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韜 胡 強
(貴州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 550081)
隧道涌水預測是一個復雜的水文工程地質問題,它關系到隧道方案工程設計、施工條件、工程造價、養(yǎng)護條件和運營安全[1]。所以在隧道設計、施工前對隧道的水文地質評價及涌水量預測十分重要。隧道的地下涌水量可根據(jù)隧址水文地質條件選擇水文地質比擬法、水均衡法、地下水動力學方法等進行綜合分析評價[2],本文以云南省某高速公路某隧道為例,探討分析了隧道區(qū)的水文地質條件及涌水量的預測,并提出了預防措施。
項目區(qū)地處云貴高原西南邊緣,橫斷山脈南段,為怒江和瀾滄江河間地塊,區(qū)間山高谷深,層巒迭嶂,氣勢雄偉,山間盆地繁星般的點綴其中,景觀綺麗,地勢總體上北高南低,高差起伏大。隧道區(qū)附近海拔1783.00~2198.70m,相對高差415.70m。隧道橫穿多個山體、溝谷、國道及通鄉(xiāng)公路,進出口均位于斜坡體上,進口處地形縱坡較陡,出口處地形縱坡較緩,地表植被發(fā)育以灌木為主,基巖局部出露;隧道通過段地面高程為1800.93~2166.99m之間,相對高差366.06m。
根據(jù)地貌成因將區(qū)內地貌分為構造剝蝕、河流侵蝕—剝蝕地貌兩種類型。構造剝蝕地貌為場區(qū)大面積地貌,主要地貌單元為山地,山地形態(tài)有中山地貌、山間凹地;河流侵蝕—剝蝕地貌為場區(qū)小范圍地貌類型。
隧道進出口端均為溝谷地形,自然坡度25°~45°;洞身段穿越山脊,最高點高程2167m。
隧道為分離式結構型式特長隧道;左幅全長5200.00m,隧道最大埋深292m,右幅全長5255.00m,洞身最大埋深298m。
隧道上覆殘坡積層粉質黏土、含碎石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元古界花崗混合巖及印支期花崗巖。隧道依次穿越F1、F2斷層。場區(qū)分布多條河流、溪溝,根據(jù)地層巖性及其組合特征、地下水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力特征,將區(qū)內地下水類型分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區(qū)內地下水以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源,次之為河流及溪溝。
根據(jù)構造組合、地貌形態(tài)類型所起的控制作用,場區(qū)地表分水嶺與地下分水內嶺總體一致,分水嶺東側,地下水一般以潛水的形式賦存于混合花崗巖地層中,混合花崗巖中發(fā)育的構造裂隙、節(jié)理裂隙及侵入接觸構造裂隙為主要含水層,其特點是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受地表水網(wǎng)補給,地下水徑流以垂直、水平循環(huán)為主,埋藏深,補給區(qū)與排泄區(qū)一致。分水嶺西側,地下水一般以潛水的形式賦存于花崗巖地層中,花崗巖中發(fā)育的構造裂隙、節(jié)理裂隙及侵入接觸構造裂隙為主要含水層,其特點是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受地表水網(wǎng)補給,地下水徑流以垂直、水平循環(huán)為主,埋藏深,補給區(qū)與排泄區(qū)一致。
依據(jù)地表分水嶺及水文網(wǎng)所起的控制作用,將區(qū)內分為勐庫河流域水文地質區(qū)和閣河流域水文地質區(qū),再按流場和含水巖組、F1、F2阻水斷層分布,劃分為5個亞區(qū)。
勐庫河流域水文地質Ⅰ區(qū)位于分水嶺西側,面積9.2km2。按F2阻水斷層、含水巖層劃分為三個亞區(qū)。
2.2.1 東弄水文地質亞區(qū)(Ⅰ1)
ZK15+500~ZK16+290(YK15+500~YK16+320)位于該區(qū)域。地表水以雨源型河流、有水溪溝為主,該段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包括第四系松散堆積弱富水性層,印支期(γ51)花崗巖,中等富水性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整體向北西徑流。該區(qū)域地下水主要以隙流的形式自東向西方向徑流,排泄于勐庫大河。該區(qū)切割較深,地形較陡峻,降水滲入后,形成的水力坡度較大,地下水位埋深起伏大。
2.2.2 正氣塘水文地質亞區(qū)(Ⅰ2)
