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揚,袁吉林,鐘蘭蘭,向文浩,肖川寶,賀媛媛,常海星,鐘年丙,3
(1.重慶理工大學 光纖傳感與光電檢測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現(xiàn)代光電檢測技術(shù)與儀器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54;2.重慶理工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重慶 400054;3.重慶理工大學 兩江國際學院,重慶 401135)
鉻是一種重要的環(huán)境污染物,具備良好的電子層結(jié)構(gòu),被廣泛運用于制革、冶金、電鍍、燃料、紡織等領(lǐng)域[1]。含鉻廢水中主要包含六價鉻(Cr(Ⅵ))及三價鉻(Cr(Ⅲ)),Cr(Ⅵ)以鉻酸鹽和重鉻酸鹽的形式存在,具有較高的遷移率、溶解性和毒性,它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和粘膜侵入人體,引起炎癥,過量攝入將會致癌;Cr(Ⅲ)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但是過量攝入會導致一些慢性氧化性疾病[2-3]。因此,中國及歐美各國都將鉻列為水中優(yōu)先控制的污染物。
含鉻廢水的處理方法包括電化學法[4]、生物法[5]、光催化法[6]、光催化-生物耦合法[7-10]等。光催化-生物耦合法是將光催化劑和微生物置入同一反應器內(nèi),其中光催化能快速將高生物頑抗性、高毒物質(zhì)降解為低毒物質(zhì),光催化降解產(chǎn)物可為微藻提供生長所需的碳源或無機物;與此同時,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可反向促進光催化反應,如微生物代謝產(chǎn)生的有機物可綜合光催化產(chǎn)生的空穴,進而促進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分離,提高光催化活性[7]??梢?,光催化與微生物相互影響又相互作用,從而促使廢水中有毒物質(zhì)的快速去除及轉(zhuǎn)化。因此光催化與生物耦合技術(shù)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前景的廢水治理技術(shù),并被廣泛應用于有毒有機廢水治理及其資源轉(zhuǎn)化領(lǐng)域。
當前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光催化與生物耦合技術(shù)用于去除鉻的研究極少,去除率較低[8-10],其主要原因在于:① 當光催化劑與微生物耦合在同一多孔載體內(nèi)部及其表面時,微生物細胞及其代謝產(chǎn)生的液相產(chǎn)物會強吸收紫外-可見光,導致光催化反應過程受光限制嚴重,進而降低光催化活性及去除有毒物質(zhì)的效率[11];② 直接將微藻完全暴露于高毒鉻溶液時,微生物細胞會快速死亡或萎縮,導致微生物細胞表面處理鉻離子的活性位點降低,進而導致鉻的去除速率降低[12];③ 部分微生物與光催化劑接觸時會吸收電子,導致光催化劑表面電荷密度降低,進而影響到光催化還原鉻的效率[11]。
為了突破光催化與生物耦合技術(shù)在去除鉻研究方面的限制,實現(xiàn)快速去除鉻的目標,構(gòu)建了一種新型光催化-微藻耦合化學反應器。反應器分為上下2層:上層為懸浮微藻區(qū),下層為固定化光催化區(qū)。上下2層由多孔導光核孔濾膜隔離并實現(xiàn)物質(zhì)與光能傳遞。反應器中,光催化區(qū)光傳輸不受微藻及其代謝產(chǎn)物吸收的限制,N摻雜TiO2涂覆的石英光纖束快速地將鉻溶液中高毒Cr(Ⅵ)還原為低毒的Cr(Ⅲ),并由核孔膜傳遞至微藻區(qū),從而降低了高毒Cr(Ⅵ)對微藻的毒性,微藻高效還原部分Cr(Ⅵ)成為Cr(Ⅲ),并通過離子交換和絡合吸附進一步去除Cr(Ⅲ)。同時,微藻與光催化劑的分區(qū)使光催化劑表面的電子不再被微藻吸收,微藻代謝產(chǎn)生的有機物通過核孔膜反向傳輸至光催化區(qū),消耗催化劑表面產(chǎn)生的空穴和·OH,促進光催化反應。光催化與微藻相互耦合、相互促進,可高效去除鉻。
