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金
陳國金
安慶民歌音樂本體研究
在中國安徽西南部的安慶,有一個非常珍貴而又深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慶民歌?!吨袊窀杓伞ぐ不站怼酚涊d為皖西南同一“母語”片,包括安慶市城區(qū)、懷寧、望江、太湖、岳西、潛山、宿松、桐城、樅陽、貴池、東至等十一個區(qū)域,按現在行政區(qū)域劃分為八個區(qū)域;它地處長江下游北岸,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依黃山余脈,現有總面積135.899平方千米,居住人口416.5284萬,東周時期就是古皖國的所在地,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這塊歷史悠久的熱土上,自古以來,人們都是用皖西南基礎“母語”(現統(tǒng)稱“安慶方言”),在農舍、田頭、地埂創(chuàng)造和產生了大量的表現自己勞動、生活、情感的歌聲,它是安慶地區(qū)最早產生的口語音樂,理論上稱“安慶民歌體”音樂。
歷史還記載著這里的人們,自古以來結婚、生育、生日、喪事、喜事、傳統(tǒng)節(jié)日、二十四節(jié)氣等傳統(tǒng)習俗活動,都是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腔調,自己的舞姿在燈會、廟會等各種場合下進行演唱,表演自己編創(chuàng)的民歌,幾乎是蔚然成風,從而使“母語”產生了原始簡單的第一階段“民歌體”音樂,通過時間的推移,人們?yōu)榱吮憩F生活的變遷,民歌體音樂這時也逐漸變成了有說、有唱、有動的“說唱體”音樂,這是民歌體音樂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也稱為“曲藝歌舞音樂”,它使安慶民歌音樂從單一演唱演變到表演形式多樣的演唱。
為了能更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各種生活,民間藝人們就把原始的民歌,用各種形式串起來,唱一件故事的幾個片斷和一個人的幾件故事,從而在民歌、歌舞體音樂基礎上又產生了音樂的“曲牌體”,這又極大地豐富了“民歌體”和“說唱體”音樂,也使民歌體開始有了一些“質”的變化,黃梅戲的七十多部花腔小戲唱腔,大部分都來自安慶民歌的“曲牌體”民歌音樂,這是安慶民歌體音樂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時代在前進,人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們感情的喜、怒、哀、樂也是變化多樣,為了更深刻地表現人世間情緣和生活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曲牌體”音樂遠遠表達不了,我們智慧的藝人祖輩們就大量吸納了外來的弋陽腔、青陽腔、高腔等音樂,于是在安慶民歌音樂的母體上又演變成了“板腔體”音樂,現在叫“戲曲音樂”,他們用一板一眼、一強一弱、一長一短、一高一低,像波浪、像行云的音樂效果,來表現此時此地復雜情感的交替,充分地展現了音樂優(yōu)美抒情的功能,把一本故事用一臺全本大戲,演繹得淋漓盡致,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可看性和欣賞性,也達到了文藝的效果。這是“民歌體音樂”演變發(fā)展的第四個階段。
這從安慶母語——民歌體音樂——說唱體音樂——曲牌體音樂——板腔體音樂演變的歷程,是人類音樂本能和最基本物質元素的規(guī)律,也是音樂生物運動的投影和符號,它與人類文明同步。 “詩言志、歌詠言”,“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卻深刻記錄著,樹有根、水有源,由母語產生的“安慶民歌”音樂,是本地所有音樂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和乳汁,它像珍珠寶藏一樣蘊藏深遠,又在不斷地閃閃發(fā)光而名留千古。
