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蘭
近些年來,紫砂藝術展現(xiàn)出迅猛的發(fā)展勢頭,紫砂壺也乘著這股東風再一次地走出了宜興,走向全國乃至于整個世界。在當代紫砂陶藝的發(fā)展中,多樣的造型以及豐富的藝術內涵讓紫砂壺展現(xiàn)出了極高的觀賞性和人文藝術價值,作為工藝美術品,能夠登堂入室,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所青睞的珍品,這樣的情況離不開紫砂行業(yè)整體的良性推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正確引導,讓紫砂藝術走上了一條健康自主的良心發(fā)展道路。
紫砂從工藝屬性上講,有著獨特的性格,這就如同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紫砂泥料有著各自不同的性質,而在后續(xù)的工藝加工當中,由于不同的處理手法又會產生各自不同的變化。所以優(yōu)秀的紫砂創(chuàng)作者首先就需要了解紫砂的泥性,并以此作為指導來規(guī)范和引導自身的創(chuàng)作方向。這就好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進而從事了不同的職業(yè),選擇對了就能事半功倍,選錯的話就會事倍功半,這是泥料與生俱來的性質,只有順應它才是正確的工藝態(tài)度。紫砂“雙圈壺”是一件傳統(tǒng)的經典器形,這件作品一般體積較大,壺鈕有環(huán)裝飾,通常會選用適應性好的紫泥來進行制作。紫泥是紫砂泥料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泥料,由于現(xiàn)代煉泥工藝的進步,現(xiàn)階段的紫泥泥料在細膩程度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在眼前這件作品上選用六十目本山綠泥來進行制作,這一泥料顆粒大小適中,在包漿表現(xiàn)以及砂感上都有上佳表現(xiàn)。
一件優(yōu)秀的紫砂壺在塑造自身形體美的同時,還需要呈現(xiàn)出一種基于精神的文化哲理,藝術來源于生活,而我們人類之所以需要藝術,正是因其能夠洗滌心靈,眼前的這件紫砂“雙圈壺”正是在于其蘊含了對生活的解讀。雙圈的造型歷來以簡潔、率真的形象為眾多人所喜愛,這把壺的壺身是一個規(guī)則的圓柱形,半圓形的過橋鈕內扣搭著兩枚活動的圓圈,這兩枚圓圈便是這把壺壺名的由來,雙圈光潔質樸,這是其本身的特點,也是其美感的關鍵。這樣的形體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裝飾,這樣才可以搭配同樣簡潔的壺體,讓人覺得樸素而不臃腫,兩枚圓圈在使用時還可以不時地活動,雋永耐看。這把壺另一個制作關鍵則在于壺蓋,嵌入式的壺蓋與壺面平齊,這讓整個茶壺宛如一體,明接法鑲接的壺流率直而有力,如同獲得壺體本身力量的加持,其粗細過渡勻稱;壺嘴顯現(xiàn)出尖銳的氣息,茶水在經過壺身內部的時候會經過壓縮,水流一沖而出,顯得十分爽利;壺把為了搭配壺身與壺流,設計得較為壯碩,這也帶來了一股沉穩(wěn)之氣,耳形端把略帶方感,制作重在拿捏舒適,倒水方便,實用性的加持會讓握著這把茶壺的人產生順手親近的好感。
從整體的視覺觀賞性來看,紫砂“雙圈壺”有著飽滿渾厚的外形,泥料所帶來的顆粒感形成了非常扎實的質感,在搭配陶刻進行裝飾的時候,形成了一種工藝上的美感,竹子題材的陶刻在這里并不讓人覺得這是一把茶壺,而是有幾分傳統(tǒng)石刻的味道,加上壺形構造上的簡約大氣,讓人如同置身于自然之間,享受著豐沛的山野氣息。細細品味,其中包含了幾分悠游世外的傳統(tǒng)文化追求,令人覺得氣韻悠長,回味無窮。
對于當代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而言,制作一件傳統(tǒng)經典壺式,并不是簡單的臨摹和重復,以眼前的這把紫砂“雙圈壺”為例,其泥料的選擇、裝飾的搭配都有著自身工藝塑造和文化表現(xiàn)上的自然邏輯,這之間的聯(lián)系實際上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其中也包含著紫砂陶藝一貫傳承下來的工藝基礎。理解和體會這種做法就會明白,造型的制作、裝飾的選擇都有著非常明顯的路徑,在遵循這些路徑的同時,制作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做出合理的變化,造型、質感、色彩、裝飾,這些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整件紫砂壺的審美境界,憑借制作經驗及制作技巧,可以將以上的種種進行優(yōu)化,從而制作一把精美亦別具特色的傳統(tǒng)紫砂壺式經典。
總結:我們所熟知的紫砂壺造型之所以被稱作“經典”,其背后都有著歷史沉淀下來的獨特魅力,對于這些經典造型的改造,首先要契合其本源的邏輯,否則的話只能是破壞其原本的藝術氣息,制作出來的紫砂壺也會變得不倫不類。所以學習和制作紫砂壺要能夠放下虛浮的內心,扎實于技藝,扎根于文化,在制作中去贅還樸,展現(xiàn)出當代紫砂陶藝所蘊含的動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