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邵 宇
2020 年,全球經濟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但時間最短的衰退,2021 年又出現(xiàn)了最迅速、但不均衡的(K 型)復蘇。原材料短缺導致PPI 價格持續(xù)攀升,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短缺限制了汽車等產業(yè)鏈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勞動力就業(yè)意愿的下降又增加了工資上漲的壓力,緩和已久的通貨膨脹問題卷土重來。截止到2021 年第四季度,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和美國回到了潛在產出增長路徑。產出收縮和價格上行并存的現(xiàn)象說明,供給側負沖擊主導了疫后經濟的運行。
回顧2021 年,在大變局之下,中國改革更為堅定,經濟跌宕起伏,外需構成了支撐經濟的主要力量,經濟中結構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消費、制造業(yè)等內需普遍動力匱乏。傳統(tǒng)增長動能弱化,新興產業(yè)的拉動力量尚未成熟。2021 年第三季度后,受疫情反彈、洪澇災害、限產限電政策影響,經濟增長加速下滑。展望2022 年,全年增速將步入“5”時代,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22 年穩(wěn)增長的訴求與必要性提升。
國內消費的修復較為緩慢,既有內生消費動力缺乏的因素,也有外生疫情、災害沖擊的不斷干擾。消費作為內需的一大部分,持續(xù)偏弱,對GDP 增長的拖累也更加明顯。2021 年上半年消費增速較好,2021 年年中之后,消費走弱更加明顯,處于2%到4%左右的較低水平。
2022 年,部分制約消費的因素將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轉,但大幅度改善依舊難以實現(xiàn)。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對消費的影響逐漸長尾化,值得關注的方面也存在,居民儲蓄增長,預防性儲蓄高增,能否將超額儲蓄轉化為消費是消費穩(wěn)住的一點。2022 年在政策層面會更關注消費的提振。此外,如果2022 年下半年疫情能夠回落,社交消費將受益。
投資的分化較為明顯,房地產下行,基建平緩,制造業(yè)投資從底部修復。固定資產投資的整體趨勢被弱化,前低后高,逐漸回溫?;ㄍ顿Y預計將在2022 年第二季度回升,制造業(yè)投資盈利預計在2022 年第三季度見底,房地產投資壓力預計在2022 年第三季度邊際緩解。
展望2022 年,基建投資偏慢的情況預計將邊際好轉,財政支出前置,年末年初基建項目落地,引起基建投資修復的可能性增加,但基建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預計2022 年基建投資增速預計在5%左右。房地產市場供需兩端的負面預期仍可能持續(xù),投資增速可能仍將延續(xù)低迷。在政策定力較強的情況下,房地產行業(yè)偏冷的格局不會改變。預計地產投資的低點可能在2022 年第三季度,2022 年房地產全年的投資增速為5%,走勢分布上前低后高,在2022 年四季度迎來邊際上的改善。
出口對2021 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產生了支柱作用。2021 年前10 個月,出口增速累計同比為32.35%,復合增速為15%。單月貿易差額2021年3 月份以來逐月抬升,到10 月已提高至845億美元的近5 年來的最高點。2022 年,隨著海外國家生產缺口逐漸彌補,出口增速放緩預計更加明顯,繼續(xù)上行的可能性已比較低。大的趨勢上,2022 年出口將平緩回落,但中國產業(yè)鏈的長期完備優(yōu)勢使出口出現(xiàn)劇烈回落的可能性較低,保持相當?shù)捻g性。出口熱度平緩下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會降溫。出口增速平緩下降。出口變化的研判更多地取決于美國需求的變化,美國財政補貼使2021 年民眾的需求較高,2022 年補貼消退,商品消費下滑可能拖累中國消費品的出口。預計出口2022 年增速回落至10%左右。2022 年出口同比增速預計為4.3%。
物價方面,年內CPI 同比止跌回升。2021 年10 月CPI 同比上漲1.5%,較9 月漲幅擴大0.8個百分點,結束接連4 個月同比增速下跌的態(tài)勢,漲幅為年內新高。PPI 繼續(xù)高位運行。10 月,PPI同比上漲13.5%,較9 月漲幅擴大2.8 個百分點。PPI-CPI 剪刀差逐月擴大,10 月創(chuàng)歷史新高。近一年以來,CPI 與PPI 同比均逐月提升,但PPI 當月同比的數(shù)值提升速度更快。預測PPI2022 年與2021 年走勢相反;而CPI 將在2022 年第一季度觸底后回升,與2021 年走勢接近。2022 年PPI-CPI“剪刀差”將會逐月收斂。
