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民
編撰例言
一、 年譜以王恕生平為主線,兼顧同時代的重大紀(jì)事及歷史人物。
二、 資料來源以王恕著作、奏疏為主,兼及其他歷史文獻(xiàn)。
三、 為保持文本統(tǒng)一起見,所有歷史人物的歲數(shù),均按傳統(tǒng)虛齡處理。
四、 凡歷史紀(jì)年,一律使用漢字書寫;公歷紀(jì)年用阿拉伯?dāng)?shù)字書寫。一般不折算月份,但事關(guān)傳主年齡,則適當(dāng)折算。
王恕自述家世:
七世祖諱永清,號渭川,妣雷氏。六世祖諱可,大號拙齋,妣張氏。五世祖諱文煥,號樂耕,妣殷氏。以上世居櫟陽司馬村。當(dāng)大金時,族屬最盛,號為大家。元至正間,曾大父始徙三原龍橋北,創(chuàng)立產(chǎn)業(yè),有屋可居,有田可耕而食,有邸舍收租可給日用,遂得其可,廣光遠(yuǎn)里。
曾祖父諱彥成,號安止,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為人廉介特立,不妄交與,勤儉恭謹(jǐn),樂善不倦,人有緩急,賙之唯恐后,鄉(xiāng)人稱為長。曾祖母贈一品夫人張氏,櫟陽人;侯氏,三原縣三家里人。
祖考諱真,字惟真,號恒齋,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加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再加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祖妣張氏,贈淑人,加贈夫人,再加贈一品夫人。女四:適楊從政、宋義者,張夫人出;適趙平、朱祿及王恕祖考者,侯氏出。孫男四:仲禮、仲智、仲德、仲和。曾孫男五:忠、恕、敬、道、學(xué)。玄孫十五。王恕曾祖父、曾祖母于永樂十九年合葬。“初卜葬時非擇風(fēng)水也,特以其地土厚水深,去外家侯氏不遠(yuǎn),又近朱、蕭二家,易于看守爾。說者以為吾官至一品,誥贈三代皆此墳風(fēng)水所致,是大不然。”
父仲智,字仲,號西園翁,封文林郎、大理寺評事,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加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再加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郎。妣周氏,初封孺人,三贈俱與祖妣同。
譜主王恕,字宗貫,號介庵,晚號石渠老人。妻子蓋氏,繼室張氏,繼室文氏。初為陜西西安府耀州三原縣光遠(yuǎn)里人。弘治元年后,改隸為陜西西安府三原縣光遠(yuǎn)里人。故址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北城一帶。
王恕著作有《王端毅公奏議》、《王端毅公文集》、《玩易意見》、《石渠意見》、《典籍格言》等,同時編纂有《漕河通志》及《歷代名臣諫議錄》一百二十四卷。《玩易意見》被黃宗羲納入《明儒學(xué)案·三原學(xué)案》,王恕亦被視為明代程朱理學(xué)“三原學(xué)派”的奠基人。
王恕嘗借世人愛牡丹,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作《三愛圃說》。認(rèn)為菊是花中隱逸,牡丹是花中富貴,蓮是花中君子。他表示,“春則賞牡丹,夏則賞蓮,秋則賞菊”。
王恕嘗作《族譜題辭》,主張“譜必每世而紀(jì)之,五世而一修,斯無差繆遺忘之患。然而修之非有讀書之子孫,亦未之能。此族譜所以不易修?!?/p>
王恕論及君子、小人問題。司馬光《資治通鑒》云:“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王恕則強(qiáng)調(diào):“《意見》以為,小人以勇猛角力為壯,君子以蔑視禮法為罔,雖正亦危。如羝羊觸藩,必傷其角也。此君子非有德之君子,乃有位無德之君子,實與小人無異也。若有德之君子,必不如此也。”又說:“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鮮不敗矣”。
談及國家安危、存亡和治亂之間的關(guān)系,孔子曾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蓖跛t解釋道:“《意見》以為,今之危者,乃昔之以其位為可常安而不慮危,以至于危也。今之亡者,乃昔之以其身為可長存而不慮亡,以至于亡者。今之亂者,乃昔之以其世為可長治而不慮亂,以至于亂者。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意見以為,安不忘危,所以常安也;存不忘亡,所以常存也;治不忘亂,所以常治也?!?/p>