下圖是在安慶民歌音樂土壤里產生出來的各種音樂形式分布圖,它有民族民間器樂、曲藝歌舞音樂、黃梅戲音樂、高腔音樂、彈腔音樂、文南詞音樂、夫子戲音樂、曲子戲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安慶民歌的工作,一直由安慶地、市文化局、文聯(lián)、音協(xié)等部門主管和承辦,根據黨中央的各項文藝方針政策,幾十年來,主動積極挖掘、搶救、收集、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安慶民歌,為安慶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據不完全統(tǒng)計)
(1)1957年和1959年,安慶收集整理改編了民歌《十二條手巾》《繡花舞曲》(城區(qū))和《十二月花神》(潛山),并參加了安徽省第一屆、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得了演出各項大獎,《繡花舞曲》還風靡一時;這期間還推出了貴池女民歌手姜秀珍,她演唱的安慶貴池民歌,不僅全國人民熟知,還走進了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和大學講壇。
(2)1982年,安慶原始、改編、創(chuàng)作民歌《小斑鳩》(陶演改編,上海輕音樂團演唱)、《田埂小路》(陶演改編,陶燕華演唱)《我愛莊稼一枝花》(方君默詞,陳國金曲,朱逢博演唱)等七首,入選安徽經典民歌《帶露的花朵》,并由上海唱片總公司錄制成盒帶全國發(fā)行,用原始民歌唱響時代之音,邁出了安徽民歌先行之步伐。
(3)1985年,原始民歌《小姑喂,鷹又來著》(汪如發(fā)記譜,陳勇演唱)、創(chuàng)作民歌《金草帽》(孫必泰詞,陸梓曲,陳勇演唱)等八首,參加安徽省和中央電視臺少年兒童《小百靈賽歌會》,其中陳勇演唱的二首,獲省級演唱一等獎、央視演唱和作品二等獎,其余六首均獲省級演唱二等獎。
(4)1987年,在武漢舉辦的中國首屆“長江歌會”上,由王琳瑛演唱的原始民歌《今年想妹正當年》《姐家門前一棵桑》(徐東升記譜)、創(chuàng)作民歌《飄飄的白云》(孫必泰詞,陳國金曲)和李平演唱的原始民歌《四季送郎》(徐東升記譜)、創(chuàng)作民歌《傻哥哥莫發(fā)傻》(姜述寶詞,陳國金曲)等六首民歌獲演唱和作品優(yōu)秀獎。
(5)1991年,我市優(yōu)秀歌手陸選平、丁時政、滿玲玲、趙媛媛、趙文勝、蘇家杰、吳秀麗演唱的原始民歌《滿街都是燈》和創(chuàng)作民歌《淡淡的二月蘭》等八首,在安徽省“巢湖民歌歌會”中獲演唱和作品一、二、三等獎。
(6)1993年,安慶市優(yōu)秀歌手張小萍演唱的創(chuàng)作民歌《網蝦謠》(龔愛書詞,陳國金曲),隨安慶市經濟文化代表團訪問日本茨木市,與日本民歌《拉網小調》同臺演出,受到雙方一致好評。
(7)2004年,民歌論文《羽、宮交替——安徽民歌特色》(陳國金著)獲安徽省首屆論文二等獎。
(8)2006年,改編創(chuàng)作民歌《扇子歌》(魯敬之曲)、《掛年畫》(華小武作曲)等四首獲安徽省“徽風皖韻”新民歌征集一、二、三等獎。
(9)從1978年—2006年期間,安慶廣大音樂工作者在全國、省、市、報刊、雜志、電臺、電視臺、舞臺演唱演出安慶原始、改編、創(chuàng)作民歌曲1000多首,其中有100多首獲全國、省級“五個一工程”入選獎和一、二、三等獎,為安慶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10)1975年—1986年,安慶地區(qū)文化局、文聯(lián)、音協(xié)就把挖掘、收集、整理、匯編安慶民歌的工作,作為文化事業(yè)的重要工作,除了全面發(fā)動外,還專門組織專業(yè)人員陳國金、方善策、馬寅生、羅本正、張雁兵、孫必泰、張友俊、黃以慎、魯敬之、陳培春、韓華勝、朱永勝、徐華東、徐東升、陶演、殷躍林、高榮生、劉凱、錢藝河、王聞中、紀明庭等20多人,深入基層、田間、地頭、農舍進行采訪、錄音、記譜等,幾年時間里,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收集安慶各地的原始民歌文字資料1000多首和數盒錄音磁帶資料。
