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是一片廣袤的無人區(qū),森林茂密,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歷史上縱貫秦嶺腹地的儻駱古道,就從這片核心區(qū)內的黃桶梁一帶穿過,是古道上的艱險地段。如今,當?shù)氐脑忌殖蔀榇笮茇埖日湎l危野生物種的美好家園。
自2021年11月以來,保護區(qū)管理局結合每年一次的全面大清山行動,同步開展大熊貓種群生存狀況調查工作。調查伊始,在我們心中浮現(xiàn)的畫面是呆萌可愛的大熊貓抱著竹子啃,而一團團的“竹葉青”則散落在側。但令人意想不到是的,調查隊轉點至核心區(qū)后,第一個外業(yè)調查日,前方就傳來令人捧腹不已的“暖花邊”:調查隊員李水平和吳彥良與一只“打牙祭”的大熊貓邂逅了。
這是一片沒有竹林的坡面,起初,李水平和吳彥良并沒有料到會有一樁“好戲”上演,因此也就沒有太在意。
“這個‘白坨坨’會不會是一只大熊貓?”李水平繞過大石頭,發(fā)現(xiàn)了前方50米開外的“白坨坨”——別說,還真是一只大熊貓!只見它坐在那里,不是在吃竹子,而是捧著一根一尺多長的骨頭狂啃大嚼。李水平就這樣真真切切地瞧著這只大熊貓啃骨頭長達10分鐘——好一副鐵齒銅牙,就像硬漢嚼鍋盔饃!
當發(fā)現(xiàn)有人在場后,這只“食肉僧”放慢了進食速度,稍作遲疑后丟下美食,起身向坡上慢慢爬去。
不經意地打斷了大熊貓“打牙祭”,李水平和吳彥良遺憾不已,只好目送著它邁著標準的熊貓步消失在密林中。在大熊貓的食跡點察看,兩人發(fā)現(xiàn)這里橫七豎八地散落著好些動物殘骸——剛剛被它丟下的扭角羚骨頭,已經被啃掉10厘米之多!
第二天早晨,巡護員熊柏泉前往大熊貓所在的樹下附近觀察,并收集了一份特殊的大熊貓糞便樣品。與常見的大熊貓糞便相比,這幾團糞便的形狀正常,但顏色呈灰白,全然沒有“竹葉青”模式,像梭形的石灰棒。內業(yè)組分析這份糞便樣品,發(fā)現(xiàn)竹子的成分占比很少。
這是在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第二次拍攝到大熊貓食肉的影像,也是秦嶺野生大熊貓第二個“吃肉鏡頭”。以往,保護區(qū)工作人員在分析大熊貓糞便時,也曾發(fā)現(xiàn)部分糞便樣品中存在尚未消化完全的其他動物殘余。例如,在一份糞便樣品里,發(fā)現(xiàn)大大小小的骨頭渣約20塊。還有一份糞便樣品,呈灰白色,其中極少有竹子咬節(jié),外觀近似于食肉類動物的糞便。
從分類上,大熊貓隸屬于食肉目熊科。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地質歷史上的氣候與棲息地環(huán)境變化,它改變了食性,特化為專食竹子。雖然如今大熊貓已經不再依靠直接捕殺其他動物獲取營養(yǎng),但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結構依然保留著食肉類祖先的特征。針對此次發(fā)現(xiàn)大熊貓“打牙祭”,北京大學研究員、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熊類專家組成員李晟認為:“雖然大熊貓已經不再直接捕殺其他動物為食,但在秦嶺、岷山、邛崍山等多個地區(qū),也曾有研究記錄到野生大熊貓偶爾會‘打牙祭’,主要是取食動物殘骸。這樣的行為和動物性食物的補充,對于野生大熊貓來說具有怎樣的作用和意義,還需要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p>
在歷時20多天的巡護調查中,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并記錄到大熊貓、金錢豹、扭角羚、川金絲猴、林麝、鬣羚、黑熊、豹貓、青鼬、野豬等多種野生動物痕跡,還偶遇大熊貓媽媽“遛娃”等行為。在日常巡護和專項調查中,雖然工作人員堅持不追蹤野生動物的原則,不刻意尋找它們的特殊行為,但是,野生動物尤其是大熊貓的一招一式,既可愛又有趣,隨時都在激發(fā)我們的工作熱情。
(摘自1月1日《光明日報》。作者為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正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