論及王恕的政治影響,《明史》本傳:“恕揚(yáng)歷中外四十余年,剛正清嚴(yán),始終一致。所引薦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經(jīng)、李敏、張悅、倪岳、劉大夏、戴珊、章懋等,皆一時名臣。他賢才久廢草澤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yè)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p>
1416年 一歲。明成祖永樂十四年丙申,王恕生于陜西西安府耀州三原縣。是年,明成祖召集群臣,商議遷都北京事宜。是年十二月丁卯(初十),明成祖命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由太倉開船,緣海經(jīng)福建漳州、泉州等處。
1417年 二歲。永樂十五年丁酉,王恕居家。是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是年五月十六日,總兵太監(jiān)鄭和路經(jīng)泉州行香,望靈圣庇佑。
1418年 三歲。永樂十六年戊戌,王恕居家。
1420年 五歲。永樂十八年庚子,王恕居家。是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改金陵應(yīng)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兩京均設(shè)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按:《明史》本傳稱“兩京十二部,獨(dú)有一王恕”,蓋言其直言不諱、勇于諫諍也。是年十二月初十,敕太監(jiān)楊慶往西洋公干。
1421年 六歲。永樂十九年辛丑,王恕居家。是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年正月癸巳(三十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
1422年 七歲。永樂二十年壬寅,王恕居家。是年八月壬寅(十八日),中官鄭和等使諸番國還,暹羅、蘇門答臘、哈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1423年 八歲。永樂二十一年癸卯,王恕居家。
1424年 九歲。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王恕居家。是年正月甲辰(二十七日),舊港故宣尉使施進(jìn)卿之子濟(jì)孫遣使邱彥成請襲父職,并言舊印為火所毀,明成祖命濟(jì)孫襲宣尉使,賜紗帽、銀花、金帶、金織、文綺、銀印,令中官鄭和赍往給之。比還,明成祖因御駕親征韃靼,七月還至榆木川時宴駕。太子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八月丁巳,明仁宗下詔,有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原差去內(nèi)官員速皆回京,民稍人等悉發(fā)寧家。
1425年 十歲。洪熙元年乙巳,王恕居家。是年二月丁未,命太監(jiān)鄭和領(lǐng)下番官軍守南京。詔修《太宗實錄》。五月,明仁宗病死。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敕修《仁宗實錄》。
[2] James E. Dougherty,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ition),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4年, pp. 165-166.
1426年 十一歲。宣德元年丙午。王恕從鄉(xiāng)先生朱懷德學(xué)。是年,漢王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駕親征,擒漢王于樂安城。后殺之。馬文升(1426—1510)出生。馬文升字負(fù)圖,號約齋,鈞州(今河南禹州)人。
