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炬
(貴州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550025)
“‘制度與文學(xu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典文學(xué)研究的熱點。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學(xué)社會學(xué)理論與‘知人論世’的中國學(xué)術(shù)傳統(tǒng)的交互作用?!盵1]自1986年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舉與文學(xué)》問世以來,各種“制度與文學(xué)”的研究相繼涌現(xiàn)。但賦役制度與杜詩研究是目前尚未涉足的研究領(lǐng)域。
19世紀西方寫實文學(xué)以資產(chǎn)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赤裸裸、血淋淋的金錢關(guān)系為主要描寫內(nèi)容。而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之間的寫實意義則在于封建統(tǒng)治的賦役壓迫和剝削。這是封建社會寫實文學(xu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關(guān)系。杜甫是先秦以來最杰出的寫實詩人。他全面抒寫了唐王朝壓迫百姓的各種賦役手段,充分彰顯了封建社會寫實文學(xué)的意義。
唐玄宗執(zhí)政后期日益墮落,政治日益黑暗,賦役矛盾日益尖銳。杜甫敏銳地察覺到曾經(jīng)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賦役制度已經(jīng)變遷了。這一變遷清晰地體現(xiàn)在了他對盛唐賦役的抒寫中。
高宗、武后時期,土地兼并等一系列原因致使賦役制度遭到了破壞,底層百姓的賦役負擔(dān)越來越重。玄宗執(zhí)政后期,這些問題卷土重來,《兵車行》云:“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①府兵自身的其他賦役雖然免除,但須自備“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斗,米二斗”[2]1325,而且“其家又不免雜徭”[3]6753和戶稅。這對軍籍家庭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婦女無奈只得獨力承擔(dān)賦稅及征夫的軍用開支。而征夫的命運同樣很悲慘,《資治通鑒》有載:“山東戍卒,多赍繒帛自隨,邊將誘之,寄於府庫,晝則苦役,夜縶地牢,利其死而沒入其財?!盵3]7471這段史料揭露了《兵車行》中“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背后的社會丑態(tài)。如此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逼得百姓不惜“蒸熨手足以避其役”[3]7471。
“玄宗以開元治而天寶亂?!盵4]他“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fù)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3]6914。尤為恩寵楊氏一族?!靶陬C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5]2179賞賜其他貴寵之家,同樣是“視金帛如糞壤……無有限極”[3]6893。如此奢敗,致使“征丁租、地稅皆變布帛輸京師”[3]6893。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里痛斥那些邀寵貪賞之徒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倍盍指?、宇文融、王鉷等人,“或以括戶取媚,或以漕運承恩,或以聚貨得權(quán),或以剝下獲寵”[5]3232。《資治通鑒》云:“李林甫知上厭巡幸,乃與牛仙客謀增近道粟賦及和糴以實關(guān)中。(王)鉷探知上指,歲貢額外錢帛百億萬,貯于內(nèi)庫,以供宮中宴賜,曰:‘此皆不出于租庸調(diào),無預(yù)經(jīng)費?!弦糟p為能富國,益厚遇之。鉷務(wù)為割剝以求媚,中外嗟怨。”[3]6862-6869這使得朝廷內(nèi)外都彌漫著這種不正之風(fēng),《舊唐書·嚴挺之傳》云:“王公貴人,各承微旨;州縣坊曲,競為課稅。吁嗟道路,貿(mào)易家產(chǎn),損萬人之力,營百戲之資?!盵5]3104由此看來,玄宗后期的賦役實為掠奪式的,“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并非虛飾之言。
“天寶以來,法令馳壞,兼并之弊有踰于漢成哀之間?!盵6]32宰相李林甫“京城邸第,田園水硙,利盡上腴”[5]3238;工部尚書盧從愿“占良田數(shù)百頃”[2]4479;禮部尚書李憕“與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5]4889;富商王叟“莊宅尤廣”[7]1210;豪強屈突仲任“莊第甚眾”[7]667。而被兼并了土地的百姓不得不典屋賣房來納稅,貧富差距日益加劇,正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所言:“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zhì)。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p>
