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舒
崔 山
暢春園是三山五園中最早興建的皇家園林,以明代清華園為基礎[1],自康熙朝開始幾經(jīng)改建擴建。成形后的暢春園較之前私家園林的功能更加豐富,包含理政區(qū)、閱射區(qū)等區(qū)域[2]1。康熙朝后暢春園幾經(jīng)變遷,加之資金問題,園區(qū)逐漸衰敗,范圍逐漸變小,如今的暢春園僅殘存幾處遺址。
最初,關于暢春園的研究主要參考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日下舊聞考》[3]1,其脫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日下舊聞》,但《日下舊聞考》[3]2記載的園林主要基于乾隆朝且對暢春園的記載較為簡略與零散。如書中記載暢春園(主園)中路建筑“壽萱春永”,是乾隆帝新題之名。通過對比“樣式雷”圖與滿文資料,其在康熙時期為“萬樹紅霞”后大殿,但書中并未對此進行記載。另外,《日下舊聞考》[3]3對暢春園(主園)及其屬園進行了分章節(jié)記載,且未說明它們?yōu)橐徽w。
后來通過對西花園營造資料的研究,才認為暢春園除主園外還應包括西花園,這也是目前大多研究直接引用的觀點,即暢春園包括暢春園(主園)和西花園。如周維權根據(jù)民國初年“樣式雷”圖與《日下舊聞考》[3]4,推測出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的范圍及園內一些建筑的大致位置[4];朱強根據(jù)《道光十六年三月廿九日對準樣》,推測出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在乾隆年間的平面大致圖樣[5];崔山根據(jù)《日下舊聞考》[3]5、道光朝及后期的暢春園“樣式雷”圖等,推測出康熙時期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的基本平面布局[2]2。
還有少數(shù)文字研究成果認為暢春園不僅限于這一范圍內。如李大平通過分析康熙朝的史料,推測暢春園包括暢春園(主園)、西花園、圣化寺[6];焦雄通過研究尚未公開的“樣式雷”圖,推測暢春園包括暢春園(主園)、西花園、西廠[7]。但這類研究論證力度不足,且未涉及園林整體范圍與平面布局的描繪。
總之,目前對暢春園范圍與布局的研究相對零散,且缺失對暢春園最完整時期范圍的系統(tǒng)研究,這與其重要的歷史價值不匹配。由于暢春園始建于康熙朝、鼎盛于康熙朝,康熙朝關于暢春園的記載多為滿文,而滿文資料正是目前大多研究所忽略的,因此只有以康熙朝資料為主并輔以其他時期的資料才能接近暢春園盛期原貌。
本文分析暢春園從康熙朝開始至后期堙沒相對完整的營造記錄、修繕記錄、管理記錄、閱射記錄等史料,以確定康熙時期暢春園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對各組成部分的范圍、位置進行描繪,并嘗試分析暢春園內布局,繼而總結康熙時期暢春園的造園特點。
暢春園的前身清華園周長約十里(約6 000m),水的面積幾乎占據(jù)一半[3]6??滴跏四?1679年),康熙帝命將清華園少加規(guī)度,并賜名“暢春”[8]1??滴醵?1684年),康熙帝將暢春園內余地及西廠二處種稻田共一頃六畝歸于暢春園內[9]1,說明暢春園建設初期所管理的稻田面積已達65 126.72m2(1清畝約合今0.921 6市畝[10])。
康熙二十三年,暢春園開始了一期工程的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在暢春園(主園)內[11]1??滴醵四曛量滴跞?1689—1691年)進行的暢春園二期工程包括暢春園(主園)內清溪書屋等及西花園、圣化寺,西花園與圣化寺的建造工程主要由曹寅負責[12]。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后,再無對暢春園進行新建、擴建的記錄。至道光朝,稻田、操場逐漸脫離暢春園歸于他處管理,關于圣化寺的記載也逐漸模糊,園內布局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13]。如今暢春園僅殘存幾處遺址。
