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濱豪, 邢師師, 何芝然, 劉閔豪, 李金武, 肖興翠*
1. 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2. 中江縣自然資源局,四川 德陽 618199
烏桕(Sapium sebiferum)是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1],為我國廣泛分布的原生樹種,東至云南西至沿海等地均有分布,南至秦嶺淮河北至兩廣地區(qū)均有分布[2]。烏桕利用價值高,用途廣泛,其木材堅硬致密,紋理清晰,是良好的建筑用材、板材;烏桕葉經霜時如火如荼,十分美觀,可用作園林栽植,是很好的彩葉樹種;烏桕籽含油量高達種子干重的50%,總出油率可達41%[3],是我國重要油料樹種,具有生命周期長,病蟲害較少,分布廣,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然而,由于烏桕的一般育苗方式周期長,受季節(jié)限制,不容易控制苗木的質量和規(guī)格,難于實現(xiàn)規(guī)?;a,一定程度限制其推廣應用[4]。容器育苗技術具有生長快、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季節(jié)長、可規(guī)?;a高質量苗木等優(yōu)點。劉峰等[5]以苗圃土、泥炭、珍珠巖為基質原料,研究認為90%泥炭+10%珍珠巖基質配比最適宜烏相容器苗的培育。常恩福[6]等以咖啡殼、甘蔗渣、草碳、森林土等為原料,研究出咖啡殼∶牛糞∶蛭石∶珍珠巖按照34%∶6%∶30%∶30%配置可用于烏桕容器育苗。目前尚未見有對烏桕容器育苗的基質配比、容器規(guī)格、緩釋肥量、容器擺放密度等因素的系統(tǒng)性的研究。烏桕喜光,根多、深,有較強的防澇能力,本實驗所在地為川南地區(qū),夏季氣溫高,植物蒸騰強度大,故本實驗選用保水性能好的椰糠、疏松無菌的泥炭、常見易取的黃沙土進行配比。本研究通過析因試驗設計,分析基質配比、緩釋肥量、容器規(guī)格三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1年生烏桕容器苗生長的影響,并對容器育苗擺放密度進行了研究,篩選最適合的因素組合,建立一套適合川南地區(qū)的烏桕容器育苗技術體系,為烏桕容器育苗及烏桕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地為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川南林業(yè)研究所試驗基地,位于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玉蟾山(105°23′E,29°09′N),海拔504 m,年平均氣溫17.1 ℃,極端最高氣溫41.3 ℃,極端最低氣溫-1.6 ℃,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950.3 h,年降雨量1 110 mm。
采用播種培育的烏桕實生苗進行容器育苗試驗。于3月初播種于試驗地中,播種前,用食用堿揉搓種子,再用溫水清洗,去除蠟質,溫水浸泡24 h后播種,播種采用撒播的方法,播后覆土3—5 cm,澆透水,進行常規(guī)的大棚遮蔭與灌溉措施。種子萌發(fā)長出4—6片真葉后,于5月中旬根據(jù)試驗設計移栽至無紡布容器袋中進行容器育苗試驗。育苗基質中添加的緩釋肥為以色列易樂施(Everris)生產的愛果利豐控釋配方肥料(16N - 10P - 16K + 2MGO + TE)。
容器育苗試驗使用析因試驗設計,試驗因素與水平為:基質按體積比例進行配比,共6個水平,A1(椰糠1∶泥炭1∶土1)、A2(椰糠2∶泥炭2∶土1)、A3(椰糠1∶泥炭1∶土2)、A4(椰糠2∶泥炭1∶土1)、A5(椰糠1∶泥炭2∶土1)、A6(椰糠1∶泥炭1,無土);緩釋肥量(B)3個水平,B1(0)、B2(1 kg/m3)、B3(3 kg/m3);無紡布裝土后容器規(guī)格(C)三個水平,C1(8.2 cm × 12.0 cm)、
C2(10.0 cm × 13.5 cm)、C3(12.5 cm ×16.0 cm)。試驗設計表如表1所示,共27個處理,每個處理30株,重復3次。容器苗苗擺放密度試驗,采用3種擺放密度,(6×6個·m-2)36株·m-2、(8×8個·m-2)64株·m-2、(10×10個·m-2)100株·m-2,采用同一個家系苗,1 m2小區(qū),3次重復。
