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相當因果關系的現(xiàn)代變遷與本土抉擇

2022-02-04 22:06
財經(jīng)法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因果關系損害賠償權益

王 磊

內(nèi)容提要:劃定損害賠償范圍的法技術工具通常被認為是相當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緣起于完全賠償原則對因果關系的采用,解釋論上為彌補事實因果關系的不足發(fā)展出相當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以“一般地提高了損害發(fā)生的客觀可能性”作為理論構成,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本源意義的相當因果關系已無法有效規(guī)范損害賠償?shù)姆秶?,為達致法結(jié)論的妥當性,基于蓋然性立場的相當因果關系開始轉(zhuǎn)向法評價立場的相當因果關系。同時,規(guī)范目的說拋棄了相當因果關系的思考方法轉(zhuǎn)而直接對損害賠償范圍實施規(guī)范性的評價工作。從相當因果關系的“輸出國”來看,法評價立場的相當因果關系得到了壓倒性的支持,相當因果關系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潛在的變遷,并受到其他理論構成的強烈沖擊。從我國本土資源來看,立法上形成了以合理性為中心法律構成,司法上亦傾向于有別于因果關系的主觀路徑?;诖?,損害賠償范圍的認定應摒棄相當因果關系的法技術,在區(qū)分歸因與歸責的基礎上尋求規(guī)范性的理論構成,從而更具優(yōu)越性。

一、問題的提起

侵權法的外在體系存在責任成立法與責任后果法兩大支柱,我國既往立法多關注責任成立法而忽視責任后果法,導致責任后果的規(guī)范群并未趨于體系化,頗為重要的原因即損害賠償法的殘缺。(1)參見張新寶:《民法分則侵權責任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3期;徐銀波:《侵權損害賠償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頁?!睹穹ǖ洹で謾嘭熑尉帯穼p害賠償獨立為一章,無疑顯示出對責任后果法的重視。然而,損害賠償?shù)囊?guī)范群仍非完善,侵權損害賠償?shù)囊?guī)范技術尚未得到明確回答,此點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已被部分學者所論及。(2)參見楊立新:《民法分則侵權責任編修訂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載《現(xiàn)代法學》2017 年第1期;程嘯:《論未來我國民法典中損害賠償法的體系建構與完善》,載《法律科學》2015年第5期;王竹:《〈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編纂背景與結(jié)構調(diào)整》,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張平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應處理好的三對關系》,載《財經(jīng)法學》2018年第6期。就損害賠償范圍的劃定而言,目前大致存在兩種不同的進路:一者著眼于損害的預見可能性,將有責性作為法技術;一者著眼于損害發(fā)生的通常進程,將損害發(fā)生的蓋然性作為法技術。前者多見于英美法系,后者多由大陸法系所采納,以德日侵權法為代表,即相當因果關系的法技術。從繼受角度觀之,中國近代侵權法從早期對日本法的借鑒過渡到對歐西侵權法的繼受,帶有強烈的德日色彩,以至在討論相關論題時多以德日侵權理論作為分析工具,(3)參見蔡曉榮:《中國近代侵權行為法學的理論譜系:知識立場的回顧與梳理》,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年第1期。相當因果關系亦非例外。在我國,相當因果關系的法律技術為相當部分學者所贊成。(4)參見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0年版,第378-386頁;楊立新:《侵權損害賠償》,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01頁。以此,鑒于《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未對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給出明確的法技術,相當因果關系也被學者所支持,那么我國是否應該援用相當因果關系作為確定損害賠償范圍的法技術,也就成為尚需回答的問題。

二、相當因果關系的現(xiàn)代變遷

相當因果關系屬于典型的繼受產(chǎn)物,我國是否要援用該法技術,實質(zhì)上也是應否維持此種法律繼受的問題。對于該問題的回答,首先應予以明確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在其“輸出國”的進展,只有該法技術在其“輸出國”得到良好的實施,方存在進一步討論的基礎,倘若該法技術在其“輸出國”已然走向衰弱,則幾無繼受之必要。

(一)相當因果關系的緣起及構成

相當因果關系緣起于德國法對因果關系法技術的采納,因果關系則主要來自損害賠償法的討論。就損害賠償法的規(guī)范模式而言,19世紀早期存在完全賠償原則與限制賠償主義的不同路徑,耶林(Jhering)等學者主張從行為人的角度出發(fā),將行為人的有責性作為判定損害賠償范圍的基準,(5)Vgl.Jhering,Das Schuldmoment im r?mischen Privatrecht,1867,S.55;Thibaut,System des Pandekten-Rechts.Bd I,1905,S.201f.關于德國損害賠償法的論述,主要參見樫見由美子「ドイツにおける損害概念の歷史的展開:ドイツ民法典成立前史」金沢法學38巻1號(1996年)。蒙森(Mommsen)則主張從受害人遭受的損害出發(fā),將因果關系與差額說作為法技術手段,從而將作為責任基礎事實的有責性隔絕于損害賠償范圍的劃定,防止損害賠償責任的“刑罰化”。(6)Vgl.Mommsen,Zur lehre von dem Interesse,1855,S.165ff.其后,溫德沙伊德(Windscheid)也繼承了蒙森的學說,選擇以客觀的進路構筑損害賠償法。(7)Vgl.Windscheid,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5.Aufl.,Band II,1882,S.38f.在《德國民法典》第249條中采納了以因果關系為基礎的完全賠償原則,損害賠償法確立起“完全賠償原則=因果關系=差額說”的基本構造圖式。(8)中井美雄『民事救濟法理の展開』(有斐閣,1981年)197頁參照。

一般言之,從自然科學、哲學意義來看,因果關系是原因與結(jié)果之間獨立于意識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然而,從責任法來看,問題的重點在于結(jié)果的發(fā)生應歸屬于誰,誰才是結(jié)果發(fā)生的法律原因。對此存在兩個方面的詰問:首先,如果將這里的“因果關系”解讀為一種完全客觀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那么因果關系就將淪落為一種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機械判斷,無限連續(xù)的特點使結(jié)果的原因隨意擴張,進而導出債務人“堅持一切皆須賠償,這似乎太過分”(9)〔德〕多伊奇、阿倫斯:《德國侵權法》,葉名怡、溫大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頁。。其次,無論何種結(jié)果事實,考慮原因時都無法離開視角的選擇,因為事件觀察者的目的、立場各異,這仍關乎觀察者的價值判斷。以此,如何闡釋損害賠償法的因果關系就成為德國民法學的重要任務。

