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安
歸屬感是個體對所在群體的一種依戀、認同和維系,有“歸于、屬于某種事物情感”的意思,這是一種隸屬于社會文化的心理范疇,是客觀世界與個體行為之間的變量物質。班級歸屬感是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在思想、情感、心理上的認同和信賴。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有正確的身份認同意識、良好的活動參與習慣和積極有效的情感體驗,他們會以自己所在集體為榮,并樂于為這個群體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兒童缺乏一定的社會實踐經(jīng)歷,更不具備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判斷和選擇能力,不同價值觀的相互碰撞和影響,也會造成兒童的班級歸屬感不強。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班主任要幫助他們建立對個體身份的認同,優(yōu)化班級教育評價機制,突出集體價值的引領,構建和諧的班級生活場,在班級生活中增強兒童的集體歸屬感。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他人的陪伴,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作用,家校聯(lián)手、共情陪伴,幫助兒童明確自我與集體的關系,明確自我的身份定位,享受集體生活。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精神思想與其人生態(tài)度相一致。”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在精神思想決定其外在行為表現(xiàn)。
班級生活中,教師要積極為兒童的精神成長尋找榜樣示范。古今中外的杰出名人的身上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或面對挫折堅韌不拔,或是為夢想矢志不渝,這些都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優(yōu)秀代表,也是學生過好集體生活必備的品質。教師在日常班級生活中,要重視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兒童的精神成長提供動力。
兒童善于模仿與學習。小學階段的兒童對教師有天然的親昵感,他們樂于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把教師的言行作為評價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標準。所以,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兒童提供行為發(fā)展的準則。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尋積極健康的人生方向,如推薦學生閱讀名人傳記,組織學生撰寫讀后感,為學生創(chuàng)建閱讀交流的平臺,引領學生探討何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教師應主動與任課教師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共同指引兒童外在行為的發(fā)展方向。
每一個兒童背后都有一個家庭,家庭的教育引導對兒童的身份認同也非常重要。
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全面了解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家長了解每個孩子在家的生活習慣、言談喜好等,這樣在教室文化建設及安排座位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教師也應該及時將兒童在校的表現(xiàn)反饋給家長,與家長協(xié)同教育,凈化兒童身份認同的環(huán)境,引導兒童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幫助兒童成為更好的自我。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校的教育形式也發(fā)生著變化。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每個班級也有自己的班本文化,在不同的班級文化之下,教育工作者的評價機制也應做相應調整,引領學生理性地看待班級生活,積極參與班級活動。
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兒童在找到班級“歸屬感”后,往往更樂于參與班級生活。如果在集體活動中,教師能夠從多角度給予兒童肯定,就拓寬了他們找尋理性班級生活“歸屬感”的路徑。
班級中事無大小,都關乎班集體的發(fā)展,生活中事無巨細,都關乎兒童的成長。教師應該具備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對不同的兒童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比如在學習方面有天賦的學生,教師要從學習的角度對他多加肯定,同時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對于愛勞動的學生,要側重勞動方面的評價等,肯定學生每一個做得好的方面,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可以在生活與學習的任何一個方面找到自信,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活動,而不只是片面地追求學習成績。
班級生活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兒童的價值認知,通過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性評價,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組織兒童參與班級活動時,教師要關注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例如:在一些體育競技活動中,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兒童在比賽過程中的道德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競爭觀;當兒童遭遇人際矛盾時,教師應抓住時機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人際交往觀;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審美需求,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觀等。過程性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判斷力,提高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質量。
兒童天性好奇,但缺乏恒心與毅力。班主任作為班級的引領者,應該為學生制訂階段性的小目標,對達成目標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摹蔼剟睢?,以此激發(fā)學生融入班級生活的熱情。班主任可以設計積分卡,從班級生活的各個方面制訂積分規(guī)則,學生每達到其中的一項便可以獲得相應的分數(shù),當分數(shù)累積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從老師那獲取獎勵,比如可以許愿調座位、和老師分享一個秘密、申請一次免寫作業(yè)的特權等等。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以后,往往會更積極地參與班級的各項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是社會重要的價值評判標準。班級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每周的班隊會課,組織學生開展微型辯論會,引導學生在辯論中認識生命個體與集體的關系,通過分析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提升兒童辨析是非的能力,也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尋找辨析的話題,分小組進行辨析。學生一旦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就不會輕易被不健康的思想誤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追求,教師應借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兒童樂觀向上的人生觀。班級生活中,教師可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設計班級的板報、墻報、圖書角等,為兒童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教師可依托校級社團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景點,用家鄉(xiāng)的名人事跡激勵兒童成長。教師可定期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演講比賽,讓兒童在分享表達中汲取豐富的成長營養(yǎng),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币粋€人在生命發(fā)展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元的班級活動,幫助班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構建客觀公正的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每一個學生表達對班級事務的看法。低年級學生年齡最小,教師應充分尊重、合理引導;高年級的學生慢慢有了對事物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教師應該尊重兒童的個人選擇和價值取向,但對于錯誤的價值認知應及時糾偏。班級寬松和諧的生活氛圍,能讓兒童養(yǎng)成客觀公正的價值觀,有效地規(guī)避兒童在班級生活中“歸屬感”缺乏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阿德勒說:“人人都追求屬于自己獨有的一種歸屬感,它取決于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笨傊?,班主任要通過構建和諧的班級生活,引領兒童找尋存在的意義,在集體中獲得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