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在
打小就知道有個地方叫陳橋驛。小的時候,陳橋驛是個傳說。人到中年,陳橋驛是個謎。到了老年,陳橋驛成了一個夢。
今天,我沿著傳說中的指引,懷著對陳橋之謎的好奇,走進了我的夢。
陳橋驛在開封北邊,離開封直線距離僅有十幾公里。但是陳橋不屬開封市管轄,而是屬封丘縣管轄。陳橋驛本來在黃河南岸,因為黃河改道,把它甩到了黃河北岸,甩給了封丘。如果不是黃河改道,今天的陳橋驛沒準兒就是開封的一個開發(fā)區(qū)了。
駕車出了開封城向北走去,穿過我的家鄉(xiāng)水稻鄉(xiāng),約摸半個小時,就到了黃河岸邊。雖然還未到汛期,但河水已成漸長之勢。滔滔黃河水,裹挾著厚重的泥沙,打著漩渦,發(fā)出悶雷般的呼嘯,萬馬奔騰般滾滾東去。這滾滾的黃河,經歷了中華民族的酸甜苦辣,見證了人間興亡和朝代更替,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
黃河上橫臥著一座浮橋,過了浮橋就是封丘地界了。沿著北岸黃河大堤,下行約七、八公里,就到了赫赫有名的陳橋驛鎮(zhèn)了。村口巍然屹立著一座石牌坊,牌坊梁柱上布滿了雕刻圖像,頂端是兩條騰云駕霧的龍。牌坊上方中間是“陳橋驛”三個金黃色大字,莊重不失灑脫,隱隱間似乎有一股天子氣派。
走進陳橋鎮(zhèn),先尋老陳橋。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有一個姓陳的商人出資在此建橋,方便了過往行人,此橋便命名為陳橋。后來北周朝廷在這里設置了驛站,很自然地就命名為陳橋驛了。我問幾個路邊擺攤的年輕人,陳橋在什么地方?年輕人回答說,這里就是陳橋?。∥艺f我找的是姓陳的造的那座橋,年輕人竟然回答“不知道”。
在一個老者的熱心指引下,先直行后左轉,終于找到了陳橋舊址。當年的河流早已成為平地,在路邊一戶農家門口,靜靜地躺臥著一座拱形磚橋。橋上面長滿雜草,橋四周一片荒蕪,很難把它和想象中的歷史遺跡聯(lián)系起來。在我的想象中,這里應該是一條彎彎的小河,河面上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橋頭豎立著一座亭子,亭子里立一塊石碑,亭子外邊有幾棵飽經滄桑的老樹。這一切,原來只是一個夢。
陳橋驛歷史上曾是開封北通燕趙的交通要沖,有過一時繁華。隨著歷史長河的滄桑巨變,陳橋驛早已風光不再,淪落為黃河岸邊一個不起眼的普通鄉(xiāng)鎮(zhèn)。如果不是一千多年前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事變,到現(xiàn)在能有多少人知道陳橋驛呢!
公元960年,后周恭帝在位,恭帝只是個8歲的小孩子。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軍權掌握在他手里。
大年初一,接到邊關急報,契丹聯(lián)合北漢,出動大兵南下犯邊。小皇帝嚇得六神無主,急令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敵。
大年初三這天,趙匡胤奉旨帶兵北征。當晚走到陳橋驛,人困馬乏,就在陳橋驛扎營休息。據(jù)宋史記載,當天晚上,趙匡胤多喝了幾杯酒,在驛站沉沉大睡,突然被兵馬嘈雜聲驚醒。只聽窗外有人喊叫:如今皇上只是個小孩子,我們前去打仗,立功也罷,戰(zhàn)死也罷,有誰知曉?不如擁立都點檢當皇帝,我們也有個盼頭!
趙匡胤開門出去,只見眾將領齊聚門前,大家一起跪倒,齊呼萬歲,有人將一領黃袍強加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再三推托,將士們其意已決。在推托無效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只好從眾所請,答應當皇帝。這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典故的由來,是宋代官方的版本。趙匡胤下馬時是將軍,再上馬就成了皇帝,宋朝三百余年帝業(yè),就從陳橋驛開始。陳橋驛隨著陳橋兵變永載史冊。但是后代學者對官方版本并不認同。他們以豐富的資料,嚴密的論證,對官方宋史提出了質疑,認為陳橋兵變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
兵變當晚,將士們公開串聯(lián),人聲鼎沸,聲傳數(shù)里之外,而趙匡胤卻在呼呼大睡。配角忙里忙外,主角卻在夢中。這可能嗎?
我們姑且相信陳橋兵變是一場隨機發(fā)生的偶然事件,但倉促之間黃袍從何而來?須知那個年代黃袍由皇帝專享,私藏黃袍犯了滅門之罪,誰有那么大的膽子在千軍萬馬中把一件黃袍藏在身上?
陳橋兵變發(fā)生后,趙匡胤并沒有繼續(xù)帶兵北上,而是回到開封舉行了登基大典,契丹和北漢的軍隊也沒有乘機南下。事實證明,北兵南犯本來就子虛烏有。
兵變將領逼迫后周小皇帝讓位給趙匡胤。小皇帝想拖延時間,說急切之間沒有準備禪位詔書。這時就有大臣從懷里掏出擬好的詔書,說早就準備好了,你照著念就行了。這豈非不打自招!……
我?guī)е@些疑問,走進了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處。這里是省級文物,占地約60畝,綠瓦紅墻,前后三進院落?,F(xiàn)存遺跡多為清代建筑,有山門、大殿、后殿以及左右?guī)俊4蟮罾锕┓钣汹w匡胤坐像,威風凜凜,儀表堂堂,神態(tài)莊嚴中不乏殺氣。
頭進院落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一棵老槐樹,相傳當年趙匡胤的戰(zhàn)馬就拴在這棵槐樹上。這棵槐樹一百年前就已經枯死,但依然樹干遒勁,昂首屹立。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樹根處又長出兩棵新枝,現(xiàn)在已經長有兩層樓高,枝葉繁茂,覆蓋于枯死的樹干之上,老干新枝相映成輝,實現(xiàn)了一個生命的生生不息,也完成了一段歷史的上下傳承。
我到樹前不由得肅然起敬。光陰似箭,世事無常,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棵老槐樹成為當年那場兵變的唯一幸存的目擊者。也許是為了給歷史作證,它不肯倒下高貴的身軀。微風吹來,樹葉嘩嘩作響,好像在向世人訴說,可惜我們聽不懂它在說些什么。
選自《同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