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夕子 秋田典子 李正祥
XU Xizi1 AKITA Noriko2* LI Zhengxiang3
(1.湖南工業(yè)大學,中國湖南 412000;2.千葉大學,日本東京〒105-0003;3.清華大學,中國北京 100084)
( 1.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nan, China, 412000; Chiba University, Tokyo Port Area, Japan, 〒105-0003; 3.Tsinghua University, Benjing, China, 100084 )
有東京中央公園之稱的日比谷公園是日本近代公園的鼻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通過歷史資料梳理和實地采訪,以日比谷公園為例,探討日本歷史性城市公園在其百年發(fā)展過程中作為重要城市公共空間的現實作用,以及在可持續(xù)發(fā)展范疇下對城市公園發(fā)展的啟示。研究認為,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城市公園在社會、生活、防災、生態(tài)結構等方面承擔了補充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責任;作為城市歷史文化和地域性傳承的重要載體,對于城市公園的評價方式和保護制度是影響城市公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公園;空間評價;公園保護;歷史傳承
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談到他所設想的日比谷公園的改造方案和其背后的原因,“這只是一個在立處城市中心,卻很消極的公園,它應該成為更積極的開敞性室外空間——城市中心的廣場”[1]。而在傳統造園家進士五十八的《日比谷公園:向百年矜持學習》中寫道,“蘆原教授設計了面向日比谷公園的政府大樓,因此對日比谷很了解,但從根本上說,他是從公園‘外面眺望公園’。‘雖然它位于城市中心,但卻不是一個親切的公園’,他把公園視為城市中心的一個孤島,是從外面的視角或者說從建筑看向公園。他可能還沒來得及進入公園,悠閑地散步、放松,享受音樂和美食?!盵2]
日比谷公園有著東京“中央公園”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公園中沉淀了大量珍貴的城市發(fā)展痕跡。文章基于造園家和建筑師不同的立場和視角,通過日比谷公園大量的歷史資料考證其所承擔的城市“角色”。從白幡洋三郎以19世紀德國都市公園與日本都市公園的源流關系[3],到進士五十八在20世紀80年代對日比谷公園生活史考察的專題系列研究,以此為原點展開百年發(fā)展的論述[2,4],20世紀90年代山下英也對內部空間進行研究[5],探討城市公園的多功能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因。
用公園歷史學家前島康彥的話說,日比谷公園可以稱為“日本第一個西式國家廣場”。正如古希臘的agora、古羅馬的forum和英語中的piazza等詞至今仍然存在,自然形成的“廣場”作為公共空間依然承載集會、以物易物的經濟活動。城市對于國家來說,是一個提供政治向心力的場所,像北京的天安門和莫斯科的紅場,廣場因政治形式的變化可以成為激進的“政治空間”[6]。日比谷公園無論是其作為首都中心公園的角色,還是位于臨近皇居的地理位置,都賦予其文明的象征地位,激發(fā)其像紀念性廣場一樣的社會與政治意義。在這一點上,完全超越設計者的預期。日比谷公園有三個這樣的“國家廣場”空間[2]——運動場、1923年建成的音樂堂和1929年竣工的公會堂。雖然后兩者并不是嚴格的廣場性空間,但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承擔了具有國家廣場意義的政治性活動,如日俄和約的焚燒聲討、大正時期促進實施普選大會、英國王子歡迎會(圖1)、憲法20周年紀念會、大正天皇銀婚儀式等[4]。