為明確康熙時期暢春園的范圍與布局,首先通過分析史料,確定康熙時期暢春園的組成部分。
1)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月十六日滿文朱批奏折“內務府總管赫奕奏于暢春園建大殿費用片”[14]1:
暢春園二道門前新建大殿七間,總長十丈三尺,算廊寬六丈二尺……再,含淳堂改為祭堂,刨坑,耳房之內房十九間,偏廈子房八間……東邊門里舊值房五間,將此遷移重修……
營造奏折中的改建內容提到了“含淳堂”,且將含淳堂與暢春園(主園)作為一個整體共同說明。綜合史料,暢春園(主園)內并無含淳堂。整理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673—1722年)清朝史料,包括《康熙起居注》[15]、滿文與漢文奏折、《清實錄》[16]等,“含淳堂”在康熙三十年正月十四首次出現(xiàn):
午時,帝御暢春園內含淳堂,以上元節(jié)賜朝正外藩等宴。
同時,根據(jù)《日下舊聞考·西花園圣化寺》[3]7“暢春園宮門之南有菱池……出小西廠之南門二里許為圣化寺北門,門內……自北所東橋轉西重檐宮門內正殿三楹為含淳堂……含淳堂,湛凝齋,仙楹諸額,圣祖御書”,說明含淳堂在圣化寺內,為圣化寺正殿,是康熙年間的建筑。即圣化寺可能屬于暢春園。
2)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內務府奏曹寅家人呈報修建西花園工程用銀折”[18]1(滿文奏銷檔):
……修建所用物品細數(shù),開列于后:圣化寺修建亭子一座……拆擷芳殿用匠及將拆下物品運至西花園……花園內之圣化寺等處,修繕增用之木石磚瓦……
康熙五十一年“內務府奏詳核烏羅圖查算西花園工程用銀折”[18]2(滿文奏銷檔):
……查曹寅修建西花園、圣化寺各處工程……依照工程丈量,逐一查對,詳細核算。計云窗月樹大小房屋一百二十七間……
記載里明確將圣化寺的營建納入暢春園之屬園“西花園”的營造工程中,另外《日下舊聞考·西花園 圣化寺》[3]8也對西花園與圣化寺的布局進行了共同說明。
綜上,暢春園(主園)、西花園、圣化寺可能為一個整體。
1)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內務府總管董殿邦奏報選擇茶膳坊地址折[14]2”:
西花園地方潮濕,皇太后原居淡泊威德之宮仍著恭修……皇太后之茶膳坊在含淳堂二門外兩側之廂房內……
這一份增建工程直接將圣化寺正殿含淳堂歸于西花園內。
2)現(xiàn)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內務府奏折,其中許多提到了暢春園修繕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滿文營造司呈稿“允祿等為奏聞交納炸煤灰斤軍丁地畝錢糧的題本”:
……將此銀兩宮內及暢春園、圣化寺并各處粘補修理折用過灰十九萬四千三百三十四兩……
嘉慶元年(1796年)修繕奏折“呈為查驗呈覆事嘉慶元年八月初三日經(jīng)”:
暢春園粘修凝春堂內純約堂后游廊間,觀瀾榭圍房二十三間,式古齋殿五間,云涯館房五間。西花園承露軒方亭一座。圣化寺東西配殿六間,御馬廠城基上正樓一座,東西次樓兩座,以上殿宇房間游廊亭座共十一座,計五十二間……
還有一道嘉慶年間關于暢春園的修繕奏折:
暢春園內蕊珠院樓房一座計三間……討源書屋值房兩座計六間,俱揭瓦頭停……閱武樓前木板橋改修三孔石橋……
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滿文奏折“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總管內務府費揚古提報暢春園等處工程用錢數(shù)目事”等奏折,皆將暢春園(主園)、西花園、圣化寺修繕工程歸于暢春園。部分資料也將西廠之閱武樓修繕工程納入暢春園。