事實層面的因果關系導致責任無限擴張,對于債務人來說過于嚴苛,該法技術手段勢必導向無法實現(xiàn)的損害賠償法。為了解決該問題,德國學者指出,立法者采用該法技術手段并非做通常意義的理解,立法者對于原因的理解應該存在特殊的意蘊,損害賠償法中的因果關系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因果關系,這里特殊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總與法的目的相伴,從而被理解為特殊的、法的因果關系。按照這樣的脈絡,一方面損害賠償范圍根據(jù)“因果關系”予以確定的完全賠償法理得以維持,另一方面通過“法的因果關系”的限制性解讀,損害賠償范圍也不會無限擴張。通說認為“法的因果關系”即相當因果關系,雖然同屬因果關系理論,但其在因果關系之上增加了“相當性”的限制,通過“相當性”的限定一來不會對法律條文形成過度的背離,二來也為損害賠償?shù)拇_定增加了妥當?shù)目刂坡窂?。按照德國法的理論框架,與加害行為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的所有損害都應成為賠償對象。

就具體構造而言,克里斯(von Kries)將數(shù)學理論與社會學理論上的蓋然性引入法的視角,認為特定案件中的特定概率是以相對頻率做出的表達,蓋然性或概率雖然是客觀的,但卻是相對于那些為了比較而被選擇的事件類型以及對于這種類型的描述而言的,相對頻率的描述是事物類型之間更為基礎性關系的表征。(10)參見〔美〕H.L.A 哈特、托尼·奧諾爾:《法律中的因果關系》,張紹謙、孫戰(zhàn)國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23-425頁。在此基礎上,某個行為作為損害的原因需要達到如下條件:該行為必須是損害發(fā)生的必要條件;該行為客觀上極大地增加了損害發(fā)生的蓋然性;在沒有介入其他異常偶然因素的情況下?lián)p害的發(fā)生符合“事件的正常過程”。相當因果關系即以“一般地提高了損害發(fā)生的客觀可能性”為核心構建判斷程式,其不以直接為必要,間接的原因關系也可以達到充分的程度,同時也不以行為人對損害的預見或者應當預見為必要。(11)Vgl.Wolff,Lehrbuch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Band II,1954,S.15.由此,相當因果關系秉承的是一種蓋然性控制模式,判斷的關鍵在于“統(tǒng)計學上”的現(xiàn)實可能性,蓋然性的把控抑制了簡單適用必要條件公式帶來的嚴重錯誤。(12)參見〔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張新寶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3、565頁。某一損害是否應該歸責于加害行為,其判斷模式在于該類加害行為導致該類損害發(fā)生的概率大小,只要加害行為一般地、通常地提高了損害發(fā)生的可能性,相當因果關系即告成立,賠償范圍的判斷也就轉(zhuǎn)換為蓋然性高低的判斷。

(二)相當因果關系的“變異”

《德國民法典》頒布初期,由于社會結(jié)構并不復雜,社會交往風險多集中在故意侵權領域,相當因果關系法技術的應用尚可承載損害賠償?shù)呐卸?,其被司法實踐所接受并發(fā)展成為通說。然而,到了戰(zhàn)后時期,德國社會環(huán)境相比戰(zhàn)前日益復雜多變,“一般地增加了損害發(fā)生的可能性”的構造由于缺少規(guī)范評價的性格使其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最佳觀察者”的判斷基準也使大多數(shù)損害難以排除于歸責之外,(13)Vgl.Medicus/Lorenz,Schuldrecht Ⅰ:Allgemeiner Teil,18.Aufl.,2008,Rn.641.被認為招致了難以忍受的寬泛歸責范圍(14)Vgl.Medicus,Schuldrecht I:Allgemeiner Teil,7.Aufl.,1993,S.270f.。在特殊體質(zhì)、介入第三人行為、受害人自殺等場合,行為人是否應對損害負責并非客觀蓋然性所能解決,而需訴諸規(guī)范性評價,蓋然性的構造無法有效規(guī)范責任范圍的劃定。換言之,侵權損害的賠償絕非蓋然性高低的問題,相當因果關系試圖簡單以結(jié)果發(fā)生的蓋然性掩蓋法律判斷的規(guī)范評價特性,注定要面臨判定模式的改造。

面對相當因果關系的不足,德國司法實踐為了判決結(jié)論的妥當性開始不顧本來的理論構成,轉(zhuǎn)而以判決的可接受性為目標靈活運用相當因果關系。例如,面對被害人特殊體質(zhì)的損害賠償,有判例認為即使發(fā)生損害的概率比1∶100000更小,因果關系的相當性也被認可,這實際上已經(jīng)背離相當因果關系“通常性”或“一般性”的蓋然性命題,因為通常人不會考慮到這種程度的稀有結(jié)果。(15)Vgl.Deutsch/Ahrens,Deliktsrecht,5.Aufl.,2009,Rn.59.與此相對,部分案件中即使加害行為一般地增加了損害可能性,處理結(jié)論也與蓋然性推論明顯不同,典型的比如律師費用的賠償問題,顯然律師費用與加害行為是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的,但有時卻因律師費用不處于規(guī)范保護范圍而被拒絕賠償。(16)Vgl.BGH 1958,4,22;BGHZ 27,137.可見,相當因果關系本來的理論構成在結(jié)論的妥當性面前并未得到有效的遵循,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實質(zhì)上取向于衡平的需要,從而屈服于責任范圍的妥當性評價。相當因果關系作為歸責的法技術已不再是蓋然性的證明問題,而系裁判官的法評價,損害賠償更多的是通過評價來實現(xiàn)歸責判定,(17)Vgl.K?tz,Deliktsrecht,7.Aufl.,1996,S.62.在此種取向于實質(zhì)妥當性的規(guī)范判斷下,相當因果關系的先天性構造缺陷充分顯露,其要么就做出自我調(diào)整以應對復雜的社會實踐,要么就被其他法技術所取代。

