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今世界,曾經的經驗見識,不足以應對一切。在時代潮流的涌動下,心靈會忐忑、會迷失。路在何方?何去何從?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彷徨在舊有的思想中還是用新思維去抵達理想的夢園?
小說《天幕紅塵》中“見路不走”的觀點,如一盞明燈,點亮了夜行者前進的方向。也許正是廣大讀者有這樣的心理需求,促使這本書能多次再版。我以為,作者是借著小說的故事提出“見路不走”的觀點呼吁更多的人來探索未來,尋找出路。
《天幕紅塵》的作者豆豆,可堪稱是開在喧囂世界中的一朵“隱士”之花。她的成名三部曲從《背叛》到《遙遠的救世主》,再到《天幕紅塵》,無論小說或是同名電視劇都受到了觀者的追捧。每一部小說都會有作者的影子,我的關注點不在作品的故事里去發(fā)掘個人的隱私,也不會糾結于故事的邏輯性,從小說里走出來解讀《天幕紅塵》,才是對作者提出的觀點解析路徑。
豆豆的三部曲,既是獨立的單本又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其脈絡是作者自我成長、理性成熟。從宋一坤到丁元英,再到葉子龍;從夏英杰到芮小丹,再到方迪,作者最成功的貢獻,并非是借助男女主人公給我們講述了一方故事,而是在人性層面創(chuàng)造了幾位“脫俗”的人物,給讀者展開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野:不再以人格無缺、道德高尚的基調去看待人、品評人,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平視人性的真實存在。這樣獨特的角度審視,也可以說是“見路不走”的獨創(chuàng)。
同為女性,我更仰羨作者的理性邏輯思維。她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去立體地看待世界構成的內質,不僅有情感,還有政治、宗教、信仰、經濟等諸多方面。她沒有對歷史的抱怨,也沒有對政治的不滿,更沒有對未來盲目的樂觀,一切從“人”出發(fā),靠“信仰”“信念”引領,而政治與經濟無非是構成角逐的砝碼罷了。正是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激起了許多讀者的遺憾之情。比如,有些年輕女性讀者為葉子農的結局抱著哀怨和不甘。我認為,作者這樣的處理,正是她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還未能在哲學上找出真正的答案。所以借助死亡的形式,表達對信仰的捍衛(wèi):不妥協(xié)于權勢,不讓步于金錢,堅守自己的價值底線,向死而生。
《天幕紅塵》的故事背后,暗涌著新時代人們對生命的自由和人性高貴的向往與追求。傳統(tǒng)的小說多以借助主人公的悲劇生命而痛斥歷史,批駁過往,而豆豆的小說卻在歷史的背景之下,彰顯的是個人的生命選擇,社會環(huán)境僅僅是映襯,沒有必然性。同樣是悲劇的結局,前者是被動的裹挾,后者卻是主動的放棄。被同情的命運,讓人物唱出的悲歌,帶有自怨自艾的情緒,是自哀自憐的嘆息之音。而豆豆的人物主角(如芮小丹、葉子農的悲?。?,卻有著悲壯的人性美,是對生命高貴信仰的引吭。
從《背叛》開始,歷經《遙遠的救世主》,再到《天幕紅塵》,體現了作者靈魂深處對生命真諦的尋找軌跡:以自我的內在探索解讀生命成熟的完整去向。
就天性而言,情感是女性自我主宰的重要部分,這無形中淡化了對政治、經濟、宗教、哲學等理性維度世界的關注。尤其在當下唯金錢論的背景,女性越來越被物質世界所遮掩迷失,而漸弱了愛情的真諦。那愛情到底是什么樣呢?作者以自己的體悟給予了愛情一個方向。從《背叛》中走出的夏英杰雖然用飛蛾撲火的叛逆來證明愛情,但還是以婚姻的形式來獲得證明;《遙遠的救世主》中的芮小丹,是靈魂伴侶遇見之后的創(chuàng)造、發(fā)現和完美,雖然短暫,但呈現了一段生命綻放;而《天幕紅塵》中的方迪,卻用了更超脫世俗的方式詮釋了愛情的高貴來自精神的體現。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愛情的認知有三個境界。第一層,愛情是擁有。擁有情感,也擁有身份;第二層,愛情是一場靈魂的遇見。懂得,便是值得了;第三層,愛情是一種信仰,我愛你,與你無關。
《天幕紅塵》是豆豆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說,也是較為成熟的作品。讀罷此書,我更能理解豆豆為什么可以不徒虛名而愿意隱身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能理解她所說的那句讓人內心震顫的觀點“見路不走”。
當一個人從外在世界回歸到自己內心,關注靈魂層面的需求時,才真正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才能與世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聯(lián)系和溝通,才會去看清楚,看明白很多表面現象,會尋找到生命的篤定信仰,唯有信仰的人生才會引領生命去更遠的遠方。
怎樣理解“見路不走”?我的答案是,做自己吧,就是見路不走。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