(11)1982年,又組織陳國金、孫必泰、徐東升、黃以慎四人在安慶馬山賓館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從收集的曲譜資料和錄音盒帶中,認真記譜、校譜、清稿、篩選、分類,從中選岀能代表各地風格特色和質量上乘的原始民歌527首,分別油印匯編成《民間音樂匯編》第一集和《安慶地區(qū)民間音樂》第二集。其中安慶城區(qū)民歌20首,懷寧民歌18首,望江民歌110首,太湖民歌15首,岳西民歌120首,潛山民歌60首,宿松民歌51首,桐城民歌19首。還有貴池、東至、樅陽幾十首,并從中精選出安慶民歌代表作曲目60首(略)。
(12)1982年底,在天柱山召開的全省民歌研究會上,安慶民歌兩冊,第一個向省“集成辦”交稿,受到一致好評;其中,安慶民歌《打夯號子》《數水號子》等89首入選1983年《中國民歌集成·安徽卷》,安慶民歌《推車燈》等91首入選1988年安徽群眾藝術館編印、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民間音樂》三集,安慶民歌《游春》等十首入選2012年安徽文史研究館編印的安徽民歌精選《摘石榴》。
(13)1988年和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化廳、安徽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安徽省文化藝術界聯(lián)合會,對安慶收集、整理、傳承、發(fā)展民歌等文藝科研項目作出貢獻的單位(安慶地市文化局、文聯(lián))和個人(陳國金),頒發(fā)獎勵證書和先進工作者稱號。
(14)2022年,在安慶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非遺保護中心的領導下,在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先生和音樂界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田野調查《安慶民歌》二冊的配套理論專著《安慶民歌音樂研究津要》(陳國金著25萬字)的撰寫工作。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依托文明探源,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發(fā)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中國非遺保護中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福洲在接受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中國非遺到了建立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體系的時候了,從2004年至今快二十多年的實踐歷程,非遺實踐走在了觀察和理論思考之前,基礎理論的缺失,已成為當前文化遺產的瓶頸;保護和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學術學科”作支撐,建立學術學科體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非遺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非遺專家的最新認知和論證,我們用音樂理論和作曲技法等學術科學為依據,對田野實踐調查的安慶近600多首民歌,從音樂本體的血脈和基因上,進行全面梳理、化散為整、歸類、分析,找出共性、理出個性,脈絡清楚地建立了安慶民歌音樂學術學科體系,撰寫了《安慶民歌研究津要》;讓安慶原始民歌有了配套的科學理論裝備,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安慶民歌達到非遺要求實踐和理論缺一不可的雙重標準,更好地為社會和人類精神文明作出貢獻。本文論述的“安慶民歌”是指以目前安慶行政規(guī)劃八個區(qū)域(安慶城區(qū)、懷寧、望江、太湖、岳西、潛山、宿松、桐城)民歌精髓匯集的總稱。