實際上,戰(zhàn)后期間聯(lián)邦法院已傾向于以“公正性”或“對形勢的控制”等理由來修正相當因果關系,鑒于相當因果關系內(nèi)涵的實質(zhì)變更,以前被稱為“相當原因”的理論用語新近更多地被稱為“相當性”理論。(18)參見前引〔10〕H.L.A 哈特、托尼·奧諾爾書,第429-430頁。晚近的德國司法實務進一步認為相當因果關系是實現(xiàn)法律政策或獲得公平結(jié)論的工具,其判斷程式并非因果律問題,而系為了導出符合“社會正當性”的結(jié)論對行為人課以責任的法律政策工具而已。(19)參見陳聰富:《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頁。據(jù)此,相當因果關系業(yè)已背離其本源意義,現(xiàn)今相當性的判斷更傾向于用“目的論”置換本來的、事實的相當因果關系,“相當性”的判斷成為“掩飾實際的判決理由的技能”,或者“掩藏具有整體概念的法的政策”。現(xiàn)代因果關系理論雖在形式上還維持著“相當性”的判斷,但實質(zhì)的關注點已經(jīng)有所變更,與傳統(tǒng)因果關系理論旨趣大不相同。(20)參見童德華:《規(guī)范刑法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153頁。潮見佳男教授指出,德國法上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存在兩種立場:其一是從該當行為引起損害結(jié)果是否存在“異常性”出發(fā),相當性是以經(jīng)驗知識為基礎判斷結(jié)果發(fā)生的通常性;其二是從損害賠償規(guī)范目的出發(fā)進行“法的”相當性判斷。(21)潮見佳男『不法行為法Ⅰ』(信山社,2009年)352-353頁參照。在《德國民法典》頒布初期,相當因果關系尚可以說是基于前一立場,但當下的相當因果關系則是立足于“法的”相當性立場。(22)北川善太郎「損害賠償論序説——契約責任における(1)」法學論叢73巻1號(1963年)參照。

同樣,相當因果關系的此種內(nèi)在變遷在日本法中亦得以窺見?!度毡久穹ǖ洹啡狈σ?guī)范損害賠償范圍的明確規(guī)定,侵權損害賠償?shù)膭澏ㄓ匈囉诮忉屨摰呐Αhb于德國民法學對日本民法學的強烈影響,德國法的理論學說被廣泛用以解釋日本民法,相當因果關系也被日本民法學說所繼承。但是,關于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日本法上少有訴諸蓋然性的概率判斷,為了妥當導出損害賠償?shù)姆秶?,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被融入了多元的規(guī)范因素。鈴木祿彌教授指出:“損害賠償?shù)姆秶鷨栴},對加害人來說是在有責行為產(chǎn)生的諸種損害中應該對哪一部分負擔賠償責任的問題,對于受害人來說是在遭受的損害中應轉(zhuǎn)嫁哪一部分損害的問題。通說雖然通過預見可能性、相當因果關系來處理,但最終來看,各個事案所生損害的總額中哪一部分由受害人自己負擔、哪一部分向加害人轉(zhuǎn)嫁,都歸結(jié)于一種實現(xiàn)衡平的政策問題。”(23)鈴木祿彌『債権法講義』(創(chuàng)文社,1995年)87頁。也就是說,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并非相當因果關系本身的理論構造,而系基于實質(zhì)公平的歸責需要,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是以衡平為導向的。與此觀點類似,實務上大隅一朗法官亦指出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從公平的角度來看對于被認定為加害者應該賠償?shù)膿p害,將特別情形導致的損害擬制為通常產(chǎn)生的損害或者將沒有預見或沒有預見可能性的擬制為預見可能,不如說在侵權行為場合根據(jù)各場合的具體情形探求實際的損害,對照損害賠償制度的基本理念的公平觀念令加害者承擔相當?shù)膿p害”(24)〔日〕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頁。。這里基于概率論的蓋然性判斷早已面目全非,相當因果關系更多的只是歸責判斷的載體而已,加藤雅信教授指出歸責判斷就是相當因果關系的一部分,但這里相當因果關系應該轉(zhuǎn)換為“相當·因果關系”的規(guī)范構造,歸責判斷由事實因果關系與歸責的相當性構成,歸責的相當性判斷具有多樣化的機能,以實現(xiàn)損害賠償?shù)耐桩斉卸ā?25)加藤雅信『事務管理·不當?shù)美げ环ㄐ袨椤?有斐閣,2005年)235-244頁參照。以此,日本法上相當因果關系的著眼點最終也指向于法政策的導向,從而被稱為“相當”因果關系,一定程度上其僅是慣用的名稱而已,至于相當因果關系原有的理論構成,已非關注的重點。(26)參見前引〔23〕,鈴木祿彌書,第35頁。平井宜雄教授在批判相當因果關系時就指出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作為責任限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囊括了政策性的價值判斷,其并非因果關系存在與否的問題,使用相當因果關系徒增理論混亂,建議用“保護范圍”代替相當因果關系。(27)平井宜雄『損害賠償法の理論』(東京大學出版會,1971年)139頁參照??梢?,不但德國法上相當因果關系從蓋然性立場逐漸過渡到法評價立場,日本法上相當因果關系的法評價立場也得到壓倒性的支持,(28)參見前引〔21〕,潮見佳男書,第353頁。除了明確建議以其他理論來取代相當因果關系的觀點之外,所謂的相當因果關系實則以“相當性”之實,行“因果關系”之名而已,站在蓋然性立場的相當因果關系幾乎被全然摒棄。

(三)相當因果關系的“沒落”

本源意義上的相當因果關系以概率論為依托,雖解決了因果關系無限連續(xù)的弊端,但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變遷也顯現(xiàn)出自身的“貧困”。為了實現(xiàn)賠償負擔的正當化,相當因果關系在其內(nèi)部進行了一定的“調(diào)整”,但此種僅從因果關系內(nèi)部尋求解決之道的路徑是否就是問題的終點,并非全無疑問。拉倫茨(Larenz)即指出在相當性的標準之外應該還并存著其他基準,從而更合理地限制賠償義務人的歸責范圍。(29)Vgl.Larenz,Zum heutigen Stand der Lehre von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 im Schadensersatzrecht,FS für Richard M.Honig,1970,S.8.所以,理論上還傾向不再拘束于因果關系的視角,進一步從因果關系的外部尋求解決之道,呈現(xiàn)出一種與相當因果關系相異的思維方式。