重鉻酸鉀(≥99.8%,成都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中國)、二苯氨基脲(≥97%,阿拉丁,中國)、高錳酸鉀(≥99.5%,成都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中國)、濃硫酸(≥95.0%,川東化工,中國)、氫氟酸(≥40%,成都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中國)、磷酸(≥85%,川東化工,中國)、氫氧化鈉(≥97.0%,阿拉丁,中國)、氨水(25%~28%,阿拉丁,中國)、鈦酸異丙酯(≥99.0%,阿拉丁,中國)、乙二醇(≥99.0%,阿拉丁,中國)、一水檸檬酸(≥99.5,阿拉丁,中國)、介孔二氧化硅(511 m2/g,平均孔徑6.31 nm)、核孔濾膜(孔徑=1 μm,膜厚=11 mm,武威科技,中國)、小球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
為了獲得高性能N-TiO2涂覆光催化光纖光催化劑,首先采用濕法制備銳鈦礦型N-TiO2納米顆粒[13],制備步驟如下:
步驟1 將100 mL含氨28%的氨水滴加到25 mL純度為95%的鈦酸異丙酯中,常溫下攪拌8~10 h,蒸發(fā)水分獲得沉淀;將沉淀以1 ℃/min的升溫速率加熱至400 ℃并煅燒6 h;用研磨缽將其研磨6 h,獲得N-TiO2納米顆粒。
步驟2 取3.34 mL乙二醇,加熱至60 ℃;然后邊攪拌邊加入0.75 mL鈦酸異丙酯,并加熱至90 ℃;加入3.15 g一水檸檬酸,繼續(xù)攪拌,直至溶液澄清;向澄清的溶液中加入3.34 g研磨好的N-TiO2納米顆粒,攪拌1 h后避光靜置24 h,得到穩(wěn)定的N-TiO2溶膠凝膠。
選用空心毛細石英光纖(optical hollow-fibers,OHFs)(內(nèi)徑0.8 mm,外徑1.5 mm,長度 200 mm)作為光催化劑的載體。首先,依次用丙酮、異丙醇、乙醇溶液對OHFs進行超聲清洗并在氮氣下干燥;依次使用氫氟酸、氫氧化鈉對光催化光纖進行腐蝕預處理,每次處理時間0.5 h,使其表面粗糙(用于增強N-TiO2納米顆粒與光催化光纖間的附著強度),并用去離子水清洗、干燥備用;最后,將制備好的NT光催化溶膠用提拉法涂覆在清洗后的OHFs表面;每涂覆一層溶膠之后,在溫度為60 ℃的干燥箱中干燥15 min,涂覆3層即得到光催化光纖樣品;最后,把制得的光催化光纖樣品在400 ℃下煅燒8 h,得到高性能紫外-可見光催化光纖[14],干燥后N-TiO2光催化劑質(zhì)量為70 mg。
選擇小球藻(chlorella,F(xiàn)ACHB-31)作為實驗藻種。小球藻購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種庫。通過將BG11營養(yǎng)液與小球藻種混合,并在光照下通入CO2對藻種進行激活和擴大化培養(yǎng),從而獲得成熟小球藻[15],以下是具體步驟:
步驟1 將實驗所需的容器及配置好的培養(yǎng)液通過120 ℃的高壓滅菌鍋進行20 min滅菌;將冷卻后的培養(yǎng)液與小球藻按照9∶1的比例于錐形瓶中混合接種,并將導氣管密封于瓶口,導入體積濃度為10%的CO2,為提供小球藻必須的碳源。
步驟2 將培養(yǎng)瓶放入恒定25 ℃和光照強度4 000 lx的光照培養(yǎng)箱(GXZ-260B,寧波東南儀器,中國)中進行7~15 d擴大化培養(yǎng),得到生長活性旺盛的小球藻。
