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國仙 馮喜鋒 邵黎軍
(江蘇共昌軋輥股份有限公司,宜興 214253)
隨著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一種短流程的無頭帶鋼軋制技術(Endless Strip Production,ESP)在日照鋼鐵被成功引進。該產線具備能耗低、排放小、節(jié)構緊湊等特點,單次軋鋼量最高可超過200 km。因此,要求配套軋輥具備高耐磨性、高輥面光潔度、輥型保持好和抗疲勞性能高等特點。傳統的熱軋板帶線精軋工作輥材質性能已經難以滿足使用需求,因此開發(fā)一種ESP專用的新型軋輥成為了該行業(yè)的必然選擇。經過不斷的實驗及現場試用等,高耐磨新型高速鋼軋輥成功研發(fā),為ESP生產線的軋輥國產化打下了基礎。
與傳統的半連續(xù)式熱軋線相比,ESP精軋后段工況有下列特點:第一,帶鋼連續(xù)軋制,輥面溫度起伏小,無頻繁的咬入和拋鋼,且穿帶少;第二,粗軋機架除鱗水壓強較高,最高可達40 MPa[1],氧化皮清除徹底,對輥面的局部硌傷率較低;第三,單次軋制周期長,軋輥過鋼邊部疲勞位置變化小,疲勞時間長,容易產生疲勞裂紋;第四,軋輥單次過鋼長度一般為普通熱軋的3~4倍,單次上機磨損量較大,疲勞裂紋深;第五,精軋后段軋輥輥面溫度較低,氧化膜基本無法形成,不利于提高板面光潔度。
ESP無頭帶鋼精軋后段高速鋼軋輥的設計方向為:第一,高耐磨性,單次上機周期可以滿足軋制3 000~4 000 t,后輥面磨損曲線符合設計預期;第二,晶粒比傳統高速鋼更細,碳化物以彌散分布為主,下機后輥面光潔度在1.5 μm以下;第三,具備較好的抗事故能力,抗沖擊、抗疲勞裂紋擴展能力好,軋制穩(wěn)定。
2.2.1 合金元素設計整體方向
合金元素設計的整體設計目標是從紅硬性好轉變?yōu)榛w硬度高,碳化物顆粒彌散。因此,在普通高速鋼的基礎上,提高Cr含量、降低W含量、大幅度提高Mo的含量是本次設計的設計思路。整體成分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ESP無頭帶鋼精軋后段高速鋼成分表
2.2.2 C的設計
碳元素在組織中的主要作用:一是與合金生成合金碳化物,從而為材質的耐磨性提供耐磨骨架;二是碳部分溶于基體中,以提高淬透性,并且能夠在淬火時生成馬氏體,回火時合金碳化物再次析出形成二次硬化[2]。碳含量過高基體容易形成過飽和的間隙原子,且會使殘余奧氏體和殘余應力增加;碳含量過低,則無法提供足夠的碳形成合金碳化物,不利于提高耐磨性,且基體硬度也較低,對降低摩擦系數不利。經過綜合分析,含碳量設計為1.8%~2.2%。
2.2.3 Cr的設計
Cr部分溶解于合金基體中能夠改善鑄鐵軋輥的淬透性,促使合金生成馬氏體。另外,它與C元素結合后,會生成合金碳化物Cr7C3,從而成為微觀耐磨骨架。
2.2.4 Mo和W的設計
Mo和W形成的碳化物硬度較強,作用相似。Mo和W同時加入含有C的鐵基合金中,能形成Mo2C、W2C、Fe2C或Mo6C、W6C、Fe6C等復合碳化物。此類碳化物的高溫硬度更好,因此常用于精軋前段高速鋼。Mo的作用雖然和W相似,但相關研究表明[3],含Mo高速鋼的共晶碳化物組織更加細小和彌散,晶粒分布比W的碳化物更加均勻。因此,考慮到精軋后段高速鋼要求組織細膩、輥面光潔度高,這兩種元素的設計思路為低W高Mo。W和Mo的含量分別控制在1.5%~2.0%和5.0%~5.5%。
2.2.5 V的設計
V在高速鋼中主要以VC的形式存在。VC的顯微硬度可達3 000 HV。V在傳統高速鋼軋輥中加入較多,但阿根廷的LECOMTE B J等人的研究表明[4],由于VC硬度過高,鑲嵌在基體上時,基體被磨損后會使VC顆粒凸出,可能會在板材表面形成劃痕,不利于鋼板表面質量控制。綜合考慮,精軋后段高速鋼成分設計未加入V。
2.2.6 Nb的設計
