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付寶/文
近些年來,消防隊伍參與自殺救援的工作越來越多。因此,在做好安全營救的同時針對輕生者各式各樣的自殺原因做出及時的心理干預十分必要。若是可以準確掌握輕生者的心理,采取適當?shù)母深A措施,營救工作將事半功倍。筆者試圖利用法國社會哲學家貝奇勒對自殺的經(jīng)典分類對當下各類自殺事件進行歸納,尋找現(xiàn)場營救和心理干預的原則,探討處置不同類型自殺事件時的工作側(cè)重。
自殺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最早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就在其著作《自殺論》中將自殺分為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4 種類型,建立了用社會事實的因果關(guān)系分析自殺的理論。隨后法國社會哲學家貝奇勒在實用操作層面將自殺分為11類,并進一步根據(jù)自殺原因分為四大類型:逃避現(xiàn)實型自殺、攻擊型自殺、獻身型自殺和荒唐型自殺。
當今社會,正常人的自殺行為無外乎上述四種類型,但在消防員處置的營救輕生者的事件中,除了上述四種類型外,還應包括精神上存在疾病的精神病患者和意識不清醒的酒后、吸毒后人員的“自殺”事件。由于這類自殺者大多沒有主體意識,神志恍惚,筆者在此將它稱為“無意識型自殺”。下面筆者就對各種類型的自殺進行具體解釋。
1.逃避現(xiàn)實型自殺主要由經(jīng)濟、疾病、婚戀情感等方面導致,一般有輕生的意愿,死亡的可能性較大。據(jù)相關(guān)調(diào)查,這類自殺總數(shù)占自殺事件的3/4 左右。主要表現(xiàn)為家庭極度貧困喪失生活信心、身患絕癥無法忍受疾病痛苦、失戀離異導致喪失生活勇氣等原因的自殺事件。
2.攻擊型自殺中輕生者本意并不是要自殺,只是為了達到報復別人,逃避違法犯罪處罰或者給某人施加壓力而達到自身某方面的目的,常在較沖動的人身上發(fā)生。一般表現(xiàn)為違法犯罪分子揚言同歸于盡,工人討要工錢等。
3.獻身型自殺是指個人所處的群體內(nèi)聚力太強,以至貶低了成員的人格和個性,使這個群體中的個人喪失了自我,無法獨立進行個人思考行動而導致的自殺。通常自殺者是為了實現(xiàn)群體的利益,經(jīng)常發(fā)生在軍隊、宗教團體、傳統(tǒng)觀念濃厚的族群等群體觀念非常強的地方,一般比較隱蔽。例如,婦女為了洗刷被強暴的恥辱而自殺。
4.荒唐型自殺主要發(fā)生在心智不健全的青少年當中,一般沒有絲毫要死的意向,只是出于好奇模仿和嫁禍,學生中發(fā)生較多。
5.無意識“自殺”甚至不能定義為“自殺”,因為自殺僅見于正常行為能力人。這里將其定義為精神疾病患者,酗酒過量、吸毒人員等在無自主意識、神志不清醒情況下發(fā)生的“自殺”,具有隨機性,一般無任何理由,危險性較大。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疾病患者跳樓,吸毒、飲酒過量發(fā)生臆想性“自殺”。
自殺的原因和方式多種多樣,在每次處置過程中除了必要器械裝備上的準備外,準確判斷自殺原因,正確歸類自殺類型,采取有所側(cè)重的處置方式十分有必要。
逃避現(xiàn)實型自殺中,輕生者大多是遇到了自己認為過不去的坎,生活無法正常繼續(xù)。營救人員在通過談話掌握輕生者基本情況后可以從困擾他的困難上入手,尋找他留戀的人和物,利用情感力量喚起生存欲望。
報復型自殺以討要工錢、尋求社會公正居多,進行干預時可以與相關(guān)部門聯(lián)系,現(xiàn)場立即或是限期對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進行化解,解決矛盾。
獻身型自殺的發(fā)生往往比較隱蔽,輕生者去意堅決,一般沒有救援時間和機會。例如邪教集體自殺,要預防也非一朝一夕,需要從社會大環(huán)境和日常的思想教育入手。
荒唐型自殺一般以身心不成熟的青少年較多,對其心理干預措施主要應集中在日常教育中。例如學校應該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培養(yǎng)健全健康的人格,從而預防此類自殺發(fā)生。若是發(fā)現(xiàn)此類輕生者,遵從處置原則,合理地勸導,讓家人進行感化,一般不會造成傷亡。
無意識“自殺”和違法犯罪人員揚言自殺中的主體是無自主意識或神智混亂的人員,特別是違法犯罪人員,精神亢奮,不惜鋌而走險。處置此類事件中,消防員要做好充分的防護準備,提高警惕,防止誤傷和發(fā)生安全事故。在進行此類人員的心理干預時,不能遵循常規(guī)方法,要利用“誘哄”的方式盡可能滿足“自殺者”的要求,使其得到心理等方面滿足,放棄“自殺”行為。
處置自殺事件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wù),處置過程中充滿不可知的危險和困難,對于營救和心理干預的技巧仍需要進一步討論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