拉貝爾(Rabel)指出,相當因果關系調(diào)整賠償范圍的困境實則源于與債務射程的割裂,只有結(jié)合責任基礎才可能有效限定損害賠償?shù)姆秶瑐鶆杖酥粚ζ跫s所保護的債權人利益負賠償責任,損害賠償?shù)姆秶鷳獨w結(jié)于責任基礎的解釋。(30)Vgl.Rabel,Das Recht des Warenkaufs,Bd I,1957,S.452f.同樣,侵權領域這樣的思考方法也可以適用于《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2款的規(guī)定,且第823條第2款的思考方法也不限于違反保護法規(guī)的場合,可進一步擴展至第823條第1款的適用??四谞?Cammerer)認為相當因果關系對于責任的限制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因技巧過于抽象,大體上并沒有實現(xiàn)責任的限制機能,應當予以拋棄。德國判例學說中處于支配地位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并非責任劃定的全部,其不過是“限定責任”的多種途徑之一,法學上并沒有設立“特別的因果關系概念”的必要。作為解決路徑,重要的是賠償責任基礎的規(guī)范目的與保護范圍,責任的界限應通過具體規(guī)范的意義與保護目的來決定,而不是一般的因果公式,至于什么是保護目的,則歸結(jié)于具體法規(guī)的解釋。(31)Vgl.Caemmerer,Das Problem des Kausalzusammenhangs im Privatrecht,1956,S.11.與克默雷爾的觀點類似,耶塞克也指出因果關系只是提供了責任限定的外部框架,并非問題的終點,責任范圍的劃定必須結(jié)合“特殊的規(guī)范標準”,這里“特殊的規(guī)范標準”不是相當性判斷,而是規(guī)范保護目的判斷。責任的界限問題應該結(jié)合責任的規(guī)范意義來解決,而不是訴諸不準確的蓋然性判斷。(32)參見李波:《規(guī)范保護目的理論》,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年第1期??梢姡摰扔^點均拋棄了相關因果關系的思考模式,轉(zhuǎn)而以規(guī)范目的作為考察的重點,在規(guī)范目的的視角下,損害賠償范圍關涉的是該當規(guī)范的目的或適用范圍,責任限制的問題應深入至該當規(guī)范的含義內(nèi)部加以觀察與判定,而非一般的因果關系程式。

總的來說,相當因果關系到規(guī)范目的說的轉(zhuǎn)向源于確定責任范圍思維方式的變遷,基于蓋然性立場的相當因果關系在性質(zhì)上仍歸結(jié)于因果關系問題,并沒有賦予任何規(guī)范性的評價,無法用以判定損害是否屬于加害行為的“作品”。規(guī)范目的說跳出因果關系的束縛,直接從法的規(guī)范性評價中尋求答案,強調(diào)“規(guī)范不能并且也不應提供對損害事件的一般性保護;相反,總是涉及的是對特定的法益侵害與損害的保護。哪些法益侵害與損害被保護目的所包括,必須通過解釋具體規(guī)范來確定”,“所涉及的規(guī)范是否是保護人們免遭所發(fā)生的法益侵害或損害合適、必要與合理的手段的問題可以作為控制所考慮的內(nèi)容”(33)〔德〕迪爾克·羅歇爾德斯:《德國債法總論》,沈小軍、張金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26頁。。

三、相當因果關系的機理缺陷與應對

(一)相當因果關系的困境分析

如前文所述,相當因果關系之起源在于對因果關系這一法技術工具的解釋,其在“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聯(lián)系之間提出蓋然性限制,即依據(jù)“生活經(jīng)驗法則”以數(shù)學的概率原理來判斷某一行為是否一般地提高了損害可能性,但是,相當因果關系的出發(fā)點僅在于解決因果關系的弊端,并未將問題點進一步延伸至規(guī)范判斷的妥當性之上。從此種本源的意蘊來看,“相當性”之實質(zhì)在于“引起”與“被引起”的蓋然性判斷,秉承了因果關系“存在論”的特質(zhì)。然而,現(xiàn)代社會侵權形態(tài)的多發(fā)性與復雜性使得損害的歸責并非蓋然性判斷所能承受,個案中并非總能通過經(jīng)驗上的可能性判斷來解決結(jié)果的歸屬問題,基于蓋然性立場的相當因果關系雖可從行為時出發(fā)進行相當性判斷,但對行為后因果關系的具體流變過程則無能為力?;诖?,相當因果關系不但在民法學領域顯得捉襟見肘,縱使在刑法學領域亦引發(fā)了“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危機”。(34)福永俊輔「因果関係の認定」法學論集47巻1號(2014年)參照。

面對此種困境,解決之道無非有二:其一是在相當因果關系內(nèi)部實現(xiàn)自我調(diào)整;其二是拋棄相當因果關系,在因果關系外部尋找其他規(guī)范構成。就前者而言,倘若繼續(xù)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內(nèi)部尋求解決之道,就需要相當因果關系做出自我調(diào)整,從蓋然性的相當因果關系轉(zhuǎn)向法評價的相當因果關系。詳言之,本源意義上的相當因果關系以蓋然性為基礎進行理論構造,其“存在論”的性格特征與現(xiàn)代社會對于規(guī)范評價的強烈需求相脫節(jié),無法應對個案的復雜性。如果僅僅為了滿足理論上的邏輯性或完滿性而舍棄結(jié)論的妥當性,顯然不足為采,相當因果關系不得不在“相當性”的外殼下經(jīng)歷潛在的變遷??梢?,相當因果關系的癥結(jié)點在于,傳統(tǒng)因果關系理論從自然科學出發(fā),即使在條件說上增加了“相當性”的限定,也是以蓋然性為基礎未溢出“存在論”的范疇,但損害賠償范圍的劃定欲解決的卻是損害結(jié)果的歸屬問題,根本無法離開規(guī)范性的評價。針對此一矛盾,如果不尋求新的規(guī)范路徑,就只能將這種規(guī)范性評價變相地以“相當性”判斷予以實現(xiàn),從而出現(xiàn)以客觀蓋然性為基礎的相當因果關系去融合主觀規(guī)范評價的現(xiàn)象,相當因果關系產(chǎn)生了“變異”。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也就不再按照其本來的理論構成予以實施,而是用“目的論”置換本來的、事實的相當因果關系,“相當性”的判斷實質(zhì)上演化為超出其理論構成的法政策判斷,與本源意義的理論旨趣大為不同。

縱觀相當因果關系的現(xiàn)代變遷,基本上是從蓋然性立場轉(zhuǎn)向法評價立場,相當因果關系只是導出結(jié)論的“說辭”而已,真正決定損害賠償范圍的是裁判官基于公正或衡平的法評價,相當性判斷實質(zhì)上是一種妥當性判斷,理論上則異化為一種囊括了規(guī)范評價的綜合體。當然,若繼續(xù)以此種“變異了的”相當因果關系作為損害賠償范圍的評價基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實現(xiàn)法結(jié)論的妥當性。但是,若從因果關系理論的使命出發(fā),歸責并不是其應然目的,即使在因果關系之上增加“蓋然性”的限定,也無法有效實現(xiàn)歸責機能,若強行通過相當因果關系去實現(xiàn)此任務,結(jié)果就導致裁判官事先得出“歸責”的結(jié)論,再用相當因果關系去說明結(jié)論的正當性,將相當因果關系作為一種形式上的“借口”,此時的相當因果關系僅僅得到形式上的維持,事實上卻只是一個外在的空殼而已。