嘉慶朝《總管內務府暢春園現(xiàn)行則例》[17]1記載了暢春園從雍正朝開始的管理記錄。
雍正元年 暢春園、西花園、圣化寺等處八品總領員缺,于副統(tǒng)領等員內揀選。
嘉慶十一年 暢春園西馬廠、西花園、圣化寺北所每座殿宇有園戶三四名不等,共計園戶一百五十四名,所有園戶地面看守陳設,打掃殿宇,收拾河道均不敷應用。
嘉慶十二年 暢春園、西花園、圣化寺所得蒲葦……
其中許多文獻表明暢春園(主園)、西花園與圣化寺及暢春園西馬廠(又稱西廠)為統(tǒng)一管理。
另外,暢春園內稻田大量在康熙朝滿文與漢文奏折中出現(xiàn):
竊本月十九日夜二更時分大雨至四更半時雨止,五更半時又雨,百更后方止。暢春園與城周圍皆同,得雨二寸余……
此類奏折非常多,可見稻田對于暢春園的重要性。此處的稻田不只是主園內的稻田,還包括暢春園(主園)周圍的御稻田,這是因為康熙二十三年在暢春園建設之初,就將暢春園(主園)外稻田歸于皇家管理[9]2:
暢春園內余地及西廠兩處稻田一頃六畝,令附近莊頭、壯丁每年輪種。
康熙帝在六郎莊里設置有稻田廠,稻田廠隸屬于內務府,用以管理皇家稻田。且當時六郎莊、圣化寺周圍皆為公家的稻田區(qū)[8]2。而康熙帝親自在暢春園試驗并推廣的“京西稻”,收成與產(chǎn)量在當時非常高[3]9。
綜上,暢春園(主園)、西花園、暢春園西馬廠(西廠)、圣化寺及周邊御稻田常歸于暢春園進行統(tǒng)一管理。
暢春園的閱射活動集中于暢春園(主園)大西門及大西門外的西廠:
引見于大西門其地長樓橫亙即皇祖曩時閱射處也。
暢春園西北門內正宇五楹,后室三楹,其右為永寧寺……永寧寺西為虎城,稍西為馬廠,再西為閱武樓[3]10。
關于康熙帝在西廠與大西門閱射的記錄非常多。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起,康熙帝每年都在暢春園(主園)大西門與西廠進行閱射活動:
康熙四十五年,帝以殿試武舉等騎射,御暢春園內西廠。
……
康熙六十年,帝御暢春園內西廠,閱視武舉騎射技勇[11]2。
大量記錄直接將西廠歸于暢春園,表明大西門外的西廠屬于暢春園。
另外,根據(jù)清光緒時期《五園圖版本一》(圖1)、《五園圖版本二》(圖2)、《閱武樓閱武圖卷》(圖3)、暢春園“樣式雷”圖(圖4)可知,西廠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閱武樓,且閱武樓位于西廠的西北角。且有史料“上幸暢春園西廠御樓,頒賜……”[11]3,以及一些修繕記錄將閱武樓歸入暢春園,說明閱武樓與西廠的功能不可分割。且《日下舊聞考·西花園 圣化寺》[3]11也將閱武樓與西花園一起說明。
圖1 清光緒時期《五園圖》暢春園版本一(引自國家圖書館)
圖2 清光緒時期《五園圖》暢春園版本二(引自國家圖書館)
圖3 閱武樓閱武圖卷(弘旿繪)
綜上可推測閱武樓屬于暢春園??滴醯墼谖鲝S進行閱射時,閱武樓與大西門是2個重要的觀測點。之后乾隆帝對閱武樓進行過修繕并且也在閱武樓上進行過閱兵[19](圖3)。
綜上,通過分析暢春園的營造、修繕、管理及閱射記錄,推測出康熙時期的暢春園包括暢春園(主園)、西花園、圣化寺、西廠(包括閱武樓)、御稻田五部分。
明確這點后,對暢春園各組成部分的范圍與位置進行描繪與分析。
對暢春園現(xiàn)存遺址“恩佑寺山門”與“恩慕寺山門”進行實測,發(fā)現(xiàn)2個建筑正面長度均為5.30m,兩山門中心間距為30.20m。
根據(jù)筆者前期的論文的研究[20],綜合暢春園大宮門“樣式雷”圖紙(圖5)、2000年暢春園(主園)大宮門建筑遺址考古報告(圖6)、滿文奏折“康熙五十二年六月十六內務府總管赫奕等奏于暢春園建大殿費用片[14]3”三方數(shù)據(jù),得出暢春園(主園)大宮門面闊18.24m(圖7)。
圖7 暢春園(主園)大宮門平面復原圖(作者繪)
對衛(wèi)星圖恩慕寺山門遺址中心到2000年大宮門遺址報告中顯示大宮門遺址所在位置(圖6)中心距離進行測量,得到兩者距離860.67m。
