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霞 岳國超 肖晏嬰
中藥出膏率對于劑型選擇、制備工藝以及給藥方案具有重要意義。中成藥質量標準包含了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而出膏率的高低波動對含量有極大影響[1]。實際生產中,出膏率是在一定范圍內浮動的,可以用出膏率的浮動范圍來監(jiān)控生產以及保證半成品質量。
四物湯首見于《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經由歷代擴充功效及衍生成為活血補血的方劑[2],由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四味藥組成。四物湯中含有多糖、寡糖、單雙糖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為芍藥苷、阿魏酸、川芎嗪、果糖以及葡萄糖等[3-4]。凡一切血證病變,如婦女的經、帶、胎、產、乳諸疾,均可用之,為臨床常用方劑。本研究以四物湯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常用的三種制備工藝,對正交試驗優(yōu)選中藥提取工藝研究中常用評價指標之一的出膏率進行了測定,對不同方法所得出膏率及同一方法采用不同干燥時間所得出膏率分別進行了比較分析。
1.1 處方飲片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25 g(購自湖北同仁恒康中藥飲片有限公司)。
1.2 設備與儀器ME204E 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秤邢薰荆?;DHG-9076A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KDM型控溫電熱套(鄄城華魯電熱儀器有限公司);25 mL移液管(上海宇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研究采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因素水平表見表1。
表1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2.1 方法I取藥材兩份,按既定工藝提取,合并所有提取液,提取液用蒸餾水補足至提取時所用溶劑的量,精密量取濾液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后,置105 ℃干燥箱中分別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后,稱定重量,計算出膏率。出膏率(%)=干膏重/藥材重×稀釋倍數(shù)×100%。
2.2 方法II取藥材兩份,按既定工藝提取濃縮至200 mL,量取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置105 ℃干燥箱中分別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后,稱定重量,計算出膏率。出膏率(%)=干膏重/藥材重×稀釋倍數(shù)×100%。
2.3 方法III取藥材兩份,按既定工藝提取濃縮至稠膏狀,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置105 ℃干燥箱中分別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后,稱定重量,計算出膏率。出膏率(%)=干膏重/藥材重×100%。
2.4 三種制備工藝所得出膏率比較上述三種方法根據(jù)正交試驗表試驗設計安排,將所得干膏于105℃干燥3 h,計算出膏率。試驗結果見表2;分析結果見表3。
表2 L9(34)正交試驗方案與三種方法出膏率(%)
表3 三種方法出膏率方差分析
2.5 同一方法不同干燥時間所得出膏率比較根據(jù)正交試驗表試驗設計安排,對上述三種方法水浴蒸干后所得稠膏于105 ℃分別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并分別計算出膏率。結果見表4;對各方法進行組間的比較分析,結果見表5。
表4 三種方法分別干燥3h、干燥至恒重所得出膏率(%)
表5 三種方法不同干燥時間所得出膏率方差分析
3.1 不同制備工藝及不同干燥時間的出膏率差異比較通過上述結果表明,無充分證據(jù)說明三種制備工藝所測得的出膏率確有差別,亦無充分證據(jù)說明各方法采用不同干燥時間所得出膏率確有差別。方法II和方法III在濃縮過程中,因容器壁有殘留,故均有損失,測算值要比實際出膏率稍低;同時,濃縮過程造成了較大的能源耗費。綜合分析,認為在測定中藥出膏率時,應視具體情況而確定制備工藝:用于中藥研究及工藝篩選時,可采用方法I,以減少能源耗費,并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具體生產工藝時,則應當考慮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損耗,盡可能遵從實際操作流程,采用方法II或方法III,以獲取最接近真實值的出膏率。
3.2 干燥時間的選擇105 ℃干燥箱中干燥3 h 與干燥至恒重所測得的出膏率差異亦不明顯。干燥至恒重所需時間在6 h 左右,水分揮發(fā)更徹底,故測得值較干燥3 h 為低,但此差異不明顯,無實際指導意義。同上所述,從節(jié)約能耗角度出發(fā),用于工藝比較或實驗室方案篩選時,完全可采用105 ℃干燥3 h的方案,可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現(xiàn)有研究表明,利用微波加熱技術測定出膏率,可使測定效率較傳統(tǒng)的烘箱加熱法提高數(shù)十倍,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5],此種方法簡便快捷,亦值得在工作中加以借鑒。
3.3 關于推算出膏率現(xiàn)有報導,通過已測得的單味中藥飲片的理論出膏率,推算復方的理論出膏率[6]。而筆者認為,同一復方的出膏率受多種因素影響,除加水量、煎煮次數(shù)、煎煮時間外,飲片的厚度亦有直接影響。如林杰等發(fā)現(xiàn)白芍飲片的標準湯劑出膏率和各成分轉移率與白芍飲片厚度成反比[7];同時,由于配伍作用,導致在煎煮過程中藥物的各種成分發(fā)生反應,進行重新整合[8],改變了煎液中藥物成分溶出情況,故實際出膏率與理論值相比,會有較大出入。
3.4 出膏率應結合其它指標確定生產工藝出膏率是目前評價制劑工藝的基本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也并非越高越好[9]。如吳文輝等研究發(fā)現(xiàn),韭菜子最大出膏率經過加熱炒制明顯增加,但是長時間的高熱會使其主要有效成分尿脲嘧啶和肌苷含量大大降低,對臨床療效造成一定影響[10]。故使用出膏率結合有效部位含量或有效成分轉移率作為篩選依據(jù)來制定最佳生產工藝,更能確保制劑的質量和療效。
3.5 三種制備工藝的選擇應用出膏率是一個相對概念,是對于半成品清膏而言的,可衡量一定量的藥材經提取、濃縮到所要求比重的清膏的多少。此項研究對象為四物湯,在針對經方六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此三種方法所得出膏率差異亦不明顯,可供中藥研究人員在中藥研究中參考應用,以充分利用資源,減少能耗,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