(二)歸因與歸責的分離

面對相當因果關系的困境,既有法實踐呈現(xiàn)出不再從因果關系內(nèi)部去解決問題的傾向,轉(zhuǎn)而構筑更具規(guī)范評價功能的法技術,即從法的評價出發(fā),嚴格地區(qū)分事實判斷與規(guī)范判斷,從因果關系的外在視角而非內(nèi)在視角去確定賠償范圍的邊界,強調(diào)劃定損害賠償范圍與因果關系的獨立。此種傾向在刑法學領域亦可明見,在相當因果關系轉(zhuǎn)向客觀歸屬論的進程中,如果嚴格審視因果關系與規(guī)范歸責的構造,因果理論僅僅是歸責的基礎,“相當性”是在因果關系之上實施的進一步歸責判斷。為了避免相當因果關系以因果之名行歸責之實的方法論誤區(qū),使掩藏在“相當性”中的規(guī)范性評價回歸到“歸責”的正確軌道上來,作為補足或者替代相當因果關系論的客觀歸屬論應運而生,其嚴格區(qū)分事實判斷與規(guī)范判斷,推動歸因判斷與歸責判斷的獨立化。(35)關于相當因果關系在刑法學與民法學中的對比性審視,參見王磊:《侵權法中相當因果關系的再定位》,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9年秋季卷。以此,因果聯(lián)系與責任歸結(jié)應處于兩個位階,相對于歸責的規(guī)范性判斷,因果關系僅僅旨在確定結(jié)果歸屬的外部邊界,也就是解決原因是否存在的問題;相當因果關系通過概率限定在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只是相對縮小結(jié)果歸屬的邊界而已。即使通過相當因果關系確定了的界限范圍,對歸責的論題而言也只不過是結(jié)果歸屬的起點,它為結(jié)果歸責奠定了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但并不是責任歸屬本身。與此相似,英美法上雖然沒有相當因果關系的理論學說,但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的區(qū)分與相當性理論具有類似的理論構造。近代社會工業(yè)化進程中,英美法為了限定過分寬泛的責任,在事實因果關系之上增加“近因”的限制,順理成章地導出了法律因果關系。法律因果關系與相當因果關系既存在類似性,也存在差異性。相當因果關系是大陸法系的概念,其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內(nèi)部通過對“相當性”內(nèi)涵的變更融入歸責的判斷,總體來說是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單一概念下實現(xiàn)歸因到歸責的潛在變遷。法律上因果關系是英美法系的概念,其是通過從事實因果關系向法律因果關系的分化實現(xiàn)歸因到歸責的區(qū)別,事實因果關系發(fā)揮歸因的功能,法律因果關系發(fā)揮歸責的功能,并未將歸因與歸責一體化掩藏于單一概念之下,此為法律因果關系與相當因果關系處理歸因、歸責問題的技術性差異。然而,縱使法律因果關系實現(xiàn)了從事實因果關系的分化,但也并非重在強調(diào)“因果關系”的問題,其重點是在描述因果關系之上的“近因”,也就是規(guī)范評價問題,正是因為在事實因果關系之上增加了“近因”的規(guī)范評價,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的二分格局才得以形成。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同樣是借由因果關系的名頭從事規(guī)范評價的任務,也會遭受類似于相當因果關系的批判。正是基于此,賠償范圍領域內(nèi)“法律上因果關系”的概念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歐洲侵權法原則》(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簡稱“PETL”)第3:201條開始用“責任范圍”(scope of liability)這一術語來表述賠償范圍的概念,與此類似,美國《侵權法重述(三)》亦采納了這一術語。我國有學者認為這一術語并非否認了“法律上因果關系”所指涉的內(nèi)容,而只是說明責任范圍領域所涉及的內(nèi)容并非“法律上因果關系”所涵蓋,“責任范圍”這一表述越過了因果關系理論的迷霧,直指問題的核心。(36)參見劉海安:《法律上因果關系的反思與重構》,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實際上,責任范圍的確定是由多元的規(guī)范要素所決定,而非訴諸某一個形式的概念,最近PETL就指出責任范圍應受到被侵害法益之價值、明確性、風險程度、規(guī)范保護目的等因素影響,即通過不同法律原理的協(xié)動作用來正當化法律效果,從而實現(xiàn)損害賠償法的再構筑(PETL第2:102條、第3:201條)。(37)關于PETL中責任范圍的限定路徑,參見歐洲侵權法小組編著:《歐洲侵權法原則:文本與評注》,于敏、謝鴻飛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頁以下。責任范圍的確定依賴于多重要素的綜合評價,理論構成亦應該是多元化的,采取哪一個概念證成結(jié)論,究其本質(zhì)而言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只是語言上的差異而已,其共同目標在于通過妥當?shù)睦碚摌嫵蓪崿F(xiàn)結(jié)論的正當化,最終達致權益保障與行為自由的平衡。因果關系理論作為判斷“引起”與“被引起”的理論,僅僅可以在自然意義上限定責任的邊界而已,希冀其去實現(xiàn)更多的評價功能,顯然難以實現(xiàn)。如果強行將法的規(guī)范性評價納入因果關系理論,使其承載本源意義之外的其他功能,那么其就不再是本源意義上的因果理論,只是在稱呼上仍當作“因果理論”而已,掩蓋了思考問題的實質(zhì)。以此,相當因果關系的法評價僅是憑借相當因果關系的概念假象實現(xiàn)結(jié)論的推導,真正的考量因素并未得到外顯,法律判斷被屏蔽于相當因果關系的表象之下,不利于厘清隱藏于其下的規(guī)范性要素。

基于此,何不如還原因果關系理論的真實面目,將其歸位于歸因判斷的事實考察,在判斷責任范圍時則直面問題的本質(zhì),拋棄相當因果關系的假象問題,從規(guī)范性評價的角度直接對可賠償損害的范圍進行考察。因為這種蘊含了多元法律評價的判斷機制并非客觀的概率判斷所能囊括,“相當性”概念沒有辦法承載權益保障與行為自由的平衡功能,若強行通過相當因果關系予以說明,勢必會忽視法律評價的實質(zhì)過程,在法律論證上也就只能通過“相當性”概念的形式倒推來證成結(jié)論的妥當性。反之,若剔除相當因果關系的名義性理由,轉(zhuǎn)而明確區(qū)分“歸因”與“歸責”,在“歸責”過程中去關注責任范圍領域內(nèi)的實質(zhì)規(guī)范評價,不僅能為新的理論構成提供廣闊的空間,防止形式性束縛對其他理論構成的壓縮,而且能向第三人明示此過程中的評價性因素,展示其中的規(guī)范評價過程,為結(jié)論的論證提供明確的架構,實現(xiàn)價值判斷與法律論證的結(jié)合,方法論上更具優(yōu)越性。

