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海的一二三四
無論在哪個群體中,我好像總是被忽略的那個。
從小到大,身邊的朋友總是很少。結交新的朋友對我來說,真的很難!與其說是因為膽怯,不如說每次插話時一瞬間的冷場讓我更不敢加入。
“這個……”
無數(shù)次的鼓起勇氣,想要插入到討論之中,但許多時候卻被另一個聲音蓋了過去,只能尷尬地彎了彎嘴角,安靜地坐在一旁,聆聽著自己可能并不熟悉的話題,看著其他人的交流,深覺自己只是個湊數(shù)的分母。
不追星不看劇,對于網(wǎng)絡熱點也知道得很晚,在其他女生開始討論服裝款式的時候,我也總是秉持著穿著舒服就好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格格不入。
到了大學,也曾想改變自己,參加辯論隊,積極地加入一切團體活動,希望自己能像小說中寫的那樣,大學生活能改變很多,也能讓我成為一個分子。但我依舊是那個不善言辭的小姑娘,插不進他們所討論的電視劇里的愛恨情仇,跟不上他們嘴里新出的各種品牌的化妝品,在團體活動中,我也永遠只能成為一個聽眾,而非那些開朗外向,總能妙語連珠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同學。
偶爾也會想,如果幾個人一起出去玩,是不是我就能成為分子,我們可以一起拍照,一起笑鬧,但更多時候,我更像一個觀眾,看著他們的打鬧嬉戲。當然一群人出去,冷場的時候也總是會有的,當別人時不時回消息的時候,我的手機卻是那么的安靜,安靜到我無所適從,只能在無人說話的時候,打開手機,裝模作樣地翻著動態(tài),假裝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孤獨。
也有很多時候,當一個聊得很好的朋友突然沒回消息,我同樣會感到一絲無措,手機突然安靜了下來,就有一種自己從來沒有什么聊得好的人,只有自己獨自一人的錯覺。而孤獨,卻恰恰在此刻襲來了。
其實仔細想想,自己并不是一個人,每次出去玩,也會被朋友拉上:每次有什么好笑的視頻,我也會成為被分享的那個:每次有什么吃的,也會被投喂……這種參與感不止一次讓我覺得,好像做一個聽眾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墒牵慨斏钜箟艋?,又總會想起坐在一旁聽著別人熱火朝天地討論的情景,看著熄了燈的宿舍,孤獨又是那么地難以忍受。每每這時,拋出一個漂亮的話題,和其他人眉飛色舞地討論的想法就這樣涌上心頭。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好像習慣了孤獨,也懂得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分子,但我期待著,總有一天,我也會靠著自己本身的知識能力,不僅可以成為話題的中心,當一個分子,還可以從分數(shù)中脫離出來,享受孤獨帶來的寧靜。
“無論在哪個群體中,我好像總是被忽略的那個?!遍_頭這句話為本文定了一個感覺基調(diào),當“我好像總是被忽略的那個”成了中心論點,你就會有很多的證據(jù)可以證明“我是被忽略的人”這個觀點。因為人的注意力有一個指向性,當你把關注點放在“被忽略的”這個角度,我們就會忽視了其他方面,其實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qū)。
我們?nèi)绻麚Q一個角度想,“我是被重視的那一個”,照樣可以找到很多的證據(jù)來證明。
比如,作者在文章后面寫的:其實仔細想想,自己并不是一個人,每次出去玩,也會被朋友拉上;每次有什么好笑的視頻,我也會成為被分享的那個;每次有什么吃的,也會被投喂……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亮點,作者開始轉變了視角,發(fā)現(xiàn)了自己也曾經(jīng)是被重視的。
從后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知上的一個變化:我可以從分數(shù)中脫離出來,享受孤獨帶來的寧靜,不去在意當分子還是分母,享受孤獨、感受寧靜。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在制造問題的層面去解決問題。當跳出問題的時候,就會站在更高的視角來看待自己——自己既可以當分母,也可以當分子,還可以不當分數(shù),這是一種自我整合,是一種更高的視野。這個感悟,作者在文章最后寫出來,她已經(jīng)完成了心理上的蛻變,境界上的提升,書寫就起到了自我療愈的作用。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