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玉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新媒體藝術被認為具有技術性和實驗性,其基本特征是流動性,屬于一直發(fā)展的開放體系。像錄影、網(wǎng)絡、VR、模擬仿真,等等,每個時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藝術作品的融合都會成為新媒體藝術的焦點。正如首屆“新媒體藝術與高等教育”學術論壇中詹炳宏教授的觀點,他認為“新媒體最大的價值是探索新的可能,相同的思想、理念、事物和信息均可以采用不同的載體進行表達;并表示新媒體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的最大區(qū)別是跨學科和協(xié)作方式,藝術家獨立完成的難度性很高,甚至需要觀眾參與進來”。[1]這就意味著,新媒體藝術呈現(xiàn)出跨媒介、跨學科的顯性特質。
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將“美育”納入教育方針中的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此后,美學與教育并舉,理論與實踐并重。但美育并不等同于高校美育,其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高等教育的界定上。羅納德·巴尼特認為:“高等教育能把學生推進到對自身經(jīng)驗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理性層面,能對所學習的東西持有自己的看法?!盵2]這就說明,高校美育對學生的批判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對美的價值評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界定“新媒體藝術”和“高校美育”,有利于更好地借助以時間為主軸、科技為工具、觀念為中心的新媒體藝術,對引導審美、反思審美、評判審美的高校美育起到積極的作用,以行使美育功能,促進教育融合。
現(xiàn)在的時代,可以被稱為“泛媒介”時代。通俗來講,“泛媒介”是對傳統(tǒng)媒介的突破,比如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等,它包含了新媒體藝術中依靠技術驅動的新媒介——時空媒介。這就像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曾說過的“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認為傳播媒介是人類感官,或者說是人某種功能的延展。比如視覺延展的對象是書籍,聽覺延展的對象是廣播等。這就說明,一切事物的傳播,是沒有辦法離開媒介表達的,美育也一樣。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數(shù)字藝術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拉近了受眾與傳播者的關系,也影響了師生交互行為和交互方式,數(shù)字媒介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也為老師進行美育提供了更多的載體支撐。
在信息同步化的時代,教育環(huán)境較為活躍,高校美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顯示出其優(yōu)勢。新冠病毒疫情讓社會中“無接觸式”傳播成為普遍現(xiàn)象,在高校教學中,“云課堂”日益普及?!霸普n堂”的開展正是利用了數(shù)字媒介化的視覺感知交互功能。因為眼睛,總是能最早,也是最直接感受到來自外界刺激的感官。對學生來說,線下真實課堂情境的缺失,讓以視覺為主要感官的知覺系統(tǒng)受到了影響?;诖耍肰R技術,通過線上“云實踐”的方式,讓學生“云參觀”各種線上藝術館或博物館。這種新興的網(wǎng)絡藝術館或博物館,實際上就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橋梁,建造的云端數(shù)字場館。借力于數(shù)字媒介技術,線上藝術館和博物館在數(shù)字世界中,儼然成了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觀。這種數(shù)字媒體藝術打破了傳統(tǒng)的空間限制,數(shù)字圖像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去參觀、瀏覽、鑒賞,對學生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觀看過程,更是感受、欣賞的過程。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視覺感知,引發(fā)學生之后的審美反饋。而且,數(shù)字媒介載體的使用顛覆了原有的時空限制,它可以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進行反復鑒賞。借助數(shù)字媒介載體,讓學生真正獲得參與感,帶來更強的體驗感,以實現(xiàn)美育動態(tài)立體化的教學模式。還有基于線上異地同步直播的專家講座,也將美育資源進一步擴大化。美育將不再限于本專業(yè)或本校,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字媒介,學生將受到更多學科、更多種類、更多角度的美育熏陶。新媒體藝術的介入,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這種新穎的數(shù)字媒介教學模式,將藝術、文學知識轉變成為視覺、聽覺媒介資源,實現(xiàn)了實物跨媒介傳播,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得到加強。審美教育不再停留于紙媒和實物,這也使得媒介傳播形式的成本大大降低??梢哉f,數(shù)字媒介藝術的交互性將傳統(tǒng)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徹底改變,作為審美客體的教學擔任了媒介的角色,通過交互行為,成為老師與學生間的橋梁,最終讓二者達到了藝術審美上的情感共鳴。