四、相當因果關系本土品格的缺失

相當因果關系顯非劃定損害賠償范圍的妥當技術,此種傾向不僅在其“輸出國”中業(yè)已顯現(xiàn),從內(nèi)在運行機理來看亦可成立。我國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解釋論上若對“輸出國”的此等變遷視若不見,一味從法律繼受的角度將相當因果關系視為劃定損害賠償范圍的絕對教義,勢必故步自封。當然,除了相當因果關系的現(xiàn)代演進與運行機理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法視野下相當因果關系缺乏本土品格。

(一)有責性因素的實踐證成

損害賠償范圍的法技術手段一般存在有責性與因果關系兩條進路,相當因果關系作為因果關系的一個“變種”,應屬于因果關系的法技術衍生。然而,從我國既有司法實踐觀之,損害賠償?shù)恼J定并未完全遵循因果關系的技術進路,反而更重視有責性的規(guī)范機能。

首先,我國司法實踐中并未完全排斥相當因果關系的法技術,部分案例中相當因果關系亦被援引作為損害賠償范圍的判斷機制。然而,就相當因果關系的認定而言,我國司法實踐也非完全以損害可能性為基準,相當部分案例對于相當因果關系的認定同時還帶有有責性的考察。兩者的此種密切聯(lián)系大致可以描述為兩種形態(tài):其一是合二為一的交融關系;其二是相互證成關系。就前者而言,兩者的判定趨于一體化,比如有觀點認為加害人怠于巡查和清障的不作為,與事故的發(fā)生有相當因果關系。(38)參見“丁啟章訴江蘇京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6年第10期。其中,加害人怠于履行巡查清障的不作為無疑存在過失,但僅以加害人存在過失即導向相當因果關系的成立,似乎將過失與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合二為一,而且關注的重點在于過失,而非損害發(fā)生的蓋然性。同時,法院亦以未盡適當性義務或者以損害無法被預見為由否認相當因果關系的存在。(39)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1296號民事裁定書;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1民終字第10111號民事判決書。部分案例將相當因果關系作為過錯成立與否的判斷基準,比如有法院認為加害行為與受害人的死亡是否存在比較緊密的關聯(lián)程度而具有相當因果關系,是判斷加害人有無過錯的關鍵。(40)參見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南市民一終字第464號民事判決書。以此,我國司法實踐中部分論點將相當因果關系與有責性進行一體化的對待,其中一者的存在往往是判斷另一者滿足與否的條件,形成一種緊密的交融關系。就后者而言,部分司法判例在判斷損害賠償時除了援引相當因果關系之外還會將有責性作為論證手段,認為“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范圍根據(jù)相當因果關系說并結(jié)合合理預見理論來確定”,當損害處于相當因果關系與可預見性的規(guī)范范圍時才予以賠償。(41)參見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魯02民終字第10785號民事判決書。由此可見,我國司法實踐中相當因果關系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其判斷機制遠未遵循本來的理論構成,而是與有責性相互交融,在形式上貌似采用了因果關系的判斷路徑,實質(zhì)上卻融合了有責性的考量。

其次,相當部分判例更是拒絕相當因果關系作為侵權損害賠償?shù)淖C成技術,徑行選擇有責性的規(guī)范手段,此點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尤為明顯。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認定財產(chǎn)保全損害賠償責任時指出保全申請人承擔賠償責任的范圍應與其過錯相適應,將主觀過錯程度作為認定損害賠償?shù)闹匾蛩亍?42)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字第417號民事裁定書。此種觀點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報案例中亦常被論及,法院認定責任范圍時均明確指出行為人過錯程度的規(guī)范作用,并據(jù)此實施責任的分配。(43)參見“謝某某訴上海動物園飼養(yǎng)動物致人損害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3年第8期;“宇斐訴沈丘縣汽車運輸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周口市分公司、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沈丘支公司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0年第11期。此外,將行為人過錯程度作為認定損害賠償?shù)囊匾脖幌喈敳糠炙痉ㄅ欣髡J,(44)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2)最高法民二終字第88號民事判決書;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瓊民再字第62號民事判決書;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01民終字第1563號民事判決書;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1民終字第10111號民事判決書。有法官更是指出應將違約責任中的可預見性規(guī)則引入侵權損害賠償,在損害賠償法中實施統(tǒng)一的可預見性技術(45)參見潘瑋璘:《構建損害賠償法中統(tǒng)一的可預見性規(guī)則》,載《法學家》2017年第4期。。所以,主觀有責性在我國損害賠償實踐中已體現(xiàn)出重要的規(guī)范機能,當然,有責性的規(guī)范作用不僅在司法實踐中得以發(fā)現(xiàn),我國部分規(guī)范文件亦已明認,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1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也將“醫(yī)療過失行為在醫(y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責任程度”作為賠償數(shù)額的影響因素。是故,雖然不能武斷地得出主觀有責性是認定損害賠償?shù)奈ㄒ灰?,但可以明確的是,我國損害賠償?shù)囊?guī)范路徑并非純?nèi)坏囊蚬P系進路。