表 1 容器育苗試驗設計Tab. 1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ontainer seedling raising test
移栽前先將苗床整平,使用800倍多菌靈水澆透消毒。基質根據(jù)組分體積比進行機械混合,加入緩釋肥基肥備用。選擇早晚或者陰天移栽,移栽時隨起隨栽,起苗時剪去過長主根,選擇相同規(guī)格幼苗進行容器育苗試驗。幼苗移栽到容器后各處理做好標記,隨機順序在苗床上擺放整齊,每個處理間間隔一定距離以便于區(qū)分。移栽后做好澆水、施肥等常規(guī)管理工作。
于當年11月生長季結束時使用卷尺測量各處理容器苗苗高,使用游標卡尺測量地徑,使用Excel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計算高徑比(高徑比 = 苗高/地徑),使用SPSS19.0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
烏桕容器育苗試驗方差分析如下表所示,可見,基質配比、緩釋肥用量和容器規(guī)格3個主效應中,容器規(guī)格對烏桕容器苗生長影響最大,對苗高、地徑和高徑比影響均達極顯著差異水平(P<0.001);基質配比對烏桕容器苗的苗高、地徑有極顯著影響,對高徑比有顯著影響;緩釋肥量對苗高、地徑、高徑比極顯著影響。
雙因素或三因素交互效應中,基質配比和緩釋肥(A×B)的交互作用對苗高、高徑比有極顯著影響,對地徑有顯著影響,這說明不同的基質配比需要添加的緩釋肥量不同;基質配比和容器規(guī)格(A×C)的交互作用對地徑影響顯著,對苗高、高徑比影響極顯著;這說明緩釋肥量的選擇也要考慮容器的大??;緩釋肥量和容器規(guī)格(B×C)的交互作用對地徑和高徑比影響極顯著,對苗高影響不顯著;基質配比、緩釋肥量和容器規(guī)格的(A×B×C)交互作用對地徑的影響不顯著,對苗高、地徑比的影響極顯著。綜上所述,在選擇最適的烏桕容器育苗因子組合時,要綜合考慮基質配比、緩釋肥量、容器規(guī)格及其兩兩相互、三者之間組合的各水平均值。
烏桕容器育苗因素水平應根據(jù)苗高、地徑均值高,高徑比均值低的標準進行篩選,因此本研究在均值比較劃分差異性小組時,將苗高與地徑均值以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分組,高徑比均值以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分組。
容器育苗試驗單因素的均值如下表所示,基質配比、緩釋肥用量、容器規(guī)格對烏桕容器苗生長影響差異顯著。基質配比A1水平綜合表現(xiàn)較好,A1水平的苗高、地徑均值最高為a組,分別是107.373 cm、10.784 mm,高徑比均值為b組;A1基質配比處理的苗高、地徑和高徑比均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顯著,說明A1基質配比(椰糠∶泥炭∶土=1∶1∶1)有利于促進烏桕容器育苗發(fā)育。
表 2 容器育苗試驗方差分析Tab. 2 Variance analysis of container seedling experiment
緩釋肥量水平均值顯示苗高與高徑比均值隨緩釋肥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綜合表現(xiàn)B3水平最好,緩釋肥用量B3處理的苗高、地徑數(shù)值均最高,分別為115.490 cm、10.721 mm,明顯高于其他處理,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顯著。
隨著容器規(guī)格增加,烏桕容器苗苗高、地徑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容器規(guī)格C2水平綜合表現(xiàn)較好,三項指標均值均優(yōu)于其他組合,苗高、地徑均值最大,高徑比最小,分別為97.159 cm、10.650 mm、93.858,且各處理間差異顯著。
說明,合適的基質配比、在一定范圍內,增加緩釋肥用量、加大育苗容器規(guī)格,有利于促進苗木生長。