杜甫《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頗能反映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的兵役矛盾。玄宗“有吞四夷之志”[3]6889,其龐大戰(zhàn)爭機器下的邊將為了迎合他更是不惜民力,如饑似渴地尋找邊功邀寵,哥舒翰、安祿山等人皆因此獲得高勛?!逗蟪鋈迨住て淙分S刺云:“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勛?!?/p>
在戰(zhàn)爭頻繁的玄宗朝,受功勛刺激的不只是邊將和文人,普通百姓也著強烈的價值取向?!逗蟪鋈迨住て湟弧分械氖孔湓?“男兒生世間,及壯當(dāng)封侯。戰(zhàn)伐有功業(yè),焉能守舊丘!”然而,“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前出塞九首·其五》)?他們沒想到這些邊將“奪賜破勛”[8]1623的丑行絲毫不亞于高宗時期。如朔方節(jié)度使牛仙客,原是“邊隅小吏,目不知書”[3]6823,玄宗僅僅只是聽聞他“能節(jié)用度,勤職業(yè),倉庫充實,器械精利”[3]6822,便不顧重臣反對,提拔為工部尚書?!短坡墒枳h·軍防令》規(guī)定:“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唯得修理軍器、城隍、公廨、屋宇。”[9]1206牛仙客僅僅是“治軍有方”居然就得到了玄宗的賞識,而他素有奴役士卒的惡名,這很難說不是他借法苦役士卒而來。不少詩人都描寫了玄宗對邊將的恩寵,如高適“天子非常賜顏色”(《燕歌行》)、岑參“天子日殊寵”(《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張說“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幽州夜飲》)。所以難免會有些邊將恃寵而驕、囂張跋扈,《后出塞五首·其四》揭露云:“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p>
安史亂起,賦役制度全面崩潰,百姓賦役空前之重。唐王朝青苗、榷鹽等各種苛剝、勞役手段,杜詩都有所表現(xiàn),全面、真實地展示了中唐賦役的殘酷。
封建社會素有貢獻之制。據(jù)《通典》之載,唐王朝州郡每年都要進貢,“諸郡貢獻,皆取當(dāng)土所出”[6]112。這項制度本身就給了各級官吏媚上邀寵之機,肅宗、代宗更是公然下令各地進貢,于是“州府于常賦之外競為貢獻,貢獻多者則悅之,武將、奸吏,緣此侵漁下民”[3]7280。劉晏正是如此,“江淮茗橘珍甘,常與本道分貢,競欲先至,雖封山斷道,以禁前發(fā),晏厚貲致之,常冠諸府,由是媢怨益多”[2]4796?!恫¢佟分S喻劉晏此舉云:“寇盜尚憑陵,當(dāng)君減膳時。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备骷壒倮魹榱酥\取高官厚爵而大肆苛斂,競相貢獻,如“常州刺史裴肅,鬻薪炭案紙為進奉,得遷浙東觀察使。刺史進奉,自肅始也”[2]1358。《洗兵馬》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丑陋交易:“攀龍附鳳勢莫當(dāng),天下盡化為侯王……寸天尺地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huán),復(fù)道諸山得銀甕?!?/p>
乾元元年(758),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創(chuàng)立了榷鹽法,將鹽收歸官辦,大幅度提高了鹽價。從事鹽業(yè)生產(chǎn)的百姓隸屬鹽鐵使,但只免其“雜徭”,其他賦稅不免。寶應(yīng)元年(762),劉晏進一步改革鹽法,官府低價向鹽戶收購,高價賣與鹽商。鹽商納稅,又高價賣與百姓,《鹽井》云:“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zhuǎn)致斛六千?!苯y(tǒng)治階級通過這一手段不僅把重斂百姓的惡名嫁禍給了鹽商,還從中謀取了暴利?!皠t是天下百姓,無貧富貴賤皆已輸錢于官矣,不必與國家交手付錢,然后為輸錢于官也?!盵8]5571劉晏上任鹽鐵使之前每年的鹽利不過四十萬緡,鹽法改革20年后的大歷末年已達六百余萬緡,幾乎占了天下稅收的一半。而鹽民之利甚至還不夠納稅,《負薪行》云:“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yīng)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p>
肅宗乾元二年(759),第五琦鑄錢。這致使谷價飛騰,餓殍遍野?!?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改行乾元錢,一以當(dāng)二,乾元重棱小錢,亦以一當(dāng)二;重棱大錢,一以當(dāng)三。尋又改行乾元大小錢,并以一當(dāng)一?!盵5]2101此舉又造成了短期內(nèi)的資產(chǎn)貶值,百姓不得不繳納更多的賦稅。疑《歲晏行》即為此而作:“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為了抵御吐蕃以及發(fā)放百官的俸祿,唐朝于租庸調(diào)制之外還加征青苗錢?!缎绿茣な池浿尽吩?“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市輕貨給百官手力課。以國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號‘青苗錢’。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通名為青苗錢。又詔上都秋稅分二等,上等畝稅一斗,下等六升,荒田畝稅二升?!盵2]1348這對百姓來說無疑又是一項沉重的負擔(dān),《甘林》云:“時危賦斂數(shù),脫粟為爾揮。相攜行豆田,秋花靄菲菲。子實不得吃,貨市送王畿。盡添軍旅用,迫此公家威?!?/p>
