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怡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國際學院)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漢語課本里的胡同和胡同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讓人贊不絕口的三里河公園有什么神奇之處?聽北京人說北京話是一種什么體驗?要回答這些問題,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莫過于一趟實地探訪。作為留學生《中國概況》課程思政建設的一種嘗試,2021年的一天,來自肯尼亞、南蘇丹、阿富汗、圭亞那、剛果(金)、塞拉利昂等國的11位本科來華留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前門地區(qū),開展了一場生動的語言文化實踐教學活動。
活動第一站,同學們來到了大柵欄城市生活體驗館,學習、觀摩并體驗非遺項目——吹糖人兒。非遺傳承人王師傅首先展示了糖人兒小耗子的完整制作過程,同學們觀看后嘖嘖稱奇。隨后,留學生受邀參與,用一小塊麥芽糖糖稀,經(jīng)過揉、捏、拉、摁等動作,輕輕一吹,糖稀就膨脹起來,再經(jīng)過師傅巧手拉伸修飾,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猴子就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了。學生們依次上前,在師傅的指導下吹制了自己屬相的糖人小動物,在糖稀溫熱香甜的氣息中體驗了這項民間傳統(tǒng)技藝的精妙,了解了中國人的屬相觀念,最后還忍不住品嘗了自己的作品,體會到了北京孩子童年時的快樂。
告別了大柵欄,同學們跟著老師走街串巷,來到了前門天街。通過閱讀老師發(fā)放的學習材料,同學們了解到,前門位于北京城市中軸線上,是重要的歷史建筑,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精彩印記。同學們在中軸線上一字排開,感受北京兩翼對稱、莊嚴肅穆的城市格局。此行中負責為同學們講授“北京中軸線”知識的李老師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漢語老師,她善于將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相結合,用啟發(fā)式的提問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她在現(xiàn)場向同學們發(fā)問:“前門(也叫正陽門)南邊的箭樓,作用是什么?”聰敏好學的留學生根據(jù)“箭”字推測出了箭樓的防御功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接著,老師還與同學們分享了北京城內(nèi)城、皇城等知識,同學們邊聽邊問,在互動交流中增長了見識,加深了對北京過往和現(xiàn)在的了解。
由鮮魚口出前門,師生一行穿大江胡同、經(jīng)得豐東巷,在初夏的樹蔭婆娑中走走繞繞,一路聊著天兒,聽著過往人聲,不知不覺拐入一片仿佛江南水鄉(xiāng)的所在——三里河公園。棧橋彎彎,流水潺潺,綠樹時花,青石黛瓦,難怪一走進這里,學生們就發(fā)出“我的心安靜了”這樣的感嘆。
據(jù)記載,古三里河始鑿于明正統(tǒng)年間。20世紀50年代初改為地下暗溝。2017年4月底,改造后的三里河綠色景觀全新亮相,以其“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中外游人競相“打卡”。
習習微風中,茵茵垂柳旁,同學們靜靜聆聽老師講述三里河的前世今生,講述北京在還原老城歷史風貌、打造百姓宜居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同學們贊嘆,北京不僅有高樓大廈的一面,在熱鬧的前門附近竟還有如此寧靜宜居的一方天地。老師引導學生們分享各自國家和城市的情況,大家圍繞“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這一城市化發(fā)展議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很喜歡北京古都風韻和時代風貌相結合的城市特色。
踏上歸程的同學們?nèi)砸猹q未盡,給老師發(fā)微信,表達了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和心得:
阿富汗籍計算機專業(yè)本科生馬司胡拉說:“對我來說今天的參觀和體驗很有意思,感動并開心。我覺得這樣會讓同學們放松一點兒,還讓他們理解中國的故事,還有中國文化。我希望未來繼續(xù)有這樣的參觀和體驗會很好。謝謝老師們?!惫鐏喣羌畽C械工程專業(yè)本科生彭森說:“今天的參觀體驗很好,我看到了北京的胡同的模樣,還有可愛的鴨子、魚和花等等,老人和孩子也讓我感覺心里寧靜,建筑也蘊含深意,讓我更理解中國的歷史,感謝老師教給我們新的知識?!?/p>
留學生體驗吹糖人兒
非常高興看到同學們在此次語言文化實踐活動中有所學、有所思、有所得。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說道,中國歡迎各國優(yōu)秀青年來華學習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國、多向世界講講你們所看到的中國,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來華留學教育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各高校留學生管理部門和培養(yǎng)單位都十分重視留學生的知華友華教育,探索了多種教育路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感知中國的實踐活動。筆者所在單位以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zhì)量為己任,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精心打造滿足學生需求的各類漢語課程、中國國情概況課程和文化體驗活動。深入思考,總結經(jīng)驗,本次留學生語言文化實踐教學活動帶給我們?nèi)缦氯c啟發(fā):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世界各國青年在華留學,學習知識,增強本領,同時也親身體驗中國的生活,感知中國的文化,見證中國的發(fā)展。正是這樣的親自體驗和耳濡目染,使得來華留學生這一群體具備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獨特優(yōu)勢。他們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視頻號、抖音、嗶哩嗶哩等媒體平臺,講述自己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喜所憂,這樣的講述是個體的、日常的、鮮活的,這樣的分享是真實的、獨特的、有感染力的,不帶有目的性,因而更容易傳情達意,直抵人心。作為來華留學生的老師,我們有義務創(chuàng)造幫助學生接觸中國社會的機會,將發(fā)生在課堂以外、校園以外廣闊天地中的真實的中國、當下的中國、可愛的中國展現(xiàn)給學生,把必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把中國在大城市治理、文化遺產(chǎn)保護、打造宜居生態(tài)等方面的做法分享給學生,幫助學生感受中國道路背后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留學生的回信中提到了一句中國俗語:百聞不如一見??倳浌膭盍魧W生們多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同時把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fā)揮積極作用。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是落實總書記囑托的有效途徑。第一課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遵循教學計劃和進度,教學內(nèi)容相對固定,但有時也會因為教材的固化和對理論知識的偏重而稍顯活力不足。第二課堂則為師生共同構建學習意義提供了機會,在文化實踐類的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獲得獨立思考、主動探尋的空間,對于增強感性認識,啟迪心靈,陶冶情操有獨特的好處。為此,本次語言文化實踐之旅注重將第一課堂習得的漢語語言知識和言語交際技能投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靈活運用,將書本上接觸到的有關中國的理念和概念投屏在鮮活的胡同場景中加以生動驗證,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匹配,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收獲感。
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要事先進行周密的教學活動策劃,最好形成書面學習材料,或條件成熟時形成線上學習資源,讓學生邊走邊看,邊走邊學,用一連串形式多樣、豐富有趣的學習任務串聯(lián)起當次實踐活動。對于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實踐活動是鍛煉口語和聽力的大好機會,具體到漢語和漢字的學習,提供必要的輔助性書面學習材料,標注字詞拼音,提供外語釋義,則是專業(yè)漢語教師教學設計巧思和第二語言教學經(jīng)驗的體現(xiàn)。通過實地考察、集體討論、沉浸思考、與當?shù)孛癖娀咏涣鞯然顒樱瑢W生最后要獨立完成實踐活動心得報告。
高校是中外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平臺,我們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不但要加強學生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更要注重留學生作為中國故事講述人、中國聲音傳播人、中國經(jīng)驗傳承人的培養(yǎng),來華留學教育事業(yè)不僅是為了高校建設促發(fā)展,更是為了國家戰(zhàn)略謀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