同時,針對美育具有的特點,例如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等,這些都指向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只有讓他們沉浸于精神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中,才能被無意識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被改變、被凈化,從而獲得理想的美育效果。面對數(shù)字技術帶來的高效信息傳播的特性,如何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聯(lián)結,進一步拓展美育平臺?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建立屬于他們的自媒體平臺,比如公眾號,讓他們成為彭蘭口中的“萬眾皆媒”者,讓每個學生都有成為傳媒信息的源頭,或傳播中間媒介的可能性。學生作為媒介傳播的主體,他們需要創(chuàng)造并展示豐富的數(shù)字內容,以自身為媒介,產(chǎn)生與其他人,包括老師在內的聯(lián)結。這樣的平臺,為所有學生提供了意見交互、自我表達的機會,使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滿足了多樣化的審美需求,這種以自身興趣為出發(fā)點的審美自由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而老師在了解到學生的審美特點后,也更容易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和指導。數(shù)字媒介化加強了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美育不再是說教和刻板的,而是洋溢著和諧與自由的。因此,新媒體藝術中的數(shù)字媒介化,充分延續(xù)了美育的寬松、從容和愉快的特點,同時轉移了美育的教育主體,使美育不再一直是老師的陣地,老師也不再是絕對的話語權威,而是讓所有參與的學生都成為審美教育的主力。
時代的改變帶來了技術的革新,隨著5G、互聯(lián)網(wǎng)等技術的普及,教育系統(tǒng)也掀起了改革的風暴,新媒體藝術中的媒介不再是孤立止步于傳播的工具,而是變成了美育依賴的生存環(huán)境。換言之,美育的視野、所包含的范疇,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或課堂教室,而是可以利用新媒體藝術的延展性,讓美感體驗落實于日常生活。美學作為一種“感覺學”,想要感受到美,就要從身體的感官出發(fā),從體驗開始。洪詠善即以此作為美育的前提,“我們對于生活世界的認識與了解完全是透過身體、感覺、情感、感知分析的習慣等感官經(jīng)驗,重視審美經(jīng)驗價值”。[3]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是天生就具有美感潛能的,所謂美感,就是透過感官、直覺,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诖耍虒W應該是不斷探尋與創(chuàng)造美感知識的一種反思性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新媒體藝術中的延展性,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進行多元感知、想象、鑒賞、反思批判的能力。
要落實豐富美感體驗,需通過智媒技術的加持,將全息媒體融合各種傳播形式,建構起復合式的信息載體,調動學生的視覺能力、聽覺能力和觸覺能力,運用“直覺”“感官”去體會,全方位地感受世界、認知世界。例如可借助手機移動端,通過app進入全覺傳播模式,利用視頻增強視覺和聽覺感受,再通過手機觸屏設備,激活學生的觸覺反應,讓學生借由直覺性去觸碰,在情境模擬中進行自由選擇,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美”,更能參與“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就是康德提到的直覺式創(chuàng)作,運用單純、生活化的題材,透過實際感官體驗、加上心中既有的印象,借由新媒體藝術的延展性,讓學生以最直截了當?shù)姆绞?,呈現(xiàn)出心中所感。而整個過程中視覺、聽覺和觸感的刺激,能夠煥發(fā)出不同的靈感創(chuàng)意,釋放出深層豐富的內在情感,也在無意間自然流露出個人的心性與氣質,展現(xiàn)康德所說的“主觀審美判斷”和“品味”,并且讓學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與“創(chuàng)作”的愉悅。
有了直觀的美的體驗,再用引導的方式,使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學會欣賞作品。經(jīng)歷了感官體驗和創(chuàng)作體驗,再欣賞相關題材的作品時,更易喚起每個人內心深處那種對美的“悟”和“思”。所謂“悟”,是一種瞬時被擊中的審美直覺,就像葉朗先生所說的“審美直覺是剎那的感受,它關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它在對客體外觀的感性觀照的即刻,迅速地領悟到某種內在的意蘊”。[4]而“思”,并不是分析和思考,而是一種原始的認識,是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深層記憶,是一種強烈情感和直接反應。就像每個學生對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欣賞角度,是源于每個人內心的感情印記不同,以這樣的方式來欣賞,才能進一步領悟作品中更深層的美的意蘊??梢哉f,要真正進入審美狀態(tài),需靠感官體驗、生活記憶以及實際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累積來潛移默化。以美育的立場來說,這些都是培養(yǎng)“美感”的重要途徑,它利用新媒體藝術的延展性,拋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常規(guī)的解說和解構(如技法和理念內容介紹),不靠“知識”的填充或用“邏輯思考”的方式來判斷,因為這種類似于常識性和知識性的美感傳達方式,難免落入對美的概念的灌輸。而灌輸式教學只能讓學生了解人為認定的美的知識和規(guī)范,而無法真正從“心”去感受美。如同何佳瑞所提倡的美育教學理念:“知識可以輔助美感,但是絕對不能替代美感。施教者應該著重在幫助受教者充分進入審美的狀態(tài)……引導受教者本身進行個人的體驗,最后才是以關于作品的知識性內容作為補充與輔助?!盵5]通過新媒體藝術的延展性,以沉浸式體驗為目的,拓展媒介傳播的形式,將美育內容和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融合在一起,優(yōu)化美育表達效果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審美視界。