1427年 十二歲。宣德二年丁未。王恕入縣學(xué)。從棲霞解老先生學(xué)。同學(xué)諸先生將百人。是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出生。是年,何喬新(1427—1502)出生。何喬新字廷秀,號椒丘,又號天苗。江西廣昌人。
1428年 十三歲。宣德三年戊申,有詔天下府學(xué)廩增生員止存四十人,州學(xué)三十人,縣學(xué)二十人。王恕以額外退學(xué),舉家遂不樂。五個月后,復(fù)選入縣學(xué)。是年,明景帝朱祁鈺出生。
1429年 十四歲。宣德四年己酉,王恕在縣學(xué)。始設(shè)鈔關(guān),以船只大小收稅。史稱船料。
1430年 十五歲。宣德五年庚戌,王恕在縣學(xué)。是年,各省專設(shè)巡撫。是年五月初四,敕南京守備太監(jiān)楊慶、羅智、唐觀寶、大使袁誠,命太監(jiān)鄭和往西洋公干。六月戊寅(六日),遣太監(jiān)鄭等赍詔往諭諸番國。凡所歷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閏十二月六日,于南京龍灣開船。是年,耿裕(1430—1496)出生。耿裕字好問,河南府盧氏縣人。同年,彭韶(1430—1495)出生。彭韶字鳳儀,號從吾。福建莆田人。
1431年 十六歲。宣德六年辛亥,王恕在縣學(xué)。是年二月二十六日,鄭和船隊抵達(dá)福建長樂港。明朝與安南議和。
1432年 十七歲。宣德七年壬子秋,王恕祖父去世。
1433年 十八歲。宣德八年癸丑。是年七月六日,鄭和完成下西洋使命回京。
1434年 十九歲。宣德九年甲寅。是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回國時,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
1435年 二十歲。宣德十年乙卯,鄉(xiāng)試不第。明宣宗朱瞻基崩。明英宗朱祁鎮(zhèn)即位,改元正統(tǒng)。是年,三保太監(jiān)鄭和卒。
1436年 二十一歲。正統(tǒng)元年丙辰。南京守備太監(jiān)王景弘奉命停罷采買營造,下西洋就此落幕。
1437年 二十二歲。正統(tǒng)二年丁巳。劉大夏(1437—1516)出生。劉大夏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人。
1438年 二十三歲。正統(tǒng)三年戊午,鄉(xiāng)試又不第。
1439年 二十四歲。正統(tǒng)四年己未。
1440年 二十五歲。正統(tǒng)五年庚申。楊榮(1372—1440)卒。原名道應(yīng)、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寧府建安(今建甌)人。與楊士奇、楊溥并稱三楊,人稱東楊。系臺閣體代表人物之一。
1441年 二十六歲。正統(tǒng)六年辛酉,鄉(xiāng)試入選,其先祖不及見。是年前期,夢通衢中有危樓一座,高六七十尺,金碧輝煌,斗科間懸金書“陰陟”二字。
1442年 二十七歲。正統(tǒng)七年壬戌,會試不偶。太監(jiān)王振掌權(quán)。
1443年 二十八歲。正統(tǒng)八年癸亥。
1444年 二十九歲。正統(tǒng)九年甲子。楊士奇(1366—1444)卒。原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謚文貞,江西泰和人。人稱西楊。
1445年 三十歲。正統(tǒng)十年乙丑,會試中副榜,辭弗就。時,其祖母尚無恙。是年起,與河?xùn)|襄陵邢讓(字遜之)同游國子監(jiān)三年。
1446年 三十一歲。正統(tǒng)十一年丙寅,在國子監(jiān)。楊溥(1372—1446)卒。楊溥字弘濟(jì),號澹庵,湖廣石首人。人稱南楊。
1447年 三十二歲,正統(tǒng)十二年丁卯,在國子監(jiān)。明憲宗朱見深出生。李東陽(1447—1516)出生。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茶陵,后入京師,屬金吾左衛(wèi)籍。
1448年 三十三歲。正統(tǒng)十三年戊辰,會試中正榜。被選為庶吉士,讀書秘閣,未授以職。祖母無一年卒,亦不及見。當(dāng)時規(guī)定京職滿九載,才能推恩及父母親。王恕父母親時年六十二歲。河?xùn)|襄陵邢讓(字遜之)同登進(jìn)士,同為庶吉士。
