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我看來,中國家族制度大抵是一種特別保護老幼的辦法,因為幼年、少年和老年既然占據(jù)我們的半生,那么,幼者和老者是應該過著美滿的生活的:這一點很重要。幼者確實比較微弱無力,比較不能照顧自己,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們卻比老人更能夠過著一種缺乏物質(zhì)的舒適的生活。兒童常常是不大感覺到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艱難的,因此,窮家的孩子常和富家的孩子一樣快活。他也許是赤著足的,可是那在他看來不但不是什么苦事,反而是一種舒服的事情,而在另一方面,赤足走路在老年人常常是一種不可忍受的苦事。這是因為兒童有著較大的活力,有著活躍的青春。他也許有其一時的悲愁,可是他把這些悲愁忘掉是多么容易啊。他沒有老人家那種金錢的念頭和做百萬富翁的夢想。他至多只是搜集一些香煙畫片,希望換點錢去買小孩玩的空氣炮。其間的樂趣是無法比擬的。原因是兒童還不會像成人那樣,受過人生的威脅,他的私人習慣還不曾養(yǎng)成,他不是某一咖啡商標的奴隸,他是隨遇而安的。他的種族偏見很少,而且完全沒有宗教上的偏見。他的思想和觀念還不曾墮入某一些常軌。所以,老年人甚至比兒童更需要依賴人家,因為他們的恐懼比較明顯,他們的欲望也比較確定。
中國民族的原始意識里早已有這種對老年人的深情,這種情感我覺得和西方的尊重閨秀之俠義與對女人的殷勤頗為相同。如果古代的中國人有尊重閨秀之俠義的話,那不是以婦孺為對象,而是以老人為對象的。這種情感在孟子的言論里有著明顯的表現(xiàn),例如他說:“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边@就是王政的最后目標。孟子也提出世界上四種最無能力的人:“鰥寡孤獨。”在這四種人之中,第一二種應該由經(jīng)濟學去加以救濟,其辦法是使天下沒有曠夫怨女。至于孤兒應如何處置,據(jù)我們所知,孟子并沒有發(fā)表過意見,雖則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一樣,是古已有之的,然而,大家都知道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并不足以替代家庭。看來只有家庭才能夠使老幼得到美滿的生活??墒侵v到幼者的生活,那當然是不必多說的,因為他們可以得到天然的父母之愛。中國人常常說:“水流下不流上。”所以人們對父母和祖父母的情愛是比較缺乏的,比較需要教導的工夫的。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可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是愛他的父母的。到了最后,敬老愛老的教訓成為一般人所公認的原則,有一些作家說,他們希望得到奉養(yǎng)年老的雙親的權(quán)利,這種愿望是極為強烈的。一個中國君子的最大遺憾是:老父老母病入膏肓時不能親侍湯藥,臨終時不能隨侍在側(cè)。一個五六十歲的大官如果不能請他的父母由故鄉(xiāng)來京都和家人同住,而且“晨昏定省”,便無異是犯了道德上的罪惡,應該認為是可恥的事情,而且須不斷地向朋友和同事解釋,說一些推托的話。有一個人回家時雙親已死,便說出下列的兩句話:
樹欲靜而風不息,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度過了詩一般的一生,他一定會視老年為他最幸福的時期,他不但不會想可怕的老年來得遲些,反而會期望著老年的來臨,漸漸把老年過成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我在比較東西方人生觀念時,并沒有找到絕對的差異,只有在對老年人的態(tài)度這一方面,發(fā)現(xiàn)一些絕對不同的地方。