兩側分別以F1、F2斷層、分水嶺為界,ZK13+150~ZK15+500(YK15+500~YK15+500)位于該區(qū)域。地表水以雨源型河流、有水溪溝為主,該段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包括第四系松散堆積弱富水性層,印支期(γ51)花崗巖,中等富水性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整體向北西徑流,遇到阻水F2斷層阻隔,斷層區(qū)內多為斷層泥,膠結程度較好,斷層局部位置導水。該區(qū)切割較深,地形較陡峻,降水滲入后,形成的水力坡度較大,地下水位埋深起伏大。
2.2.3 大黑山水文地質亞區(qū)(Ⅰ3)
兩側分別以F1斷層、分水嶺為界,隧道ZK13+040~ZK13+150(YK13+040~YK13+150)位于該區(qū)域。地表水以雨源型河流、有水溪溝為主,該段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包括第四系松散堆積弱富水性層,元古界(Pt)花崗混合巖,中等—強富水性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整體向北西徑流,遇到阻水F2斷層阻隔,斷層區(qū)內多為斷層泥,膠結程度較好,斷層局部位置導水。該區(qū)切割較深,地形較陡峻,降水滲入后,形成的水力坡度較大,地下水位埋深起伏大。
閣河流域水文地質(Ⅱ)區(qū)位于分水嶺東側,面積10.5km2。按F1阻水斷層、含水巖層劃分為兩個水文地質亞區(qū)。
(1)白石山水文地質亞區(qū)(Ⅱ1)
隧道南側,隧道未經(jīng)過位于該區(qū)域。該段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包括第四系松散堆積弱富水性層,印支期(γ51)花崗巖,中等富水性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受阻水斷層F1阻隔該區(qū)域地下水主要以隙流的形式向東南徑流。
(2)肖家水文地質亞區(qū)(Ⅱ2)
西側邊界以分水嶺、阻水斷層F1為界,隧道ZK11+090~ZK13+150(YK11+073~YK13+150)位于該區(qū)域。該段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包括第四系松散堆積弱富水性層,元古界(Pt)花崗混合巖,中等富水性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溪溝的補給,整體向南東徑流。該區(qū)域地下水主要以隙流的形式自西向南東徑流,排泄于閣河,最終匯入瀾滄江。該區(qū)切割較深,地形較陡峻,降水滲入后,形成的水力坡度較大,地下水位埋深起伏大。
區(qū)內地下水總體上呈無色、無味、無嗅、透明,總體上物理性質良好。地下水水質分析化學特征(腐蝕性分析)資料見下表。
表1 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分析表
腐蝕性等級綜合評價: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
參照《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范》(TB 10049-2014),隧道通過潛水含水體時,可采用古德曼經(jīng)驗公式(1)預測隧道最大涌水量[3]:
(1)
式中:Q—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最大涌水量(m3/d);
K—含水體滲透系數(shù)(m/d);
H—靜止水位至洞身橫斷面等價圓中心的距離(m);
d—洞身橫斷面等價圓直徑(m);
L—隧道通過含水體的長度(m)。
3.2.1 大氣降水入滲法
隧道處于強透水巖層內,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地下水的賦存量較大,匯水面積較大,其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雨,故采用大氣降水入滲法,按分區(qū)塊段各段匯水消水計算預測隧道涌水量。雨季涌水量或暴雨涌水量可采用經(jīng)驗公式(2):
Q= 2.74α×A×W
(2)
式中:Q—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雨季涌水量或計算頻率暴雨涌水量(m3/d);
α—為降水入滲系數(shù);
A—隧道集水面積(km2);
W—區(qū)域年最大降雨量。
本次按多年最大年降雨量1479.4mm計算,通過以上對隧道涌水量進行計算預測,其涌水量為20040m3/d。
3.2.2 地下徑流模數(shù)法