1449年 三十四歲。正統(tǒng)十四年己巳,授大理寺左寺左評事。河?xùn)|襄陵邢讓(字遜之)為翰林檢討。八月二十七日,嗣子承祜生于北京官舍。秋,北虜瓦剌部寇邊,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兵敗被俘于土木堡,史稱土木堡之變。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由此京師戒嚴(yán),商旅不行。冬,王恕為庶吉士在翰林,觀政于禮部。長兄奉父母命到京師看望王恕。十二月十三日,除大理寺左寺左評事。
1450年 三十五歲。景泰元年庚午。瓦剌部釋放明英宗,被景帝放置于西苑。
1451年 三十六歲。景泰二年辛未。
1452年 三十七歲。景泰三年壬申四月十二日,升署左寺副事。景帝朱祁鈺廢太子朱見深(明英宗之子),立己子朱見濟(jì)為太子。
1453年 三十八歲。景泰四年癸酉,王恕妻子蓋夫人喪,嗣子承祜,字天賜,時年五歲。王恕以大理寺副請假送弱息西歸,得拜耿汝明之子耿九疇清惠公于陜西行臺。同年,張氏來歸,時年十九歲。其父張仲遠(yuǎn),母王氏。其兄封監(jiān)察御史王孝莊(昶),侄子河南按察使王曉。是年,太子朱見濟(jì)卒。
1454年 三十九歲。景泰五年甲戌,任大理寺副。上書《申明律例奏狀》,九月初三日奉圣旨“三法司計議停當(dāng)行”。十二月初二,升直隸揚(yáng)州府知府。期間作資政書院。
1455年 四十歲。景泰六年乙亥,任揚(yáng)州府知府。
1456年 四十一歲。景泰七年丙子,任揚(yáng)州府知府。
1457年 四十二歲。景泰八年(天順元年)丁丑,任揚(yáng)州府知府。是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fù)辟,改元天順。景帝朱祁鈺宴駕,于謙被殺于崇文門外。
1458年 四十三歲。天順二年戊寅。河?xùn)|襄陵邢讓(字遜之)遷修撰、祭酒,嘗作《迎復(fù)英廟疏》,任揚(yáng)州府知府。
1459年 四十四歲。天順三年己卯,任揚(yáng)州府知府。楊廷和(1459—1529)出生。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成都府新都人。祖籍廬陵。
1460年 四十五歲。天順?biāo)哪旮骄旁鲁跗撸鞑颊居也颊?。?dāng)時高安、吳廣華等流民千余人,屯聚廣東程鄉(xiāng)縣地方,劫掠贛州府縣,王恕通都指揮王貴督令剿捕。揚(yáng)州百姓為之立石。
1461年 四十六歲,天順五年辛巳,任江西布政使布政司。
1462年 四十七歲。天順六年壬午,任江西布政使布政司。
1463年 四十八歲。天順七年癸未,任江西布政使布政司。
1464年 四十九歲。天順八年甲申,三月初八,夫人張氏卒,距生于宣德乙卯(1436)正月初三,享年三十歲。有男四:承祿、承祥、承禧、承禋。女一,適庠生仇爵。次子承祥,妻子韓淑潔。其岳父韓鐸,字文振,世謂鳳陽天長人。洪武初,落腳于西安前衛(wèi)。三月二十二日,以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轉(zhuǎn)河南布政司左布政使。始迎父母就養(yǎng)于官所。六月十五日,薛瑄(1389—1464)卒,享年七十六歲。薛瑄字德溫,號敬軒,河?xùn)|(今山西)河津人。人稱薛夫子,謚文清?!睹魅鍖W(xué)案·三原學(xué)案》云:“關(guān)學(xué)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別派也。其門下多以氣節(jié)著,風(fēng)土之厚,而又加之學(xué)問者也?!庇终f:“先生以復(fù)性為宗,濂、洛為鵠,所著《讀書錄》,大概為《太極圖說》《西銘》《正蒙》之義疏?!蓖跛。涣袨槿瓕W(xué)案之首位。是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崩。太子朱見深即位,改元成化。廢棄殉葬制度。
1465年 五十歲。成化元年乙酉,三月初六,王恕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支從二品俸。奉敕撫治南陽、襄陽、荊州三府流民。當(dāng)時強(qiáng)徒梁溫、江四等千百余人在南陽府雙廟兒爭占銀礦,擅立營寨,私造軍器,王恕前往調(diào)度,設(shè)法撫捕,抓住首腦。是年,王恕父母親七十九歲,始獲給評事敕命。長兄王忠到軍前看望王恕,并接送父母親返還陜西。八月二十二日,乞守制,但奉欽依奔母喪,并賜祭。因襄陽房縣盜起,奉命調(diào)兵征剿。流民起義被平息,再乞守制,不許。十月初十日,上奏《處置地方奏狀》。指出:荊襄一帶,山林深險,土地肥饒,刀耕火種,易于收獲。各處流民、僧道人等,往往逃移其中,用強(qiáng)結(jié)庵立產(chǎn)。官吏不敢科征,里甲不敢差遣,以致驕慢日生,縱橫日熾。是年,幼子承裕生。王承裕(1465—1538),字天宇,號平川,三原人。后名“兒時端重如老儒,恒端居不妄言笑?!笔悄辏鲬椬谥煲娚顬橛谥t平反。