步驟3 取成熟藻液,經(jīng)培養(yǎng)液稀釋,通過海洋光學光纖光譜儀(QEPRO-FL,海洋光學,中國)于680 nm測定小球藻吸光度,從而配制不同生物量的小球藻溶液。
圖1為光催化與微藻耦合反應器(長140 mm,寬59 mm,高27 mm,體積66 mL)。反應器分為上下2層,上層是微藻區(qū)(體積為12 mL),下層是固定化光催化區(qū)(體積為54 mL),中間由平均孔徑為300 nm,厚度為20 μm的導光核孔濾膜隔開。生物膜區(qū)和光催化區(qū)的能質(zhì)可通過核孔膜進行傳遞,從而實現(xiàn)光催化-微藻耦合。
MR:微藻區(qū);MSI:藻液入口;MSO:藻液出口;RUP:反應器蓋板;NpM:核孔膜;PR:光催化區(qū);CLI:Cr(Ⅵ)溶液入口;CLO:鉻溶液出口;RLP:反應器底板;LED:發(fā)光二極管面陣光源;M:小球藻;P:催化劑;HOF:光催化光纖
微藻區(qū)由懸浮的小球藻(OD680 nm=0.8、小球藻干重為60 mg)及其培養(yǎng)基構(gòu)成。光催化區(qū)由N-TiO2涂覆光催化光纖和Cr(Ⅵ)溶液構(gòu)成,光催化光纖有2 層,每層18 根,催化劑重量為70 mg。光催化劑激發(fā)光源為自制可見-紫外LED面陣光源,LED光源由6個紫外LED燈珠(輻射中心波長365 nm、單個燈珠功率5 W)、6個可見光燈珠LED(光譜輻射范圍420~780 nm、單個燈珠功率為5 W)構(gòu)成;蠕動泵用于反應廢液和藻液循環(huán);恒溫水浴用于控制廢水和藻液溫度(溫度變化≤0.5 ℃);PC顯示系統(tǒng)用于連接溫度電極(DO-958-BF,雷磁,中國)從而控制廢液溫度變化。
耦合系統(tǒng)工作原理:涂覆有N-TiO2的光催化光纖受到紫外-可見光激發(fā)后,Cr(Ⅵ)被快速還原為Cr(Ⅲ)。Cr(Ⅲ)及未還原的Cr(Ⅵ)通過核孔膜傳遞進入微藻區(qū),小球藻對Cr(Ⅵ)進一步還原,同時吸附Cr(Ⅲ)。小球藻產(chǎn)生的有機物通過核孔膜傳遞到光催化劑表面,消耗光催化劑表面產(chǎn)生的空穴和·OH,進一步提高光催化對Cr(Ⅵ)的去除率。
單獨光催化實驗:實驗體系由N-TiO2涂覆光催化光纖(催化劑重量為70 mg)、Cr(Ⅵ)廢水(體積為54 mL)構(gòu)成,在(35±0.5)℃、鉻溶液流速為3 mL/min條件下研究pH及初始Cr(Ⅵ)濃度對光催化還原Cr(Ⅵ)效率的影響。
單獨微藻實驗:通過核孔濾膜(孔徑=1 μm,膜厚=11 mm)將小球藻溶液(體積為12 mL)與Cr(Ⅵ)溶液(體積為54 mL)置于同一反應中。在(35±0.5)℃、小球藻流速為6 mL/min,鉻溶液流速為3 mL/min的條件下,研究pH與Cr(Ⅵ)濃度對微藻還原Cr(Ⅵ)效率的影響、小球藻生物量對Cr(Ⅵ)還原速率及總鉻去除率的影響。
光催化耦合微藻實驗:實驗系統(tǒng)由N-TiO2涂覆光催化光纖(催化劑為70 mg)、小球藻液(體積為12 mL、小球藻干重為60 mg)、Cr(Ⅵ)廢水(濃度為5 μmol/L、體積為54 mL)構(gòu)成。實驗在溫度為(35±0.5)℃、pH=2.0、藻液流速6 mL/min、鉻溶液流速為3 mL/min的條件下,定時采集Cr(Ⅵ)及總鉻濃度的變化信息。
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16]測定Cr(Ⅵ)濃度:在硫酸和磷酸1∶1混合配置的酸性條件下,Cr(Ⅵ)將與二苯碳酰二肼生成紫紅色絡合物,通過在540 nm處測定其吸光度確定Cr(Ⅵ)濃度。
采用高錳酸鉀氧化-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17]測定總鉻濃度:在硫酸和磷酸1∶1混合配置的酸性條件下Cr(Ⅲ)將被高錳酸鉀氧化為Cr(Ⅵ),Cr(Ⅵ)將與二苯碳酰二肼生成紫紅色絡合物,通過在540 nm處測定其吸光度確定總鉻濃度。其中過量高錳酸鉀用亞硝酸鈉分解,過量亞硝酸鈉用尿素分解。