關(guān)于我們對性,對女人,對工作,游戲和事業(yè)的態(tài)度,其差別都是相對的;中國人的夫妻關(guān)系和西洋人的并沒有根本的差異,父母子女間的關(guān)系亦莫不然??墒窃谖覀儗夏耆说膽B(tài)度方面,其差異是絕對的。東方和西方的見解是相反的。在詢問人家歲數(shù)或說出自己的年齡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得到最明顯的例證。在中國,一個人正式訪謁人家,第一句問尊姓大名,第二句便是問:“貴庚?”如果對方歉然說他今年二十三歲或二十八歲,訪問者一般總安慰他,說他前程遠大,將來會享高壽??墒侨绻麑Ψ秸f他今年三十五歲或三十八歲,訪問者馬上表示莫大的敬意說:“福氣!”其熱誠是隨著對方的歲數(shù)增大而增高的;如果對方的年齡在五十歲以上,訪問者立刻低聲下氣地表示謙卑和尊敬。所以,老人家如果辦得到的話,都應該跑到中國去住,在那邊,甚至一個胡須花白的乞丐也可以得到人們格外的善遇。中年的人都在盼望到五十晉一的時候可以做壽,至于那些飛黃騰達的商人或官吏,他們連四十晉一的生日時也會大做其壽,熱鬧一番??墒堑搅宋迨粴q的生日——活過了半世紀——無論哪一階級的人都是歡欣鼓舞的。六十一歲的壽辰比五十一歲更快樂更偉大,七十一歲的壽辰自然又比六十一歲更快樂更偉大了;一個人如果能夠慶祝八十一歲的壽辰,人家便當他是得天獨厚的幸運兒。留胡須成為那些做祖父者的特權(quán),一個人如果還不夠資格,如果還未做祖父或不上五十歲,留起胡須來是有受人背后譏笑的危險的。因此,青年人常常模仿老人家的態(tài)度、尊嚴和見解,希望使自己看起來年歲大些;我知道有些中學畢業(yè)的中國青年作家,年紀不出二十一歲至二十五歲,卻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勸青年應該讀什么書,不應該讀什么書,同時,以父兄垂愛后輩的態(tài)度,討論青年面臨的陷阱。
當我們知道一般中國人對老年人的重視時,這種變成老人或有著老成樣子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第一,老人有說話的特權(quán),青年人必須傾耳靜聽,免開尊口。中國有句俗語說:“少年人有耳無嘴。”三十歲的人在說話時,二十歲的人照理是應該靜聽的;四十歲的人在說話時,三十歲的人也應該靜聽。人們既然幾乎都有說話給人家聽的欲望,那么,一個人年紀越大,在社會上越有說話給人聽的機會。這是一種大公無私的人生游戲,因為人人都有成為老人家的機會。因此,父親在教訓兒子的時候,如果祖母開口說話,他便須突然停下來,改變態(tài)度,他當然是希望有一天會占據(jù)祖母的地位的。這是十分公平的,因為當老人家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呢”的時候,青年人有什么權(quán)利開口呢?青年人有什么權(quán)力說話呢?
我雖然頗為熟悉西洋生活和西洋人對老年人的態(tài)度,可是有些話聽起來還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使我不斷地覺得驚奇。這種態(tài)度的新例證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我聽見一個老太太說她有幾個孫兒,可是“使我覺得苦惱的倒是第一個”。我深知美國人不愿使人有年老的印象,可是我還是料不到他們會說出這種話來。我頗能諒解那些不上五十歲的中年人,我知道他們要給人家一種印象,以為他們還是活躍有生氣的,可是我有一次碰見一個白發(fā)的老太婆,在談話中自然而然地談到她的歲數(shù),不料她竟用詼諧的態(tài)度把話題轉(zhuǎn)到天氣上去。我時常忘掉這一點,要讓老人先入電梯或汽車?!袄先讼茸摺边@句習慣的話幾乎脫口而出時,我連忙讓這句話縮進去,可是找不到適當?shù)脑捒梢源妗S幸惶?,我在車上碰到一個非常和藹莊重的老人和他的妻子,我無意中向這位老人家說出一句慣常的敬老的話,不料那老人家卻轉(zhuǎn)過頭去,用滑稽的口吻對著坐在旁邊的妻子說:“這個青年竟這么厚顏,以為他比我更年輕呢!”