民歌音樂本體結構的概念應是:描寫型的、規(guī)約型的、樂素型的、樂位型的、設定型的、約定型的;具體到音樂核心的元素是,音的、調的、拍的、復音的;也就是民歌本體所具體的技術內涵:題材、體裁、音階、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曲式結構、和聲復調。由此從中探索標量測試出安慶民歌內涵和外延的基本特色和規(guī)律。
題材是文藝作品主題、內容及其名字,它來自歷史和社會的反映;安慶民歌的題材十分廣泛和豐富,它與該地區(qū)悠久的歷史并存,民歌的題材必然是歷史長河的漫長寫照,它直接表現了各個時期人民群眾的勞動和生活的追求和愛好,并把他們自己的真情實意、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全都在題材和內容中反映出來。
(1)歷史和革命題材的民歌37首,記載著那個時代的歷史和革命的痕跡,反映著安慶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如四言體十二段歌詞1100多字的《農村嘆苦》(岳西民歌),把舊社會農民一年十二個月的苦說得“天地寒心”;又如《鴉片煙歌》(望江民歌),用本地的腔調、幽默的方言襯詞,諷刺洋人買通李鴻章把鴉片當人參,奉勸“我的哥呀我的姐”,洋煙“害死我中國多少人真是傷精神”;《送郎參軍》(岳西民歌)“春季里呀來開鮮花,青年那個參軍把敵殺,家里男女老少都來送他,載上光榮花哎嗨喲,披著紅彩騎上馬哎嗨喲”,這首民歌把老百姓送郎送兒參軍的心情表現得陽光燦爛;不僅如此,宿松民歌《剪個小大毛》,歌頌了咱們安慶的老百姓十分珍惜中國共產黨解放軍打倒反動派留給人民的幸福生活,并高唱“不包頭不裹腳,男女平等剪一個小大毛”,用樸實的行動和語言反抗舊社會,建設自己的新生活。
(2)反映安慶人們勞動方式題材的民歌有50多首,勾畫出了皖西南這一帶地理位置多是平原、小丘陵、河汊,人民都是以小農經濟生產為主,應該是耕田、種地、種麥、種稻、放牛、種菜、種茶、賣茶來維持生活。這些題材名稱都著實地反映了這個地區(qū)人們的勞動方式。如《打石硪》《梨田歌》等。
(3)題材最多的是表現老百姓的情感生活、愛情生話、家庭生活,在300首民歌中約占150多首。其中,大多是直接表現的,也有不少用比興手法來呈現,如《手扶欄桿》等。
(4)還有不少就是生活哲理和歌舞題材的民歌,如《扇子歌》等15首,用歌舞演唱形式唱出自己生活的喜怒哀樂。
(5)還有說唱、佛音之類的題材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四門靜》等13首,用不同的佛音來表述那種生活的各種題材,來宣泄內心世界。
體裁是文藝作品樣式的類別,是文藝形式范疇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切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都必須通過一定的體裁形式來表現,在文學中,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等;在音樂中,又分為歌曲(進行曲、抒情曲)、舞蹈音樂、室內樂、輕音樂、交響樂、清唱劇、大合唱、歌劇。在我們民族民間音樂中,又分為民歌、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等。民歌體裁的范圍首先應該有產生場合條件和功用要求,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應該有一定特征,特別是基本音樂表現方法和典型音樂性格及音樂形式各構成因素的特征。
各時期各地區(qū)民歌體裁分類大同小異,在安慶地區(qū)根據本地環(huán)境產生的民歌,大致分為小調、號子、山歌、牛歌、秧歌、舞蹈歌、風俗歌、搖籃曲(兒歌)、佛音、說唱歌曲等等,按七個類別三個部分來進行歸納分類。(附安慶民歌音樂體裁分布圖)