肅、代兩朝亦重斂商賈,征收其五分之一的稅,名曰“率貸”?!犊蛷摹吩?“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肅、代兩朝的雜徭也很繁重。雜徭是百姓為地方政府所服之役,又名輕徭,但恐怕也未必輕。雖然唐王朝表面上也規(guī)定不得隨意役使百姓,但輕徭并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范圍、名目。此項制度本身的漏洞給了地方敗吏“不依令式,多雜役使”[8]428的空子。尤其是在喪亂時期,統(tǒng)治階級上下一氣,輕徭之繁重已到了無事不役的地步?!妒悺酚涊d了伐竹之役:“伐竹者誰子,悲歌上云梯。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鄙踔吝€強制征發(fā),《石壕吏》云:“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p>
至德元年(756),肅宗下詔命各路節(jié)度使“應(yīng)須士馬、甲仗、糧賜等,并于當(dāng)路自供”[3]6984。這給了他們中飽私囊之機,蜀地尢然,肅、代兩朝的節(jié)度使幾乎都是貪斂之徒:“(嚴)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或由一言賞至百萬,蜀方閭里以征斂殆至匱竭”[5]3396;郭英乂“侈靡裝飾,日費數(shù)萬”[5]3397;崔寧“厚斂財貨”[5]3400。可想而知,其他官吏也同樣如此?!氨戟q擁蜀,賦斂強輸秦?!?《上白帝城二首·其一》)中央與地方的雙重盤剝,加之蜀地時常發(fā)生叛亂,軍需甚巨,民不聊生!《枯棕》借物喻民,言辭凄厲:“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剝甚,雖眾亦易朽。徒布如云葉,青黃歲寒后。交橫集斧斤,凋喪先蒲柳。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嗟爾江漢人,生成復(fù)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嘆久?!?/p>
肅、代兩朝賦役中的這些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大歷年間已十分尖銳了。楊炎指出:“科斂之名凡數(shù)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吏因其苛,蠶食千人。凡富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色役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盵5]3421肅、代兩朝大舉出賣官爵、度牒,加之盤剝無度,百姓困于賦,死于役,導(dǎo)致貧富差距空前之大?!厄?qū)豎子摘蒼耳》云:“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飽食復(fù)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廚肉臭,戰(zhàn)地骸骨白?!?/p>
如此殘酷的賦役迫使百姓紛紛逃亡。據(jù)《通典》所載,天寶十四年(755),天下共891萬戶,乾元三年(760)僅有193萬了,代宗大歷年間恐怕更少。這近700萬戶人口不可能都損于戰(zhàn)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賦役壓迫剝削得無處容身,無家可歸而淪為逃戶,以至于“鄉(xiāng)居地著者百不四五”[5]3421。這在杜甫晚年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東屯北崦》:“盜賊浮生困,誅求異俗貧??沾逦┮婙B,落日未逢人?!庇秩纭肚灿觥?“石間采蕨女,鬻市輸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號。聞見事略同,刻剝及錐刀?!?/p>
“學(xué)界對杜詩“詩史”精神的認識,一般包含兩重含義:能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能補史書之闕;某些反映個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亦能折射時代的心理特征?!盵10]通過對上文賦役制度變遷與杜詩賦役抒寫關(guān)系的全面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賦役制度變遷與杜詩賦役抒寫是同步的。這就表明,杜詩可備一代賦役之史,而不僅僅只是反映個別歷史事件和個人家庭生活。此外,杜詩“詩史”精神更可貴之處在于揭露了賦役制度的虛偽——賦役制度的條文規(guī)定與實際運行的極不吻合。
