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因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主題口號是:一起來向未來!未來意味著社會文明、人類進步、經濟騰飛,其中最關鍵的是科技水平空前提高,我國在辦奧過程中,始終貫穿這一主題。
為豐富觀眾體驗,冬奧會開啟了“智能觀賽”模式,即使不在現(xiàn)場,也能身臨其境觀看比賽,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視聽盛宴。
不同于以往攝影師扛著機器跟拍的傳統(tǒng)模式,本屆冬奧會在多個賽場,都單獨設置40多臺攝像機,多機位繞著場地360°拍攝,捕抓比賽全程的所有細節(jié),全方位捕捉賽場情景,并將所有畫面無縫連接,提供了360°觀賽的神奇體驗,比在觀眾席上觀看更具震撼力。
五湖四海乃至世界五大洲的觀眾,只需打開手機上的冬奧會直播App,手指長按屏幕然后滑動,就能隨心所欲調整視頻角度,感受不同視角下運動員的姿態(tài),將賽場上發(fā)生的一切,真切地盡收眼中。
尤其是具有虛擬現(xiàn)實功能的VR技術,應用于賽事直播,在滑雪等對場地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中,能將所有慢動作全方位無死角轉動回放,帶給觀眾豐富、震撼的觀賽體驗。
比賽場地有科技的加持,運動員訓練也有高科技助陣,這樣有利于精練技術,提高競技能力。比如,滑雪運動員從1 000米的高山上,沿雪道一路滑至山底的終點,要在途中精準穿過旗門,難度與驚險超乎想象,哪怕是一個很小失誤,可能就會與勝利失之交臂。所以,每個選手都面臨技術和心態(tài)的嚴峻考驗。
為此,我國滑雪隊引入大量科學設備,用于輔助訓練。沿滑道布設多個固定攝像機,空中也有無人機追蹤抓拍,并讓運動員在身體的關鍵部位,佩戴動作信息感應器件。這樣,可捕捉他們的高速運動狀態(tài),并通過監(jiān)測系統(tǒng),掌握運動員的動作變化,大到拐彎,小到手指抖動、入彎時速度、哪種姿勢可減少空氣阻力等,這些細微動作數據,都會在監(jiān)測系統(tǒng)屏幕上呈現(xiàn)出來。教練員根據這些數據,指導運動員對動作和姿勢進行優(yōu)化性調整和修正,實現(xiàn)科學化、精細化和針對性訓練,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攻克高難度動作。
曾打造過“神舟”載人系列宇航服的北京服裝學院,運用超強保暖熾熱技術,制造賽事工作制服,為來自全球的冬奧工作人員提供防寒保護。工作制服主要用材有石墨烯、聚熱棉和超級羽絨,這些材料具有快速升溫、高效蓄熱、超級保暖等功效。
石墨烯是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能夠通過發(fā)射遠紅外線,實現(xiàn)照射性升溫,保暖效果是普通材料的2倍。聚熱棉作為新型立體結構保暖材料,可將來自陽光的熱量牢牢鎖住,阻隔熱量流失,功效比傳統(tǒng)材料提升20%,同時利用熱能反射原理,通過印花、離子濺射等技術,使織物表面形成熱反射層,有效鎖住身體熱量,達到保暖作用。超級羽絨也是高科技仿真產品,其蓬松度比天然羽絨增強30%,能有效抑制面料夾層中空氣對流,避免帶走身體熱量。
除保暖外,制服還能抗靜電、防滑、向外導濕透濕等,讓穿者感到舒適、暖和和安全。
冬奧會多為“冰”的賽事,滑冰、冰球、冰壺等。能否造出高標準冰場,關乎選手成績的發(fā)揮,還決定比賽的精彩程度。對此,國家速滑館放出大招,舍棄國際慣用的傳統(tǒng)制冰工藝,自主研發(fā)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tǒng),這是當前冬季運動場館最先進、最環(huán)保、最高效的制冰技術。
這套制冰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制冷設備相比,能效提升20%以上。在全冰面模式下,能節(jié)電200多萬千瓦·時,整個系統(tǒng)的碳排放趨近于零。不僅省電省資源,生成冰面的速度也快,1.2萬平方米的冰場,僅14天便完成制冰。
高速滑冰對冰面穩(wěn)定性的要求很嚴,若溫度高,則冰面過軟,減緩滑速。溫度低,則冰面過硬蹬不住冰,容易打滑、摔倒。該技術克服了這些缺陷,能讓每一寸冰面的溫差不超0.5 ℃,從而創(chuàng)造出最佳場地,讓參賽者發(fā)揮最佳水平,保證比賽的公平性與安全性。
承擔冰上競賽的國家速滑館,外部圍繞著22條飄逸的 “絲帶”,它對場館幕墻起支撐作用,并將遮陽、立體照明和建筑效果融為一體,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冰絲帶”,其造型像運動員在冰上風馳電掣滑過的痕跡,象征著速度與激情,該創(chuàng)意體現(xiàn)了冰和速度的完美結合。
“冰絲帶”設立的數字孿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臺,集成45個子系統(tǒng),將場館的設備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可利用電腦對館內全景進行圖像和文字瀏覽,點擊鼠標即可獲得相關設備的詳細信息,實現(xiàn)場館運行數據采集、趨勢研判、提前預警和分析決策等的綜合管理。
在倡導低碳生活的今天,綠色辦奧激發(fā)了建材產業(yè)的潛能,催生了綠色低碳節(jié)能建筑,讓冬奧會充分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huán)保理念。
我國凱盛科技集團研發(fā)的碲化鎘發(fā)電玻璃,具有弱光性能好、抗衰減等特點,不僅具有建筑材料的特性,還能發(fā)電,是新型綠色環(huán)保建筑材料。
作為光伏和建筑一體化的理想材料,碲化鎘發(fā)電玻璃應用于國家速滑館、張家口冬奧會配套設施改造和赤城奧運走廊建設,既滿足了發(fā)電需求,又兼具經濟性和藝術性。在冬奧會主要設施的應用,凸現(xiàn)了綠色和科技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示范效應。
赤城奧運走廊碲化鎘發(fā)電玻璃所發(fā)的電,相當于裝機容量為2 000千瓦的電站,超出了該區(qū)域賽事活動用電需求,剩余部分輸送社會用戶。該項目意味著我國光伏和荒漠整治模式的成功實現(xiàn),為未來光伏產品的應用模式、應用場景和應用范圍,提供了重要典范。
奧運會是參與性廣和聚集性強的全球盛會,必然帶來巨大的消費效應。本屆冬奧會,推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新科技,這就是新穎的數字付款,將單一支付玩出多種花樣,大大豐富了購物體驗。
早前的里約奧運會,由于天氣炎熱,有人戴著一款用陶瓷制成的“支付戒指”,堅固耐磨,一片清涼。付款時,伸出手指靠近POS機,即可瞬間搞定,比刷公交卡還方便。
針對冬奧會的寒冷環(huán)境,“支付手套”閃亮登場,戴上它在POS機一比劃,錢就到賬,雙手免受寒風侵襲。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安全、通用。這類產品還有支付貼紙、支付徽章等。使用時,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接觸,在疫情期間使用令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