(1)號子、山歌(牛歌、茶歌)、秧歌110多首,這一類民歌共性是大多反映安慶人民的勞動和工作。“號子”是伴隨勞動而歌唱的一種常帶呼喊聲的歌曲,音樂性格剛毅、粗獷,表現方法直接、樸實,音樂節(jié)奏與勞動節(jié)奏緊緊相連,有一人領唱,眾人和的演唱形式,如《打石硪》《打夯歌》(望江民歌)和《車水號子》(懷寧民歌);“山歌”,在山間田野唱的歌為“山歌”,其節(jié)奏舒展,旋律高亢嘹亮優(yōu)美動聽,內容極其廣泛,有反映生產勞動的,有反映生活和愛情內容的,山歌種類很多,有慢趕牛、慢趕羊、放牛山歌、快板山歌、寒音山歌、采茶山歌等等,如宿松寒音山歌《曉星起山一盞燈》《四季送郎》《竹子擔橋節(jié)節(jié)空》(岳西民歌)《伸手容易縮手難》(宿松民歌);“茶歌”,是茶農采茶、制茶、販茶時唱的歌,內容也十分豐富,旋律優(yōu)美輕快,如《茶歌》《采茶調》(岳西民歌純節(jié)奏的)、《倒采茶》(望江民歌和拍交替節(jié)奏);“秧歌”,是農民插田勞動時唱的歌,安慶把插田、薅草農活都叫插田歌,它的旋律悠揚悅耳,節(jié)奏自由舒展,有一人獨唱,也有一人領唱眾人幫唱,如《口唱山歌手插秧》(望江民歌),一字多音的行腔,使旋律優(yōu)美動聽還有濃郁的本地風格。
(2)小調,小調在安慶民歌中占有一半比重近210多首(其中革命和歷史題材的歌曲從音樂上也歸屬小調范疇),小調主要是指老百姓祖祖輩輩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發(fā)自內心哼出或唱出的歌。有描述勞動生產的小調,有描述勞動人民柴米油鹽生活和夫妻及家庭生活的小調,有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調,有描寫自然風景的小調。各種各樣人群表現出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展示岀各種錯綜復雜的感情。所以,小調民歌的旋律豐富多彩,各種調門、各種旋律、各種風格、各種情感,在小調里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如《黃鼬歌》(城區(qū)民歌)、《南風悠悠》(潛山民歌)、《瓜子仁》(望江民歌)、《燈歌子》(桐城民歌)、《四季送郎》(岳西民歌)、《正月初一拜姐年》(懷寧民歌)、《扁豆開花一把刀》(宿松民歌)、《一根絲線拉過河》(太湖民歌)等等。
(3)舞歌、兒歌、佛音、說唱類的民歌約90多首?!拔韪琛敝饕侵该耖g舞蹈表演中唱的歌,因為要在舞臺上人物用載歌載舞的形式來表演,所以它的音樂大部分都很完整成熟,旋律優(yōu)美抒情,主題發(fā)展嚴密而又舒展,節(jié)奏輕松愉快,曲式上最少一段體多則二段體、三段體,如《十二條手巾》《繡花舞曲》(城區(qū)舞歌)、《十二月花神》(潛山舞歌);“兒歌”,主要是指兒童自己唱的歌和大人唱給兒童聽的歌,因為要給兒童唱和聽,這類曲目旋律簡單優(yōu)美、主題音樂鮮明、個性也十分有特點,往往好唱好聽好記;如《小鯉魚》(望江民歌)、《搖搖搖》(懷寧民歌)、《娃要困覺》等等;“佛音”,主要是指佛教寺廟和尚尼姑念經時唱經文的歌,這一類歌曲,大部分也來自本地民歌再加上一點佛地氣氛,旋律都很簡單、曲調優(yōu)美里帶有著詼諧低沉的效果,節(jié)奏一般以自由散板較多,以節(jié)奏為主,有時為了改變單調的情緒,也用和節(jié)奏交替進行,如《尼姑腔》(宿松民歌)、《和尚腔》(岳西民歌);“說唱歌”,因為是有人物在舞臺表演時又說又唱的歌曲,它的音樂基本上是本地民歌四句頭作為基本音調,旋律和節(jié)奏采用說唱時需要的曲牌體模式,有時還會進入一些鑼鼓使曲牌帶點板腔結構,如《道情》(宿松說唱)、《十勸大姐》(岳西說唱)等等。
安慶民歌大多數音階起點都比較高,也比較全,它不僅有“三音列”和“四音列”民歌,如《瞧姐》(岳西民歌),還有占比例更多的是“五聲音階”曲目,如《鬧新房》(岳西民歌),還有一部份“六聲音階”曲目,如《山伯訪友》《下河調》(岳西民歌),“七聲音階”曲目岳西和宿松民歌里也出現不少,如《等五更》(岳西民歌)等。皖西南區(qū)域的安慶民歌只有三、四音列的說法是不全面的,全區(qū)500多首民歌資料已充分顯示,這個地區(qū)是一個七聲音階都齊全的音樂圣地,就是因為其優(yōu)質的民歌內涵,才可能延伸出黃梅戲、高腔、文南詞、彈腔、夫子戲、曲子戲等全國優(yōu)秀地方戲種和稀有劇種。