將總鉻濃度減去Cr(Ⅵ)濃度,所得值為Cr(Ⅲ)去除的濃度。
單獨光催化對Cr(Ⅵ)的去除率(Rp)及單位質(zhì)量光催化劑在單位時間內(nèi)對Cr(Ⅵ)的去除速率(Rps)的計算表達式為:
Rp=Ct/C0
(1)
Rps=(C0-Ct)/(t×Mp×C0)
(2)
式中:C0和Ct分別表示初始Cr(Ⅵ)濃度和反應t小時后的Cr(Ⅵ)濃度。式(2)中Mp表示光催化劑干重。
單獨微藻對Cr(Ⅵ)的去除率(Rm)及單位質(zhì)量微藻在單位時間內(nèi)對Cr(Ⅵ)的去除率(Rms)的計算表達式為:
Rm=Ct/C0
(3)
Rms=(C0-Ct)/(t×Mm×C0)
(4)
式(4)中Mm表面反應體系中微藻生物量總干重。
光催化與微藻耦合對Cr(Ⅵ)的去除率(Rc)及單位時間內(nèi)光催化與微藻耦合體系對Cr(Ⅵ)的去除速率(Rcs)的計算表達式為:
Rc=Ct/C0
(5)
Rcs=(C0-Ct)/(t×C0)
(6)
光催化與微藻耦合對總鉻的去除率(Rg)及單位時間內(nèi)光催化與微藻耦合體系對總鉻的去除率(Rgs)的計算表達式為:
Rg=Cg/C0
(7)
Rgs=(C0-Cg)/(t×C0)
(8)
式(7)(8)中Cg表示反應t小時后的總鉻濃度。
利用場發(fā)射掃描電鏡SEM(sigma-HD,MERCK,Germany)對光催化光纖、N-TiO2、小球藻表面形貌進行分析。利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ESCALAB250Xi,Thermo Scientific,USA)和X射線衍射XRD(D/max 2 500PC,Rigaku Corporation,Japan)對N-TiO2光催化劑成分進行表征。利用X射線能譜分析EDS(X-MaxN,Oxford Instruments,China)對小球藻表面元素進行分析。采用光纖光譜儀表征光催化光纖及N-TiO2光譜吸收特性、LED面陣光源光譜發(fā)射特性。
圖2(a)顯示初始光催化光纖具有光滑的表面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氫氟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腐蝕后的光催化光纖表面具有不規(guī)則凹坑,該凹坑有助于增大光催化光纖的比表面積、提高催化劑負載量與附著強度、提高光催化的整體效率與光催化劑的可重復利用性。圖2(b)顯示光催化劑被均勻的涂覆在光催化光纖表面,放大圖顯示N-TiO2具有納米尺度,平均直徑約為25 nm。
圖2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圖3為XRD圖譜中,2θ=25.26°、38.01°、48.09°、53.91°、55.07°、62.7°、68.8°、70.23°、75.09°處的9個特征峰,分別對應銳鈦礦TiO2正方晶體的(101)(004)(200)(105)(211)(204)(116)(220)和(215)反射面。XPS圖譜中,406.45 eV為N 1s 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光催化劑中含有Ti-N鍵;458.25、464.1 eV對應Ti 2p 的特征吸收峰峰;529.5 eV對應O1s的特征吸收峰峰。圖3為成功制備的N-TiO2光催化劑的圖譜。
圖3 N-TiO2光催化材料的圖譜
圖4(a)顯示光催化光纖對光吸收率低,表明光催化光纖適宜作為固定N-TiO2光催化劑的載體。當光催化光纖表面涂覆厚度約為10 μm的光催化劑時,透射光譜質(zhì)量顯著減弱,表明光催化劑對光產(chǎn)生了強吸收。圖4(b)進一步顯示固定化N-TiO2膜具有顯著的紫外-可見光吸收特性,其可見光吸收邊帶延長至525 nm,原因在于N摻雜劑減小了TiO2禁帶寬度[14],N-TiO2良好的可見光響應特性將有助于提高TiO2光催化活性,實現(xiàn)對Cr(Ⅵ)的快速還原。