歷年來,PPI 生產資料的權重處于2/3 到3/4之間,PPI 的走勢與PPI 生產資料大類的走勢一致,PPI 生產資料的提升主要是由于采掘工業(yè)和原材料工業(yè)價格的迅猛增長。交通和通信上漲影響CPI上漲,食品下降致使CPI 低位運行。近一年來,食品對CPI 的拉動為負,且相比于前兩年,對CPI的拉動更小。而交通和通信則相反,2021 年3 月份以來,其對CPI 的拉動轉為正,且最近幾個月維持在0.7%左右。
2021 年10 月,交 通 和 通 信 對CPI 拉 動0.79%,食品對CPI 拉動-0.68%。具體來看,交通和通信大類下的交通工具用燃料的上漲(當月同比31.4%)和食品大類下的鮮菜的上漲(當月同比15.6%,對CPI 同比拉動0.33%)是助推CPI上漲的主要因素。而食品大類下的豬肉的下降(當月同比-44%,對CPI 同比拉動-0.98%)是抑制CPI 上漲的主要因素。
翹尾因素減退,新漲價因素占主導作用。CPI當月同比是“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21 年第一季度,CPI 當月同比由負轉正,一方面是新漲價因素的作用(即2021年一季度食品等大類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是負的翹尾因素的作用(即去年疫情價格水平逐月下降)。近一年來,PPI 當月同比的上漲主要是新漲價因素的作用,即2021 年當月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的上漲。10 月,新漲價因素影響CPI同比上漲1.3%,新漲價因素影響PPI 同比上漲11.7%。
國際大宗商品大幅上漲、國內主要能源化工和原材料供應偏緊,致使生產資料大類端價格高企(10 月當月同比17.9%),從而PPI 繼續(xù)高位運行。2021 年10 月,采掘工業(yè)、原材料工業(yè)、加工工業(yè)當月同比分別為66.5%、25.7%、18.8%。分工業(yè)行業(yè)來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yè)、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黑色金屬加工10 月當月同比超過30%。
預計本輪PPI 通脹在2022 年一季度后有所緩解。原油、焦煤等2021 年較為強勢,但在“雙碳目標”、限價、“能耗雙控”等政策下,上游產能擴張受限,致使上游資源品價格逐步回落。
政策將從“外松內緊”到“外緊內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西方主要央行將政策利率降至零后,又開啟了新一輪擴表。不一樣的危機,不一樣的處方。與2008 年金融危機相比,從絕對量來說,本次擴表幅度更大,但相對而言,又較上次更小。上一次,次貸危機引發(fā)金融體系流動性枯竭,刺激政策以貨幣政策為主導,美聯(lián)儲首先通過信用寬松救助金融機構,緩解批發(fā)融資市場的流動性擠兌危機。隨后,在實體經濟復蘇乏力的前景下啟動量化寬松政策,進行利率控制,壓低實體融資成本。比起貨幣政策,財政刺激的力度相對較小。
另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在于,中國與海外貨幣政策周期存在明顯錯位,這主要是因為疫情擴散軌跡和經濟周期的錯位。由于疫情管控措施和執(zhí)行得當,中國率先復工復產,經濟周期領先于海外。這種領先優(yōu)勢集中體現(xiàn)在出口上,外需的高景氣為跨周期調節(jié)打開了政策空間,國內總量貨幣政策早在2020 年二季度末就開始回歸常態(tài)。
伴隨著疫苗覆蓋率的提升,通脹壓力之下,海外貨幣、財政正逐漸回歸常態(tài)。所以,2022 年將是貨幣退潮之年。在外需高點已過、居民消費復蘇仍然乏力的情況下,從“外松內緊”到“外緊內松”,這一轉變將是2022 年的一大主題。
經濟推斷的基本概念框架是約束條件下的最優(yōu)化。由于目標函數(shù)大致是確定的,決定最優(yōu)解的更多時候是約束條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經濟預測和預期管理面臨極大挑戰(zhàn)。疫后經濟的彈性和全球通脹的持續(xù)性都超出預期。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權威機構從未如此頻繁地調整經濟展望數(shù)據,不同機構之間的預測也從未出現(xiàn)這樣大的分歧。在疫情擴散、病毒變異、疫苗研發(fā)與接種和政策防控等尚未進入均衡態(tài)的情況下,我們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