯燥無味”的觀感。因此,紀錄片自身因其“曝光”較少,在整個媒體行業(yè)中競爭力較弱,紀錄片中的檔案價值難以發(fā)揮。
2.2 紀錄片缺乏現(xiàn)實題材,受眾范圍較小。如今比較“出圈”的紀錄片大多是歷史文化紀錄片和文獻紀錄片,且這兩類紀錄片也是較好與檔案相融合的?!拔墨I紀錄片,指的是利用以往拍攝的新聞片、紀錄片、影片素材以及相關的真實文件檔案、照片、實物等作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或加上采訪當事人或與當時的人物和事件有聯(lián)系的人,來客觀敘述某一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紀錄片?!盵8]其中如《毛澤東》《開國大典》《鄧小平》《中國 1949》《百年中國》等,都產生了巨大反響。但若紀錄片想要真正融入這個時代,如何利用檔案揭露現(xiàn)實問題、滿足觀眾的現(xiàn)實需求是一個難題。這關系到是否能將紀錄片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使其中的檔案價值在更大程度上發(fā)揮的問題。
2.3 聲像檔案占比較少,且利用困難。在紀錄片這種視覺類節(jié)目中,聲像檔案比紙質檔案適配性更好?!堕_國大典》中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用濃重的湖南鄉(xiāng)音振聾發(fā)聵地向全世界發(fā)出的那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比任何文字、圖片都令人感動、令人振奮。但將聲像資料有意識地當作檔案保存卻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發(fā)展還不成熟,更常將其作為傳統(tǒng)文字的補充。且聲像檔案多以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為載體,比較脆弱,保存、利用條件苛刻。聲像檔案的檢索也較為困難。缺乏語義檢索的情況下需要人工審閱、瀏覽、觀看,搜索成本較高?!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聲像檔案資源的匱乏影響了紀錄片中檔案價值的實現(xiàn)。
2.4 紀錄片“求新”與檔案“保密”的矛盾。我國最新《檔案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檔案,由國家授權的檔案館或者有關機關公布;未經(jīng)檔案館或者有關機關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公布?!奔磭椰F(xiàn)在雖然在鼓勵社會廣泛利用檔案,但檔案公布仍是嚴格管控的,這無疑使需要公開發(fā)行的紀錄片在利用檔案方面受到了一些阻礙。紀錄片身處于全媒體競爭環(huán)境中,自然希望通過“挖掘從未挖出過的東西”來增強競爭力,不可避免地會觸碰隱私,與檔案的“保密性”相沖突。除此之外,聲像檔案公布制度不夠完善。紀錄片制片人無法在拍攝前明確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而是在成果出來后再被審核,可能會導致所有心血付諸東流。這些制度限制、高風險投資也會影響紀錄片中的檔案價值。
3 紀錄片中檔案應用策略的選擇
“利用具有較強的文獻傳承性和歷史厚重感的聲像檔案編研產品,能超越時空地喚醒民眾的社會認同感,實現(xiàn)檔案傳播歷史知識的目的,發(fā)揮一定的社會啟蒙和社會控制的雙重變奏功能。”[9]鑒于此,即使面臨著以上許多障礙,仍要從紀錄片和檔案兩個角度靈活轉變策略,促進紀錄片和檔案更好地融合。
3.1 利用移動媒體渠道,與數(shù)字人文技術相融合。在傳播方式上,紀錄片創(chuàng)作團隊應多與各流媒體平臺合作,實現(xiàn)隨時隨地在智能設備上觀看,擴大傳播渠道。在形式上,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工作應改變原先宣傳說教式的僵化模式,引入“真實再現(xiàn)”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三維動畫的技術表現(xiàn)手段,并與真實的聲像檔案相結合,營造更加引人入勝的畫面。[10]如在紀錄片《圓明園》中,傷痕累累、布滿泥灰的破舊園林石柱轉眼間補全了傷疤,由石柱搭起的石臺坊、周圍高大的西洋式建筑、人間仙境的“萬園之園”紛紛涌現(xiàn)在觀眾眼前。3D動畫技術能使難以恢復的歷史畫面成為“現(xiàn)實”,帶來極致的視覺享受,極具沖擊力和震撼力。
