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良
[一學寫閱讀隨感 ]
(一)文體解說
閱讀隨感是散文的一種,主要表達的是對作品有感而發(fā)的思考和感受。其篇幅短小,表現(xiàn)形式靈活自由,不拘一格。可概述、鑒賞作品的語言、人物、事件、情節(jié)和結構等,也可評論作品的表達技巧、方式和思想主旨,還可以聯(lián)系實際,發(fā)掘作品的時代思想性和當下意義等。
(二)寫作要求
閱讀隨感的寫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言之有物,具體而不空泛
隨感需經(jīng)由閱讀,以此產(chǎn)生對作品的體悟、共鳴和震動。所以,閱讀隨感的寫作首先要進入作品,“入乎其內”,沉浸其間,獲得感受,然后結合作品的某些具體方面展開,如作品獨特的語言形式,包括語言風格、敘述技巧、描寫特色和結構方式等。當然,還包括作品的主體內容、情感主旨、思想內涵等。不能另起爐灶,自說自話,飄逸空泛。
2.要言之有理,隨性而不隨意
隨感在寫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為此而彰顯其“理趣”特色。雖說要結合作品具體談,但也不必“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過分地為主旨所苦、為雕琢所累、為規(guī)矩所限。若此,往往容易沖淡隨感的隨性靈動鮮活,影響表達。當然,隨感也不能太隨意,適當?shù)募记蛇\用、適當?shù)睦硇运伎歼€是需要的。
3.要言之有“我”,真實而不拘泥
隨感重在發(fā)“我”所感,就不能不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工作或現(xiàn)實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實際。聯(lián)系實際,不拘泥于原文,要開闊思路,也要避免矯揉造作與人為的拔高。要“出乎其外”,以“我”之心觀之,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
(三)示例引路
據(jù)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征,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后者則像是河流陷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了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種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zhàn)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zhàn)士,后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后,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磿r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后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jīng)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后,令人戰(zhàn)栗的描述出現(xiàn)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p>
這就是我為什么熱愛魯迅的理由,他的敘述在抵達現(xiàn)實時是如此地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
——節(jié)選自余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這篇閱讀隨感,余華用極其簡省的筆墨,從思維的角度抽象概括出了孔乙己“精瘦如骨”的人物形象,并且細致入微地欣賞了作品中魯迅對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后來到酒店的細節(jié),認為其描述“不同凡響”“令人戰(zhàn)栗”。余華采用比較的方式,將博爾赫斯和魯迅不同的思維方式用十分形象的比喻進行了對照,生動可感,又不失“理趣”。最后,余華十分坦誠地表露出自己對魯迅的熱愛,其“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
(四)寫作任務
1.任務呈現(xiàn)
閱讀史傳作品,了解了史實之后,還要進行深入思考,甚至對史書的記載提出質疑。本單元所選的兩篇史傳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問題,例如:燭之武游說成功,除了辭令巧妙外,還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項羽不殺劉邦僅僅是“為人不忍”嗎?司馬遷對鴻門宴的記述有沒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細讀課文,探究上述問題(也可自己設計問題),寫出自己的看法。
(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二)
這個學習任務要求同學們對本單元的《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兩篇史傳作品仔細閱讀,對你感興趣的、認為值得探究的問題做出思考,寫成閱讀隨感。你可以就任務中的這幾個問題或選擇其中一個展開探究,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研究,其中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可以來自這兩篇傳記的謀篇布局、選材剪裁、遣詞造句、人物評析和作者觀點等方面。確定了問題后,你可以通過文本細讀、查閱資料、比較閱讀等方法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寫一段閱讀隨感,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我”。