1466年 五十一歲。成化二年丙戌,王恕仍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同年,薛敬之入太學(xué)。因其言必稱古道,行則崇敬先賢,人稱薛道學(xué)。與陳白沙并稱,一時以陳薛并稱。又,張鼎中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
1467年 五十二歲。成化三年丁亥二月十六日,以平賊功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敕巡撫河南。三月十五日,王恕上謝恩奏狀。隨即上《區(qū)劃未完稅糧奏狀》。六月,上《蝗生(河南)境內(nèi)請避位因勸上去奢崇儉奏狀》,強(qiáng)調(diào)“臣竊惟蝗蟲生發(fā),固雖天災(zāi),實關(guān)人事。人事修則天意可回,而災(zāi)不為災(zāi)矣?!闭埱蠡实邸耙蕴旖錇榭晌罚缘胤綖楫?dāng)重”,“去奢崇儉,除祭祀、軍需之外,其余一應(yīng)不急之務(wù),無益之事,可減省者減省之,可停止者停止之,使財不妄費(fèi),民困少舒?!本旁拢蚋赣H年老,乞請誥命。未果。
1468年 五十三歲。成化四年戊子二月十七日,王恕升南京刑部左侍郎,二十九日到任管事。四月十六日,實歷左右副都御史俸三十六個月,三年考滿。因未能赴京,故未得到父母親誥命。王恕上奏請求誥命。十二月二十六日,王恕父親卒,享年八十一歲。
1469年 五十四歲。成化五年己丑二月十一日聞父喪,守制,起復(fù)。期間為父親造墳,更新西園草亭。王恕進(jìn)通議大夫,贈其祖父惟真、父親仲智皆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祖母、母親,拜妻蓋氏、繼室張氏皆淑人。又賜其父葬祭。是年,邃庵楊一清中順天府鄉(xiāng)試。
1470年 五十五歲。成化六年庚寅。丁憂,居家。是年,明孝宗朱佑樘出生。
1471年 五十六歲。成化七年辛卯七月十一日,服闋,改刑部左侍郎,奉敕總理河道,以責(zé)其成。秋八月,書寫《西園草亭碑下方》。同時以賜進(jìn)士、通議大夫、南京刑部左侍郎銜,撰寫《增修觀音禪寺記》。該寺院位于三原縣北郭之西,肇自金大定間。冬十月,朝廷命官修浚漕河。通州至德州,郎中陸鏞主持;德州至沙河,山東按察司副使陳善主持;沛縣至儀真、瓜州,郎中郭升主持。王恕在嚴(yán)格督察的同時,查閱典籍、公牘、圖志、碑刻,并訪問有識之士,匯錄《漕河通志》。內(nèi)容涉及漕渠、漕法、漕數(shù)、漕費(fèi)以及橋梁津渡、鎮(zhèn)市祠廟、官府驛站、泉源湖塘、閘壩棧鋪等等?!爸局疄橥?,以其合今昔、兼巨細(xì)而并記之也?!笔悄辏稀堆栽t令不可失信奏狀》,提出了著名的“賞罰論”。強(qiáng)調(diào):“信者,國之寶,民之所依以立者也;詔者,國之號令,敷恩澤、感人心,而示之以必信者也?!庇纱颂岢鏊恼沃鲝垼骸袄碇?dāng)生殺予奪而生殺予奪之可也,不當(dāng)生殺予奪而生殺予奪之,未可也。若賞一人而千萬人勸則賞之,若罰一人而千萬人懼則罰之,此公天下之賞罰,則所謂理之當(dāng)生殺予奪而生殺予奪者也;賞一人而千萬人不勸則謂之淫賞,罰一人而千萬人不懼則謂之濫罰,此非天下之賞罰,即所謂理之不當(dāng)生殺予奪而生殺予奪者也。”為此他要求:“自今伊始,凡罪之當(dāng)罰者,雖貴近必罰;功之當(dāng)賞者,雖疏遠(yuǎn)必賞。發(fā)一號令,出一詔旨,亦宜熟思審處,求合人心,然后付之有司,行之天下?!?/p>
1472年 五十七歲。成化八年壬辰三月十二日,上《論報管河工程及乞禁馬快船附搭私貨奏狀》。王恕仍任刑部左侍郎,奉命管理一帶河道,遂自通州直抵儀真等處,往來嚴(yán)督郎中等官陸鏞等,修理廢置河道;并將淮揚(yáng)一帶河道挑浚深闊。河道上南北船只,穿梭往來,南京裝運(yùn)官物馬快船只,每起五七十只,或三四十只,其余運(yùn)糧船只只好避讓。不許裝運(yùn)江米、板片、瓷器等重物。三月二十一日,上《言開河事宜并乞先修舊塘水閘奏狀》,指出:揚(yáng)州一帶河道,南臨大江,北抵長淮,自南至北四百五十余里,淺窄處二百余里,需要人工九萬余人、六十個工。每人日給口糧二升,改用糧米十一萬八千余石。高郵湖自杭家嘴至張家溝南北三十里,均系磚砌堤岸。需要糧米一萬五千六百石,工價銀二百余兩。揚(yáng)州灣頭鎮(zhèn)以東河道,內(nèi)通通州、泰州等五州縣二千戶所,富安等二十四鹽場。從灣頭到通州白浦止三百四十余里,需要糧米一十萬二千七百九十余石。