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亞
《法治冬奧》是《方圓》雜志2022 年2 月上推出的一組封面報道。這組報道推出之后,受到北京冬奧組委的高度肯定,北京冬奧組委法律事務部部長、北京市司法局局長李富瑩表示,“該系列報道內容全面生動,是對北京法治冬奧工作進行的最成功的一次深度報道,有利于增進社會各界對北京法治冬奧工作的了解?!北本┒瑠W組委法律事務部專門購買當期雜志50 份,呈送北京冬奧組委領導。這組報道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不僅在方圓公眾號、澎湃號、搜狐號上都有不俗的閱讀量,在微博上還有專門的話題“冰墩墩和雪容融為什么不能說話”,而這句話的來源正是報道中一篇稿件的題目。
在總結這組報道為何受到肯定時,我發(fā)現(xiàn),這應該歸功于與“頂流”冰墩墩恰逢其時的碰撞,以及在報道之前就做好了內容鋪墊和角度選取。
2021 年12 月,離北京冬奧會開幕還剩一個多月時間,我們得到線索,北京冬奧組委設有專門的法律事務部,作為處理各類法律事務的“智囊團”。作為法治媒體,這條線索給我們帶來“頭腦風暴”——冬奧會涉及哪些法律問題?法律事務部有哪些工作?又有哪些成員?坦白來說,這些問題即便法治媒體也只是略知皮毛,對公眾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普法機會。于是,我們計劃圍繞北京冬奧組委法律事務部的工作推出一期“法治冬奧”系列報道。
想法很快落實到行動上。我們先聯(lián)系到了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處,提交采訪函、采訪提綱后,法律事務部確定接受采訪。此時已到了2022年1月初,采訪最終成行,也著實體會到這是一次“難而正確”的報道。為了這次采訪,我和攝影記者張哲來到了位于北京市石景山首鋼園區(qū)的冬奧組委辦公點。時值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進入冬奧組委需要48 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還算幸運的是,如果采訪時間再晚幾天,冬奧組委就要閉環(huán)管理,不允許外單位人員來訪了。
在辦公園區(qū),至今還保留著運送礦石的天車行架、熄了火的煉鋼高爐、蒸汽車頭、大煙囪……而冬奧組委辦公樓本身就是利用首鋼的老廠房、舊倉庫改造的,而且還沿用了原來的名字:料倉、筒倉、聯(lián)合泵站等。無論是園區(qū)建筑結構還是辦公室的環(huán)境布置,都是簡約而不簡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的,要向世界舉辦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盛會。
采訪重點圍繞法律事務部進行。法律事務部目前有21 名工作人員,是冬奧組委人數最少的團隊,也是最年輕的團隊。團隊里90 后人員超半數,他們有朝氣、有干勁,工作充滿激情,也著實讓我們很快融入這種氣氛中,從而可以迅速、高效開展采訪工作。
經過初步溝通,我們了解到冬奧法律服務工作主要圍繞四方面進行:一是作為內部法律顧問,為北京冬奧組委依法決策提供相關支持和服務;二是作為法務協(xié)調部門,代表北京冬奧組委參與處理相關法律事務,參加重大談判,出具法律文件;三是作為法務審核部門,統(tǒng)一管理審核委內合同、協(xié)議等文件;四是作為權益保護部門,歸口管理涉奧知識產權事務。
在普通人眼中,冬奧和法治相關的內容,無非就是知識產權,比如保護冰墩墩、雪容融形象不被侵犯,打擊盜版等。但與法律事務部溝通下來,我們才發(fā)現(xiàn),知識產權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法務工作貫穿北京冬奧會籌辦過程的方方面面,從籌辦備賽、宣傳推廣到商務談判,再到創(chuàng)意成果保護等,都離不開法治護航。簡單來說,冬奧組委支出的每一筆錢,都離不開合同,離不開法律。
從法律角度,這些內容都容易講清楚,但作為一篇向大眾解釋好冬奧法治工作的稿件,這些內容卻又生澀了些,難以引發(fā)讀者閱讀的興趣。稿件怎樣才能生動起來?
和法律事務部工作人員閑聊時,她無意中的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們所做的工作非常繁雜,內容最終都體現(xiàn)在合同里。就像馬上要上映的動畫電影《我們的冬奧》,因為根據國際奧組委規(guī)定,吉祥物不能有性別差異,所以我們在與制片方簽訂合同時,必須把使用冰墩墩、雪容融形象時不能有性別差異寫進去,最明顯的就是吉祥物不能說話,因為一說話就容易分辨男女?!?/p>
盡管采訪寫稿時,冰墩墩還不是“頂流”,但顯然這樣的小切口、小話題很有意思,再深度挖掘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場館清潔”也是大眾既好奇又不了解的“點”,值得進一步報道。于是,本來看似嚴肅的冬奧法治稿件里有了生動的力量: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為什么不能說話?為什么冬奧會各個場館里電梯、空調甚至插線板上的商標都要被遮蓋?觀眾在奧運賽場為什么不能隨意揮舞旗幟或者橫幅?……這些看起來有些奇怪的問題,非常具有吸引力。
扎實的采訪是基礎。為了做好該封面報道,我們先后采訪北京冬奧組委法律事務部人員及相關專家數十人,對法治冬奧工作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報道。特別是我們采訪到了國家體育總局原法律政策司司長劉巖,作為見證三屆奧運申辦和舉行的“三朝元老”,他高度肯定了此次冬奧會的法律服務工作。
這組稿件最初是由方圓公眾號刊發(fā),《檢察日報》轉發(fā),后冬奧組委法律事務部有關工作人員親自到訪方圓雜志社,送來感謝信。李富瑩在微信工作群里寫下一段長長的感言:“《方圓》這次是對冬奧法務工作最全面生動的一次采訪報道,有利于社會各界特別是業(yè)內人士對冬奧法務工作的了解,感謝所有人的付出!……”
毫無疑問,這次報道實現(xiàn)了法治宣傳和冬奧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