“節(jié)奏”和“節(jié)拍”齊全也是安慶民歌的一大特征,節(jié)奏是以強弱衡量,節(jié)拍是以拍數計量,如每小節(jié)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jié)里共有四拍,拍號標為拍,還有、、等節(jié)拍。安慶民歌里,和節(jié)奏的約占半數以上,如《伸手容易縮手難》《十二條手巾》(城區(qū)民歌),節(jié)奏的民歌也有約30多首,如《十里亭》(桐城民歌)、《探茶》(潛山民歌)、《采茶》(岳西民歌),、節(jié)奏交替進行民歌約50多首,如《豐收謠》《探妹》(潛山民歌)、《倒采茶》(望江民歌)、《龍船調》(宿松民歌)、《四季相思》(岳西民歌),、、、四種節(jié)拍在一首曲目里交替進行的曲目也有20多首,如《道情》(宿松民歌)、《鬧花燈》(岳西民歌)等十首,還有以節(jié)奏的民歌有《駕行排》(宿松民歌)等6首,更有稀有節(jié)拍、、三種節(jié)奏,在一首曲目中,同時交替使用的曲目,如《什么花開一汪白》(城區(qū)民歌);節(jié)奏節(jié)拍彰顯出一首曲目的精髓,安慶民歌節(jié)奏節(jié)拍如此之豐富,變化之大,一些多種節(jié)奏節(jié)拍在一個曲目里交替出現,可以達到曲調的較好效果,從而展示了安慶民歌音樂本體的寬宏與大氣。
“旋律”就是一首民歌曲調的起伏線條狀態(tài),是歌曲的流動血液,它以歌詞題材、體裁的不同、音樂的情感的各異,就會形成高低起伏、千變萬化的旋律線條,從而也就構成了風格特色不同、情緒表現深淺不一的各類民歌曲調歌曲。它的表現形式很多,較為主要和常見的是“音程”和“音域、音區(qū)”;一首曲目旋律線起伏的高低標記之一,就是音程之間的距離進行也叫跳躍,旋律中常見有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七度上跳躍進行的規(guī)律,有一拍之內跳躍,有一小節(jié)之內()的跳躍,也有整個旋律前后進展音程跳躍。
曲調旋律音程跳動進行稍小的,如三度、四度,曲調就顯得優(yōu)美、柔和、雅致、抒情性強;安慶民歌二度、三度、四度跳躍的曲目也有一部分,這種旋律走向我們取名叫“二度行腔”“三度行腔”“四度行腔”(后面有專述),這種旋律進行的曲目在安慶民歌中約十幾首,與詞和方言的結合,從而形成了一種皖西南安慶地民歌主體與獨特風格,如《瞧姐》《十二月瓢》《癩痢歌》《補背褡》《道花名》。
旋律在四度、五度內跳躍進行是安慶民歌的主體,它約占安慶民歌的三分之一多,如《干嫂子》(潛山)、《打字謎》(桐城)、《開門調》(望江)等21首。音程距離跳動進行越大,如六度、七、八度大跳,曲調就顯得有夸張力、有深度,這是北方民歌常見的形式,但安慶地區(qū)望江、岳西、潛山、宿松也出現不少音程距離大的跳動;如《打硪歌》《打船歌》(望江)、《化緣調》(岳西)、《十繡》(潛山)等。如全曲十三度大跳的《四季送郎》、十二度大跳的《採茶》、十度大跳進行的《大拜年》(岳西民歌)等,顯得曲調大氣磅礴,有對比和張力,是屬于大民歌作品;又如一拍和一小節(jié)內有七度、八度大跳的作品有《十勸郎》《十繡》(潛山民歌);節(jié)奏節(jié)拍如此之多,彰顯出安慶民歌內涵的豐富,也否定了“安慶地區(qū)皖西南民歌只三、四度小跳沒有七、八度大跳的”說法。
“音域與音區(qū)”,指民歌全曲里從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圍,以“度”計算,如1—7就可算為七度,其它由此類推。音域和音區(qū)與定調,它也是輔助表現旋律的手段之一。一首曲目根據體裁、演唱的形式、人聲的不同,都影響著旋律的發(fā)展進行,安慶民歌小調音域都在八度以內,彰顯優(yōu)美抒情。岳西高腔里還出了不少曲目音域在兩個八度共十六度,而且定調高,都在人聲中高聲區(qū)行走,從而構成了高腔風格,如《打硪歌》(望江民歌)音域十三度,《採茶》(岳西民歌)音域十二度。
