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啟航,李永紅,劉國儉,王召元,常瑞豐,陳湖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河北昌黎066600)
桃細菌性穿孔病是由樹生黃單胞菌李致病變種(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pruni)引起的極嚴重細菌性病害,該病害4月底5月初即有發(fā)生,遍布全國各地,主要危害桃的葉片、新梢和果實,造成早期落葉,導致減產,影響花芽形成。細菌性穿孔病作為桃樹的主要病害給果樹生產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為減少其發(fā)生,提高果品質量及產量,促進桃產業(yè)健康發(fā)展,我們進行了田間藥效對比試驗,以期為該病害的防治選擇合適的藥劑提供參考。
試驗于2021年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施各莊桃基地進行,試驗地土質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供試桃樹品種為8年生‘秋戀’,樹形為兩主枝自然開心形,株行距4m×6m。樹勢中庸,管理水平中。供試藥劑:33.5%喹啉銅懸浮劑,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0%噻唑鋅懸浮劑,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4個處理,即33.5%喹啉銅懸浮劑1 000倍、40%噻唑鋅懸浮劑750倍、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500倍液、對照(噴清水)。每處理6株樹。
于2021年5月6日上午9:00施藥。此時病害零星發(fā)生。當天多云,最高溫度27℃,最低溫度12℃。用背負式噴霧器對葉片正反面和植株主干、主枝進行均勻噴霧。試驗期間不進行針對其他病害的化學防治。
于藥后5、10、15d調查桃樹葉片發(fā)病情況。每株樹選取東、南、西、北4個方位各2條新梢,調查20個葉片,記錄發(fā)病情況。
病葉分級: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病葉率(%)=病葉數/調查總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調查總數×最高分級級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病情指數-處理區(qū)病情指數)/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經藥后調查(表1),未用藥(對照)處理的病葉率在逐漸增加,即藥后5、10、15 d依次為0.25%、0.32%、0.37%;病情指數也是逐漸增加,依次為0.75、0.95、1.10。說明在不用藥的情況下,病情逐漸加重。在所選用的藥劑中,40%噻唑鋅懸浮劑750倍液的預防效果最好,病葉率逐漸下降,依次為0.18%、0.15%、0.12%;病情指數也在下降,依次為0.55、0.45、0.35;防效在增加(依次為27%、53%、68%)。是3種藥劑中防效最高的。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500倍液的預防效果較差,病葉率較前者高,且有增加趨勢(依次為0.20%、0.25%、0.23%),病情指數也較前者高,且有增加趨勢(依次為0.60、0.75、0.70),防效較前者低(藥后15 d僅36%)。33.5%喹啉銅懸浮劑1 000倍液的預防效果最差,藥后5d的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均高于對照(分別為0.32%、0.95%),防效為負數;藥后10d的病葉率在3種藥劑中最高(0.28%),病情指數(1.05)高于對照,防效為負數;藥后15d的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在3種藥劑中最高(分別為0.28%、0.85),防效在3種藥劑中是最低的(23%)。
表1 不同藥劑處理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田間防效
試驗結果表明,40%噻唑鋅懸浮劑750倍液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效果最佳,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效果較差,33.5%喹啉銅懸浮劑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差。
由于長期使用同一藥劑極易使病菌產生抗性,進而喪失對病害的防治效果。為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建議在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時,交替使用40%噻唑鋅懸浮劑和50%氯溴異氰尿酸。在生產上應選栽抗病品種,并施以有效藥劑,同時雨季注意及時噴藥以減少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