(二)“合理性”標準的立法意旨

就侵權損害賠償范圍的劃定而言,從我國立法史的演進來看,典型特質(zhì)在于一般規(guī)范的缺失,直到《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仍未確立損害賠償范圍的一般規(guī)范。如此,在我國司法實踐并未完全采取因果關系進路的前提下,立法上是否接納了相當因果關系的法技術,只能從零散的具體規(guī)范中窺見其態(tài)度。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二章(“損害賠償”)的規(guī)范體系來看,現(xiàn)行法是以侵犯人身權益與侵犯財產(chǎn)權益的類型劃分為基礎分別規(guī)定損害賠償效果。其中,侵犯人身權益造成的財產(chǎn)損害范圍存在明確規(guī)定(第1179條、第1181條),至于侵犯財產(chǎn)權的損害賠償,則僅存在損害的算定規(guī)范(第1184條),(46)《民法典》第1184條在性質(zhì)上屬于損害算定規(guī)范,無關損害賠償范圍的評價。參見王磊:《財產(chǎn)損害算定的基本原理與規(guī)范內(nèi)涵——〈民法典〉第1184條的解釋論展開》,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21年第5期。賠償范圍的劃定并無明確條文規(guī)定,應屬于法律漏洞。就侵犯人身權益造成的財產(chǎn)損害而言,第1179條列舉了醫(y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yǎng)費等法定賠償項目,同時該條亦以“等”作為兜底性表述為其他損害項目的賠償提供了可能性,而判斷其他損害項目是否屬于賠償范圍的標準,則指向于“合理費用”的表述,即采納了合理性標準。第1181條亦同。事實上,自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開始我國即將合理性作為人身損害賠償?shù)臉藴?,后?jīng)由《侵權責任法》再到《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我國均采用合理性的表述作為人身損害賠償?shù)幕鶞省1热?003年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7條第3款、第19條第1款、第23條第2款,《侵權責任法》第16條、第18條等。財產(chǎn)損害賠償領域亦存在同樣的思維路徑,雖然《侵權責任法》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關于侵犯財產(chǎn)權益的損害賠償規(guī)范存有法律漏洞,但在侵犯具體財產(chǎn)權益的領域,合理性標準亦得到遵循。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guī)定“因無法從事相應經(jīng)營活動所產(chǎn)生的合理停運損失”“非經(jīng)營性車輛因無法繼續(xù)使用,所產(chǎn)生的通常替代性交通工具的合理費用”等。依此可見,按照文義表述立法者實際上已經(jīng)提煉出“合理性”的法律構成,根據(jù)立法者旨意,只有“合理部分應予賠償”。(47)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部分司法判例也受立法旨意的影響,并未逾越規(guī)范射程,將合理性作為損害賠償?shù)呐袛鄻藴?。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判斷律師費的賠償問題時就認為律師費屬于實現(xiàn)債權的合理支出項目,應予以賠償。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終字第109號民事判決書。

我國侵權損害賠償法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形成以“合理性”為中心的規(guī)范路徑,一方面,合理性標準授予裁判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權以滿足法律判斷的實質(zhì)性考量,就實現(xiàn)結(jié)論妥當性的功能而言與“相當性”理論無異,在已然具備類似本土理論的情況下似乎并無舍近求遠之必要;另一方面,合理性標準拋棄了在因果關系內(nèi)部尋求解決問題的考察路徑,轉(zhuǎn)而在因果關系的外部徑直實施規(guī)范性的法律評價,旗幟鮮明地站在嚴格區(qū)分歸因與歸責的立場,方法論上亦更為優(yōu)越。當然,我國立法上雖然確立了合理性基準,但對如何判斷合理與否仍未給出明確的標準,此點與相當性的抽象表述并無實質(zhì)性區(qū)別??梢?,無論是“相當性”標準,還是“合理性”標準,追求的都是一種抽象的理論定式,期待以抽象的定式實現(xiàn)侵權損害賠償?shù)囊?guī)范,持有一種“簡化論”的思維,使得規(guī)范侵權損害賠償?shù)姆稍肀谎谏w于抽象命題之下,裁判官據(jù)此進行著規(guī)范判斷的“暗箱操作”,阻擋了對侵權損害賠償形成實質(zhì)性認識。不過,縱然如此,兩者亦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彼此并無優(yōu)劣,那么為何我國要采用存在同樣弊端的相當性理論,而不維持產(chǎn)自我國本土的合理性標準呢?我國既有本土資源已存在與相當因果關系功能類似的理論構成,兩者的現(xiàn)實機能并無實質(zhì)性的差異,如若一味將視點聚焦于比較法的繼受而忽視我國本土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似不可取。所以,既然相當因果關系在比較法上業(yè)已“沒落”,我國也存在相當?shù)谋就临Y源,實無采用相當因果關系之必要。解釋論上完全可將“合理性”類推為認定損害賠償范圍的一般標準,以此為基礎加以系統(tǒng)地展開,構筑更為細化的法律構成。

(三)“合理性”標準的規(guī)范展開(48)關于合理性標準的詳細展開,具體可參見王磊:《侵權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機制》,載《法學》2021年第4期。

針對“合理性”標準的判斷,由于立法指示并未給出任何明確的規(guī)范內(nèi)涵,屬于需要借由評價予以補充的規(guī)范概念,到底應如何實現(xiàn)合理性的判斷,或許尚需結(jié)合損害賠償法的內(nèi)在體系加以評判。因為在外在體系規(guī)則尚未明確的前提下,只能從內(nèi)在體系獲取提示,外在體系與內(nèi)在體系本來就不是截然分離的,妥當?shù)淖龇☉斒峭ㄟ^特定技術將內(nèi)在價值理念表現(xiàn)于外,從而達成內(nèi)在體系與外在體系的融貫。侵權損害賠償法的基本問題在于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的權衡,確定損害賠償范圍既需要考慮受害權益的保障,也要顧及行為自由的維護。以此為基點,若從統(tǒng)合內(nèi)在體系與外在體系的路徑出發(fā),“合理性”的判斷也應盡可能反映權益保障與行為自由的均衡,也就是說,“合理性”的判斷要為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的權衡提供可據(jù)以評價的外在體系,此種外在體系規(guī)則對內(nèi)在體系的貫徹就是提取出對應于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的因子,根據(jù)該因子構筑具體的法技術。

詳言之,從權益保障來看,現(xiàn)代社會不斷擴大與變化著的權益總體上朝著“主觀化”與“公共化”的方向發(fā)展,在各種復雜的權益交織之網(wǎng)中,不同權益滿足人的需求程度是存在差異的,侵權法對不同權益的保護程度自然不盡相同。(49)例如絕對權與相對權在侵權法上保護程度的區(qū)分,參見“上海普鑫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訴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財產(chǎn)損害賠償糾紛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年第10期。理想的狀態(tài)應當是對不同重要程度的權益實施不同的保護,若重要性程度較高的權益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權益保障之目標就無法達致,若對重要性程度較低的權益提供不必要的保護,權益保障的界限會過度擴張,行為自由被不當壓縮。(50)參見王磊:《侵權責任體系的機能轉(zhuǎn)換與解釋論應對》,載《私法》2022年第1期。這樣,作為權益保障的“指示牌”,被侵害權益的重大性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權益保障的限度,若將此種判定機制予以要件化,就為權益保障機能提供了“被侵害權益重大性”的評價因子。從行為自由來看,侵權法維護行為自由的機能主要通過有責性實現(xiàn),也就是過錯,過錯程度高的情況下行為自由應該受到更多的限制,過錯程度低的情況下行為自由應該受到更少的限制,有責性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就指向行為自由的保護限度,這也是為何我國司法實踐中采納有責性因素的原因。從體系機能觀之,由于有責性要素的融入,完全賠償模式秉承的因果關系法技術不再具有決定性意義,責任效果法也不再完全以權益保障為唯一目標,有責性的評價使被壓縮的自由空間得到一定的釋放,責任效果法也就具備了兼顧行為自由的機能。(51)參見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豫民申字第6820號民事裁定書;甘肅省酒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甘09民終字第169號民事判決書;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粵民再字第51號民事判決書。將有責性因素具體到責任范圍的判定也體現(xiàn)出更加精細化的評價機制,責任效果的評價相較于責任成立而言旨在做出“多”或“少”的“量”的回答,如果導入彈性化的有責性技術,就使責任效果的調(diào)整具備開放的性格特征,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之間也可以通過“量”的分配實現(xiàn)均衡。于此,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旨在反映權益保障的限度相對,有責性為行為自由的評價提供了尺度,若將其轉(zhuǎn)換為外在體系的規(guī)范技術,就是有責性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的協(xié)動。