圖4 光譜傳輸及吸收特性曲線
圖5 初始pH和初始Cr(Ⅵ)濃度對Cr(Ⅵ)去除性能的實驗結(jié)果曲線
圖5(b)顯示:隨著初始Cr(Ⅵ)濃度的增加,單獨光催化與單獨微藻對Cr(Ⅵ)的去除率逐步降低;原因在于光催化劑與小球藻表面的活性位點有限,高濃度Cr(Ⅵ)會在光催化劑及小球藻表面產(chǎn)生競爭吸附,導致光催化及微藻去除率降低;尤其是小球藻的生長代謝過程受高濃度Cr(Ⅵ)抑制,導致小球藻失活、細胞變形或破碎,進一步削弱小球藻對Cr(Ⅵ)的去除。因此,在后續(xù)的實驗研究過程中,將選擇pH=2.0和初始濃度為5 μmol/L的Cr(Ⅵ)進行研究。
N-TiO2催化劑在10 g光催化光纖表面負載量及小球藻生物量對液相中Cr(Ⅵ)及總鉻去除性能的影響,如圖6所示。
圖6 單獨光催化及單獨微藻對Cr(Ⅵ)及 總鉻去除性能(去除時間3 h)曲線
圖6(a)顯示:隨著光催化劑質(zhì)量的增加,Cr(Ⅵ)去除率先增大后減小,當質(zhì)量為70 mg時,Cr(Ⅵ)去除率達到最大,原因在于:當光催化劑負載量較少時,光催化膜較薄有利于光傳輸及表面電子轉(zhuǎn)移,但光催化活性受光催化劑負載量限制;而當N-TiO2負載量較大時,催化層較厚,催化層內(nèi)光傳輸受限且分布不均,導致光電轉(zhuǎn)換性能降低,光生電子-空穴對復合率提升,光催化層活性降低,Cr(Ⅵ)去除性能降低[18]。同時,圖6(a)顯示:液相中總鉻濃度基本不受光催化劑負載量的影響,原因在于單獨光催化將Cr(Ⅵ)還原為Cr(Ⅲ),無法進一步將Cr(Ⅲ)還原為更低價的Cr或金屬鉻[18],因此液相中總鉻保持恒定。
圖6(b)顯示,當生物量從OD680 nm=0.5(干重30 mg)增加到OD680 nm=0.8(干重60 mg)時,Cr(Ⅵ)和總鉻去除率顯著增加,隨后Cr(Ⅵ)和總鉻去除率隨著生物量的增加緩慢提升。液相中小球藻生物量增加后,會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還原Cr(Ⅵ)并吸附Cr(Ⅲ),因此去除率增加。當小球藻生物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小球藻的活性位點已經(jīng)能去除一定濃度的Cr(Ⅵ),此時繼續(xù)增加小球藻的生物量的作用降低,因此去除率增加趨勢逐漸減緩。
雖然單獨光催化和單獨微藻可實現(xiàn)對液相中高毒Cr(Ⅵ)的去除,但去除率低,尤其是受生物量的限制,微藻難以完全去除Cr(Ⅵ),如圖7所示。單位質(zhì)量光催化劑在單位時間內(nèi)對Cr(Ⅵ)的去除速率(Rps)為0.001 6 μmol/L(h·mg)-1,單位質(zhì)量微藻在單位時間內(nèi)對Cr(Ⅵ)的去除率(Rms)為0.001 12 μmol/L(h·mg)-1。
圖7 不同時間下單獨光催化和單獨微藻對Cr(Ⅵ)的去除性能曲線(光催化劑負載量為70 mg,微藻生物量OD680 nm=0.8,生物量干重60 mg)
為了提高Cr(Ⅵ)及總鉻除去效率,進一步研究耦合系統(tǒng)對Cr(Ⅵ)及總鉻除去性能,實驗結(jié)果如圖8所示。實驗條件:pH=2.0,C0=5 μmol/L,光催化劑負載量為70 mg,小球藻生物量OD680 nm=0.8(干重為60 mg)。
圖8(a)顯示3 h內(nèi),光催化與微藻耦合系統(tǒng)對Cr(Ⅵ)的去除率達到100%,高于單獨光催化與單獨微藻去除率之和96%(圖6),原因在于光催化與微藻相互耦合,相互促進,提高了去除Cr(Ⅵ)的效率。單位時間內(nèi)光催化與微藻耦合體系對Cr(Ⅵ)的去除率(Rcs)達0.334 μmol/(L·h-1)。圖8(a)還顯示在光催化與微藻耦合系統(tǒng)中總鉻含量等于Cr(Ⅲ)與Cr(Ⅵ)含量之和,間接證實光催化還原的Cr(Ⅲ)被微藻吸附。