圖1 左:大正時期促進實施普選大會;右:大正時期英國王子歡迎會 (來源:日本近代可視化日比谷公園)Fig.1 Left: Taisho-period general election promotion meeting; right: welcome party for British princes in the Taisho period (Source: Hibiya Park, a modern visualization of Japan)
對于當時東京普通市民來說,“西洋”幾乎是沒有接觸和體驗過的未知世界。明治時期,秋千、涼棚、噴泉、草坪、花壇都只能在如細川侯爵宅邸等新興資本家、政治家們?yōu)橹行牡纳蠈由鐣恼⊥@才能見到的折中式(和洋折衷式)和西式風格的景觀元素[7],直到出現作為“公共空間”的日比谷公園。所以日比谷公園從誕生之時就為市民帶來洋花、洋食、洋音樂,讓只看過鳶尾花、早春花、菊花的普通民眾欣賞到了公園花壇中的郁金香和三色堇。而所帶來的文化體驗使它成為市民的“生活舞臺”延續(xù)至今。1904年開業(yè)的法國餐廳“松本樓”也營業(yè)至今。對于當時的市民來說,松本樓不僅僅是餐廳,也是體驗學習西餐禮儀、接觸西方文化藝術家的沙龍空間。1909年10月在公園內舉行了一場年輕藝術家的文學運動,參加人員包括戲劇家小山內康秀、山本康秀等,詩人北原白樹、吉井勇等,西式畫家石井柏庭,雕塑家高村小太郎,音樂家元井長代,歌舞伎演員市川貞治、市川英之助等。請柬上說:“在大都市中心、靠近噴泉的地方,伴隨耳際的音樂,邊飲邊聊天;一邊用西餐,一邊聽著國外旅行歸來的藝術家的故事?!薄鞍咨淖啦甲郎蠑[放著鮮花,人們拿著刀叉品嘗著西餐??梢钥隙ǖ氖?,當時的老百姓都渴望享受香醇的咖啡和茶。”[2]而“音樂堂”作為當時陸軍軍樂隊和海軍軍樂隊演奏西洋古典交響樂的場所,總是能吸引大量聽眾[8](圖2)。
圖2 左:大正時期日比谷公園平面圖;右:大正時期音樂堂、云形池[9](來源:目で見る日比谷公園100年の歩み展圖集)Fig.2 Left: plan of Hibiya Park in the Taisho Period; right: Taisho Period Music Hall and Unigata Pond (Source: Hibiya Park 100 years of Progress Exhibition)
至今日比谷公園仍然保持了當時的空間格局以及主要的景觀軸線與節(jié)點,同時仍保存了作為城市重要公共空間對吸收和展示異國文化的職能。在工作日,公園是周邊上班族十分青睞的休息空間和享用午餐的休閑綠地(圖3)。
圖3 日比谷公園內部景觀組圖(左:入口噴泉廣場邊界;中上和右上:松本樓前;中下:日比谷會堂與前大草地;右下:噴泉與音樂堂)Fig.3 Group view of the interior of Hibiya Park (left: entrance fountain plaza border; upper center and upper right: in front of Matsumoto Building; lower center: Hibiya Hall and front large grassy area; lower right: fountain and concert hall)
1923年日本發(fā)生了關東大地震(7.9級),《大正地震史》記錄當時東京的通訊、交通、煤氣、水、電力全部中斷,9萬余人喪生,46萬戶房屋被燒毀。松本樓在地震中也因地下廚房起火被摧毀?!坝涗浿杏涊d了因為所有通訊和交通被切斷,人們只知道周圍的情況,在沒有水喝,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人們本能地逃向公園”[9]。日比谷公園在第一時間收留了無家可歸的人,原有的花壇、草地都被用來搭建臨時帳篷。據記載,當時園內搭起了100個帳篷共計安置了3 008人。①數據來源:小坂祐弘《松本樓の歩み―日比谷公園と共に七十年》。[10]。在地震發(fā)生后的兩天,同時因為衍生的大火,來日比谷公園避難的人數達15萬②1923年9月1 — 2日,地震和火災發(fā)生后,首都警察廳記錄的人數名單,芝公園有20萬人,皇宮外苑有30萬人,上野公園有50萬人。東京避難人總數157萬,當時東京總人口217萬,避難人數約占7成。(圖4)。關東大地震使很多人認識到公園和綠地在防止火災蔓延和作為避難場所方面的作用。隨即開展的帝都修復公園工程使近代公園設計的技術標準進一步完善[2],使近代公園設計的技術標準進一步完善,建立了日后日本城市系統防災的基本框架。
