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沈勤,王偉利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護理學院,浙江 杭州310053)
聯(lián)合國2019年發(fā)布的《世界人口展望》顯示[1],到2050年預計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提高至16%。社會隔離是客觀上社會關系的缺失和社會網(wǎng)絡的縮小而引起的身心消極的狀態(tài)[2]。研究[3]表明,社會隔離嚴重影響老年人身體機能、心理健康,提高死亡率。近年來,老年人社會隔離已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4]。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基礎,從科學計量學的角度,應用Cite Space軟件探索近10年社會隔離領域的研究前沿及研究熱點,以期為我國護理人員了解老年人社會隔離的研究發(fā)展方向,制定和優(yōu)化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資料來源 以外文數(shù)據(jù)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為檢索工具,搜索近10年(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有關老年人社會隔離的文獻,檢索式為 TS=(“social isolation”O(jiān)R“social deprivation” OR“social segregation”)AND(TS= “elderly”O(jiān)R“old people”O(jiān)R“aged people”O(jiān)R“elderly people”),納入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的文獻記錄,納入語言類型為英語,排除不相關文獻,共得到1766條有效的文獻記錄,將檢索結果以“download.txt”格式下載,并導入CiteSpace(5.8.R3)軟件[5]。
1.2 工具與方法
1.2.1 工具 本研究選用Cite Space軟件為研究工具。該軟件是一款基于共引分析理論(co-ciation)和尋徑網(wǎng)絡算法(pathFinder)等理論原理,對特定領域的文獻集合進行科學計量,繪制一系列的可視化圖譜,從而總結和預測學科發(fā)展方向的軟件[5]。
1.2.2 方法 以Cite Space 軟件(5.8.R3)為研究工具,將文獻數(shù)據(jù)導入該軟件,設置參數(shù):時間段為2011-2021年,時間切片選擇1,根據(jù)節(jié)點調整閾值(Top N)、Top N%等為默認值,對檢索文獻的發(fā)文期刊、關鍵詞、引文等進行分析,構建老年人社會隔離領域科學知識圖譜。
2.1 年發(fā)文量分析 本研究共檢索到1766篇文獻,各年份發(fā)表相關文獻量具體見圖1。除去2021年的不完全收錄,自2011年起老年人社會隔離領域發(fā)文量總體逐年上升,2020年發(fā)文數(shù)量最多。
圖1 2011-2021年老年人社會隔離相關文獻的發(fā)文量
2.2 期刊被引情況分析 本研究對相關文獻來源期刊進行被引分析,結果顯示:文獻共被引排名前10位的期刊為Lancet、Social science & medicine、Plos one、BMC Public healt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British medical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public health、Gerontologist、Aging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從刊物的影響因子來看,質量相對較高,說明老年人社會隔離的研究領域較為熱點。
2.3 關鍵詞分析
2.3.1 高頻關鍵詞 將數(shù)據(jù)導入CiteSpace,設置節(jié)點類型選擇Keyword,繪制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文獻中出現(xiàn)頻次≥100的關鍵詞包括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健康(health)、危險因素(risk factor)、死亡率(mortality)、抑郁(depression)、孤獨感(loneliness)、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患病率(prevalenc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支持(support)、護理(care)、癡呆(dementia)等。
2.3.2 突現(xiàn)關鍵詞 突現(xiàn)詞是使用次數(shù)突然明顯增多的關鍵詞,可用來識別該領域研究熱點的變化與發(fā)展趨勢。檢測關鍵詞的突現(xiàn)情況取前20個突現(xiàn)詞,具體見圖2。對突現(xiàn)詞的突現(xiàn)度及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確定老年人社會隔離領域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發(fā)展趨勢,即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影響(consequence)、衛(wèi)生保健(health care)、網(wǎng)絡(network)等。