3.2 結合熱點創(chuàng)新取材,與當代文化語境相契合。首先,我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工作應注重從當代的時事焦點出發(fā)挖掘檔案或題材,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觀眾的關注和共鳴,使歷史中所得啟示和鏡鑒最大化?!凹o錄片檔案的價值在運用蒙太奇剪輯手法的呈現(xiàn)方式之時,在時空、場景或內容的轉換之間應給予受眾自行詮釋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將紀錄片與自身生活經(jīng)驗相互熔合錘煉,就會不自覺地形成紀錄片檔案的意識觀。”[11]例如,在如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法國歷經(jīng)15年的籌備拍攝,推出環(huán)保紀錄片《家園》。該片講述了地球的寶貴資源消耗殆盡,珍稀物種滅絕,原始資源奇缺,污染日益嚴重等現(xiàn)實問題,引人深思。其次,在創(chuàng)作歷史紀錄片、文獻紀錄片等方面,我國應突破之前注重對意識形態(tài)宣傳而疏于對歷史本身反思的局限,應更加注重其文化傳承和歷史見證作用,[12]與當代大力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背景相契合。
3.3 豐富優(yōu)化館藏資源,與民眾審美意向相吻合。“檔案是文獻紀錄片前期策劃的基礎。檔案提供豐富的史實資料,既是創(chuàng)作文獻紀錄片的重要素材,也為文獻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定位、主題、形式、結構等提供思路。”[13]第一,檔案機構要加強對聲像檔案的收集和保護,保障資源素材的充足。第二,檔案機構要加強對文字檔案的編研工作,創(chuàng)新思路,采用畫外解說、漫畫重現(xiàn)等方式將文字檔案和紀錄片更好地融合起來。第三,紀錄片制作團隊應從實時報道、人物傳記、歷史事件、人文地理等多角度擴大片源,更廣泛地將深藏于檔案館的珍貴檔案呈現(xiàn)出來,發(fā)揮記錄歷史、揭露歷史、教化社會的功能。
3.4 重視保護鑒定資料,與檔案管理原則相符合。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和“攝影機”,但并不是所有音像、影像都能稱為聲像檔案。公映的紀錄片一定意義上承擔著自上而下的文化傳遞功能,所以與公映紀錄片融合的檔案需要進一步地鑒定和保護。一方面,不僅要鑒定聲像資料的年代和事件是否準確、內容是否合理,還要厘清拍攝者的意圖、立場等,即拍攝者是主觀地釋放自身情感還是客觀地記錄歷史?該資料是否有公共利用價值、是否能引起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另一方面,對值得利用的檔案,在利用時要注意拍攝時強光、高溫、灰塵等對它的破壞,提前做好防護措施;在選材時減少閑雜人等,強化工作人員的保密意識,對涉密檔案完全保護;在剪輯時避免過度花哨、雜亂的敘事手法破壞檔案及紀錄片的真實性。
4 紀錄片中檔案社會記憶價值體現(xiàn)——以《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為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14]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河南省檔案館聯(lián)合國際在線于2021年6月8日推出微紀錄片《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以獨特視角講述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的由來、黃河鐵路第一橋盧漢鐵路鄭州大橋的建設、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理三害、黃泛區(qū)農場舊貌換新顏等故事。河南省檔案館精選館藏檔案文獻以直接呈現(xiàn)、口述檔案、情景再現(xiàn)三種方式為該紀錄片提供了堅實的素材支撐。如圖1所示,筆者將分析《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是如何將檔案與紀錄片有效融合來記錄黃河歷史、傳播黃河文化、發(fā)揚黃河精神,并進一步保存黃河記憶的。
4.1 資料詳實,記錄真實黃河歷史。河南省檔案館成立于1959年。截至2020年底,其館藏檔案達355個全宗,檔案資料共1004966卷(件、冊)。這些檔案資料系統(tǒng)、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近現(xiàn)代河南經(jīng)濟社會的歷史變遷,對于了解河南、研究河南、建設河南具有重要的鑒史明今作用?!稒n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依托河南省檔案館詳實的檔案資料,將塵封的檔案轉化為鮮活的紀錄片,不僅展現(xiàn)了眾多有關黃河的清代檔案、民國檔案和革命歷史檔案,更見證了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