智媒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全媒體生態(tài)的信息傳播方式。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數(shù)字游戲等新媒體藝術中的智能屬性拓展了媒體傳播的現(xiàn)實場域,突破了美育教學的空間局限。借由智能媒體的賦能優(yōu)勢,打造全員參與、全效聚合的新媒體藝術美育平臺,從而打破教育場景在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藩籬。這正是近年來許多東西方教育者談及美育時,提出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基于席勒和康德提出的“游戲”理念,以“游戲精神”作為實現(xiàn)美感教育的途徑或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推進美育智能化發(fā)展。這里的“游戲精神”,不等于空幻、不切實際的想象,相反,它常有使理智更靈活、更接近真實的能力。游戲當中自得其樂和想象力靈活的現(xiàn)象,對教學的過程,有深刻的參考價值。它強調的“想象力”與“自由”的發(fā)揮,就如曹俊峰先生所言:“在審美活動中,感官取得材料后,想象力是不受限制地隨意構造某種表象,這種表象是變動不居的。”[6]可見,“想象力”扮演了主導角色,不受限于知性概念,能夠自由、不受限制地建構出某種表象,而“想象”和“自由”正是審美或從事審美活動時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適用于高校美育的課堂教學活動。
針對“數(shù)字原住民”的大學生,利用虛擬仿真課程平臺設置游戲項目,擬設教學環(huán)境,使教學活動和實際情境相結合,經(jīng)由模擬實際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索、整合知識。首先采用計算機搭配數(shù)字游戲的方式,結合AR、VR和MR等技術,為學生構建極具真實感的虛擬空間,在操作上是以直覺化操作為主,如拖拉、觸控、搖晃平板計算機等,在每關游戲前都有游戲說明,告知學生如何進行游戲,游戲畫面結合動畫、音效與配樂,可以收到更直接更生動的教學效果。同時,在游戲中會有信息反饋給學生,重視信息的交互性,平臺提供實時音頻或視頻通信,答對或答錯,游戲會跳入不同的關卡,讓學生感受到挑戰(zhàn)性。在學習進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每關可由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速度進行游戲。這種新媒體藝術下的智能植入,凸顯了“自由游戲”下的沉浸體驗優(yōu)勢。讓學生除了以多元的感官參與外,還可以隨時觀察過程,例如游戲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做選擇和決定。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而且從中獲取了知識。游戲闖關的方式讓教學更具挑戰(zhàn)性,學生在自我挑戰(zhàn)中獲得了成就感,這可以讓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更趨智能化和多元化。這就證實了席勒所稱的“審美”游戲沖動,他試圖“從尋求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完滿的角度來討論美和美育的問題”。[7]在他看來,追求人性的完滿是“美育”最根本的性質,透過游戲,可以完成對人性的塑造?!坝螒驔_動”將人從知覺的經(jīng)驗世界,帶入想象力的國度。想象力豐富,“游戲沖動”才能得到充實的滿足。想象是藝術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游戲沖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可以達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審美活動”。
“游戲”作為人的本能,絕大部分學生在進行“游戲式”學習時,都會十分專注且樂在其中。從學生各不相同的關卡選擇得到了游戲數(shù)據(jù)的多元性結果,可以感受到自由和想象力的發(fā)揮。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大腦中的“想象力”“知性”“自由”三者合作無間,在探索過程中漸漸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tài)。在虛擬仿真的游戲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對學生的干預,同樣的界面,因其選擇的不同,有著無限的變化可能,激發(fā)出人的“游戲”本能??梢哉f,人類很多方面的發(fā)展、改造、進步,皆源自這樣的“游戲活動”?!坝螒蚧顒印彼鶐淼拿栏薪?jīng)驗和通常性的美感體驗不同,它可以不受控于教學活動和教學計劃?!坝巍笔怯朴巫栽诘母惺埽乔楦猩系姆潘膳c趣味;“戲”是戲仿或虛構,是想象和創(chuàng)造。因此,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開放的。對學生來說,游戲帶來的不確定的自由,能夠將“自由”“創(chuàng)造”和“想象力”融于一體,這是豐富的美感體驗。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美育工作的前沿陣地,更需利用好新媒體的藝術性和技術性,認識到學生既是接受美育的客體,同時也是參與美育的主體,提供更多樣化的視角與思考模式,于潤物無聲間使他們見識到更具深度、更有溫度的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塑造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