圖2 老年人社會隔離領域發(fā)表論文中突現(xiàn)詞圖
2.3.3 關鍵詞聚類 關鍵詞聚類是歸納聚類相同或相似的主題詞,反映該研究領域各個研究主題的組成情況。通過聚類可視化圖譜,可以得出6個大的聚類,由此可以推斷老年人社會隔離領域的研究主題主要在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孤獨感(loneliness)、基層醫(yī)療(primary care)、聽力損失(hearing loss)、網(wǎng)絡(Internet)、體驗(experience)。
2.4 引文分析 對文章進行引文分析,被引量排名前5的文章作者依次為:Holt-Lunstad等[6](2015年,被引127次)、Steptoe等[7](2013年,被引122次)、Holt-Lunstad等[8](2010年,被引117次)、Cattan等[9](2005年,被引86次)、Hawkley等[10](2010年,被引83次)。文章的引用率越高,說明其在該領域影響力越高。進一步查閱文獻,可得出高被引頻次的文獻主要是老年人社會隔離與孤獨感、死亡率的關系、針對老年人社會隔離的干預措施以及老年人社會隔離的meta分析等方面進行描述。
3.1 發(fā)文量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隔離相關論文年度發(fā)文量從2011年起總體上逐年增長,可見老年人社會隔離這一老年問題已得到廣泛關注。這可能與各個國家積極調動各方面資源來應對全球老齡化問題有關。而近兩年來發(fā)文量連續(xù)多年維持較高水平,尤其是2020年發(fā)文量達到高峰,分析可能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暴發(fā)流行有關。美國學者Armitage R等[11]發(fā)現(xiàn)在COVID-19大流行背景下,強制社會接觸限制和封鎖以及老年人感染率較高可能會加劇老年人社會隔離這一趨勢。
3.2 老年人社會隔離領域研究熱點分析及啟示
3.2.1 流行病學調查 統(tǒng)計結果顯示高頻關鍵詞為“mortality”、“prevalence”等,表明各國學者已廣泛開展關于社會隔離的流行病學調查,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研究是Holt-Lunstad 等[8]開展的對308 849名個體進行平均7.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與社會關系差或不充分的人相比,擁有足夠社會關系的人生存的可能性要高出50%。Kotwal等[12]學者在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老年人樣本中,使用UCLA孤獨量表等評估工具發(fā)現(xiàn)在生命的最后4年,社會隔離和孤獨的比例很高,大約19%的人經(jīng)歷過社交隔離。我國學者張文娟等[13]人也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34.9%的老年人處于社會隔離狀態(tài)。由此可見,護理人員應選用高質量的社會隔離評估工具,進行社會隔離患病率及相關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以獲取真實完整的信息數(shù)據(jù);同時,建議將老年人社會隔離評估納入健康檔案,以期及早發(fā)現(xiàn)老年人社會隔離問題。
3.2.2 聽力損失 聚類4“hearing loss”與突現(xiàn)詞“hearing loss”表示社會隔離與聽力損失的關系是目前研究熱點之一。Pichora-Fuller等[14]提出聽力損失導致了行為上的改變,老年人為應對聽一個退化的聽覺信號,會出現(xiàn)難以理解講話,和/或講話更費力,導致疲勞增加和參與社交場合的欲望降低。Barker等[15]認為聽力損失的老年人的溝通伙伴也會受到影響,其影響可能導致退出社會活動和互動,間接導致老年人社會隔離增加。因此,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健康老齡化,護理人員應重視聽力損失的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情況,與其他護理專業(yè)人員合作,提供聽力干預來促進其社會互動,從而減輕社會隔離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此外,護理人員也要關注聽力損失的老年人的交流伙伴,研究其對老年人社會隔離的影響。
3.2.3 不良結局
3.2.3.1 心理健康 根據(jù)高頻關鍵詞“mental health”、“depression”以及聚類1“mental health”等表明社會隔離與心理健康有關。Santini等[16]提出社會隔離與普通老年人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密切相關,公共衛(wèi)生舉措可以通過促進社會網(wǎng)絡的整合和參與社區(qū)活動來減輕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我國學者趙迪等人[17]選取青島市592名社區(qū)老年人,基于抑郁和活動能力兩個中介變量,構建多重中介模型。路徑分析顯示,社會隔離可直接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還可間接通過抑郁、活動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目前國外針對社會隔離影響心理健康這一情況有一種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法,即心理健康促進運動[18]。