圖8(b)顯示耦合系統(tǒng)在3 h內(nèi)對總鉻的去除率為44.2%,高于單獨微藻系統(tǒng)對總鉻去除率34.3%和單獨光催化系統(tǒng)對總鉻的去除率3.9%之和(圖6)。單位時間光催化與微藻耦合體系對總鉻的去除率(Rgs)到達0.148 μmol/(L·h-1)。綜合圖8(a)和圖8(b)可知,光催化與微藻耦合系統(tǒng)能實現(xiàn)對Cr(Ⅵ)及總鉻的快速去除。
圖8 耦合系統(tǒng)對Cr(Ⅵ)及總鉻除去性能的實驗結(jié)果曲線
為了分析光催化耦合系統(tǒng)高效去除Cr(Ⅵ)和總鉻的機理,首先對初始小球藻和反應后小球藻的表面形貌進行了表征,如圖9所示。
圖9 小球藻的表面形貌圖
圖9(a)顯示初始小球藻形態(tài)呈橢球型,表面飽滿且無破損;圖8(b)顯示,與Cr(Ⅵ)反應后的小球藻呈現(xiàn)扁平狀,圖中①、②、③處有明顯的破損和凹陷。這是由于小球藻細胞壁中的金屬離子K(Ⅰ)、Na(Ⅰ)、Ca(Ⅱ)、Mg(Ⅱ))與帶負電的基團之間擁有較強的靜電吸引和配位鍵,而較低配位鍵的重金屬離子Cr(Ⅵ)與Cr(Ⅲ)會代替小球藻細胞壁中的金屬離子,導致小球藻表面反應后結(jié)構(gòu)松弛,表面變得扁平[19]。
為了進一步探究小球藻反應前后表面離子的變化信息,對初始小球藻和反應3 h后的小球藻進行了EDS表征,表征結(jié)果如圖10所示,Si為基底元素,Au為表征所需元素。
圖10 小球藻EDS表征結(jié)果圖
圖10(a)顯示,初始小球藻細胞表面除了本身必須的C、O元素外,還富含金屬元素K、Na、Ca、Mg。在反應之后,金屬元素K、Na、Ca、Mg都有所下降,圖10(b)顯示,當小球藻暴露于Cr(Ⅵ)溶液中時,細胞表面的EDS能譜圖中出現(xiàn)了Cr峰,證明了反應過程中小球藻通過離子交換成功對Cr進行吸附。表1為初始和反應后小球藻表面具體元素占比。
表1 反應前后小球藻表面元素占比
表1顯示,反應后小球藻表面除了K、Na、Ca、Mg金屬元素下降外,C元素略微下降,O元素上升。原因在于小球藻被Cr(Ⅵ)破壞后,部分有機物浸出,因此C元素有所下降;有機物在反應過程中,一方面會消耗光催化所產(chǎn)生的空穴和·OH,另一方面會與Cr(Ⅵ)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使Cr(Ⅵ)被還原成Cr(Ⅲ),因此O元素會升高[20]。光催化與微藻耦合去除液相Cr(Ⅵ)及總鉻的機理見圖11。
圖11 光催化耦合微藻系統(tǒng)原理分析示意圖
在光催化與微藻耦合除去Cr(Ⅵ)及總鉻的體系中,固定化N-TiO2光催化劑能快速將Cr(Ⅵ)還原為Cr(Ⅲ),從而降低高毒性的Cr(Ⅵ)對小球藻活性的影響,并減少Cr(Ⅵ)與Cr(Ⅲ)在小球藻表面的競爭吸附,提高小球藻去除總鉻的能力。小球藻細胞在反應過程中會釋放溶解的有機物(羧基,酚羥基,仲醇基等),能有效消耗TiO2的激發(fā)空穴和·OH,抑制電子空穴復合,增強光催化劑的活性。有機物能與Cr(Ⅵ)進行氧化還原反應,還能絡合吸附Cr(Ⅵ)及Cr(Ⅲ)形成絡合物,藻中的金屬離子能與Cr(Ⅲ)進行離子交換,進一步提高光催化耦合微藻還原Cr(Ⅵ)的性能并去除產(chǎn)物Cr(Ⅲ),使液相中總鉻降低。最終實現(xiàn)光催化與微藻緊密耦合,快速去除Cr(Ⅵ)。
1)耦合系統(tǒng)中光催化與微藻相互耦合、相互促進,實現(xiàn)了液相總鉻的快速去除。
2)當初始Cr(Ⅵ)濃度為5 μmol/L、pH值為2、光催化劑質(zhì)量為70 mg、微藻生物量濃度為60 mg時,光催化與微藻耦合系統(tǒng)在3 h內(nèi)實現(xiàn)了對Cr(Ⅵ)完全還原,單位時間內(nèi)去除速率(Rcs)達到0.334 μmol/(L·h-1),同時單位時間內(nèi)總鉻去除速率(Rgs)達到0.148 μmol/(L·h-1)。
本研究成果擴展了光催化與微藻耦合技術(shù)在重金屬廢水治理方面的應用領(lǐng)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