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榮
月湖是古城老淮安三湖之一,民國之前叫萬柳池。
無論叫月湖,還是叫萬柳池,我都喜歡。讀一下它們的名字,一種如期而至的美感便悄然而至,溫潤心田,婉約清新。想像一下它的美景,心中就搖曳多姿,風情萬種,詩意翩翩。
初秋時節(jié),我騎車駐足在月湖相對開闊的北側。陣風襲來,蒲草高低起伏,水鳥嘖嘖,偶有一兩只水鳥驚飛而起,掠過蘆葦,射向天空,瞬間杳無影蹤。湖水蕩漾,水清見底,忽然發(fā)現兩三只水鳥悠然自得,游向湖水深處。荷葉連連,清香幽幽,沁人心脾,恰似世外桃源,心中莫名的煩惱和憂傷便蕩去了一半。小時候,看慣了綠草蕩和射陽湖。進城之初,并沒有把月湖太當一回事。它既沒有射陽湖的遼闊和浩渺,也沒有綠草蕩的四通八達和富饒?,F如今,久蟄在市井之中,偶爾前來駐足欣賞,自然的味道撲面而來,濃郁的詩意油然而生?!扮娐暟刀热砷w(即三仙樓,供奉著漢鐘離、呂純陽、李鐵拐三位神仙),柳色低藏一葉舟?!边@是清代淮人張群為萬柳池寫下的詩句。那首詩共有八句,我最喜歡這兩句。這兩句不僅僅是給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更主要的是 “暗度”和“低藏”這耐人尋味的兩組詞,詩意低眉含蓄。神仙不喜歡張揚,大美無需喧囂。這樣的詩句如風行水上、雪落江河,自然貼切,最能抵近神的心坎。
除了風景之美,在我看來,讓人刻骨銘心和心儀不已的就是它的飲食之美。眼前高低起伏的蒲草——那深深扎在淤泥中的根,就是人間不可多得的美食。在我老家叫蒲根,在月湖這邊卻叫蒲菜,有“天下第一筍”的美譽。一字之差,真是天壤之別。小時候,在我老家,無論是蒲草,還是蒲根,除了能編織蒲包、蒲扇、蒲團,其余的都會當柴火。在這里,卻成為眾人追捧的菜,叫我這個在農村長大的現代城里人大跌眼鏡。區(qū)文化館的一位同志還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曲,十分優(yōu)美:“蒲清清哎,蒲婷婷,秀姑卷袖采蒲芯……”這樣的民歌讓人不由地聯想起江南《采蓮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勞動之美,動靜之美,情境之美,水鄉(xiāng)之美,美不勝收,相得益彰,嘆為觀止。淮安的蒲菜佳饌,除了蒲菜肉圓、蒲菜斬肉、雞粥蒲菜外,最有名的當數開洋蒲菜?;磽P菜中,獨具一格的開洋蒲菜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古城的文化之風世代傳承,月湖的文水之美福澤子孫。用“一城古跡半城湖”這樣的詩句來贊美老淮安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古到今的文學歷史天空中,老淮安文人群星璀璨,彪炳史冊。有漢賦的創(chuàng)始人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陳琳,《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這就使我想起了“文水”一詞。文和水天然相依,密不可分。有了水,一座城就有了靈氣;有了湖,一方土就有了文風。老淮安擁有三座湖:月湖、勺湖、蕭湖,它們幾乎占據了古城一半面積。而在這小小的月湖之中,明嘉靖時曾建有文節(jié)書院,萬歷時建有正學書院,清雍正時建有淮陰書院,乾隆時有連城書院。從古至今,文脈相通,文水相連,成就了文人讀書的好地方?,F如今,坐落在月湖北側的新安小學校園里書墨飄香,書聲瑯瑯,師生昂揚——這是習主席最近給新安小學一封信的最美回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出了淮安,在古人的眼里,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北方。風俗不同,飲食迥異。坐落于萬柳池西南的清溪館,應時而生,繁盛一時。清溪館中有假山、水亭、竹林、茶榭等景致,在古代,算得上豪華賓館。月湖中的清溪館無疑成了南來的漕運水手和各類官員設宴擺酒、與親友折柳話別的好地方。
撫今思昔,最難還原的當屬萬柳池八景。乾隆時,有人編排了萬柳池八景:月映仙橋、雪封鶴井、柳堤煙雨、茆茨燈光、野寺晚鐘、蘆汀雁集、遠浦歸魚、疏林霽雪。除此之外,就是天妃宮和二帝祠。一個人有了信仰,生命就會鮮活而堅韌;一個湖有了信仰,它就有了深度和高度;一座城有了信仰,它就變得包容而強大。現今景點蕩然無存,遺址無影無蹤,但這些富有詩意的名字和深厚的歷史掌故仍然讓人回味無窮。
“坐久渾疑身是鶴,談深忘卻雨催詩?!边@是清代邱彤描繪萬柳池的詩。我是鶴,鶴是我?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真情和美景渾然無縫。野趣、友情、雨意,催生出詩情畫意,忘卻了人間煩惱。
月湖,月朦朧、鳥朦朧之湖。當你深情地呼吸一下月湖的夜色,輕松地俯仰天地之間,你定會收獲一種詩意飛翔的超脫,一種文風昌盛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