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飯食熟軟,面容可親,是指新煮的飯,或剛蒸的包子、饅頭,已經(jīng)熟了,鍋蓋揭開,廚房里微漾熱氣。餐桌旁,家人圍坐,和顏悅色,目光輕柔,溫存款款,捧碗吃飯。
飯食熟了,除了燙嘴,質(zhì)感是柔軟的。一鍋新米飯,軟塌塌,香噴噴,溢散人間煙火味;一籠包子或饅頭,也是白胖,綿柔可愛。
熟軟,有鼻觀生香的意思。
吾鄉(xiāng)早晨有賣粢飯團,米香撲鼻。盛在木桶里,用紗布手抓,中夾油條、芝麻白糖,捏成飯團。買了粢飯當早餐的人,邊走邊吃,略上遇到熟人,點頭招呼,面容溫和。
粢飯團是典型的飯食熟軟,握在手心,感覺到糧食的柔軟。
還有老城掌心里的那些傳統(tǒng)美食。
茵糕,用上等秈米、糯米混合,碾成米粉。茵,有襯墊之意,把一種叫做“茵草”的植物,襯墊于米粉底部一起蒸,松軟香糯。除了米香外,那淡淡的桂花香也很討人喜歡。雪白的茵糕,暈一個玫紅的小圓點,就像楊柳青年畫上胖娃娃的眉心,點一顆紅痣。
有痣的食物,像人一樣,有個性。茵糕是文靜的,擺在蒸籠里,需要旺火蒸,水汽拂過的茵糕,一寸一寸地蓬松。
飯食與面容,能夠想到的場景,是在夕陽西下,清風吹拂,晚飯花開的傍晚,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坐吃晚餐,有米飯、清粥、饅頭,抑或是幾只包子。此時,手搛筷子,捧起一只碗,環(huán)顧四周,老人、小孩,神態(tài)安平,面色柔和,無論是閑靜,還是說笑,皆面貌可親。
多年前,我在鄉(xiāng)下做客。那個夏日,門前空地,七八個人圍著小桌子吃早飯。木紋粗礪的餐桌上,擺的是樸素飯食,卻有獨特的味道。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很平常,又機會難得。
什么情況下,有飯食熟軟的情境?
雪窗煨芋。芋,是芋頭。天涼時,煮半鍋,外面大雪紛飛,鍋中芋頭款款,溢散溫情。取一碗,盛幾只其中,拽一只小板凳,與家人一起吃,裊裊熱氣中,有幾張親切的臉。
雨天烹粥。一場大雨不期而至,在外面趕路的人被淋透了,他回到家,換了干爽衣服,在鍋上煮山芋粥。一碗粥,趕走腹中饑、身上寒。
晴天燉瓜。燉的瓜是老南瓜,可當主食來吃。燉老南瓜時,把瓜切成塊,下鍋油煸,鍋中喧響。入水煮時,一鍋老南瓜咕嚕有聲。待到風生水起,老南瓜已經(jīng)粉熟糯爛,此時盛一碗,站在風口吃,熱氣縷縷。
鄉(xiāng)人請客,早已飯食熟軟,雞鴨透爛。請客人家,砌房或過生日,把親朋好友、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請過來,大伙坐在一起,熱熱鬧鬧。主人客氣,笑容可掬;客人喜氣,如沐春風,盡說著祝福語、吉祥話。
面容可親,是幾張熟稔、再親切不過的臉。這樣的臉龐是安靜的,如清晨的湖水一樣波平如鏡,不卑不亢,無躁動起伏。至于正襟危坐,腮幫鼓動,咀嚼帶來的聲響如風拂樹葉,顯示出對食物的一種尊重。
汪曾祺的“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是一種情境;從常態(tài)看,飯食熟軟,面容可親,是另一種情境,更具親情味和人間煙火氣息。