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梅
[摘? ? ? ? ? ?要]?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yè),堅持立德樹人,推進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思政教育,立志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既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又掌握先進技術技能的優(yōu)秀人才。中職階段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的使命。因此,在“大思政”的格局背景下,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是每一位中職語文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
[關? ? 鍵? ?詞]? 中職;語文教學;課程思政;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04-0151-03
一、課程思政的理念核心
近年來,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它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1]。2016年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盵2]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培養(yǎng)既掌握高質量專業(yè)技能,又能夠真正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能夠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中職語文教師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認真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思想養(yǎng)分,在不斷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能力的同時,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將思政元素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意義和可行性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近乎五成的適齡學生正接受中等職業(yè)教育,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當代中職學生的思想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審美素質、崇高人格、文化熏陶的培養(yǎng)成了中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明確規(guī)定,中職語文的學科性質包括“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的目的與功能”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職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不乏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從中透露出的歷史積淀、人性光輝、家國情懷等社會正能量正在“潤物細無聲”般影響著每一位學生。由此可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yōu)勢。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強中職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提升思政意識
當前,雖然大多數的中職學校已充分認識到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性,但卻始終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常規(guī)教學之后。中職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大綱內的課程教學中,而忽視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自身思政水平的貧乏必然導致教學中思政意識的淡薄。僅僅將課程思政停留在喊喊口號、應付了事的層面,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中職教育階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拔節(jié)孕穗”期,中職生需要教師精心的呵護與栽培指導。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責任重大。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中職教師切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培養(yǎng)自身既具有扎實的知識能力,又具有很強的政治定力;既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具有豐富的人文關懷;既能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又能鑄魂育人,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人文情懷和愛國情操融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學校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
(二)發(fā)揮語文課程思政的教育優(yōu)勢,挖掘中職語文課程中的思政觸點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教材編寫要求”提出的第一條原則:“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币蠼滩木帉懸獔猿终_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3]縱觀我國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基本上都還是精選單篇“文質兼美”“健康明快”“豐富多樣”“膾炙人口”“素有定評”的經典作品組合而成,中職語文教材也不例外,教材中很多文章蘊含著感恩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豐富的思政觸點。近年來所倡導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也為課程思政的落實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為語文教師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條件。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充分把握這一有利先機,積極探索教材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1.在文本的閱讀與鑒賞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
文本的閱讀與鑒賞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思政教育融入的重要契機。教師在分析文本內容的同時,應找到思政元素與其文本教學間的契合點,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
(1)愛國情懷的教育
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描繪祖國大好河山,歌頌仁人志士建功立業(yè),褒揚英雄豪杰愛國憂民的優(yōu)秀篇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地設計思政滲透點,引導學生在誦讀、欣賞和研習的過程中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激發(fā)愛國情懷。
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所稱頌的祖國名山大川的雄偉壯闊。再如老舍《我的母親》中“聯軍入城,挨家搜索財物雞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街市整條的燒起”的近代中國的含垢忍辱。中職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思政滲透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2)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科學精神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民族進步興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進入新世紀,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習固有知識的基礎之上,而應開拓創(chuàng)新,在積累教材知識的同時,挖掘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開闊科學視野,感悟科學精神。
中職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挖精髓,培養(yǎng)學生敢于懷疑的批判精神、實事求是的理性態(tài)度、客觀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意識,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匡正學生的思想意識,從而達到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終極目標。
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當幼年的賈祖璋在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中提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時提出疑問:荔枝的殼為什么是紅的?果肉為何“瑩白如冰雪”?卻最終因為老師也沒見過新鮮荔枝而無法解釋,不了了之。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幼年作者的懷疑精神,讓學生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破除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大眾的“迷信”,對教師的“迷信”,對權威的“迷信”,讓他們明白,即使是教師、名家,也不可能句句真理,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應該的,但這些意見也只能作為我們獨立思考的參考,不能盲從。[4]只有具有嚴謹的科學精神,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打破固有的僵化、封閉和保守,才能蓬勃發(fā)展。
