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琵琶前傳:從撥浪鼓到阮

2022-01-19 12:31方錦龍
環(huán)球人物 2022年2期
關鍵詞:王昭君昭君琵琶

方錦龍

琵琶有著非凡的表現(xiàn)力,既能彈出蘇軾詞中“關西大漢執(zhí)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氣概,也可奏起柳永詞中“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柔情。所以,琵琶是當之無愧的彈撥樂器之首座。

我們今天看到的琵琶,是有著純正華夏血脈的“混血兒”,其“鼻祖”是絕對的“國產名優(yōu)”——阮,可是,阮和琵琶又有什么樣的姻親關系呢?

阮,直項樂器,秦代叫秦琵琶、漢代就是漢琵琶。它源自波斯(今伊朗等地)的“進口好貨”——烏德琴。當年,烏德琴不遠萬里從兩河流域經由絲綢之路,來到了西域(今新疆境內);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馬和駱駝又帶著這件西域樂器繼續(xù)向中原挺進,從此它嫁入中國、落地生根,完成了二者相遇、相知和聯(lián)姻的過程。

溯本正源,咱們先來講講阮咸的故事。

說到樂器,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大詩人,講與琵琶相關的故事,更加繞不開他,這個人就是白居易。除了名篇《琵琶行》《五弦彈》之外,白居易在另一首詩里寫道:“非琴不是箏”,“初聞滿座驚”,說的是什么樂器呢?就是阮咸,也就是現(xiàn)在統(tǒng)稱的中阮——琵琶的祖宗之一。

中阮。

讀過歷史的朋友要問了:阮咸,這個名字聽起來很熟啊,他不是魏晉名士、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男子第一天團“竹林七賢”之一嗎?這是巧合還是其中有什么關聯(lián)?怎么又成為樂器了呢?

故事得從唐朝說起。

據(jù)《新唐書·元行沖》記載,唐武則天時(684年—701年),蜀人蒯朗從古墓里挖出一件銅琴,很像琵琶,遺憾的是沒人知道是什么,只覺得與《竹林七賢圖》中阮咸所彈樂器相似。當時的大學者元澹研究一番后說:“此阮咸所作器也!”意思是,這件樂器就是阮咸做的。于是,武則天讓人用木頭照著銅琴仿制了一把,安上弦之后,琴音儒雅優(yōu)美。為了紀念阮咸,這件樂器就直接被命名“阮咸”。這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以善彈者姓名命名的樂器。

阮咸被簡稱為阮,可能始于宋代。當時,宋太宗趙光義進行了一番“樂器改良”,把阮咸的琴弦由4根增至5根,命名“五弦阮”,阮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叫開的。

阮,也就是我們中國本土的琵琶,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被冷落,直到20世紀50年代,阮經歷一系列的改革,才統(tǒng)一了稱謂和形制,面板開兩音孔、張4根弦。

那么,阮咸的高祖又是誰呢?傳說很有意思。

據(jù)記載,這件樂器早在公元前217年至公元前105年就有了,是純粹的中國自創(chuàng)本土樂器,圓形、直項、4弦、12柱(品)。追溯到源頭,居然是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的撥浪鼓。

一個搖響器為什么會變成張絲弦的彈撥樂器呢?一種說法是,當時戍守邊關的將士們?yōu)榻馑监l(xiāng)之苦,就把弦鼗(音同陶,即撥浪鼓)繃上絲弦,用手指撥奏,想家時就叮叮當當?shù)亓囊宰晕浚雭磉@件樂器大概就是秦琵琶、漢琵琶的雛形,也就是彈撥樂器的鼻祖之一了吧?

大家都知道身披大氅、懷抱琵琶遠嫁匈奴的王昭君,但是對漢代另一位遠嫁的女子可能不是很了解,她就是漢武帝時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相傳,她因漢武帝要與烏孫國聯(lián)合抗擊匈奴,而被嫁給烏孫王獵驕靡,為了緩解遠在異邦的苦悶,劉細君就在她的嫁妝里面帶去了一把秦琵琶的升級版——漢琵琶。這位漢代的皇家女子,雖身不由己、遠嫁異鄉(xiāng),卻在思鄉(xiāng)的愁情別緒中改良了樂器,并流傳至今、惠及國人。

再后來,到漢琵琶問世后300多年的魏晉時期,又因精通樂律的大才子阮咸善彈此琴,使之從此風靡了中原大地,成為或獨奏、或和鳴、或琴阮二弄的主要樂器?!杜f唐書·音樂志》有此記載:“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p>

南宋竹林撥阮圖。

左圖:昭君出塞圖。右圖:蒙古琵琶“火不思”。

故事講到這里,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要登臺亮相了,但這位東漢公主出塞時,懷中所抱究竟是哪種琵琶呢?這一直是我心中的疑問。

我們所看到的昭君出塞圖,向大家展示了昭君駱駝上抱琵琶的歷史人物形象。然而,如前所述,我們現(xiàn)在的琵琶是魏晉南北朝時傳入的西域樂器與中國秦琵琶、秦漢子(漢琵琶的別稱)結合的產物,那么東漢時王昭君出塞時抱的琴,從樂器發(fā)展史上說,即“此琵琶非彼琵琶”。因此,我認為她帶出去的應該是漢琵琶,也就是現(xiàn)在中阮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很多以訛傳訛的繪畫作品就要重新構思了。

除了時空上的差異,我這個觀點的另一依據(jù)是現(xiàn)在蒙古族的樂器“火不思”,也稱渾不似,與中阮形制接近,據(jù)說是源自當時外族仿制秦琵琶,但是怎么仿制都不像,故名“四不像”,后譯為“渾不似”“火不思”,這就是我們說的蒙古琵琶。

史海鉤沉,琵琶這個大家族歷經流變、載浮載沉,我只能憑借有限的閱歷,嘗試著從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出其中脈絡,這是我的一家之言,也是我的一大樂趣,希望拋磚引玉,能和有識之士一起切磋、探討,盡可能合理地還原歷史的本真。

(本文內容收錄于作者即將出版的《國樂無雙》一書。)

猜你喜歡
王昭君昭君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民族團結視角下的昭君文化
《漢宮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讀
腦筋急轉彎
馬致遠《漢宮秋》中王昭君的愛情與婚姻
透過歷史文化還原昭君的多維價值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