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直困擾著一些一線語文教師。筆者試圖從懷古類詩詞入手,帶領學生抽絲剝繭,揭開懷古類詩詞的神秘面紗,引導他們準確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體會其中的情感。
所謂“謀定而后動”,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作準備。在講解懷古類詩詞之前,筆者了解到我班的學生雖然學過懷古類的詩詞,但并沒有系統(tǒng)地了解和學習這種類型的作品。對此,我為他們布置了基礎任務:
1.請你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說說這兩首作品中的“古”指的是什么。
2.請你思考詞人“懷古”的目的,并嘗試說說這類作品有哪些相似點。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初步了解懷古類的詩詞,并嘗試尋找它們的相似點。
懷古類詩詞,往往以臨古地、思古人、憶古事為主要內(nèi)容,抒發(fā)詩人或詞人的情感,以達到諷刺時弊的目的,是“吊古傷今”“借古諷今”的一類作品。其中,“古地(跡)”“古人”“古事”“今昔”是值得學生關注的幾處細節(jié)。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這類作品,我還為他們布置了專題任務:
1.請你翻看課本目錄,找出其中的懷古類詩詞,并說明理由。
此任務主要檢測學生對懷古類詩詞的了解程度,看他們是否能分清懷古類詩詞和其他類型的詩詞。學生如果無法辨別某一首詩或詞是否是“懷古”類型,就可以對照剛剛總結的懷古類詩詞的特點,分辨清楚。如:①懷古類詩詞中一定有“古”“今”兩個要素;②懷古類詩詞往往涉及古地、古人、古事;③詩人或詞人一般會在懷古類詩詞中用典,但運用典故的詩詞并不一定是懷古類詩詞。
2.請你從《與諸子登峴山》和《西塞山懷古》中任選一首作品,探究它的藝術特色,并讀懂詩人的情感。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與諸子登峴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chuàng)作的一首懷古詩。詩人因求仕不得,心情苦悶,便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fā)了自己空有抱負、不為人賞識的悲傷之情。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效力,為人民做好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詩人想到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兩相對比,自然傷心不已。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一首懷古詩。詩人懷古傷今,通過回憶西晉滅吳的歷史,闡發(fā)了事物的興廢取決于人的思想。他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得三者互相映襯,給人一種沉郁頓挫之感。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吳王昏聵無能,最終無法守住自己的江山。詩人經(jīng)過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感嘆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
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閱讀詩歌,弄清詩歌中提到的人物、史實和典故,即“古”;了解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今”;明確“古”與“今(己)”的連接點;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情感。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布置基礎任務和專題任務,引導學生閱讀懷古類詩詞,讓他們了解這類詩詞的特點,掌握鑒賞這類作品的方法,不斷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