“曲式結構”,曲式結構是民歌旋律邏輯因素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音樂成熟化的重要標志,它的規(guī)律較旋律發(fā)展方法的規(guī)律更嚴密穩(wěn)定。它的結構單位是:“樂節(jié)”,是指短小的、有相對獨立性的音樂片斷,即一小節(jié);“樂句”,是指由若干個樂節(jié)組成,有一定的完整性可獨立單位;“樂段”,是指一個“樂句”或由兩個以上的“樂句”構成,結構獨立完整?!耙欢误w”標記為A,它有一句體、二句體、三句體、四句體、五句體、六句體、七句體、八句體結構;“二段體”標記為A+B,旋律上為二段旋律結構,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發(fā)展,兩段是一個有機完整曲目;“三段體”標記為A+B+C(或A),旋律結構有三段,C段是A段和B段的再發(fā)展或者是A段的再現。
安慶民歌因為歌詞結構多樣化,而且大部分歌詞加入了大量的襯字、襯詞,從而使樂句的篇幅長短不一,除勞動號子,如《打硪號子》(城區(qū)民歌)多為方整性結構,其它山歌、秧歌、小調類民歌,多數呈非方整性結構;如結構為一段體的民歌,它里面也可能是四句、也可能是五句或者更多,如《田埂路窄怎讓開》等。以一段體結構的民歌約占安慶民歌的百分之八十,如《什么花開一汪白》(城區(qū))、《么東西出山篩子大》(懷寧)等;安慶民歌中還有二十首左右的二段體民歌,如城區(qū)民歌《十二條手巾》和《繡花舞曲》,岳西民歌《四季送郎》等等;三段體民歌在安慶民歌里也有幾首,如《姐家門前一棵?!罚ㄔ牢鳎?。
人們在評論一首民歌時,常常會說,這首歌好聽、有特點,這首歌有新疆味,那首有內蒙味,這首又有安徽味,這首更有安慶味。這些特點和這些味,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但曲調的“調式調性”起著決定性主導作用?!罢{式”就是指一首民歌樂曲中,構成一定音列的形態(tài)、格式、性質而言,它以某一音為主,使高低不同的音圍繞著主題有規(guī)律(音的數目、高低關系、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而進行;一般正常的規(guī)律是,按曲調調式中的最少三個、最多七個(也有超過的)音,按情緒和特色組合后,調式的性質,就是從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最后以穩(wěn)定結束完全終止(也有在不穩(wěn)定和不完全終止結束)。
安慶民歌里常見的調式是中國民族五聲調式,即1(宮)、2(商)、3(角)、5(徵)、6(羽);1、2、3、5、6為調式的正音(也叫主音),每個正音都可以作民歌曲調的“主音”而構成主音調式,也有加入偏音“4”和“7”,這里稱呼為“清角”或“變徵”和“變宮”或“清宮”,其它幾個音分別都在曲調中起著相輔相承的支撐作用,結構順序為:
宮調式 123561
商調式 235612
角調式 356123
徵調式 561235
羽調式 612356
安慶民歌的調式調性非常豐富,中國民族調式的宮、商、角、徵、羽齊全,以“徵調式”和“宮調式”為主要成份的民歌,在安慶各地占據很大比重,特別是望江、懷寧、太湖、城區(qū)等地,南方比較少見的“角調式”和“商調式”民歌,在岳西、望江、宿松民歌中占有一定比例。從民歌的調式調性的多少和分布情況可以充分論證,安慶民歌內在本體的血流關系,并在這里可以充分顯示,安慶民歌不僅具有南方民歌的優(yōu)美、抒情、詼諧,也具有北方民歌的高亢悠揚,它不僅只是四句頭、單樂句的小民歌,還有不少多段體結構、曲式變化豐富多彩的大民歌。
徵調式民歌196首
徵調式民歌就是按5、6、1、2、3五個音為結構,以“5”為主音和最后結束音,以“6”為上主音,“1”為中音,“2”為屬音,“3”為下中音的循環(huán)形式而構成旋律的民歌,曲調柔和優(yōu)美。這些大面積徵調式相同的民歌,內部結構的規(guī)律也基本相同,從而就產生出了安慶地區(qū),以徵調式為結構的共同主題樂句,如等等大同小異的主題動機樂句(后面有敘述);它們也是黃梅戲里花腔小戲、彩腔、平詞、八板、三行、二行唱段常見的調式調性結構,為黃梅戲及安慶地方稀有劇種高腔、彈腔、文南詞、夫子戲、曲子戲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大面積的土壤和豐富的乳汁?,F統(tǒng)計的196首,約占全區(qū)民歌的百分之四十之多,而且分布在全區(qū)各區(qū)域,其中城區(qū)、懷寧、望江、太湖為最多,如《送下宮》(望江)、《黃鼬歌》(城區(qū))、《南風悠悠》(潛山)等。