圖6 暢春園大宮門遺址位置示意圖(北京文物局提供)
利用以上三方數(shù)據(jù)對道光十六年(1836年)《“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圖5)進行衛(wèi)星圖疊加,同時結合對乾隆中后期“樣式雷”《櫻桃溝至高粱橋河道全圖》、道光十六年《“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道光十六年《暢春園與西花園》、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圓明園來水河道全圖》、清代京城內外河道全圖的范圍分析(圖4),以及《“樣式雷”西花園現(xiàn)查地形圖》中“西花園面積一頃四十二畝三分六厘”(約合87 466m2)的數(shù)據(jù),描繪出康熙時期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范圍(圖8)。
圖4 五幅暢春園范圍分析圖(作者繪)
圖5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引自國家圖書館)
在CAD中對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外圍宮墻周長(圖8中紅色實線部分)進行測量,得3 657m,與乾隆朝的《日下舊聞考·暢春園》[3]12記載的“繚垣一千六十丈有奇”即3 657m(清代量地尺1丈=3.45m)基本吻合。所以《日下舊聞考·暢春園》[3]13記載的這一數(shù)據(jù)指的是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宮墻周長,而不是最初許多研究認為的暢春園(主園)的周長。另外測得暢春園(主園)面積約406 567m2,周長約為2 982m;西花園面積約為87 466m2,周長約為1 188m。
圣化寺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左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圣化寺內部增建改建了一些建筑,增飾后的圣化寺并內外水田共342清畝(約210 126m2)[21]。其中,乾隆帝只是對圣化寺內部進行增飾,所以增飾后的圣化寺總面積與康熙朝基本相似。
圣化寺東至永寧觀[3]14,永寧觀后來更名為寶真觀[17]2。結合道光二十九年《圓明園來水河道全圖》(圖4),可得永寧觀位置,據(jù)此推測出圣化寺東側范圍界限。
由《圣化寺地盤樣》《日下舊聞考·西花園圣化寺》[3]15、五幅暢春園范圍分析圖(圖4)可知,圣化寺西為京密引水渠,東與稻田相鄰。結合乾隆時期圣化寺面積數(shù)據(jù),以現(xiàn)圣化寺遺址衛(wèi)星圖約束比例,繪出康熙時期圣化寺范圍(圖8)。在CAD中對其進行測量可得圣化寺面積約為315畝(約210 126m2),周長約為2 040m。
根據(jù)圖4中西廠的園墻輪廓,結合現(xiàn)閱武樓遺址、自怡園遺址位置,確定西廠的范圍;根據(jù)五幅暢春園御稻田范圍分析圖(圖4),結合六郎莊遺址、巴溝村遺址、海甸村遺址(康熙時期御稻田是由這些村莊的園戶種植[22]1)的位置,以及從暢春園(主園)、西花園船塢到達圣化寺宮門的皇家水上交通路線,對御稻田的范圍進行大致的判斷(圖8)。其中,根據(jù)樣式雷圖(圖4)中圍墻范圍可以明確御稻田東部與六郎莊及民用稻田的界限。
圖8 康熙時期春園推測范圍與現(xiàn)地理位置重合對比圖(作者繪)
再通過CAD測得,西廠面積約為1 813畝(約1 208 673m2),周長約為5 150m;御稻田及周圍水系總面積近2 055畝(約1 370 007m2)。其中,由于稻田范圍變遷速度之快,所以得出的御稻田面積尚不能完全定量化。
