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寧海古縣城又名“緱城”
在古代是軍事要塞
是易守難攻的城堡
據(jù)說在寧海建城前
有神猴在城址上跑了一圈
留下足印
后來就沿著猴足印建造城墻
此城本想取名“猴城”
因猴為獸 不雅
于是取其諧音
定名“緱城”
初冬,我們走在浙江寧海的山間古道上,眼前,霜露既降,寒塘清澈,水氣迷濛,景色肅然,夕陽西下的晚霞絢麗多彩,冷風(fēng)吹拂紅葉動,綠竹黃花山色濃。
寧海古縣城又名“緱城”,在古代是軍事要塞,是易守難攻的城堡。據(jù)說在寧海建城前,有神猴在城址上跑了一圈,留下足印。后來就沿著猴足印建造城墻。此城本想取名“猴城”,因猴為獸,不雅,于是取其諧音,定名“緱城”。
年年有余
霞客土雞
徐霞客曾兩次途經(jīng)寧海,對當(dāng)?shù)氐拿牢锻敛速澆唤^口。寧海的朋友說:“寧海的‘霞客宴’你們總要嘗一嘗吧!”我們便在飽覽了寧海山水美景之余,來到寧海縣城頗有文化氣息的“老緱城文化主題餐廳”用餐。餐廳的玻璃櫥里有青花瓷喜字罐、古瓷碗,我發(fā)現(xiàn)一只清光緒年間的“百蝶瓶”,瓶身畫滿彩蝶,瓶頸處有描金,瓶底有礬紅底款“大清光緒年制”,應(yīng)為官窯粉彩賞瓶,現(xiàn)在已不多見了。
飯桌上有青蟹,此蟹古稱“蝤蛑”。光緒《寧??h志》記載:“蝤蛑,大者徑尺,八足二螯,隨潮脫殼,一脫一長?!碧K東坡《丁公默送蝤蛑》句:“半殼含黃宜點(diǎn)酒,兩螯斫雪勸加餐。”寧海一市鎮(zhèn)地處三門灣畔,此地出產(chǎn)的青蟹味道絕佳,人稱“一市青蟹”,尤其是交配后性腺成熟的雌性蟹有“海中人參”之美譽(yù)。
又是一盤“情侶對蝦”端上桌,色鮮紅帶點(diǎn)黃,烹制前裹了咸蛋黃,一嘗,蝦味鮮,殼香脆,味道富有層次感。選用大佳何對蝦,大佳何鎮(zhèn)是“浙江對蝦之鄉(xiāng)”,據(jù)說清代光緒年間,此地海里的大對蝦長近尺。
徐霞客第二次游寧海時,宿在岔路,那里的“仙人谷飯店”葛老板聽徐先生介紹的經(jīng)歷后十分敬佩,就燒了一只紅燜土雞給他補(bǔ)身子。徐霞客吃了很開心,他說:“我行走天下,爬山涉水,平時多在寺廟用膳,菜飯清淡,正需要這個土雞來滋養(yǎng)元?dú)狻!彼ㄗh把這道菜叫“山黃雞”,意為以山里土雞、黃芪為主要食材烹制而成,后來當(dāng)?shù)厝烁纱鄬⑦@道菜叫做“霞客土雞”,以紀(jì)念這位偶遇的奇人。
寧海近海,漁產(chǎn)豐富,有黃魚、帶魚、鯧魚、海鰻、鰳魚、銅盆魚、鯔魚、杜鰻、海鯰、鰹魚等。飯桌上一盤油氽小魚引起我的注意,此魚尖頭、小眼、大嘴、細(xì)鱗、灰背,夾一條入口品嘗,魚香味穿透齒頰。聽大廚介紹說:“這是乾隆皇帝來寧海吃過的魚,叫‘香魚’。寧海曾有一位農(nóng)婦煮的鳧溪細(xì)鱗香魚湯又香又鮮,乾隆帝吃了大悅,后來浙江撫臺年年把香魚曬干進(jìn)貢朝廷,因而此菜又稱‘宮廷香魚’?!?/p>
甜甜蜜蜜
一品土豆
又上來一道“金玉飛瀑”,菜名聽來雅致,仔細(xì)一看,原來是用本地的白菜絲和肉絲、雞蛋絲等翻炒而成。這是1964年郭沫若先生在南溪溫泉療養(yǎng)院休養(yǎng)期間,大廚為其制作的一款創(chuàng)意菜,一條條菜絲有序排放,其上擺了幾條金黃的蛋絲,郭老一看哈哈大笑說:“這分明是金玉飛瀑!”由此得名。
寧海銅嶺崗的土壤成分特殊,種出來的紅薯味道也不一樣。某老中醫(y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相傳乾隆帝晚年患失眠癥,御醫(yī)開了個食療方子,給乾隆每天吃烤紅薯。后聽說寧海銅嶺崗的紅薯品質(zhì)好,乾隆帝吃了一段時間后睡眠竟然正常了,大贊:‘好個紅薯,功勝人參’。自此,銅嶺崗紅薯‘甜甜蜜蜜’‘土人參’的美名也就傳開啦!”
