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虎
(陜西南梁礦業(yè)有限公司,陜西 榆林 719316)
隨著我國煤炭開采強度不斷加深,開采區(qū)域以及開采深度也隨之不斷增大,然而受采煤方法、地質條件以及采煤設備等諸多因素影響,在一些特殊開采區(qū)域或煤層的開采過程中容易形成孤島工作面[1-3]。孤島工作面在開采過程中受相鄰工作面回采影響,工作面兩側煤體應力集中較高,巷道圍巖應力場復雜,回采巷道圍巖容易發(fā)生變形、破壞,對工作面安全生產形成威脅。因此,對于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穩(wěn)定性以及支護參數的研究,對保證孤島工作面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7]。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以南梁煤礦30101-1工作面在3-1號煤層邊界處形成的孤島工作面為研究對象,采用工程類別、理論計算、數值模擬以及現場實踐等方法綜合分析,以確定30101-1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最佳支護方案。
南梁煤礦30101-1工作面位于3-1號煤層西南角,煤層埋深118.43~142.01 m,工作面煤層厚度1.8~2.03 m,走向長度為1 398.32 m,傾向長度為280 m,其北部為30101工作面采空區(qū),南部為3-1號煤層邊角治理區(qū),在30101-1工作面區(qū)域形成孤島工作面,如圖1所示。30101-1工作面運輸順槽設計尺寸為1 453.58 m×5 m×2.5 m(長×寬×高),工作面頂底板情況見表1。
圖1 井上下對照圖Fig.1 Surface-underground contrast plan
表1 30101-1工作面運輸順槽頂板情況
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在回采過程中承受采動支承壓力大,圍巖較為破碎,變形量大[8]。依據南梁煤礦30101-1工作面實際地質情況,通過工程類比[9]、理論計算[10]的方法,綜合考慮回采巷道的支護設計。
根據 30101-1工作面運輸順槽頂板情況表對工作面頂板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可知,30101-1工作面頂板主要存在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頂板。在進行回采巷道支護設計時,通過工程類比的方法,巷道可采用中等穩(wěn)定圍巖狀況錨桿、錨索、錨網聯合的支護形式[11-12]。支護參數選取錨桿桿體直徑為18~22 mm,長度為1.8~2.4 m,間排距為0.6~1.0 m;錨索直徑為17.8 mm,長度為5~6 m,單排間距3 m。
根據組合梁支護理論,錨桿長度應滿足
L≥L1+L2+L3
(1)
式中,L為錨桿總長度,m;L1為錨桿外露長度,m;L2為錨桿有效長度,m;L3為錨桿錨固長度,m。
針對30101-1工作面回采巷道圍巖特點,采用錨索進行加強支護,錨索長度為
La=La1+La2+La3
(2)
式中,La為錨索長度,m;La1為錨索外露長度,m;La2為錨索有效長度,m;La3為錨索錨固長度,m。
通過對錨桿、錨索長度理論計算,得出錨桿、錨索長度分別為2.2 m、6 m。根據工程類比、理論計算的結果綜合分析提出了3種錨、網、索聯合支護方案作為比較方案,具體方案參數見表2。
表2 回采巷道支護方案參數Table 2 Parameters of mining roadway support scheme 單位:mm
2.2.1 數值模型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3種支護方案設計的有效性,針對南梁煤礦3-1號煤層30101-1工作面回采巷道地質條件、力學參數以及巷道斷面設計尺寸,使用FLAC3D軟件建立數值計算力學模型,模型為300 m×300 m×100 m(長×寬×高),巷道沿Y軸方向開挖,采用Mohr-Coulomb本構模型,分別對3種支護方案進行模擬,分析各方案距離工作面50 m處回采巷道垂直位移,塑性區(qū),垂直應力的變化規(guī)律,提出最優(yōu)方案。
2.2.2 垂直位移模擬結果分析