綜上,結合暢春園“樣式雷”圖紙中山水關系、史料記載等,得到康熙時期暢春園范圍圖,并將范圍圖與現(xiàn)在的衛(wèi)星圖疊加,繪出康熙時期暢春園推測范圍與現(xiàn)地理位置重合對比圖(圖8)。在CAD中對其進行測量可得康熙時期暢春園總面積近5 343清畝,即為現(xiàn)在的4 924畝(328hm2),周長約11 700m。
由圖8可知,康熙時期的暢春園北界與彩霞園、掛甲屯、圓明園、方河、自怡園相鄰。掛甲屯在康熙年間定名,曾包括慈佑寺(康熙題匾),現(xiàn)只剩幾棟民房。自怡園在康熙時為大學士明珠的花園,其遺址現(xiàn)位于中央黨校南院。另外,2004年在北京宣化街出土了巨石砌筑臺基,為暢春園北界之閱武樓遺址,現(xiàn)位于頤和園路南側。
西界與六郎莊、皇家御河(現(xiàn)京密引水渠)相鄰?,F(xiàn)六郎莊西臨昆明湖路,距頤和園東墻約半里。南界到圣化寺,即現(xiàn)巴溝山水園附近。東界與淑春園、洪雅園、清梵寺、巴溝村及一些稻田相鄰。淑春園、洪雅園在康熙時期就已存在[22]2。淑春園、洪雅園、清梵寺等現(xiàn)歸于北京大學。而巴溝村已演變?yōu)榫用裥^(qū)等。
所以,目前大多研究把暢春園之范圍理解得過于狹隘,康熙時期暢春園應包括暢春園(主園)、西花園、圣化寺、西廠(包括閱武樓)及御稻田五部分。雖然乾隆朝《日下舊聞考》[3]16分章節(jié)記載了暢春園(主園)、西花園、圣化寺等,且未說明這些園林為一個整體,但乾隆朝至道光朝的奏折等文獻依舊將圣化寺、西廠等的修繕及管理事務歸于暢春園內。所以僅依據(jù)部分資料而忽視各個時期滿文奏折等資料的全面比對,即對暢春園進行復原,所得結果也較為片面。
在明確康熙時期暢春園范圍的基礎上,嘗試對康熙時期暢春園內布局進行分析。
根據(jù)“樣式雷”暢春園圖紙中“疏峰”“清溪書屋”“無逸齋”“觀瀾榭”“西花園宮門建筑群”等圖紙[23],結合《日下舊聞考》[3]17,通過識別樣式雷圖紙中用于標記尺寸的“蘇州碼”(圖9),整理出康熙朝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內一些建筑的數(shù)據(jù),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對筆者前期的研究成果——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推測圖[2]3內建筑進行更深一步的繪制與修正,同時綜合以上對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的范圍與面積分析,以康熙時期暢春園推測范圍與現(xiàn)地理位置重合對比圖(圖8)中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的范圍及位置為基準,結合清道光十六年“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圖5)等圖,重新繪制康熙時期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平面布局推測圖(圖10),其中紅色實線為外圍圍墻。
圖9 西花園南所“樣式雷”圖與清代蘇州碼對比圖(圖9-1引自國家圖書館,圖9-2引自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10 康熙時期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平面布局推測圖(作者繪)
康熙時期暢春園(主園)內分3路景觀:中路景觀以九經(jīng)三事殿及周邊景觀為主,是主園景觀序列的開端及康熙帝理政的重要場所;東路以澹寧居、佩文齋、清溪書屋等為主,用以習文益智、圖書編撰;西路以無逸齋、關帝廟、大西門等為主,其中大西門與西廠接壤,共同作為暢春園內閱射的重要場所。
康熙時期的西花園是康熙帝身體力行培養(yǎng)諸皇子的地方,其正殿為討源書屋(康熙御題)。西花園南部沿荷池分布著皇子四所(南所、東所、中所、西所)[3]18。