第四集《強渡天險》圍繞三路大軍躍進大別山展開。當時,黨中央作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河南省檔案館保存了當時冀魯豫區(qū)委關于成立黃河河防指揮部的決定,明確了其任務是管理黃河交通,組織武裝及沿河聯(lián)防,建造船只,確保劉鄧大軍順利渡河。除此之外,紀錄片還邀請了重要渡口關陽村村民及其后代結合親身經(jīng)歷講述當時關陽村人民勇敢協(xié)助解放軍的故事。在第五集《古河新生》中,故事主要講述了人民勝利渠引黃灌田及濟衛(wèi)工程——引黃河水至冀魯豫三省農田,且增加衛(wèi)河水量便利新鄉(xiāng)至天津間的航運。河南省檔案館收藏了當時項目規(guī)劃期間測繪的《引黃灌溉濟衛(wèi)工程灌溉區(qū)域圖》,上面清晰表明了黃河兩岸受益的區(qū)域非常廣闊。第六集《峽谷風流》著重介紹了小浪底水庫工程。按照規(guī)劃,小浪底工程建設后能基本解除黃河下游的凌汛威脅、保障黃河下游主河床25年不淤積抬高、增加蓄水量、提供清潔能源等。但河南省檔案館館藏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設計任務書》也透露了當時所面臨的許多難題。第八集《泛區(qū)新顏》聚焦于焦裕祿、吳芝圃等無私奉獻的基層力量。當時最嚴重的“黃泛區(qū)”(黃河洪水泛濫、泥沙淤積的區(qū)域)蘭考縣常年經(jīng)受風沙、鹽堿、內澇三大自然災害,許多民眾背井離鄉(xiāng),亟須有人來帶頭治理,焦裕祿、吳芝圃等人勇?lián)厝?。河南省檔案館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焦裕祿在全縣干部大會上的講話稿、中央任命河南省政府主席吳芝圃兼任黃泛區(qū)復興局局長的紙稿等。第九集《海晏河清》帶領觀眾從古至今領略中華民族治河的努力?!吧茷閲?,治水為先?!弊怨乓詠?,“河運”和“國運”密切交織在一起,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紀錄片以動畫輔助解讀歷史資料,并特邀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張民服教授傾情講述從古至今的“治河”努力。
4.2 誠意出品,傳播優(yōu)秀黃河文化?!稒n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是河南省檔案館聯(lián)合國際在線推出的一次創(chuàng)新之舉。河南省檔案館現(xiàn)存4400余件黃河檔案,一直致力于做好黃河檔案的開發(fā)和利用,為此次紀錄片的拍攝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支撐。國際在線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wǎng)站,是中國使用語種最多、傳播地域最廣、影響人群最大的多應用、多終端網(wǎng)站集群,一直都以“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包S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勞動人民在不斷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此次聯(lián)合開發(fā)紀錄片能夠更好地向世界傳播“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黃河文化和華夏文明。
在第四集《強渡天險》中,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布成“品”字形陣勢,相互配合,形成掎角之勢,逐鹿中原,彰顯了人民解放軍的有勇有謀。關陽村全村240戶人家近千名村民集體行動,或卸舊房木料、祠堂門板以協(xié)助造船,或搭帳篷、壘鍋臺、籌集糧草,或縫制軍衣軍鞋,全力支持陳謝大軍強渡黃河,體現(xiàn)了我國軍民一心的風范。“手撥河水腳蹬浪,腰系葫蘆肩扛槍??v橫馳騁黃河上,驚濤駭浪任飛翔?!边@既是對強渡黃河的將士和沿河村民舍命支前的壯舉的高度贊揚,也是優(yōu)秀黃河文化的體現(xiàn)。在第五集《古河新生》中,當時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頂住大多數(shù)人的質疑,勇敢踏出歷史第一步,提議“引黃灌溉”,體現(xiàn)了其敢于突破歷史的膽識。人民勝利渠最終幫助灌區(qū)作物抵御旱災、霜災,還使衛(wèi)河的航運工作兩年內翻了一番,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真正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利民。在第六集《峽谷風流》中,各工程技術人員面對獨特的水文泥沙、復雜的地質條件、嚴苛的水庫運用等世界級挑戰(zhàn)不畏艱難,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jīng)驗,不斷進行科學實驗嘗試,最終實現(xiàn)了我國第一個全方位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大型基建工程,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知難而上、敢于拼搏的精氣神。在第八集《泛區(qū)新顏》中,焦裕祿同志拖著帶有慢性肝病的身體,跑了120多個大隊。在風最大的時候,去查風口、探流沙;在瓢潑大雨的時候,蹚水去看洪水流勢;在風雪滿天的時候,他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吳芝圃則號召一大批熱血青年來到黃泛區(qū)戰(zhàn)風沙、斗酷暑,搭起座座綠色帳篷,建立大型機械化農場。頂頂帳篷變?yōu)閺V廈萬間、沼澤荒原變?yōu)辂満A继铮@都是一代人辛勤奉獻換來的。在第九集《海晏河清》中,河南省作為沿黃九省區(qū)的重要成員,積極主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推動“治黃”進入新時代。鄭州市著力打造世界級沿黃文化遺產帶和鄭汴洛文化旅游帶;焦作市完成沿黃生態(tài)廊道綠化建設;古都開封入選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這些舉措都是黃河全流域治理與保護的一個縮影,無一例外地實踐著“心之所向,步履所至”的承諾。