雷公上下塘、勾城陳公塘等漢唐古跡,各有放水、減水閘座。需要工價銀二百余兩。十月,張杰(1421—1472)卒。張杰字立夫,號默齋,鳳翔府人。享年五十二歲。五經(jīng)教授。任山西趙城訓(xùn)導(dǎo)時,嘗與薛瑄論學(xué),為學(xué)益深。重視禮儀之學(xué),強(qiáng)調(diào)涵養(yǎng)須用敬,進(jìn)學(xué)在致知。同年,楊一清(1454—1530)登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楊一清字應(yīng)寧,號邃庵,別號石淙,云南安寧人。曾任陜西按察副使兼督學(xué)。是年,王守仁(1472—1529)出生。原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其父為南京吏部尚書王華。
1473年 五十八歲。成化九年癸巳四月十二日,改南京戶部左侍郎。是年,有中官迎合明憲宗意,舉鄭和下西洋故事,英宗下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復(fù)令入檢,終莫能得。大夏秘不言。會臺諫論止其事,忠詰吏庫中案卷寧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fèi)錢糧數(shù)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dāng)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dāng)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1474年 五十九歲。成化十年甲午。在南京戶部左侍郎任。是年,馬理(1474—1556)生。馬理字伯循,號谿田,三原人。嘉靖乙卯(1555)冬十二月十三日亥時,因華縣大地震卒。享年八十二歲。這一天換算成公歷,則為1556年1月23日。是年,張鼎出任山西太原知府。
1475年 六十歲。成化十一年乙未。王恕仍在南京戶部左侍郎任。是年,康海(1475—1540)出生??岛W值潞?,號對山、沜東漁父,陜西武功人。
1476年 六十一歲。成化十二年丙申八月初三,以南京戶部左侍郎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敕巡撫云南。九月十二日,上《欲帶男承祿隨侍奏狀》,未允。于是不帶家人,只身自去。惟帶行灶一臺、竹食籮一個,服無紗羅。日給惟豬肉一斤,乳豆三塊,菜一束,醬醋水皆取主家結(jié)狀,更無所供。上《處置邊務(wù)奏狀》,內(nèi)稱:通計云南二十五衛(wèi)所,實在見操官軍不及一萬三千人,每處見操官軍,多者不過七八百人。接近交阯的臨安府一衛(wèi),僅有二百余人。于此建議調(diào)動二十二衛(wèi)所四千員名,前往臨安府駐扎,并設(shè)置一名副使,內(nèi)防外備。
1477年 六十二歲。成化十三年丁酉三月十二日,通歷副都御史并侍郎俸。九年考滿,四月初五,升都察院右都御史,仍前巡撫。品秩有加,職司仍舊。先上《奏解犯人及參鎮(zhèn)守官奏狀》,彈劾云南鎮(zhèn)守太監(jiān)錢能,所金吾衛(wèi)左衛(wèi)指揮使郭景懼罪自殺外,解押犯人戎達(dá)、劉全、孫德兒、羅順兒、華通、孟達(dá)、王成等七人。后上《參鎮(zhèn)守官跟隨人員擾害夷方奏狀》,再次彈劾錢能差部下,前往灣甸州等地需索銀兩,并去外夷衙門,假公濟(jì)私,需索攪擾,失夷人心。又上《乞嚴(yán)賞罰以禁盜賊奏狀》,強(qiáng)調(diào)官軍紀(jì)律。晚年王恕自稱在云南九月,不知酒味。歲暮返回家鄉(xiāng)時,大兄王忠說:“近日云南事設(shè)有不明,我當(dāng)與弟訴于朝”。隨后又上《乞卻鎮(zhèn)守官進(jìn)貢禽鳥奏狀》,按照去年內(nèi)閣大學(xué)士商輅建議卻貢獻(xiàn),今后不許進(jìn)貢奇花異卉、珍禽異獸、珍珠寶石、金銀器物的建議,請求朝廷“今后除常例歲貢外,其余一應(yīng)花草禽鳥、寶石玩好物件,一切禁止,不許貢獻(xiàn)?!庇稚稀恶{帖不可無印信疏》,說:“臣以疏遠(yuǎn)孤蹤,劾奏炙手可熱之權(quán)要,何啻履虎狼之尾,撩虺蛇之首,真可謂不知量者也”。但又強(qiáng)調(diào):“黨權(quán)要而茍利祿,臣則不忍為也?!卑嗽露?,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奉敕參贊機(jī)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