烏桕容器育苗密度試驗結果統(tǒng)計如下表所示,當烏桕容器苗擺放密度為6×6(個·m-2)時,苗高、地徑、高徑比均值表現(xiàn)最好,隨著容器苗擺放密度增大,地徑、高徑比均值表現(xiàn)有顯著減小的趨勢,苗高差異不顯著;擺放密度8×8、10×10(個·m-2)苗高均值水平差異不顯著,地徑、高徑比均值表現(xiàn)顯著低于6×6(個·m-2)。說明,當烏桕容器苗擺放密度為6×6(個·m-2)時,有利于促進烏桕容器苗的發(fā)育。
育苗基質的選擇和科學配比、容器規(guī)格選擇、緩釋肥量、容器擺放密度是影響容器育苗的關鍵技術,本研究結果表明,基質配比對烏桕容器苗的苗高、地徑均有極顯著影響,對高徑比有顯著影響;緩釋肥量對苗高、地徑、高徑比均有極顯著影響;容器規(guī)格對地徑、高徑比均有極顯著影響,對苗高有顯著影響;容器擺放密度對地徑、高徑比有顯著影響。如何選擇基質和科學配比是決定苗木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7],近年來研究表明,基質應具有較好的保濕、保肥、通氣、排水等性能,合適的容重和孔隙度,有利于形成無菌、重量輕、雜草生長少的根系生長環(huán)境[8]。學者對基質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泥炭和蛭石的混合物是較為理想的基質材料[7]。容器規(guī)格直接影響容器苗的生長空間,容器密集擺放時,口徑大小影響容器苗的冠幅,深度則影響容器苗的根系生長空間。適量增大容器規(guī)格,可以促進容器苗的生長[9-10],當容器高度一定,口徑的增加反而影響苗木的生長量,容器苗適合采用細長的容器[11-12]。施用緩釋肥可根據(jù)幼苗生長的需要緩慢的釋放養(yǎng)分,減少施肥頻率,提高施肥效率的同時,減少容器育苗的成本[13-14],但是過量的施肥量不利于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積累[15]。多穗柯的試驗表明,基質配比、容器規(guī)格、緩釋肥量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其多項生長指標均有顯著影響[16],這與本研究的試驗結果一致。容器苗擺放密度是決定苗木質量的重要因素。密度過大,營養(yǎng)面積小,苗木擁擠,光照不足,光合作用降低,通風不良,導致容器苗細弱易染病,高徑比大,不利于根系生長,苗木質量低[17]。曲良譜[18]的研究發(fā)現(xiàn),64袋/m2的密度較為合理,苗木綜合性狀最為優(yōu)良,這與本研究的試驗結果不一致,可能和樹種生物學特性、試驗地氣候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基質配比和緩釋肥的交互作用對烏桕容器苗的苗高、高徑比有極顯著影響,對地徑有顯著影響;基質配比和容器規(guī)格的交互作用對地徑影響顯著,對苗高、高徑比影響極顯著;基質配比、緩釋肥量和容器規(guī)格三者間交互作用對地徑的影響不顯著,對苗高、地徑比的影響極顯著。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因素基質配比中A1(椰糠1∶泥炭1∶土1)、A2(椰糠2∶泥炭2∶土1)、A5(椰糠1∶泥炭2∶土1)的苗高、地徑較高,這與緩釋肥量、容器規(guī)格的組合后均值基本一致。泥炭具有纖維豐富、透氣性好、無病菌蟲類草籽、來源廣泛、成本低等特點[19]。A2、A3基質配比中,泥炭占比較多,總體生長情況好,這與王藝[20]的研究結果一致。A1基質配比中,椰糠、泥炭、土占比均衡,苗高、地徑均值較高,這與烏桕廣泛分布、適應性好的特性一致[1]。
表 3 容器育苗試驗單因素均值①Tab. 3 Mean value of single factor in container seedling experiment
表 4 密度試驗結果統(tǒng)計①Tab. 4 Statistics of density test results
綜上所述,本研究篩選出最適合川南地區(qū)烏桕容器育苗的因素組合是:基質配比為椰糠1∶泥炭1∶土1、緩釋肥量為3 kg·m-3、無紡布容器規(guī)格為10.0 cm ×13.5 cm。由于該組合培養(yǎng)的緩釋肥用量大,育苗成本較高,結合生產實際也可選擇A1(基質配比椰糠1∶泥炭1∶土1)、B2(緩釋肥量 1 kg·m-3)、C2(無紡布容器規(guī)格 10.0 cm ×13.5 cm)的組合,并采用6×6(個·m-2)擺放密度,該組合培養(yǎng)的容器苗苗高、地徑生長量大,高徑比適中,苗木質量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