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扎·代尼爾,帕提古麗·吐爾遜,查天柱,賈宏宇,滕桂云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腦卒中后偏癱多由腦部神經功能受損所致。該病患者可因神經功能缺損而出現上肢及下肢痙攣的癥狀,甚至可出現無法自主生活、喪失自主運動能力的現象。因此,臨床上在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護理時,往往以恢復其運動能力為主要目的。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法是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的常用方法[1]。但該訓練法在改善患者肢體痙攣癥狀方面的作用較小,需聯合使用其他的措施強化訓練的效果。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臨床上對腦癱、腦出血、腦梗死等疾病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常用方法。本文主要是探討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聯合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其康復效果的影響。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yī)院接診的70 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1)其病情符合《神經病學》(第3 版)[2]中關于腦卒中后偏癱的診斷標準。2)首次發(fā)病。3)臨床資料完整。其排除標準:1)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礙。2)合并有感染性疾病。3)在發(fā)病前已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70 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 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7 例;其從發(fā)病至就診的時間為1 ~6 h,平均時間(3.27±0.54)h;其年齡為51 ~72 歲,平均年齡(63.21±3.45)歲。觀察組35 例患者中有男21 例,女14 例;其從發(fā)病至就診的時間為1 ~7 h,平均時間(3.29±0.62)h ;其年齡為51 ~74 歲,平均年齡(63.74±3.6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聯合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主要是: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與其疾病相關的知識及注意事項,告知其藥物的用法和用量。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的方法為:1)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雙腿屈曲,將雙足平踏在床面上,將雙臂平放在身體的兩側,進行橋式運動(將臀部抬高、髖部伸直,保持20 s 后緩慢落下,重復該動作5 ~10次)。2)協助患者取俯臥位,用肘部支撐身體,將雙腿屈曲,將身體抬離床面,保持10 s 后緩慢落下,重復該動作5 ~10 次。3)協助患者坐在床上,將雙腿伸直,然后控制住其雙腿,協助其進行骨盆前傾和后傾的運動,重復該動作5 ~10次。4)協助患者取屈膝仰臥位,將雙腿并攏,然后輕輕旋轉其軀體,重復該動作5 ~10 次。每次訓練30 min,每日訓練2 次。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平臥在床上,將電極片放在其偏癱側肢體的皮膚上。將電極片與治療儀相連接,確?;颊吣芸吹街委焹x顯示屏上由肌肉運動產生的肌電信號(曲線圖),并能聽到治療儀發(fā)射的聲音信號。打開電源,選擇治療模式,指導患者按照肌電信號的提示訓練上、下肢的肌群,做出指定的動作。訓練結束后,根據患者的肌電信號為其制定下一次治療的基線值,不斷增加其治療的強度。每次治療20 min,每日治療2 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 個月。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肢體痙攣癥狀、上肢及下肢運動能力的改善情況。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分別應用臨床痙攣指數(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評估兩組患者肢體痙攣的程度。該量表的總分為16 分?;颊逤SI 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肢體痙攣的程度越嚴重[3]。應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4]評估兩組患者上肢及下肢的運動能力。該量表共包含50 個條目,總分為100 分,其中上肢部分的總分為66 分,下肢部分的總分為34 分?;颊逨ugl-Meyer 運動功能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及下肢的運動能力越強。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CSI 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患者CSI 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CSI 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CSI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CSI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t 值P 值觀察組(n=35)14.61±1.35 7.61±0.6546.803 <0.001對照組(n=35)14.25±1.34 8.91±0.7438.276 <0.001 t 值1.1207.809 P 值0.267<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運動功能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的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的對比(分,± s)
注:a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時間上肢下肢觀察組(n=35)治療前31.51±2.24 19.51±1.94對照組(n=35)32.11±2.35 20.01±1.87 t 值1.0931.098 P 值0.2780.276觀察組(n=35)治療3 個月后49.31±3.14a 25.31±2.02a對照組(n=35)44.31±3.02a 21.13±2.33a t 值6.7908.019 P 值<0.001<0.001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常因肢體的神經傳導信息不全而出現肢體痙攣的癥狀,可影響其日常的生活。該病患者可出現平衡能力降低、肢體的協調能力下降等現象,可影響其肢體的運動能力。不過,該病患者大腦的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對其進行良好的后期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改善其肢體痙攣的癥狀,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研究發(fā)現,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可鍛煉其核心肌肉,強化其控制身體重心的能力,加速其血液循環(huán),從而可促進其肢體神經功能的重建,緩解其肢體痙攣的程度。對該病患者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還可通過多次鍛煉其上肢及下肢的肌肉群,改善其肢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減少其肢體的異常反射,恢復其肌肉的張力,進而可增強其肢體的運動能力。對該病患者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則可利用高頻次的電極刺激其神經中樞,興奮其神經細胞,重塑其神經通路,進而可改善其神經功能。另外,對該病患者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還可借助適量的電流刺激其偏癱側的肢體,促進其大腦皮質生成興奮灶,進而建立神經網絡,改善其肢體的運動能力[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進行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可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痙攣的程度,提高其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