府兵原本“三年一簡點,成丁(20歲)而入,六十而免”[11],征發(fā)原則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9]1173,并且規(guī)定:“諸揀點衛(wèi)士(長孫疏:‘征人亦同’),取舍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盵9]1173“諸鎮(zhèn)、戍應(yīng)遣番代而違限不遣者,一日杖一百,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盵9]1206“諸鎮(zhèn)、戍官司役使防人不以理,致令逃走者,一人杖六十,五人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盵9]1206但隨著高宗、武后時期戰(zhàn)爭的日益頻繁,這些制度已經(jīng)不能滿足其戰(zhàn)爭機器的需求了,于是頻頻簡點,強制征發(fā)、扣留、役使。鑒于此,玄宗也曾推遲了服役年齡,改為六年一簡點,也曾下令各軍鎮(zhèn)按時放歸府兵,不得扣留,并嚴格執(zhí)行上述征發(fā)原則。但唐律及玄宗的這些優(yōu)待政策在其統(tǒng)治的后期不過是一紙空文。強行征發(fā)兵役的情況不僅在府兵制中司空見慣,在募兵制中也不少見,《前出塞九首·其四》云:“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遍_元二十五年(737),玄宗下令征募自愿常駐邊疆的長征健兒,并聲稱“是后州郡之間永無征發(fā)之役矣”[12]157,次年又下令曰:“諸軍兵健,亦并送遣,其見頓兵,一切放還?!盵8]276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唐玄宗天寶年間的窮兵黷武,已經(jīng)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天寶年間依然存在強制征募的暴行。《資治通鑒》有載:“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盵3]6907
安史叛兵占去了唐王朝一半以上的軍力。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唐王朝強制征發(fā)兵役之殘酷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杜詩對此多有反映,如“兒童盡東征”(《羌村三首·其三》)“東征健兒盡”(《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而最典型的莫過于“三吏”“三別”。
唐王朝吸取了隋煬帝的亡國教訓(xùn),曾多次下令各級官吏不得橫征暴斂,唐律也明文規(guī)定:“依令,凡差科,先富強,后貧弱,先多丁,后少丁。差科賦役違法及不均平,謂貧富、強弱、先后、閑要等差科不均平者各杖六十。”[9]1001“若非法而擅賦斂,及以法賦斂而擅加益,贓重入官者,計所擅坐贓論,入私者,以枉法論,至死者加役流?!盵9]1002經(jīng)韓國磐先生的推算,通常在沒有橫征暴斂的情況下,交納完這些賦稅后“每年還缺少一個半月以上的口糧”[13]。如果再加上徭役的話,百姓的生活實際上是很艱難的。
然而,即便是在這種境況下,差科賦役其實根本不均,橫征暴斂也時常發(fā)生,其始作俑者正是最高統(tǒng)治者自己。
起初,原由戶部掌管賦稅,但隨著稅收越來越難,玄宗于是分權(quán)設(shè)置了專門催征賦稅的使官。開元初年,他任命宇文融為勾當(dāng)租庸地稅使,搜括得逃戶80余萬,為唐王朝日后增加了十分之一的稅收。此后,楊國忠、王鉷等斂財能手都擔(dān)任過此類職務(wù)。肅宗、代宗時,耗費甚巨,稅收尤難,催征賦稅的機構(gòu)越來越龐大,細分出了鑄錢使、鹽鐵使、青苗使等多個使職,職權(quán)也越來越重?!顿绺畷鴳阉氖崱返莱隽诉@些使官紛紛攘攘地前往各地斂財?shù)那樾?“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止跃x斂,不似問瘡痍。萬里煩供給,孤城最怨思?!边@些深受寵愛的斂財能手可謂是絞盡了腦汁來搜刮民脂民膏,有的甚至公然掠奪。如租庸使元載:“擇豪吏為縣令而督之,不問負之有無,資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發(fā)徒圍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謂之白著。有不服者,嚴刑以威之?!盵3]7119
為了應(yīng)對自然災(zāi)害,唐王朝要求各地設(shè)立義倉:“王公以下墾田,畝納二升,其粟麥梗稻之屬,各依土地,貯之州縣,以備兇年?!盵6]106“凡義倉之粟,唯荒年給糧,不得雜用?!盵13]84太宗時還頗能落實義倉的賑災(zāi)功效,但自高宗、武后時起,統(tǒng)治階級已公然挪用義倉的財賦了。肅宗、代宗時,恐怕義倉僅有征稅之名,而無賑災(zāi)之實了。唐王朝也曾規(guī)定,“凡水旱蟲霜為災(zāi),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diào),損七已上課役俱免”[5]2089。然而在肅、代兩朝,發(fā)生災(zāi)害時,統(tǒng)治階級非但沒有開倉賑災(zāi)、依法蠲免賦稅,反而依舊橫征暴斂?!独住方衣对?“大旱山岳焦,密云復(fù)無雨……吁嗟公私病,稅斂缺不補……萬邦但各業(yè),一物休盡取?!?/p>
唐律原本免除“老男”“寡妻妾”的賦稅,然而,肅、代兩朝已經(jīng)斂及了老婦、寡妻。如“征戍誅求寡妻哭”(《虎牙行》)、“哀哀寡婦誅求盡”(《白帝》)。