寧海三門灣海水咸淡適宜,灘涂蟶子呈細(xì)長的橢圓形,殼薄而脆,體大肉肥,為蟶中絕品,其中長街的下洋涂出產(chǎn)的蟶子曾獲得“中國浙江國際農(nóng)業(yè)博覽會優(yōu)質(zhì)農(nóng)產(chǎn)品金獎”。當(dāng)?shù)剞r(nóng)民把竹子制成竹筒,插入蟶子,放姜、蒜、酒、咸菜汁,隔水蒸熟,竹清香、蟶鮮美、雪菜咸,鮮得你眉毛都掉光。
奇怪,“霞客宴”中竟有烤鴨?原來南宋時,這里產(chǎn)鴨,因常食海里魚蝦,特別肥鮮,很適宜以火炙成烤鴨。深甽鎮(zhèn)上有一家烤鴨店,制作的烤鴨醬汁紅潤,皮肥肉鮮,汁水頗多,炭火氣足,我想,可以在上海開一家寧海烤鴨店,讓大家嘗一嘗來自寧波自宋代流傳至今的烤鴨到底是什么滋味。
寧?!皷|岙粉糅”也叫“戚將軍糅”。相傳明代抗倭?xí)r期的一個正月十四,一些東岙老百姓聽聞戚繼光將軍率部在臺州某地與倭寇鏖戰(zhàn),便帶上食物,前去勞軍。戚家軍得勝回營,老百姓端出碗熱氣騰騰的“東岙粉糅”奉上。戚將軍高興地說道:“謝謝鄉(xiāng)親們!你們的‘糅’讓我們打了個大勝仗!”此后,寧海人民為了紀(jì)念戚將軍,便將“東岙粉糅”稱為“戚將軍糅”,正月十四夜及婚嫁吃“糅”的習(xí)俗也流傳開來。
“糅”有咸、甜之分,類似上海人吃的羹一類的食物,上海、蘇州鄉(xiāng)下叫“糊涂羹”“拷糊涂”,是用過年留下的食材混雜在一起燒。咸糅里面有蟶肉、冬筍、貝肉、野菜、花生、魚片等;甜糅則用蔬菜、水果、紅棗等制作,用紅薯粉制糊,吃起來很爽口。
主食是霞客餅,是寧波往南沿海一帶的人都喜歡吃的麥餅,其實是面衣餅的一種。從前上海人做的“面衣餅”只放點(diǎn)蔥、鹽,甜的只放點(diǎn)糖,而浙江沿海的麥餅花樣很多,有甜有咸,甜的以糖和芝麻為餡,咸的以蝦皮、蔥花、肉丁、香干等為餡,搟成團(tuán)扇大小,烙熟即成。在農(nóng)村,手巧的農(nóng)婦經(jīng)常用麥餅招待客人,或用作田頭干活時的干糧。據(jù)傳,徐霞客自寧海出西門,首先來到松壇街,他吃到了麥餅單(淡麥餅,里面裹海苔、花生),再到梁皇山,留宿于此,并吃到了前童麥餅。第二天,路過岔路街,他吃到了岔路麥餅。接著繼續(xù)趕路,渡水母溪,上松門嶺,在筋竹庵又吃到了桑洲麥餅。后來人們把這些餅統(tǒng)稱為“霞客餅”?!袄暇棾俏幕黝}餐廳”的點(diǎn)心師傅說:“做麥餅時,先做好麥餅里面的餡,可以放霉干菜、咸菜、蘿卜絲,要擰得很干才行;切好肥肉丁,加入鹽和味精一起拌勻;再揉面團(tuán),在面粉里加少許水,放個雞蛋吃起來會更酥香?!?/p>
寧海湯包
寧海的湯包有點(diǎn)特別,餡料有香干、肉丁、茭白、蝦皮、白蘿卜、咸菜等,炒熟后放在皮上,然后從小邊向上卷一圈,兩邊壓緊后合到中間即可,湯包不僅好吃,樣子也很討喜。在寧海民間,吃湯包寓意招財進(jìn)寶、吉祥如意。
前童的山水無污染,宜種黃豆,農(nóng)家自制的白豆腐、油豆腐、香干俗稱“前童三寶”。白豆腐,嫩、細(xì)、鮮;油豆腐,長形、圓鼓、中空,炸成金黃色,撒上椒鹽,酥香可口;香干,清香潤滑。用前童豆制品燒菜、煮湯,味道一流。
在“老緱城文化主題餐廳”吃了霞客宴,再走霞客道,山間古道上,恍恍惚惚我好像看見一個人的背影,是不是徐霞客正離開寧海去遠(yuǎn)游?那一年,1613年5月19日,24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從此開篇,他寫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
寧海霞客宴菜單(部分)
一市青蟹?情侶對蝦
西施香舌?宮廷香魚
霞客餅?霞客土雞
戚將軍糅?一品土豆
寧海湯包?深甽烤鴨
甜甜蜜蜜?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