圣化寺內共包含3處區(qū)域。圣化寺南區(qū)主要用作皇帝瞻禮祈福,也是康熙帝團結滿蒙藏漢的主要場所。圣化寺北所正殿為含淳堂,用作朝正外藩宴。圣化寺東部以永寧觀為中心,用作祈福,有康熙題額“翊輔北樞”[3]19。
含淳堂在康熙時進行過修繕改建,之后乾隆帝也對圣化寺進行過增修改建,推測這是導致對含淳堂前后記載不一的原因,所以含淳堂在康熙時期的布局暫不得考。
根據(jù)《圣化寺地盤樣》《櫻桃溝至高粱橋河道全圖》(圖4)、《日下舊聞考·西花園 圣化寺》[3]20等資料,以康熙時期暢春園范圍推測圖(圖8)為基礎,繪出康熙時期圣化寺平面布局推測圖(圖11)。其中,康熙帝題名建筑用紅色標注。圣化寺內含淳堂、青翠霄漢、和風霽月中、虛靜齋、湛凝齋、仙楹等建筑皆為康熙時期建筑,位置暫不得考。
圖11 康熙時期圣化寺平面布局推測圖(作者繪)
綜合上文康熙時期暢春園(主園)與西花園平面布局推測圖(圖10)、康熙時期圣化寺平面布局推測圖(圖11)、“樣式雷”圖(圖4)對于暢春園外水系的描繪,在界定時間范圍后,繪制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布局推測圖(圖12)。
從功能上看,暢春園(主園)內主要承擔居住、理政功能;西花園雖然后來成為太子居所,但一直都是康熙帝身體力行教育眾皇子的重要場所;圣化寺北所承擔朝正外藩宴與休憩功能,寺廟區(qū)、永寧觀主要用作瞻禮祈福;西廠為閱射之處;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的水系與陸地承擔交通等功能,御稻田承擔一定的政治功能。
通過上述研究,康熙時期暢春園范圍及平面布局基本呈現(xiàn),據(jù)此可總結出康熙時期暢春園有如下特點。
1)少加規(guī)度,相體自然[24]1。暢春園以明代清華園山水格局為基礎,利用周邊水系連通暢春園內各景點,因勢就利將周邊的平疇沃野納入園內,以試驗京西稻,創(chuàng)造出了禾稼豐稔、水系縱橫的盛景。
2)分期營建,閱射西廠。通過對暢春園的歷史沿革分析可知,由于清初內憂外患的環(huán)境及資金短缺等問題,康熙帝對暢春園進行了有計劃的分期營建。同時為增強八旗戰(zhàn)斗力,康熙帝在暢春園內規(guī)劃了射圃西廠等處進行閱射,且這一區(qū)域幾乎占全園的1/3。
3)計庸畀值,不役一夫[24]2。由平面圖可知(圖12),康熙帝在建設暢春園的過程中故意讓開了村民的村莊與農田,這與康熙帝在暢春園建設之初所作《暢春園記》[24]3“計庸畀值,不役一夫”的態(tài)度保持一致,也與其主張“境廣草肥,無傷田廬之害”[25]的造園思想一致。這一造園思想對乾隆帝的清漪園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清漪園也與周邊村莊及稻田沒有明確的界限,且呈現(xiàn)出順應周圍環(huán)境的布局特征。
圖12 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布局推測圖(作者繪)
所以,康熙帝在順應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建立了一個集居園、理政、閱射、農耕等為一體的暢春園。康熙朝后由于功能變化與維修資金的問題,射圃、稻田逐漸脫離暢春園,園林也漸漸縮小到宮墻范圍之內,對暢春園的記載也逐漸模糊。如今隨著滿文資料與圖檔資料整理工作的逐步完善,對現(xiàn)存遺址較少的古典園林范圍的全面認知有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如“圓明三園”向“圓明五園”的轉變。同樣,暢春園也不僅局限在宮墻范圍內,其造園意圖也不僅局限在居園理政中。
雖然這只是基于現(xiàn)有資料下的判斷,尚不能完全定量化。但這一研究首次推測出了暢春園盛期相對完整的園區(qū)范圍,并分析了這一時期暢春園的布局,為清代其他皇家園林是否在建設之初也存在相似的范圍及布局提供了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