越嶺隧道通過一個或多個地表水流域時,預測隧道正常涌水量。可采用地下徑流模數(shù)法:通常,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不是一個固定量,與降雨多少有關,隧道涌水量預測,宜采用豐水期徑流模數(shù)計算如式(3)。
Q= 86.4×M×F
(3)
式中:M—豐水期逕流模數(shù)(L/s·km2),據(jù)1∶50萬測區(qū)市水文綜合水文圖及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取值;
F—為隧道通過含水體的地下匯水面積(km2)。
通過以上對隧道涌水量進行計算預測,其涌水量為18787m3/d。
通過以上多種方法預測,采用大氣降雨入滲法計算得到隧道最大涌水量為20040m3/d;地下徑流模數(shù)法計算隧道最大涌水量為18787m3/d;古德曼經(jīng)驗公式計算得到隧道最大涌水量為35243m3/d,相互間具有一定差異。
因大氣降水入滲法、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法存在局限性,加之現(xiàn)今極端天氣頻發(fā),故建議隧道設計時按古德曼經(jīng)驗公式預測的隧道最大涌水量,預測隧道最大涌水量為36000m3/d 。
隧道穿越地層為Pt、γ51,巖性為混合花崗巖及花崗巖。隧道穿越F1、F2斷層,隧道上方通過多條河流、溪溝。地質調查及鉆探揭示場區(qū)巖體差異風化嚴重,巖體極破碎至破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并存在松散、軟弱充填物或充水。物探亦揭示多處低阻異常,推測為破碎富水囊?guī)?。地下水造成圍巖穩(wěn)定條件惡化,甚至引起局部失穩(wěn)[4],根據(jù)隧址地質條件、氣象條件、結合施工因素,隧道施工中涌水突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情況:
一般來說構造斷裂是山區(qū)地表水滲入地下的通道[5],斷層F1與、F2與隧道相交,受斷層對巖體的強烈擾動、破碎作用,阻水斷層兩側裂隙發(fā)育具備充水條件,富水性較斷層中心部位強,因此當施工至斷層兩側,尤其迎水側,揭露富水帶,易造成突泥涌水。另一方面,由于斷層局部位置導水,局部易形成較大儲水區(qū)和破碎帶徑流通道,形成風化強烈的松散軟弱層及構造破碎帶等富水帶,造成施工涌水突泥。再則,在采動條件下,斷層面性質,由壓性斷裂變?yōu)閺埿詳嗔?,隔水層張開活化成為導水通道[6]。
根據(jù)物探解譯,隧道洞身存在多處裂隙密集帶,裂隙密集帶內巖體破碎,裂隙發(fā)育,為地下水導通通道,并兼有導水、蓄水功能,當隧道洞身通過裂隙巖體含水區(qū)段時,就會形成積水廊道[7],造成施工涌水突泥。
隧道頂部有河流、溪溝通過,開挖導致地表河流、溪溝帶透漏水開挖造成河流、溪溝串通。
項目區(qū)夏秋兩季雨量充沛,尤其在暴雨期間,地下水位迅速上升,水壓增大,極易誘發(fā)涌水突泥,尤其在風化強烈的軟弱帶、構造破碎帶等區(qū)段。
隧道施工前,巖體處于自然平衡狀態(tài)。隧道開挖擾動巖體,形成臨空面,并在隧道周邊形成松動圈[8],從而誘發(fā)涌水突泥,主要有以下情況:
(1)隧道開挖直接誘發(fā)涌水突泥,主要原因為:開挖直接揭穿高壓、富水囊?guī)В皇┕け频茸饔脤е聨r體節(jié)理裂隙擴張,造成巖體局部應力集中和破裂。
(2)隧道開挖間接誘發(fā)涌水突泥,主要原因為:開挖導致止防突巖層[9]出現(xiàn)變形和位移,不能抵抗水壓、土壓和構造應力,防突巖層受力和變形位移過大,逐漸失穩(wěn)或破壞造成涌水突泥。
(3)隧道施工,爆破后圍巖裂隙變化十分顯著,增強巖石滲透系數(shù)[10],隧道開挖面后方發(fā)生涌水突泥。隧道開挖擾動圍巖,造成圍巖壓力增大或大氣降雨造成水壓突然升高,隧道的支護結構不足以抵抗土壓和水壓,支護結構發(fā)生失穩(wěn)和破壞,形成涌水突泥。
施工過程中由于隧道雙向掘進,在進口端設有抽水泵及水表,經(jīng)統(tǒng)計兩個雨季中最大涌水量31655m3/d。
通過對比分析該隧道采用地下水動力學中古德曼經(jīng)驗公式與實際情況接近。
花崗巖地層中常伴有巖脈、富水囊?guī)?、蝕變帶,基本無規(guī)律可循,具有一定隨機性,建議施工中采取綜合超前地質預報,并結合施工開挖揭露情況,掌握施工面前方更為詳細的地質情況,如圍巖完整性、軟弱夾層及破碎帶的分布位置、充填情況、儲水及補給等,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及時正確地制訂相關設計、施工技術方案及應急預案,及時進行支護,防止坍塌、涌水、突泥等產生,確保隧道及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