該運動鼓勵個人參與精神健康的行為。因此,對于社會交往較薄弱的老年人,護理人員應重視社會隔離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參考國外心理健康促進運動,基于相關的心理健康促進理論,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促進活動,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3.2.3.2 認知功能 根據(jù)高頻關鍵詞“dementia”以及突現(xiàn)詞“cognitive function”等表明社會隔離與認知功能受損有關。Kuiper等[19]通過縱向隊列研究的系統(tǒng)回顧和薈萃分析,提出低社會參與度與癡呆癥風險增加有關。Read S等[20]對年齡大于50歲的6123名女性和5110名男性,進行10年的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社交隔離會導致記憶衰退。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老年人社會隔離與認知功能的關系,在評估老年人認知功能狀況時,加入社會隔離這一測量指標,尤其重視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水平。
3.2.3.3 心腦血管疾病 根據(jù)高頻關鍵詞“risk factor”及突現(xiàn)詞“cardiovascular disease”等表明,社會隔離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研究[21]表明,社會隔離與冠狀動脈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因心力衰竭住院有關。國內(nèi)學者周鼒等[22]也發(fā)現(xiàn),社會隔離是中老年人腦卒中發(fā)病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醫(yī)務人員應重視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這類人群的社會隔離程度,具體研究社會隔離對心腦血管基本的作用機制,客觀量化社會隔離的健康指標。
3.2.4 干預管理措施
3.2.4.1 發(fā)揮護理人員作用 高頻關鍵詞“care”、聚類3“primary care”,表明醫(yī)療保健在社會隔離領域的干預是研究熱點之一。Wilson等[23]在加拿大的一項研究中提出,護士可以通過各種教育、預防和政治游說活動,在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隔離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Clark等[24]指出,聽力護理專業(yè)人員應意識到他們的患者可能會體驗社會隔離,并準備好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應提高護理人員對老年人社會隔離的認知和重視,充分發(fā)揮護理人員在減輕社會隔離中的重要作用。
3.2.4.2 改善社會網(wǎng)絡干預 聚類5“Internet”及突現(xiàn)詞“network”等表明目前研究熱點為社會網(wǎng)絡干預對社會隔離的影響。Chipps等[25]提出,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支持的干預措施的使用對老年人產(chǎn)生益處,特別是在增加社交網(wǎng)絡和減少孤獨感方面的作用。國內(nèi)學者程子真等[26]研究顯示,陪伴型機器人的運用可提升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因此,在我國大力推廣智能養(yǎng)老的背景下,充分發(fā)揮護理人員在智能技術研發(fā)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注重護理人員和研發(fā)人員的交流互動,提供更多的適老化智能產(chǎn)品和服務。
3.2.4.3 強化社會支持 高頻關鍵詞“support”及突現(xiàn)詞“management”等表明社會支持對社會隔離的干預是研究熱點之一。有學者[9]提出,針對特定群體的教育和社會活動團體干預可以緩解老年人的社會孤立和孤獨感。Coyle等[27]提出,志愿者友好訪問項目、社會心理團體康復等團體干預在減低社會隔離方面是有效的。Poscia等[28]提出,社區(qū)參與藝術可能被視為解決老年人社會隔離的有前途的工具,可幫助老人擴大他們的交際,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針對我國老齡化現(xiàn)狀,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適老化政策,以改善適老化環(huán)境,提高適老化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我國社區(qū)護士可借鑒國內(nèi)外研究成果,積極發(fā)揮志愿者群體的作用,深入開展社區(qū)健康教育,加強老年人的社會關系;同時,政府、社區(qū)、醫(yī)院多機構應聯(lián)合開展相關的團體干預措施,加強對老年人社會隔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