這是極無意義的事情。我真是迷惑不解。我不明白青年和中年的未婚女人為什么不愿說出她們的歲數(shù),因為青春的可貴是十分自然的。中國少女如果到二十一歲時尚未結(jié)婚或訂婚,也會覺得有點恐慌。年歲是很無情地溜過去了。她們有一種怕被撇在外邊的恐懼感,她們怕公園夜間關(guān)閉的時候,她們留在里邊不能出來。因此,有人說二十九歲那一年是女人畢生最長的一年;她一連過了四五年還是二十九歲呢。可是,除此之外,怕人家知道歲數(shù)的恐懼心理是毫無意義的。人家如果不認為你是年老的,怎么會認為你有智慧呢?而且,青年人對于人生,對于婚姻,對于真價值,事實上懂得什么呢?西洋人的整個生活形態(tài)是重視青春的,因此弄得男女都不愿把歲數(shù)告訴人家:這一點我是能夠諒解的。據(jù)那種古怪的推論,一個工作效率甚高,精力充足的四十五歲的女書記,如果讓人家曉得歲數(shù),人家便會馬上以為她是無用的東西了。她為維持飯碗起見,把歲數(shù)保密,有什么可怪呢?可是,這么說來,生活形態(tài)本身和青春之被重視就是毫無意義的事了。據(jù)我看來,這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態(tài)度無疑地是商業(yè)生活所造成的,因為我相信老年人在家庭里一定比在辦公室里更受人家的尊敬。到了美國人開始有點輕視工作效率和成就的時候,我想這個問題才有解決的辦法。當美國的父親視家庭而不視辦公室為他的生活的理想地,當他像中國父母那樣,能夠心平氣靜地公然對人家說,他有一個肖子可以代替他的地位,受兒子供養(yǎng)是件榮耀的事情:到了這個時候,我想他一定會期望那個幸福時期的來臨,在五十歲以前,一定會很不耐煩地計算年歲的過去。
在美國,筋強力壯的老人對人家說他們是“年輕的”,或聽見人家說他們是“年輕的”,而事實上其意義是:他們是健康的;這似乎是語言上一種不幸的事情。人到老年而身體健康,或“老當益壯”,確是人生最大的幸運,可是稱之為“健康而年輕”卻是削減了老年的魔力,把事實上十全十美的東西看作有缺點的東西?!爸祛伆装l(fā)”的康健智慧的老人,以恬靜的聲音暢談人生經(jīng)驗:世界終究沒有比此更美麗的東西。中國人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常常用一個“朱顏白發(fā)”的老人,去作塵世最大幸福的象征。美國人一定有許多會看見中國圖書上的壽翁,高額、朱顏、白發(fā)——而且笑容滿面!這幅圖書是多么生動啊。他用手指輕輕撫拈著垂到胸前的長發(fā),態(tài)度寧靜而知足,他是有尊嚴的,因為他到處受人家的尊敬;他是滿足的,因為沒有人懷疑過他的智慧;他是和藹的,因為他曾經(jīng)看見過人類那么多的悲愁。對那些生氣蓬勃的人,我們也稱頌他們說:“老當益壯”,至于像喬治那樣的人,我們則說他“老而愈辣”,因為他年紀越大,越有刺激性。
在大體上說來,我在美國找不到白須的老頭子。我知道這種人是有的,可是他們也許是故意的,約定不使我看見。我只有一次在新杰西州碰到一個有長須的老人。也許美國人用安全剃刀把長須剃掉了吧,這真是像中國的無知農(nóng)民伐除山林那么可嘆,那么無知,那么愚蠢;中國的無知農(nóng)民把華北美麗的樹木砍掉了,使山上像美國老人的下頷那么濯濯,那么難看。美國還有一個礦山不曾發(fā)現(xiàn),當美國人張開了眼睛,開始大規(guī)模的開墾和種植林木的工作時,他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埋藏著美麗和智慧的礦山,使他們覺得心曠神怡。美國的老頭子完了!長著頸下之髯的山姆大叔(代表美國)完了,因為他用安全剃刀把髯剃去了,弄得他看起來像一個輕浮的少年傻瓜,下頷突出,而不是很溫雅地下垂著,而且眼睛的光輝不由一副厚框的眼鏡背后發(fā)射出來。用這個少年來代替那個偉大的老頭子是多么不適當?。∥覍τ诿绹罡叻ㄔ簡栴}(雖然這與我毫不相干)的態(tài)度,純粹是由我喜愛許士的臉孔而決定的。他是美國遺留下來的唯一老頭子嗎?抑或是美國還有許多老頭子呢?他當然是應該退休的,因為這乃是體貼他的表示,可是如果有人說他衰老,那在我看來卻是一種不可容忍的侮辱,他有一個我們可稱為“雕刻家之理想”的臉孔。