Nb在基體中主要和C形成MC型碳化物。NbC的密度和Fe接近,在離心鑄造過程中不易形成宏觀偏析。此外,Nb還可以減少網狀碳化物,細化組織,減少脫碳傾向。綜合考慮,設計Nb含量控制在0.3%~0.6%。
2.3.1 高速鋼軋輥的熱處理組織轉變特點
由于高速鋼中加入了大量合金元素,會使高速的過冷奧氏體連續(xù)冷卻轉變曲線(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CCT)右移,提高淬透性,因此高速鋼軋輥在冷速較慢的風淬條件下也很容易得到馬氏體組織。
2.3.1 高速鋼的淬火溫度設定
相關研究表明[5],隨著淬火溫度升高,高速鋼的硬度和紅硬性升高,沖擊韌性下降。同時,淬火溫度過高,材質的晶粒生長過于粗大,反而對提高硬度和性能均勻性不利。綜合考慮后淬火溫度設計為1 050 ℃。淬火時,根據軋輥的尺寸選擇霧淬或風淬。
2.3.1 高速鋼回火溫度設定
相關文獻表明[6],高速鋼回火溫度較低會使殘留奧氏體增多,減弱二次硬化效果。當回火溫度過高時,合金碳化物長大,硬度反而下降。因此,制定了550 ℃一次回火和500 ℃二次及三次回火的回火方案。經過三次回火,基體硬度得到了提高,整體熱處理工藝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ESP無頭帶鋼精軋后段高速鋼軋輥的熱處理工藝
傳統高速鋼材質中共晶碳化物含量20%~25%,碳化物類型以M7C3、M23C6、M2C和MC型為主,形態(tài)呈斷續(xù)網狀分布,晶界處有輕微碳化物聚集(呈菊花或短棒狀),不同放大比例下的微觀組織分別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傳統高速鋼放大100倍
圖3 傳統高速鋼放大500倍
新型高速鋼軋輥由于采用了高Mo、高V的合金碳化物,其顆粒狀的MC型碳化物增多,且更加彌散、均勻,整體碳化物含量為20%~25%,形狀以短棒狀、顆粒狀為主。不同放大比例下的微觀組織形貌分別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 ESP精軋后段高速鋼放大100倍
圖5 精軋后段高速鋼放大500倍
新型高速鋼軋輥研發(fā)完成后,在國內某ESP無頭軋制線進行了試用,并與傳統高速鋼、同機架高鎳鉻無限冷硬鑄鐵等材質進行了效果對比。輥面效果分別如圖6和圖7所示,下機表面粗糙度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幾種不同材質軋輥的下機粗糙度及耐磨性對比
圖6 ESP精軋后段高速鋼下機輥面
圖7 傳統高速鋼下機輥面
ESP精軋后段高速鋼由于耐磨性高,整體磨損均勻,因此輥型保持能力優(yōu)良,為板材的穩(wěn)定軋制和超薄規(guī)格軋制提供了保障。其與高鎳鉻無限冷硬軋輥的磨損量分別如圖8和圖9所示。
圖8 高鎳鉻無限冷硬(ICDP)軋輥磨損量曲線
圖9 ESP精軋后段高速鋼軋輥磨損量曲線
經過上機使用,ESP精軋后段高速鋼軋輥在耐磨性、表面光潔度等方面表現優(yōu)異,完全替代了ESP精軋后段高鎳鉻材質的軋輥,填補了ESP無頭帶鋼精軋后段機架高速鋼材質的空白,對ESP無頭帶鋼精軋后段機架材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新型高速鋼采用了高C、高Cr、高Mo,以及一定的Nb合金的設計思路,其耐磨性、輥面光潔度和輥型保持能力更好,更適合精軋后段成品機架使用。
(2)新型高速鋼微觀組織中網狀碳化物更少,細顆粒型碳化物彌散更加均勻。
(3)新型高速鋼采用了高溫淬火加三次回火的熱處理工藝,基體為回火馬氏體,二次碳化物彌散析出提高了基體硬度。
(4)新型高速鋼在國內某ESP無頭軋制線上投入了批量使用,取得了優(yōu)秀的使用效果,為高端軋輥的國產化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