既然“合理性”的判斷要契合損害賠償法的內(nèi)在體系,損害賠償法中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的內(nèi)在體系又可以借由有責性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提供評價指標,那么合理性標準的評價機制自然可以歸結(jié)為“被侵害權益重大性”與“行為人有責性”的權衡。(52)雖然有案例明確指出侵權損害賠償范圍的判定應結(jié)合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的權衡,但該等案例僅及于行為自由與權益保障的抽象論述,尚未提取具體的評價因子,可操作性有限。參見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浙03民終字第1493號民事判決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桂05民終字第539號民事判決書;浙江省舟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浙09民終字第370號民事判決書;江西省上高縣人民法院(2018)贛0923民初字第1053號民事判決書。站在行為人的角度,行為人的有責性程度越高,賠償范圍越廣,反之賠償范圍則越?。徽驹谑芎θ说慕嵌?,被侵犯權益越重大越應該得到賠償,反之則越不存在賠償?shù)谋匾?。更為重要的是,“利益的保護范圍既取決于一個或多個既定因素,也取決于這些因素的權衡以及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保護范圍依賴諸等因素的整體權衡”(53)前引〔37〕,歐洲侵權法小組編著書,第64頁。。也就是說,有責性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的規(guī)范作用不僅能對賠償范圍產(chǎn)生獨立影響,更會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對賠償范圍產(chǎn)生綜合影響。所以,認定某個損害是否屬于賠償對象,其判斷機制大致在于有責性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的權衡。當行為人存在惡意、故意等樣態(tài)時,有責性達到極高的程度,此時,倘若被侵害權益亦屬重大,就具備可賠償?shù)男愿瘛?v使被侵害權益并非重大,其“重大性”的缺失也可能因有責性要素的充足而得到彌補,仍然具備可賠償性。典型的事例比如純粹經(jīng)濟損失、景觀利益等,純粹經(jīng)濟損失的賠償一般要求行為人具備故意的主觀狀態(tài),景觀利益的救濟也需要侵害行為達到對行政法規(guī)重大程度的違反。(54)因純粹經(jīng)濟損失的公示性及權利界限不夠明晰,界定其賠償范圍時應充分考慮是否存在專門的、特殊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侵權人侵犯民事利益時的主觀狀態(tài)。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終字第1534號民事判決書。反過來看,當被侵害的對象屬于極為重大的權益時,基于權益保障的考量應更傾向于將此等權益歸入賠償范圍,即使行為人的有責性程度較低,也可以因被侵害權益系屬重大而得到補足。當然,倘若被侵害權益既非重大,行為人有責性程度亦屬輕微,被侵害對象一般無法具備可賠償?shù)男愿裉卣?。按照該邏輯,就損害賠償范圍的判定而言,解釋論上若拋棄相當因果關系的法技術,轉(zhuǎn)而采納更具有本土特色的“合理性”標準,那么,就“合理性”標準的規(guī)范填充而言,則可訴諸有責性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的協(xié)動評價。

五、結(jié) 論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將“損害賠償”獨立為一章,但缺失損害賠償范圍的一般規(guī)范,如何選擇規(guī)范技術成為后民法典時代需要回答的問題。就相當因果關系能否彌補此一法律漏洞而言,我國不應一味從法律繼受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在借鑒比較法成果時尚應關注既有的本土資源。從“輸出國”的態(tài)勢來看,相當因果關系的理論構成無法在現(xiàn)代社會實現(xiàn)損害的歸責,原因在于其缺乏規(guī)范評價的特質(zhì)。相當因果關系的現(xiàn)代運行已背離了本來的理論構成,其將實質(zhì)的規(guī)范評價掩藏于相當性之下發(fā)展成為“異種”,結(jié)果導致不得不從因果關系的外部去構建理論構成,相當因果關系業(yè)已走向“沒落”。從本土視域觀之,我國立法表達實質(zhì)已經(jīng)確立起合理性標準,其雖未給出具體的判斷機制,但作為固有法制的選擇,在功能上與相當因果關系無異,同時我國損害賠償實踐業(yè)已形成重視行為人有責性的主觀規(guī)范路徑。針對于此,面對相當因果關系的抉擇,可能仍需加以深入審視。事實上,既然我國已經(jīng)形成合理性標準的判斷進路,那么就應當立足本土實踐采納合理性標準替代相當因果關系,至于合理性標準的評價,則可根據(jù)損害賠償法的內(nèi)在體系提取出有責性與被侵害權益重大性的評價因子,賠償范圍合理與否實則取決于該兩大因子的動態(tài)評價。

猜你喜歡
因果關系損害賠償權益
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訴訟優(yōu)先審理模式之反思
論比例原則在知識產(chǎn)權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睓嘁?“解”民憂
因果關系句中的時間順序與“時體”體系
玩忽職守型瀆職罪中嚴重不負責任與重大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
漫話權益
做完形填空題,需考慮的邏輯關系
違約損害賠償之比較分析
路產(chǎn)損害賠償視角下的公路超限治理
廣場舞“健身權益”與“休息權益”保障研究
沂源县| 民丰县| 罗源县| 胶南市| 休宁县| 多伦县| 高尔夫| 贵州省| 满洲里市| 甘孜| 休宁县| 定边县| 连城县| 南华县| 新河县| 兖州市| 宁夏| 当涂县| 威信县| 兰州市| 方山县| 长治县| 祁连县| 宜川县| 呼图壁县| 报价| 内江市| 舒城县| 石屏县| 龙泉市| 镇原县| 寻乌县| 台湾省| 鄢陵县| 阜康市| 泰安市| 岗巴县| 阿拉善左旗| 石阡县| 屏东市|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