美國的老人們現(xiàn)在還堅持要那么匆忙,那么活躍,這心理我想是過分應用個人主義的直接結(jié)果。這是因為他們有自尊心,他們愛好自立的生活,他們覺得依賴子女是可恥之事??墒敲绹嗣裨谒麄儜椃ㄉ纤?guī)定的許多人權(quán)之中,居然忘掉了受子女供養(yǎng)的權(quán)利,這是奇怪的,因為這是一種由服役產(chǎn)生出來的權(quán)利和義務。父母曾為他們的孩子勞苦工作,在孩子患病的時候曾有許多夜不曾合眼,在孩子還未能說話之前,曾經(jīng)洗過他們的尿布,曾費了二十幾年的工夫養(yǎng)育他們,使他們能夠成家立業(yè);這么說來,什么人能夠否認父母在年老時有受孩子奉養(yǎng)敬愛的權(quán)利呢?人們受父母適當?shù)恼疹?,在照顧他們的子女之后,也受他們的子女的適當照顧:在這么一個家庭生活的系統(tǒng)之中,一個人真不能夠忘掉個人和他的自尊嗎?中國人沒有個人自立的意識,因為人生的整個觀念是基于家庭中的互相幫助;因此,一個人在年老的時候受孩子們奉養(yǎng),并沒有什么可恥的地方。反之,有孩子們奉養(yǎng)他,倒是幸福的事情。在中國,一個人只是為此而生活的。
在西方,老年人往往抱著自卑的態(tài)度。情愿獨自住在一間樓下開著餐館的旅館,因為他們想體貼他們的孩子,心中有一種毫不自私的念頭,不愿干涉孩子們的家庭生活??墒抢先思掖_有干涉的權(quán)利,如果干涉是不痛快的事情,但它卻是自然的事情,因為一切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乃是一種忍耐的教育。
無論如何,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曾經(jīng)干涉過他們;我們已經(jīng)在行為主義者的結(jié)論中看見不干涉的邏輯,他們以為孩子都應該和他們的父母隔離起來。如果我們不能容忍自己的父母,不能容忍年紀已老,無力自助的父母,不能容忍為我們做那么多事情的父母,那么,我們在家里還能容忍什么呢?我們反正須受克己自制的訓練,否則連婚姻也會破裂。同時,最優(yōu)秀的旅館茶房怎么能夠代替親愛子女的親身的服侍、忠誠和敬愛呢?
中國人這種親身服侍年老雙親的觀念,完全是基于感激的心情。一個人欠朋友的債務也許是可以計算的,可是欠父母的債務卻是無法計算的。中國人在討論孝道的文章里,時常提起洗尿布的事情,這在一個人自己有子女的時候,是意義深長的。所以,為報答親恩起見,子女在雙親年老的時候,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吃,把他們最喜歡的菜肴擺在他們跟前,豈不是很合理的事情?兒子服侍雙親的責任是很艱難的,可是把服侍父母和在醫(yī)院里服侍陌生人來作比較,卻是一種褻瀆。例如,屠羲時在《養(yǎng)正遺規(guī)》的《童子禮》里,曾敘述兒童對長輩應盡之義務:
夏月侍父母,常須揮扇于其側(cè),以清炎暑,及驅(qū)逐蚊蠅。冬月則審察衣褥之厚薄,爐火之多寡,時為增益;并候視窗戶罅隙,使不為風寒所侵,務期父母安樂方已。
十歲以上,侵晨先父母起,梳洗畢,詣父母榻前,問夜來安否。如父母已起,則就房先作揖,后致問,問畢,仍一揖退?;钑r,候父母將寢,則拂席整衾以待,已寢,則下帳閉戶而后息。
所以,誰在中國不愿做老人家、老父、或老祖父呢?中國的有些作家譏笑這種行為,稱之為“封建的”遺留,可是這種風尚確有其可愛的地方,使內(nèi)地的老紳士依附著它,認為現(xiàn)代的中國是每況愈下了。人人都有變成老人的一天,只要他相當長命,而他一定是希望長命的:這是重要的論點。如果一個人忘掉這種愚蠢的個人主義(認為一個人可以過著象的獨立生活),那么他必須承認:我們必須調(diào)整我們的生活形態(tài),使黃金時代藏在未來的老年里,而不藏在過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時期里。因為如果我們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那么,我們便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和無情的時間在賽跑,對未來的東西不斷地產(chǎn)生恐懼——不消說,這種比賽是十分無希望的,在這個比賽中,我們的結(jié)果都是失敗。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夠阻止老年的來臨;他只能欺騙自己,硬不承認自己已漸漸衰老。反抗自然既然是沒有用處的,一個人還是爽爽快快地讓老年來臨吧。人生的交響樂應該以一個和平寧靜,物質(zhì)舒適和精神滿足的終曲為結(jié)束,而不應該以破鑼破鼓的砰礴聲為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