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麗
《婚姻與家庭》有很多老朋友,也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多年來,收獲了滿滿的愛與成長。未來,還將與每一個
愛我們的人攜手走過更長的歲月。
遇見《婚姻與家庭》是在15年前的河北省圖書館。那時經(jīng)常看到文友在上面發(fā)文,很是羨慕,我就夢想著自己也能成為小婚家的作者,所以就借閱了幾本,準備好好研讀一番。那時的我有些自命不凡,覺得只要看上幾篇樣文,自己就能行。誰知,根本不是那么簡單,我的文章最終都沒過關。
深受打擊的我開始靜下來思考,還請教了一位編輯朋友,他說:“文章主題沒有亮點,節(jié)奏太慢?!蔽抑雷约核角啡保枰P起門來修煉基本功。這一修煉就是好幾年。其間,我一直關注著《婚姻與家庭》,每次去省圖,都會借閱學習。后來,我看到雜志新增了“體驗”這個欄目,覺得特別貼近生活,也不難寫,便打算再試試。然而,依然沒有上稿。
真的有些泄氣了,索性放棄吧。但說放棄哪那么容易,畢竟追隨了那么久,尤其看到文友們在上面發(fā)稿,收到樣刊曬出來的時候,我心里總是酸溜溜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了《婚姻與家庭》雜志的征稿群,在那里我又一次靠近了夢想。我閱讀了雜志公眾號上的好多文章,然后又開始寫稿,鼓起勇氣給編輯投稿。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期待,但也做好了被拒的可能。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一篇育兒稿《給孩子一個支點》竟然在2020年過審登了出來。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我第一時間與女兒做了分享,畢竟她是文章的主角。女兒很激動,說自己也想給雜志投稿,就寫“孩子眼中的父母”。我撇撇嘴,問她怎么知道有這個欄目的。她說,每次我借的雜志,她都會看。原來,女兒也是雜志的小粉絲呀。
女兒把自己關到書房去創(chuàng)作,我在外面卻有些惴惴不安,擔心她把我和她爸給寫“黑”了。但方方編輯說了,這是屬于孩子的小天地,就讓孩子自由發(fā)揮。
有動力就有效率,女兒以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寫完了文章,一點也不像寫學校作文那樣磨嘰。還好,她沒寫我,寫的是她爸—《我的倔爸爸》。那幾天,她正為了學習跟她爸較勁,我以為她肯定會借此機會抨擊她爸。誰知,她卻對老爸給予的教導做了很多反思。
說真心話,讀完她那篇文章,我有些感動,覺得她忽然成熟了。更讓我驚喜的是,女兒告訴我,她一邊寫一邊就明白了爸爸的苦心。沒想到,一篇稿子竟讓她梳理并解開了對爸爸的誤解,明白了爸爸的愛。我想即使發(fā)表不了,這篇文章也是很有價值的。很幸運,她的文章也過了終審,在2021年第一期刊登了出來??吹椒椒骄庉嫲l(fā)的樣刊照片時,女兒激動地說自己也算是“小作家”了。
就這樣,我們母女倆的文章分別登上了《婚姻與家庭》雜志,也算母女并蒂蓮開了。方方編輯也是異常貼心,在寄樣刊時,用桃心便簽寫了祝福語別在了文章那頁。這在我這些年所收到的樣刊中是獨一份,讓我和女兒備受感動。直到現(xiàn)在,我們都沒有拿下便簽,十分珍惜方方編輯的那份心意。
2020年11月29日,我收到了小婚家的小禮物,依然有方方編輯手寫的暖暖的祝福。我也像文友們那樣發(fā)到了朋友圈里,瞬間,一片點贊,滿是羨慕。
而就在寫這篇文章前不久,我又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女兒的那篇文章被另一本雜志轉載了。這個消息傳到正在緊張備考的女兒耳中時,她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媽媽,你問問編輯老師,還有我可以寫的嗎?這消息太減壓了!”
我笑了,給她伸出一個大拇指,心里也不由得涌出一句話:“感恩《婚姻與家庭》帶給我們家大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