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
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commerce)和消費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形式、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xiàn)的相應的政治國家。這就是蒲魯東先生永遠不會了解的東西,因為,當他從訴諸國家轉而訴諸市民社會,即從訴諸社會的正式表現(xiàn)轉而訴諸正式社會的時候,他竟認為他是在完成一樁偉業(yè)。
這里不必再補充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梢?,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chuàng)立的社會形式。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lián)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愈益發(fā)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的歷史。由此就必然得出一個結論,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xiàn)的必然形式罷了。
蒲魯東先生混淆了思想和事物。人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已經獲得的東西,然而這并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在其中獲得一定生產力的那種社會形式。恰恰相反。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我在這里使用“commerce”一詞是就它的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詞那樣。例如,各種特權、行會和公會的制度、中世紀的全部規(guī)則,曾是唯一適應于既得的生產力和產生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會狀況的社會關系。在行會制度及各種規(guī)則的保護下積累了資本,發(fā)展了海上貿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們如果想把這些果實賴以成熟起來的那些形式保存下去,他們就會失去這一切果實。于是就爆發(fā)了兩次霹靂般的震動,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一切舊的經濟形式、一切和這些形式相適應的社會關系、曾經是舊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xiàn)的政治國家,當時在英國都被破壞了??梢姡藗兘枰赃M行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是暫時的和歷史性的形式。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
【題解】
本文選自《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是馬克思系統(tǒng)批判蒲魯東的著作《哲學的貧困》的序言,也是馬克思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和完整的表述。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馬克思首先指出,生產力是一定的社會形式形成的基礎。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要素共同形成的有機體,它的組織方式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是在各個要素的內在聯(lián)系與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的生產力的基礎上會形成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即生產關系,一定的生產關系會形成相應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即市民社會,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國家即上層建筑。馬克思進而指出,生產力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力量。馬克思認為,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任何一個時代依賴的生產力都是不以自身意志為轉移的既得力量,是前人生產實踐的客觀結果,是先前世代生產力的積累和發(fā)展。每一代人都是利用現(xiàn)存的生產力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產力,在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開拓中形成人類代際間的聯(lián)系,這就形成了人類歷史。馬克思最后指出,社會形式伴隨著生產的發(fā)展而變化和發(fā)展。社會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生產力必然會變化和發(fā)展,當現(xiàn)有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時,社會形式就必然會隨之發(fā)生變化。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舊的社會形式會逐漸消亡,向新的社會形式轉變。
通過以上的論述,馬克思闡明了社會歷史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性,生產力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不難看出,雖然在原作品中,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基本概念的使用上還未最終確定,但他已初步提出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并以此來解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正是基于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徹底地批判蒲魯東的唯心史觀,批判了蒲魯東以為可以隨意選擇社會形式、依靠資產階級國家的改良來建立理想社會的空想。(鄧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