關(guān)于某項制度,史學(xué)有時候很難面面俱到地記錄每個時期的運行狀況。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詩歌,往往就凸顯出了認識社會制度的巨大作用。尤其是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直接決定了廣大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賦役制度,更需要諸如杜甫這種具有“詩史”精神的詩歌來充當(dāng)認識社會的記錄儀。更重要的是,西方19世紀的寫實文學(xué)揭露了打著“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資產(chǎn)階級的虛偽,而杜詩這種“詩史”精神則揭露了打著輕徭薄賦口號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虛偽。
古今學(xué)者對杜甫忠君、愛民的形象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但通過賦役制度這一媒介來看,儒家政治文化對杜甫忠君、愛民的影響需要重新審視。
明君賢臣是儒家政治文化的理想模式。杜甫自稱“先君恕、預(yù)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矣”(《進雕賦表》),他本人的儒學(xué)修為非常高。他“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始終把自己定位為賢臣的角色來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儒家政治理想。輕徭薄賦是儒家仁政的基本內(nèi)容,賢臣這一角色決定他必須是這一政治綱領(lǐng)的積極推行者。魯哀公問政,孔子主張“省力役,薄賦斂”[14]。孟子也勸諫梁惠王應(yīng)該“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15]10。杜甫那些抒寫殘酷賦役的詩歌確實表現(xiàn)出了仁愛精神。
“臣事君以忠”[16]30,儒家的賢臣觀決定杜甫必須是倫理秩序的維護者。一方面,儒家肯定賦役制度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與賦役矛盾相比,平叛具有優(yōu)先性。因為亂臣賊子有違君臣倫理,是大逆不道,百姓須為平叛服務(wù)。如此一來,有時候即便是唐王朝強行征發(fā)賦役在杜甫眼里也是合理的。在《新安吏》一詩中,新安縣因成丁枯竭而強行征及中男(天寶三年規(guī)定18歲以上為中男,23歲以上為成丁),杜甫竟然勉慰說:“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痹诎傩诊柺芮嗝缍惖臍埮爸畷r,杜甫甚至“勸其死王命,慎莫遠奮飛”(《甘林》)。杜甫有些詩中還直接將反抗賦役壓迫的農(nóng)民起義軍視為盜賊。由此看來,杜甫作為儒家君臣倫理維護者的社會角色其實是顯得有些殘忍的。
“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制度的影響,文學(xué)活動也莫不如此。對于制度的約束和引導(dǎo),文人主要有三種行為方式:順應(yīng)、對抗和逃避。”[17]面對賦役制度,杜甫是矛盾的——既順應(yīng)又對抗。一方面表現(xiàn)在宣揚賦役的合理性,寄希望于封建帝王來減輕賦役,而不是全盤否定賦役。《新安吏》《甘林》等詩在當(dāng)時看來,無疑是符合儒家道德美學(xué)的高尚作品。另外一方面,無可置疑的是杜甫對賦役苛剝下的百姓確實是有著仁愛情懷的。
杜甫的這一矛盾,不僅是他在政治實踐中產(chǎn)生的矛盾,更是儒家政治文化中難以緩和的固有矛盾。儒家希望通過明君“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6]4“取于民有制”[15]118來達到既維護了倫理秩序又施行了仁政的目的。但歷史已表明,這個理想實際上是很難實現(xiàn)的。杜甫認為太宗、玄宗是比較接近堯、舜的明君,其詩中多有贊美。太、玄二帝在其統(tǒng)治的前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是儒家士子理想中的明君。然而,太宗統(tǒng)治后期卻大興徭役,并說出“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3]6147這樣殘酷的話;玄宗統(tǒng)治后期極盡奢靡,簡直堪比昏君。如此巨大的反差主要是因為儒家肯定倫理秩序,極大地刺激了帝王的私欲,正如魏徵所說:“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勵精為政,比跡于堯、舜。及其安樂也,則驕奢放逸,莫能終其善?!盵18]太、玄二帝尚且如此,其他封建帝王更是可想而知。杜甫曾經(jīng)感嘆:“安得務(wù)農(nóng)息戰(zhàn)斗,普天無吏橫索錢!”(《晝夢》)賦役沉重與戰(zhàn)亂的確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封建帝王及其賦役制度的虛偽才是根本原因。
黑格爾認為,兩種倫理道德的矛盾沖突是悲劇性的。杜甫是悲劇的,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悲劇的。
①本文中杜甫的詩文及其注均引自中華書局2015年版《杜詩詳注》,高適、岑參、張說的詩均引自中華書局1999年版《全唐詩》,不再一一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