圖2為回采巷道垂直位移云圖。方案A頂板最大下沉量為74 mm,方案B為157 mm,方案C為220 mm;方案A與B在錨索兩側均出現了垂直位移增大現象,方案A錨索兩側垂直位移為60 mm,方案B為120~140 mm,而方案C不僅在錨索兩側出現垂直位移增大現象,垂直位移量為200 mm,同時在錨索端部出現了50~75 mm的較大位移變化。通過對3種支護方案垂直位移量的分析,方案A相較于方案B和方案C能較好地控制巷道頂板移近量,更有利于巷道圍巖變形的控制。
圖2 回采巷道垂直位移云圖Fig.2 Vertical displacement cloud chart of mining roadway
2.2.3 塑性區(qū)模擬結果分析
圖3為回采巷道塑性區(qū)分布圖。方案A巷道頂板中部塑性最大范圍為1 m,巷道幫角塑性區(qū)最大范圍為0.5 m,巷道幫部及以下塑性區(qū)范圍為0.5 m;方案B巷道頂板中部塑性區(qū)最大范圍為1.5 m,巷道幫角塑性區(qū)范圍為1~1.5 m,幫部中部及以下塑性區(qū)范圍為0.5 m;方案B巷道頂板中部塑性區(qū)最大范圍為2 m,巷道幫角塑性區(qū)范圍為1~1.5 m,巷道幫部及以下最大塑性區(qū)范圍為0.5 m。通過對3種方案巷道頂板、幫角及幫部塑性區(qū)的最大塑性區(qū)及塑性區(qū)范圍進行比較,方案A回采巷道圍巖塑性區(qū)范圍得到有效控制。
圖3 回采巷道塑性區(qū)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zone in mining roadway
2.2.4 垂直應力模擬結果分析
圖4為回采巷道垂直應力云圖。方案A中最大垂直應力位于巷道頂板中部為6.89 MPa,最大垂直應力范圍小于0.5 m,錨索錨固段出現應力降低區(qū),其位于直接頂與基本頂接觸面位置;方案B最大垂直應力位于巷道頂板中部為6.87 MPa,最大垂直應力范圍與原方案變化不大;而方案C最大垂直應力位于巷道頂板中部靠上為6.64 MPa,最大垂直應力范圍小于0.2 m,相較于原方案與方案A,最大垂直應力范圍最小,錨索錨固段下部和上部出現了垂直應力增大區(qū)域,錨索受力大于前2種方案。通過對以上3種方案巷道圍巖垂直應力進行比較,3種方案的最大垂直應力變化不大,方案B錨索出現底應力區(qū),對直接頂支護效果不佳,方案B錨索受力較大,綜合分析方案A較為適合。
圖4 回采巷道垂直應力云圖Fig.4 Vertical stress cloud chart of mining roadway
通過對3種支護方案垂直位移、塑性區(qū)范圍、垂直應力進行分析比較,方案A能較好地滿足回采巷道在生產過程中的要求。
南梁煤礦30101-1孤島工作面回采巷道掘進期間,根據監(jiān)測區(qū)錨桿(索)受力監(jiān)測結果,得到壓力監(jiān)測曲線如圖5(a)所示。錨桿在28 d內受力顯著增大,最大為14.5 MPa,28~35 d內,錨桿壓力增加較為緩和;35 d后錨桿受力不再發(fā)生明顯變化,表明錨桿對頂板的支護是有效的。由圖5(b)可見,錨索在35 d內受力增大,最大為36.7 MPa,35~42 d內錨索受力變化不大,42 d以后未出現新的明顯變化,錨桿、錨索受力值在允許的受力范圍內。
圖5 監(jiān)測區(qū)錨桿(索)受力監(jiān)測結果分析Fig.5 Stress results of anchor bolt(cable)in monitoring area
工作面回采期間,回采巷道各測點頂底板最大移近量為95 mm,兩幫最大移近量為500 mm,工作面機尾超前0~25 m為工作面超前礦壓顯現區(qū)域,主要表現為工作面超前回采側巷道局部片幫,最大片幫深度為390 mm,片幫位置主要為巷道中下部,巷道圍巖移近量均在允許范圍內。
通過上述對各測點錨桿、錨索受力及巷道圍巖移近量的分析可知,錨桿(索)受力均大于其初錨力,對頂板有較大的支護作用,圍巖移近量變化較為穩(wěn)定,該支護方案支護效果良好,能夠滿足現場安全生產需求。
(1)通過采用工程類別和理論計算的方法,提出了錨、索、網聯合支護的3種比較方案,通過數值模擬比較方案分析表明,回采巷道支護參數錨桿為MSGLW-335/φ20 mm×2 200 mm,頂板間排距采用900 mm×1 000 mm,兩幫間排距900 mm×1 000 mm,錨索參數為φ17.8 mm×6 000 mm,單排錨索布置排距為3 000 mm,為最佳方案。
(2)現場工業(yè)試驗表明,最佳支護方案A在30101-1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巷道圍巖變形量較小,有利于巷道穩(wěn)定,該支護方案能較好地滿足工作面安全生產要求。
(3)實際開采過程中超前支護范圍0~25 m內實體煤一側巷道幫部的局部仍有小面積片幫,建議對超前支護范圍內實體煤一側巷道幫部進行局部加強,預防片幫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