宮調式民歌54首
宮調式民歌是以1、2、3、5、6五個音為結構,“1”為主音和結束音,“2”為上主音,“3”為中音,“5”為屬音,“6”為下中音的循環(huán)形式而構成旋律的民歌。它也是以本地基因生長的民歌,但因為受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如湖北、江西,乃至合肥、六安,歷史記載安慶民歌有“吳頭楚尾”的痕跡,在宮調式民歌曲目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54首,以望江、宿松、岳西偏多,如《小鯉魚》(望江)、《十二月花神》(潛山)、《啞謎歌》(桐城)、《送郎參軍》(岳西)等
羽調式民歌21首
羽調式民歌是以6、1、2、3、5五個音為結構,“6”音為主音和結束音,“1”為上主音,“2”為中音,“3”為屬音,“5”為下中音循環(huán)形式而構成旋律的民歌,現統(tǒng)計約有30首,它呈現著安慶民歌很多原始痕跡,曲調顯得簡單、典雅,如《瞧姐》,它的旋律多用“三度”“四度”行腔,這一類受外來因素影響的不多。
商調式民歌32首
商調式民歌是以2、3、5、6、1五個音為結構,“2”為主音和結束音,“5”為中音,“6”為屬音,“1”為下中音循環(huán)形式而構成旋律的民歌,在安慶民歌中起著很重要也很特別的作用,這種調式的曲目,結構容量很寬廣,音樂表現力也非常強,它不僅可以表現高亢明亮的興奮,也可以表現優(yōu)美低沉的悲哀,是黃梅戲花腔、陰司腔和文南詞等板腔體唱腔生長和發(fā)育的基因和乳汁。據統(tǒng)計的32首多分布在岳西、宿松、懷寧、望江等地,如《數水歌》(懷寧)、《油菜花開》(望江)、《一把扇子一斬齊》(宿松)。
角調式民歌5首
角調式民歌是以3、5、6、1、2五個音為結構,“3”為主音和結束音,“5”為上主音,“6”為中音,“1”為屬音,“2”為下中音循環(huán)形式而構成旋律的民歌,它的曲調風格獨特,多以詼諧幽默的味道呈現,它的抒情優(yōu)美性有時與羽調式民歌相似,它是安慶民歌不多見但又見到了的難得調式曲目,從曲調旋律結構來看,它是本土生長的民歌,外來元素痕跡不大,以前有“安慶民歌是沒有角調式”的說法是不全面的,現發(fā)現5首,多見于岳西地區(qū),如《姐在河中洗包頭》、《嘆四景》(岳西)。
調式交替民歌29首
“調式交調”是一首曲目用兩種調式旋法交替進行,它的音階數量也在民族調式五個音中進行,順序結構每首曲目都不一樣,這一類曲目是安慶民歌中最有特色與個性的民歌,因為是兩種調式交替進行的旋律,所以它的內涵技法深髓,可以使旋律跌宕起伏,優(yōu)美動聽,也可以讓曲式結構不斷發(fā)展和延伸,可以成為有特色的小曲,也可以發(fā)展為大型的唱段和樂章,它是安慶黃梅戲及地方稀有劇種唱段生存發(fā)展的“絕活”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兩種調式交替進行的旋律基因民歌29首,多見于“宮、羽”、“徵、羽”、“徵、商”等形式,它分布在市縣各區(qū)域,如《小姑喂,鷹又來著》(潛山)、《繡花舞曲》等。
不完全終止民歌19首
不完全終止就是一首曲目結束落音正常情況下是在主音上,但有的民歌結束落音是在主音的上方二度音上(即上主音上),這就形成了曲調的不完全終止,使全曲有不穩(wěn)定或有繼續(xù)延伸和發(fā)展的感覺,民歌的這種不完全終止的內涵和技法,被聰明智慧的先輩們廣泛地使用在安慶黃梅戲及安慶地方稀有劇種的唱腔里,特別是表現人物深情悲傷的情緒轉換,突出地使用男女平詞和對唱幾種主要演唱形式上,這也是民歌音樂過渡到戲曲音樂的內涵和延伸,也充分顯示了安慶民歌音樂是安慶黃梅戲和安慶地方稀有劇種音樂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和乳汁,也是黃梅戲唱腔常用的黃梅戲男、女平詞及對唱旋律和情緒發(fā)展轉換的“絕活”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這不完全終止的基因民歌19首,分布在安慶各區(qū)域,如《趕雞》(望江)、《胡子蒼蒼也唱歌》(桐城)、《什么花開一汪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