4.3 見微知著,發(fā)揚倔強黃河精神?!稒n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區(qū)別于其他紀錄片,特點在于“微”——總共9集,每集10分鐘,短小精悍,符合當下流行的“碎片化”閱讀視聽習慣。雖體量短小,卻以小見大。微紀錄片從細節(jié)出發(fā),通過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故事串聯(lián)起主線,細微處見真章,使?jié)L滾向東的、古老又青春的黃河奔涌在每個觀眾的眼前,并將“團結、開拓、拼搏、奉獻、務實”的黃河精神根植于每個觀眾的腦海里。
第四集《強渡天險》體現(xiàn)了黃河精神“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出凝聚力,團結出戰(zhàn)斗力,團結出生產力。有了堅強團結的集體,就能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第五集《古河新生》顯露了黃河精神“開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增強改革開放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科學的工作方法和扎實的工作態(tài)度。第六集《峽谷風流》反映了黃河精神“拼搏”——保持一股拼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知難而進,銳意進取,調動全部的積極性和潛力。第八集《泛區(qū)新顏》彰顯了黃河精神“奉獻”——一種真誠自愿的付出行為,一種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我們黨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精髓。第九集《海晏河清》揭示了黃河精神“務實”——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注重實際,力戒虛名;注重實踐,力戒浮漂;注重實干,力戒空談;注重實效,力戒形式。
參考文獻:
[1]丁文霞,謝眾.社會記憶理論視角下紀錄片的檔案屬性探析[J].檔案學通訊,2017(02):35-38.
[2]連穎.歷史紀錄片創(chuàng)作需求視角下的聲像檔案管理問題探討[J].檔案學通訊,2014(05):87-90.
[3]戴怡.記史尋真鑒影知來——淺析檔案與紀錄片的互動[J].山西檔案,2015(01):82-86.
[4]邵華,許玲.試析紀錄片與檔案及檔案工作的關系[J].檔案與建設,2018(08):18-21.
[5]楊冬權.談檔案與文化建設——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上的講話[J].中國檔案,2012(12):21-25.
[6]紅色檔案[EB/OL].[2021-09-20].https://www.saac.gov.cn/daj/hongsedangan/hsda.shtml.
[7]程結晶,甘敏,聶云霞,張加欣.紀錄片檔案價值構建的障礙及其策略[J].檔案學通訊,2016(03):94-99.
[8]單萬里.紀錄電影文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486.
[9]龐博.影像檔案編研產品的社會記憶功能淺析——以文獻紀錄片《燃燒的影像》為例[J].檔案學研究,2019(05):78-82.
[10]段曉明,陳海華.試論數(shù)字技術對紀錄片的影響[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05):72-73.
[11]樊啟鵬.2014 年中國紀錄片市場研究報告[J].當代電影,2015(05):107-110.
[12] 單萬里.中國紀錄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425.
[13]黃萍.文獻紀錄片和檔案可以融合發(fā)展——以《筑夢路上——在歷史中觸摸未來》為例[J].當代電視,2017(06):33-34.
[14]吳衛(wèi)東.立足黃河檔案講好黃河故事[N].河南日報,2020-01-05(004).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 來稿日期: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