2.例文示范
《鴻門宴》的不合理推疑
鐘思蕾 浙江省紹興市高級中學高三(16)班
《鴻門宴》畢竟是像虛構的小說,而不會如“史實”一樣。若從史實的角度來看,好多處情節(jié)或者細節(jié)顯得不合常理:首先,項羽不殺劉邦不合常理。作為一代霸主的項羽,有超高的謀略和過人的智慧,可是司馬遷把這項羽寫得過于愚笨、自負了,他不可能看不出劉邦的半點野心,送上門來的肥肉哪有不吃之理?其次,劉邦的脫逃也不合常理,殺機四伏的鴻門宴,劉邦怎能輕易就從號稱有四十萬大軍的軍帳中“脫身”?而這個僥幸出逃的經(jīng)歷又為何在文章中僅寥寥幾筆,語焉不詳。再次,敵我不明,作為項羽陣營中一員的項伯,屢次露骨地當著項羽的面“常以身翼蔽沛公”,項羽卻視而不見。最后,樊噲闖帳,不明就里。項羽設宴,帳外布滿衛(wèi)士,“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過程輕描淡寫,幾入無人之境?!妒酚洝樊吘故恰盁o韻之《離騷》”,充滿著傳奇的色彩。
【點評】? ?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司馬遷對鴻門宴記述“不合常理”的地方,先認為《史記》如小說一般存有虛構的傾向。然后分四個方面具體展開,從人物形象到情節(jié)設置,從矛盾焦點的避重就輕,到敵我陣營的分析,從性格分析到細節(jié)透視,由抽象到具體,緊緊抓住“不合理”處,扣住文本內容,讀出自我的疑惑。同時,由主而次,一一道來,展現(xiàn)了作者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思考。最后點出,其不合理性的根源在于“文學”,并表明因其“不合理”而富“傳奇”色彩。
[二如何深入論證議論文]
(一)任務解說
議論文是闡述觀點主張的文章,以理服人。當觀點確立以后,如何才能深入論證,使讀者信服?使文章說理透徹、論證深入的方法有很多,這里介紹幾種常用的方式。
1.洞幽燭微,由表及里
所謂“由表及里”,就是在論證過程中從現(xiàn)象到本質,由外而內,層層深入,逐漸展開,內容上由表及里,形式上縱向發(fā)展,思想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例如,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先擺出自由主義的十一種表現(xiàn),對自由主義者形形色色的錯誤言行、思想狀態(tài)做了形象的勾勒,接著從思想高度進行理論分析,進一步剖析了自由主義的嚴重危害、階級根源、思想方法和錯誤性質。這樣,文章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jù),體現(xiàn)出無可辯駁的邏輯性。
2.抽絲剝繭,由果溯因
所謂“由果溯因”,就是論證時由文章列舉的事件、現(xiàn)象、問題追溯其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要善于從多個角度思考原因所在,刨根究底多問幾個“為什么”,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與本質。例如,蘇洵的《六國論》開篇就拋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逐層分析,最后對賂敵做了更深層的原因推敲,認為是“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從而借古諷今,希望“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文章由果溯因,一針見血地揭示出六國滅亡的本質,思維縝密,說理透徹,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和吸引力,充滿了濃厚的思辨性。
3.觸類旁通,由此及彼
所謂“由此及彼”,就是論證時不局限于論述對象本身,而是把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事理、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由某事理、現(xiàn)象引出其他事理、現(xiàn)象,或者將某事理的小道理抽象上升為全局性的大道理,或者由實而虛,由點而面等。例如韓愈的《師說》,針對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風氣,先正面提出教師的作用,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之后通過三組對比,深入抨擊不重師道的現(xiàn)象。最后又回到現(xiàn)實,舉例論證,倡導從師良風。論證時,從“今之眾人”到“古之圣人”,從“其身”到“其子”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思路清晰,縱橫馳騁,說理透徹,跳出了就事論事的窠臼。
(二)寫作任務
1.題例呈現(xiàn)
古代文化經(jīng)典包含著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至今還能給我們很多啟發(fā)。在閱讀這些經(jīng)典時,既要充分理解先賢的思想,也要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從以下兩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
話題1: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對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可資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
話題2:經(jīng)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認為“庖丁解?!北磉_了莊子“順應自然”的思想,有人則認為主要是強調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三)