圖4 左:1923年震災期間公園內帳篷;右:二戰(zhàn)期間公園內種土豆(來源:日比谷歷史圖冊)Fig.4 Left: tents in the park during the 1923 earthquake; right: potatoes grown in the park during World War II (Source: Hibiya Historical Atlas)
在二戰(zhàn)期間日比谷公園遭到軍隊侵占,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綠地被布置成高射炮陣地,高大的樹木被砍伐以保證能見度,包括本多靜六懇請移植的懸垂銀杏。隨著糧食短缺越來越嚴重,公園的花壇、草地和空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種植土豆和蔬菜的田地,鐵藝圍欄被回收,兒童游園區(qū)改建為防空洞,運動場上建軍舍,原有功能基本喪失殆盡。而伴隨著空襲的加劇,公園甚至成為戰(zhàn)爭中逝者遺體的臨時安置場以及埋葬的地方[4]。從和平時期現代公園的視角來看,這件事是超乎想象的,但這其實展現了公園的“極限功能”。進士五十八談及戰(zhàn)爭時說道:“愚蠢的帶來戰(zhàn)爭的政治家們,哪怕只要花其中一小部分錢給貧窮的人,都能給世界和平。然而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你需要向大眾傳遞信息,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和平的公園,還是一個悲慘的作為臨時墓地的公園”[2]。
歷史上各地都曾多次出現過對于城市結構層面的美化嘗試,最典型的是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1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城市美化運動”,受其影響,日本結合關東大地震后的帝都重建,建立了城市美化研究會①,這是東京歷史上首次現代美化城市的活動[2]。
在2003年5月東京舉行第一次“城市中心的綠地群”規(guī)劃研討會,主題是在市中心打造一個環(huán)狀的綠地群,可以說這是一次東京綠化和文化雙再生的運動。其構想是圍繞皇居一周,打造一條景觀軸線,將皇居外苑、國會大廈、霞關政府辦公區(qū)等連接起來,配合國道、都道、區(qū)道形成綠化。具體方案是串聯起日比谷公園、國會前庭、內護城河、皇居外苑、皇居東御苑、北之丸公園、千鳥淵公園等城市公園綠地作為城市中心更大結構的綠地群,成為更有識別性的綠地網絡和步行系統,以發(fā)揮與周邊公共綠地協調、生態(tài)網絡建設、發(fā)揮防火功能,將分散的綠地管理統一起來,增強市民參與度。2009年3月,東京都政府發(fā)布了《東京都景觀規(guī)劃變更(草案)》(「東京都景観計畫の変更(素案)-皇居周辺の風格ffる景観誘導」 )[11](圖5)。其中,處于城市綠地新關系中的日比谷公園在城市宏觀尺度上有著重要的價值。
圖5 東京都景觀規(guī)劃變更(草案)皇宮周邊引用景觀誘導區(qū)的地區(qū)分區(qū)Fig.5 Changes to the Tokyo Metropolitan landscape plan (draft) zoning of the area around the Imperial Palace invoking the landscape induced area
在日本像東京丸之內地區(qū)的銀行俱樂部、日本工業(yè)俱樂部等歷史建筑(圖6),因特定時代設計細節(jié)和風格,被判定具有建筑史學價值,因而將由一代代專家學者進行保護和修復。與“歷史建筑”相對的,是以保護為目的的“歷史公園”。納入城池遺址、神社寺院、大名宅邸庭園等名跡為公園,并對其留存的歷史性和文化性進行評價。
圖6 銀行俱樂部;工業(yè)俱樂部Fig.6 Banking club; industrial club
在這一點上,準確地說日比谷公園并非是真正意義的“歷史公園”,而是具備“歷史性”的城市公園。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日比谷公園在規(guī)劃、設計、材料、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都有其獨特性?!度毡竟珗@百年史》中總結了日本造園界對公園歷史多重性的評價,但仍然缺乏針對公園的創(chuàng)作性以及公園創(chuàng)作者的評價方法。對公園的歷史評價更像是土木工程界的做法:把每個項目的評價作為“工程”進行分開處理,這與建筑界在以保護明治建筑為中心,接連發(fā)表對建筑師的作品、風格、個性的研究報告有很大不同[2]。他們沒有像建筑界一樣,建立對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樣式和風格流派的系統評價;缺乏審視與評價“創(chuàng)作者”的眼光,包括公園設計理念和設計范式[2]。