(3)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人文素養(yǎng)是人的一種內在精神品質,主要表現為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氣質,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它的形成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培養(yǎng)和熏陶。而中職語文教師正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文學經典的分析和鑒賞,從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獨特的審美感悟,接受人文素養(yǎng)的陶冶,塑造和健全完美的人格。
比如學習《我的母親》時,當學生讀到“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也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地走去”,教師除了及時抓住感恩教育的觸點,對學生進行母愛、親情等感恩教育,還應當適時拓展延伸,結合學生的成長經歷,引導學生說一說他人為自己做過的最感動的事,并反省自己是否有過給予他人幫助等行為。讓學生在深刻感悟母愛偉大的同時,明白了古人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完善了學生的認知價值和情感內涵,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4)職業(yè)倫理的熏陶
為了凸顯職業(yè)教育的特點,中職語文教材中也選用了諸多有利于職業(yè)道德教育的素材,如《敬業(yè)與樂業(yè)》《那一年,面包飄香》《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南丁格爾:她把護士變成了天使》等。對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尋找教材內容與職業(yè)倫理教育的契合點,增強學生對職業(yè)精神的認知,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的學習以及今后的職業(yè)生涯帶來積極的影響。
《敬業(yè)與樂業(yè)》是梁啟超先生在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為學生所做的演講,開篇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yè)樂業(yè)”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這個主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內容,把握議論文的相關文學常識外,還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加強對職業(yè)精神的領悟。愛崗敬業(yè)是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條件。教師通過思政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職業(yè)觀,讓學生能夠從不同層面正確理解職業(yè)精神的重要內涵,并在未來職業(yè)實踐中踐行。
2.積極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踐行思政教育,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近年來,中職語文教學鼓勵和提倡開展各種靈活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成長勵志”“專業(yè)感悟”“職業(yè)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等。教師通過確定活動的目的和任務,采用深入生活、動手實踐等方式,既提高了學生語文表達和交際的能力,同時也將思政元素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了學生,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比如,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中進行“我愛我的專業(yè)”綜合實踐活動時,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并整理與本專業(yè)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相關的資料,學生根據收集整理的材料撰寫《我愛我的專業(yè)》的演講稿,每組推薦一篇優(yōu)秀作品參加班級的主題演講比賽。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社會實踐,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認識到了幼教專業(yè)的現狀和未來發(fā)展的趨勢,樹立了學好本專業(yè)的信心。
3.“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在“大思政”背景下引導學生打破寫作固有形式的束縛,結合現實生活開展作文教學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我、傾訴情感的一項重要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思政”背景下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除了應常常結合時政,聯系生活,開展主題寫作教學、征文比賽等,還必須抓住機遇,在寫作課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讓作文教學凝聚民族正能量,讓學生用正確的價值觀來看待社會的發(fā)展,用真實的情感來表達內心的意愿。
熱愛祖國的感情是十分神圣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理論上的東西,而是要懂得“為什么要愛”“怎么去愛”。[5]2021年6月,我校組織了“慶祝建黨100周年”征文比賽,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料,了解建黨的相關知識;推薦走訪調查“光榮在黨五十年”的老黨員,記錄他們的黨員好故事,并以此為素材,交流心得。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文章便隨之產生。學生們有的聯系當前時事,歌頌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有的學習建黨史上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跡,勵志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
(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式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全程思政”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周易·系辭》下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苯處熢诮逃虒W的過程中要善于做到“變”。不斷地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將思政元素從宏觀到微觀點滴滲透到教學活動中。
實踐證明,依賴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演示等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學習氣氛沉悶,不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不能拘泥于單一的教學形式,要開發(fā)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如微課、翻轉課堂等,或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yè)相整合,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認知,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有利契機。此外,教師要善于將任務驅動、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等多種方式融入中職語文課堂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有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如采用任務驅動,注重課前思政環(huán)節(jié)的高效性,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又如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的構建中,抓住課中的思政觸點,深化對學生的思想導向;再如合作探究,重視課后多形式的思政實踐活動,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總之,中職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巧妙運用,才能更加高效地發(fā)揮課程思政對學生的積極導向作用,真正做到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四、結語
新時期,要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立德樹人的總要求,就必須加強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思政融入,充分挖掘語文教學的思政功能和育人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不斷成長,讓愛國情懷和品德修養(yǎng)深深植根于每位學子的心中。
參考文獻:
[1]陳開宇,白冰.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探析[J].海外英語,2020(15).
[2]習近平.習近平論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倪文錦.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熊林.對話式作文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5]祁仲惠.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挖掘愛國主義的內涵[J].學周刊,2017(6).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