2.寫作點撥
話題1的寫作范圍很明確,就是談談孟子“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的“可資借鑒之處”和“不足”。因此,要辯證、發(fā)展地看待孟子的設想,既要肯定其對當代社會的思想、文化意義,又要指出歷史局限性。話題2的寫作范圍也很明確,就是對“庖丁解?!钡摹绊槕匀弧迸c“保全天性”這兩種寓意是否贊同;是贊同其中一種,還是兩種都贊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讀;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在確定觀點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論證,闡述道理時要學會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地深入分析,抓住問題的實質,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jù),文章才能有說服力。
3.例文示范
立足時代,以古鑒今
王宇濤? ?浙江省紹興市高級中學高三(16)班
孟子意欲齊王行仁政之道,但不被接納,反而是走法家之路的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他的設想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目的是為了讓百姓富足,但這種想法不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不具備可行性。所以,我們看待問題要從時代的角度出發(fā),以古鑒今,運用辯證思維,準確把握事物的整體與發(fā)展。
立足時代是讓我們把握時代發(fā)展潮流,通過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來客觀評價事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士兵拉馬費不忍心殺掉一名身負重傷的德國士兵,結果那個德國士兵就是希特勒。站在那個時代,當人們知道這件事后,就對他辱罵不止,他的一生遭到唾棄。但站在今天來看,他并沒有做錯,出于人道主義而放過一個士兵應該能夠被理解——戰(zhàn)爭固然殘酷,但高潔的人性永存不朽。由此可見,當我們站在今天回望歷史,便能整體把握事物,洞見人間百態(tài)。
當然,以古鑒今也是能讓我們客觀評價的內在需求。唐太宗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保ā杜f唐書·魏徵傳》)誠然,我們通過以古鑒今的方式,可以吸取經(jīng)驗教訓,少走甚至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程度上是在吸取了蘇聯(lián)國家建設的教訓后,摸著石頭過河,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以古鑒今,我們要善于運用聯(lián)系的方法、發(fā)展的思維、全面的角度考慮事情,于是,別人的問題可以成為我們的經(jīng)驗。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我們在對待事物時可以從不同立場去看待和評價。心理學中有個“電車難題”,它讓人們思考一個人的生命是否能換多個人的生命。我們可以辯證地去思維,并知曉蘊含的種種哲理,而不是孤立地朝著一個方向走。
就如現(xiàn)實中的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一樣,我們很多想當然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羊是善良無辜的,而狼一定是邪惡的。但在《狼圖騰》中展現(xiàn)了作為“大命”的草原與作為“小命”的動物,人類為保護羊而獵殺狼,這對狼何嘗不是殘忍。羊破壞了作為“大命”的草原,進而造成土地沙化,引發(fā)更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要充分運用辯證法,立足整體,正確客觀地理解事物的本質。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既不能忘記歷史,也不能裹足不前。我們要站在時代的前哨回望,以古鑒今,用辯證法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我們的實踐,從而正確把握事物前進的方向。
【點評】 深入論證,讓分析逐層推進,結合現(xiàn)實和歷史,由此及彼,展開聯(lián)想,由果溯因,用辯證思維做出正確的把握。這就是這篇習作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和感受。
文章從孟子的時代局限性引出主題,然后從兩個角度。用古今中外的史實做明證,從而得出結論。之后,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電車難題”,激起讀者思維的碰撞,提出全面分析的角度。最后用《狼圖騰》中的故事,通俗易懂地分析了自然法則原理及現(xiàn)實意義,以此來綜合深入分析問題的多維度方式。思路清晰,條分縷析。末尾一段,重申了看待問題的正確思維方式,生動又簡潔,縝密而理性。
4.拓展訓練
從以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
話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五人分別談了自己的志向。你最欣賞誰的志向?請說說你的理由。
話題2:同是評說秦亡的歷史,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角度論述,而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卻從秦“愛紛奢”“不愛人”的角度解釋。為什么兩者的觀點如此迥異?它們又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