明治建筑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進行改造時,即使使用目的和功能變化,建筑也會保留下來,即使無法保留整體,也會保留建筑的肌理。對于公園來說,則是保留植物、空間形態(tài)、景觀軸線、道路和水體,并將其融入創(chuàng)造者的理念之中。在日比谷公園內,有很容易判斷的歷史性元素,如S形公園道格局和其分割的功能性空間、日比谷公會堂和公園資料館等建筑、懸垂銀杏(首かけイチョウ)、鵜鶘噴泉(ペリカンの噴水)、云形池(雲形池)和鶴噴泉(鶴の噴水)、見附跡(日比谷見附跡)和心字池、公園道口等處的半圓形藝術廣場、門柱等,每一個局部都具有自己的歷史意義(圖7),然而只有將它們加總才能理解與繼承公園完整的“創(chuàng)造性”。如進士五十八在《日比谷公園:向百年驕傲學習》中所寫,一個成熟的公園是隱藏在文化、藝術、歷史、地域、社會特征之下的創(chuàng)造性“城市文化資產”。
圖7 左上:云形池;右上:鶴噴泉;左下:鵜鶘噴泉;右下:懸垂銀杏Fig.7 Upper left: cloud-shaped pond; upper right: crane fountain; lowe left: pelican fountain lowe right: overhanging ginkgo
日比谷公園終得以被理解成一種城市文化的社會認識,是在于其保留了與市民關系的歷史,同時也得益于法律對“文化遺產”宏觀的保護。對日比谷公園社會價值和公園文化價值的延續(xù),離不開《景觀法》對城市公園的保護作用。至今日本政府對公園、景觀的重視都是以法律先行、建立完備的法律框架為實施保護的前提。這類法律的目標和措施多種多樣,有的以充分理解公園景觀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為目標;有的是對現有的景觀、綠地、公園提供保護措施或特殊修建措施;有的是為了促進現有城市公園、歷史遺跡景觀、風景名勝,以及對瀕臨消失的歷史街區(qū)景觀的保護和繼承。按時間軸線對公園產生影響的法律如表1所示。
城市公園對于城市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以東京日比谷公園為例,從4個方面展示城市公園在百年發(fā)展中,對城市所發(fā)揮的歷史事件場所、災害應急、結構性綠地設施等功能與角色,并從評價方式和法律保護兩個方面整理和分析以日比谷公園為典型城市公園的歷史資料,展示日本造園界對城市公園的繼承性思考和保護措施。
在功能與角色方面,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它是容納政治事件的國家廣場;是公民休閑可親近的生活場所;是城市災難下高效利用的應激彈性空間;也是城市重要的休閑、美化的步行結構性綠地組成,充分補充和完善了城市空間對社會、生活、防災、生態(tài)結構等功能的需求。
日比谷公園一直延續(xù)“設計初衷”的道路結構、功能分區(qū)、空間格局以及典型景觀元素等,是對城市公園“創(chuàng)造性”繼承的典型范例。而作為超越“工程”和“工藝”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平臺,日比谷公園對城市歷史文化和地域性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公園的評價從“物”轉向“創(chuàng)造物的人”,是對創(chuàng)造者知識產權的尊重與延續(xù)。另一方面,以日比谷公園為例,針對公園、綠地、街區(qū)不斷出臺的法律是日本在維護和保存現有歷史性城市公園、歷史遺跡景觀、瀕臨消失的歷史街區(qū)景觀等最堅實的底線,而建立綜合性專業(yè)評價體系和完善法律是城市公園可持續(xù)發(fā)展得以保證的兩個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